大学化学(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A 3.C 4.B 5.D 6.C 7.C 8.C 9. A 10. C 11. A 12.C (二)填空题1.40;2.等温、等容、不做非体积功,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 3.>,<,=,> 4.增大、不变 5.不变 6.3.990 kJ·mol -1(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 10. × (四)计算题1.解:(g)O N (l)H 2N 4242+O(l)4H (g)3N 22+(l)H N 42摩尔燃烧热为2.解:)mol ·(kJ 28.254166.963.502)84.285(401f B r --=-⨯--⨯+=∆=∆∑HH ν)mol ·(kJ 14.627211r-Θ-=∆=H Q pK1077.3109.9824.37333mr r ⨯=⨯--=∆∆=-S T 转)mol ·(kJ 78.34357.86)15.137(36.3941f B r --=---=∆=∆∑G ν)K ·mol ·(J 9.9865.21056.1975.191216.21311B r ---=--⨯+==∆∑νNO(g )CO(g )+(g)N 21(g)CO 22+)mol ·(kJ 24.37325.90)52.110(5.3931f B r --=----=∆=∆∑H ν此反应的 是较大的负值,且)(,)(-∆-∆S H 型反应,从热力学上看,在 T 转的温度以内反应都可自发进行。
3.解:外压kPa 50e =p ,11p nRT V =,22p nRTV =,2e p p = 系统所做功:定温变化,0=∆U0=+=∆W Q U ,所以Q =1 247.1(J ) 定温过程pV =常数 ∆(pV )=0 所以 0)(=∆+∆=∆pV U H 4.解:查表知CaO(s) + SO 3(g) = CaSO 4(s)求得同理求得 因为 所以根据经验推断可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大学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徐寿昌编《有机化学》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烷烃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1)2,3,3,4-四甲基戊烷(2)3-甲基-4-异丙基庚烷(3)3,3,-二甲基戊烷(4)2,6-二甲基-3,6-二乙基辛烷(5)2,5-二甲基庚烷(6)2-甲基-3-乙基己烷(7)2,2,4-三甲基戊烷(8)2-甲基-3-乙基庚烷2、试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1) (CH3)3CC(CH3)2CH2CH3(2) (CH3)2CHCH(CH3)CH2CH2CH2CH3(3) (CH3)3CCH2CH(CH3)2(4) (CH3)2CHCH2C(CH3)(C2H5)CH2CH2CH3(5)(CH3)2CHCH(C2H5)CH2CH2CH3(6)CH3CH2CH(C2H5)2(7) (CH3)2CHCH(CH3)CH2CH3(8)CH3CH(CH3)CH2CH(C2H5)C(CH3)33、略4、下列各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对吗?如有错,指出错在哪里?试正确命名之。
均有错,正确命名如下:(1)3-甲基戊烷(2)2,4-二甲基己烷(3)3-甲基十一烷(4)4-异丙基辛烷(5)4,4-二甲基辛烷(6)2,2,4-三甲基己烷5、(3)>(2)>(5)>(1) >(4)6、略7、用纽曼投影式写出1,2-二溴乙烷最稳定及最不稳定的构象,并写出该构象的名称。
交叉式最稳定重叠式最不稳定8、构象异构(1),(3)构造异构(4),(5)等同)2),(6)9、分子量为72的烷烃是戊烷及其异构体(1) C(CH3)4(2) CH3CH2CH2CH2CH3 (3) CH3CH(CH3)CH2CH3(4) 同(1)10、分子量为86的烷烃是己烷及其异构体(1)(CH3)2CHCH(CH3)CH3(2) CH3CH2CH2CH2CH2CH3 , (CH3)3CCH2CH3(3)CH3CH2CH(CH3)CH2CH3(4)CH3CH2CH2CH(CH3)214、(4)>(2)>(3)>(1)第三章 烯烃1、略2、(1)CH 2=CH — (2)CH 3CH=CH — (3)CH 2=CHCH 2— CH 2CH CH 3MeH H i-PrEt Men-PrMe Me Et i-Prn-Pr (4)(5)(6)(7)3、(1)2-乙基-1-戊烯 (2) 反-3,4-二甲基-3-庚烯 (或(E)-3,4-二甲基-3-庚烯 (3) (E)-2,4-二甲基-3-氯-3-己烯 (4) (Z)-1-氟-2-氯-2-溴-1-碘乙烯(5) 反-5-甲基-2-庚烯 或 (E)-5-甲基-2-庚烯 (6) 反-3,4-二甲基-5-乙基-3-庚烯 (7) (E) -3-甲基-4-异丙基-3-庚烯 (8) 反-3,4-二甲基-3-辛烯 4、略 5、略 6、CH 3CH 2CHCH 2CH 3CH 3CH 2CCHCH 3CH 3CH 3CH 2CCHCH 3CH 3CH 3CH 2C CHCH 3CH 3CH 3CH 2CH CHCH 3CH 3CH 3CH 2COCH 3CH 3CHOCH 3CH 2CH CHCH 3CH 3(1)(2)(3)(4)(5)(6)(7)7、活性中间体分别为:CH 3CH 2+ CH 3CH +CH 3 (CH 3)3C + 稳定性: CH 3CH 2+ > CH 3CH +CH 3 > (CH 3)3C + 反应速度: 异丁烯 > 丙烯 > 乙烯8、略9、(1)CH 3CH 2CH=CH 2 (2)CH 3CH 2C(CH 3)=CHCH 3 (有顺、反两种) (3)CH 3CH=CHCH 2CH=C(CH 3)2 (有、反两种)用KMnO 4氧化的产物: (1) CH 3CH 2COOH+CO 2+H 2O (2)CH 3CH 2COCH 3+CH 3COOH (3) CH 3COOH+HOOCCH 2COOH+CH 3COCH 310、(1)HBr ,无过氧化物 (2)HBr ,有过氧化物 (3)①H 2SO 4 ,②H 2O (4)B 2H 6/NaOH-H 2O 2 (5)① Cl 2,500℃ ② Cl 2,AlCl 3(6)① NH 3,O 2 ② 聚合,引发剂 (7)① Cl 2,500℃,② Cl 2,H 2O ③ NaOH 11、烯烃的结构式为:(CH 3)2C=CHCH 3 。
大学化学(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ΔrGmө(298.15K) =ΔrHmө(298.15K) -T·ΔrSmө(298.15K) = -125.7 - 298.15×6.6×10-3 = -127.67kJ·mol-1
.
lgKө = -ΔrGmө(T) =
- (-127.67)
=22.36
2.303RT
=
(1000/100)1 ·(1000/100)3
= 100
(PNH3/Pө)2
(1000/100)2
ΔrGm(T) = ΔrGmө(T) + 2.303RTlgQ = -21.63 + 2.303×8.314×10-3×573.15×lg(100) = 0.318(kJ·mol-1)
[P33:3题] 解题思路
NH3·H2O + HCl = NH4Cl + H2O
反应前(mol) 0.1×0.02 0.1×0.01 0
反应后(mol) 0.001
0
0.001
反应后浓度: c(NH3·H2O)= 0.001/0.03=0.033mol·dm-3
c(NH4+)= 0.001/0.03=0.033mol·dm-3
.
第一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P33: 6题] 解题思路
解: 查附录4中有关数据如下:
ΔfHmө (298.15K)/( kJ·mol-1) Smө (298.15K)/( J·mol-1·K-1) ΔfGmө (298.15K)/( kJ·mol-1)
2NH3(g) = N2(g) + 3H2(g)
2.303×8.314×10-3×298.15
∴ Kө = 1022.36 = 2.29×1022
大学有机化学 第二版 叶非 袁光耀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第12章

第 12 章 杂环化合物
(1) α-呋喃乙酸 (2) α-噻吩磺酸 (3) 4-甲基咪唑 吡咯 > 呋喃 > 噻吩 > 苯 > 四氢吡咯>吡啶>苯胺>吡咯 习题
12-1 (1) 2,4-二甲基噻唑 (2) N-甲基吡咯 (3) 5-溴-2-呋喃甲酸 (4) 3,5-二甲基吲哚 (5) 3,5-二溴吡啶 (6) 8-羟基喹啉 (7) 6-氨基嘌呤 (8) 2,3-吡啶二甲酸 (9) 2-氨基嘧啶 12-2
3-呋喃甲醛
12-3
12-4 (1) 六氢吡啶>氨>吡啶>吡咯 (2) 甲胺>γ-甲基吡啶>吡啶>苯胺 12-5 (1) 加入盐酸,吡啶与盐酸成盐,过滤后得甲苯 (2) 加苯磺酰氯,与六氢吡啶生成沉淀,过滤后得吡啶 (3) 加入浓硫酸,与噻吩生成噻吩磺酸而溶于硫酸中,分液得苯 12-6
12-8 2-呋喃甲醛 或
湖南大学版分析化学教材第二版课后答案

又
pZnep = 4.8 = pZn'ep
[Zn2+' ] = 0.01 = 10−4.75 K 'ZnY
(4) 0.10mol·L-1,Na3PO4 解 (1)查得 H2CO3 的 pKa1=6.38,pKa2=10.25 可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 NaHCO3,此时,有 [H + ] = Ka1 Ka 2 = 10−8.32 所以 计量点 pH=8.23,可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2)查得 HNO2 的 pKa=3.29,可用 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0.01 107.95
= 10−4.98
pMg = 5.0 − 4.98 = 0.02
题 2.10 用 0.02mol·L-1EDTA 滴定同浓度的 Bi3+,若要求 TE<0.2%,检测
终点时, pM = 0.35 ,计算滴定 Bi3+的最高酸度。
解 查得 lg KBiY = 27.94
根据
TE % = 10pM ' − 10−pM ' 100
pZn' = 4.8 − 4.75 = 0.05
TE % = 100.05 − 10−0.05 100 = 0.04 0.01 10 7.5
题 2.8 在某一 pH 时,用等浓度的 EDTA 溶液滴定金属离子 Mn+,若要求
终点误差为 0.1%,并设检测终点时 pM = 0.2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 108,
新大学化学教案第二版答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1.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2. 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测定反应速率?二、讲授新课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包括平均反应速率和瞬时反应速率。
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讲解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包括滴定法、电化学法、气相色谱法等。
三、实验演示1. 实验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的反应物溶液。
(2)分别取等体积的反应物溶液,加入催化剂。
(3)记录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
实验现象: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2. 实验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相同浓度的反应物溶液。
(2)将反应物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中。
(3)记录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小结,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 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9

第九章胶体分散系习题解答1.答:相界面上的微粒与处于内部的微粒受力状况不同是产生表面现象主要原因。
小液滴和小气泡总是呈球形是为了缩小表面积,以减低表面能。
恒温下,纯液体的σ是一个常数,因此表面能的减小只能通过减小表面积的办法进行。
这是热力学自发过程。
2.答:不对。
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与表面相切。
3.答:溶胶是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而实际上又常能相对稳定存在。
主要原因:①胶体粒子带电,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胶粒表面的双电层结构。
②溶胶表面水化膜的保护作用③Brown运动。
4.答:其胶体结构为:{m AgCl·n Ag+(n-x)Cl-}x+·x Cl-胶体粒子带正电,电泳时向负极移动。
5. 答: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从结构上分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一般都含有亲脂性的非极性基团,和亲水性极性基团。
以脂肪酸钠盐(肥皂)为例,当它进入水中,亲水的羧基端有进入水中的倾向,而亲油的长碳链端则力图离开水相,如若进入水中的肥皂量不大,它主要集中在水的表面定向排列起来。
从而减小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了表面能。
6.答:见表8-67.答:A溶胶带有负电荷,B溶胶带有正电荷8.答:ξ电位是固液两相作相对移动时的滑动面与均匀液相间的电势差。
9.答:Tyndall效应的本质是分散相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
一束光照射到某物体后,光可能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由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决定。
反射及散射与该物体的分散相粒子的大小有关,如果粒子大于波长,则光波以一定的角度从粒子表面反射出来;如果粒子远小于光波的波长,则光波绕过粒子前进不受阻碍。
只有当粒子的大小和光波波长接近或稍小时,光波才产生散射。
10.答:在一定条件下,使高分子溶质或胶体粒子相互连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而溶剂小分子充满在网架的空隙中,成为失去流动性的半固体状体系,称为凝胶。
形成凝胶的条件主要是温度下降或溶解度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ΔfHmө(298.15K)/(kJ·mol-1) -635.09 -296.83 0
-1433
Smө(298.15K)/(J·mol-1·K-1) 39.75 248.22 205.14 106.7
(1) 在标准态下自发进行的温度T的计算:
△rHmө(298.15K)=∑vi△fHmө(生成物)-∑vi△fHmө(反应物) = [1×(-1433)] – [1×(-635.09)+1×(-296.83) +1×0] =-500.08 kJ·mol-1
=
(1000/100)1 ·(1000/100)3
= 100
(PNH3/Pө)2
(1000/100)2
ΔrGm(T) = ΔrGmө(T) + 2.303RTlgQ = -21.63 + 2.303×8.314×10-3×573.15×lg(100) = 0.318(kJ·mol-1)
[P33:3题] 解题思路
ΔrGmө(T) ≈ΔrHmө( 298.15 K ) -T·ΔrSmө( 298.15K ) = 92.22-398.15× 198.65 ×10-3 = 13.13(kJ·mol-1)
2NH3 (g) = N2 (g) + 3H2 (g)
(3) T=300℃=300+273.15K=573.15K
(2) 使Sn在常温空气中不被氧化, 应使反应非自发.
即: ΔrGm(T) = ΔrGmө(T) + 2.303RTlgQ>0, 非自发。
ΔrGmө(T) + 2.303RT lgQ >0 ,
lgQ > -ΔrGmө(T)
= 91.04, 则: Q >1091.04
2.303RT 1
Q P= (O2)/Pө
lgKө = - △rGmө/ 2.303RT = -(141.36)/(2.303×8.314×10-3×1573.15) = - 4.69
Kө = 10-4.69 = 2.0×10-5 答: 略。
[P33: 4题] 解题思路
解: 查附录4可知:
CaO(s)+ SO2(g) +1/2O2(g)=CaSO4(s)
=2×90.25 =180.50 kJ•mol-1
△rSmө(298.15K)=∑vi Smө(生成物) -∑viSmө(反应物) =2×210.76 –(191.5 + 205.14) =24.88 J•k-1•mol-1
T =1300℃ = 1300 + 273.15 = 1573.15K
ΔrGmө(T) ≈ △rHmө(298.15K) –T•△rSmө(298.15K) = 180.50 -1573.15×24.88×10-3 = 141.36 kJ•mol-1
第一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P33: 6题] 解题思路
解: 查附录4中有关数据如下:
ΔfHmө (298.15K)/( kJ·mol-1) Smө (298.15K)/( J·mol-1·K-1) ΔfGmө (298.15K)/( kJ·mol-1)
2NH3(g) = N2(g) + 3H2(g)
-46.11 0
0
192.45 191.50 130.684
-16.45 0
0
解: (1) T=298.15K △rGmө(298.15K)=∑vi△fGmө(生成物) -∑vi△fGmө(反应物) = 0 - 2×(-16.45 ) = 32.90 (kJ·mol-1)
(2) T=398.15K
根据: ΔrGmө(T)≈ΔrHmө(298.15K) –T•ΔrSmө(298.15K) 计算.
p(O2) = 101.325Kpa×21% = 21.28Kpa
1
Pө
100Kpa
Q=
=
=
= 4.699
P(O2)/Pө
P(O2) 8Kpa
ΔrGm(T) = ΔrGmө(T)+2.303RT lgQ
Sn(s)+O2(g)= SnO2(s)
= △rGmө(298.15K) + 2.303×8.314×10-3×298.15×lg(4.699) = -515.86 (kJ·mol-1) < 0 , 向正方向自发进行. ∴ 金属锡制件在常温的空气中能被氧化。
解: 查表可知:
Sn(s) + O2(g) = SnO2(s)
ΔfGmө (298.15K)/( kJ·mol-1) 0
0 -519.7
(1) 根据 ΔrGm(T)=ΔrGmө(T) + 2.303RTlgQ 计算.
当T=298.15K时,ΔrGmө(T) = △rGmө(298.15K) △rGmө(298.15K) =∑vi△fGmө(生成物) -∑vi△fGmө(反应物) = (-519.7) - 0 = - 519.7 (kJ·mol-1)
根据 ΔrGm(T) =ΔrGmө(T) + 2.303RTlgQ 计算.
ΔrGmө(T) = ΔrHmө(298.15K) -T·ΔrSmө(298.15K) = 92.22- 573.15×198.65×10-3 = -21.63 (kJ·mol-1)
Q=
(PN2/Pө)1 ·(PH2/Pө)3
Pө
=
P(O2)
> 1091.04
∴ P(O2) < 10-89.04 Kpa ∴ 常温空气中使Sn不被氧化所需O2最高压力应低于10-89.04 Kpa.
[P34:8题] 设汽车内燃机内温度因燃料燃烧反应达到1300℃, 试计算该反应: N2 (g) + O2 (g) = 2NO(g)
在1300℃时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和标准平衡常数Kө。
△rHmө(298.15K)=∑vi△fHmө(生成物)-∑vi△fHmө(反应物) = 0 – 2×(-46.11) = 92.22(kJ·mol-1)
△rSmө(298.15K) =∑viSmө(生成物) -∑viSmө(反应物) =[ 191.50 + (3×130.684) ] - (2×192.45) =198.65 (J·mol-1·K-1)
解: 查ΔfH表m知ө(2:98.Δ15rKG)/(mkJө•(mTol)-1)=ΔNr0H2(gm)ө+(TO0)2(-gT) =·Δ29rN0S.O2m5(gө()T)
△rHmSөm(2ө(92898.1.155KK))=/( Jl∑•gmvKoi△lө-1=•fKH--1m)Δ2ө(.r生3G10成9m31өR物.(5TT0))-∑2v0i5△.1f4Hmө2(反10应.76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