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埋供热管道规格
供热直埋管道的最大允许温差和最大安装长度

供热直埋管道的最大允许温差和最大安装长度整体式保温结构的直埋敷设方式分为有补偿敷设和无补偿敷设。
即通过应力验算可以确定某种材质的管道在一定的温差范围内,长直管线不需要设置补偿器即采用无补偿直埋敷设。
当最高运行温度和循环最低终温温差超过最大允许温差后,直埋管道应采用有补偿敷设,并需要控制长直管段的最大允许安装长度。
因此在直埋管道工程中掌握应力验算方法以及最大允许温差和最大安装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图15-5 嵌固管道在热状态下单元体三向应力示意图直埋敷设管道如被嵌固时,管道的热伸长完全受阻,管壁的应力增大。
直埋敷设管道在受热状态下,管壁单元体上作用着由内压产生的环向拉应力σt、轴向压应力σa和径向应力σr(其值很小,一般忽略不计),如图15-5所示。
进行应力验算取决于所采用的应力分析方法和强度理论。
有两种不同的对直埋敷设管道进行应力验算的方法,即:1、按弹性分析法,按第四强度理论—变形能强度理论进行应力验算。
采用此分析方法,管道只容许在弹性状态下运行。
这是北欧国家曾经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2、按弹塑性分析法进行应力验算,采用安定性分析原理,按第三强度理论—最大剪应力强度理论进行应力验算。
按此方法计算,管道容许有限量的塑性变形,管道可在弹塑性状态下运行。
这是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等单位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修正作为我国《直埋规程》规定的应力验算方法。
有一些北欧国家也开始使用这种应力验算和设计方法。
一、最大允许温差如前所述,应力分类法认为温度差引起的应力属于二次应力。
管道在升温热胀过程中,可以允许有限量的塑性变形。
认为材料进入屈服和产生微小变形时,变形协调即得到满足,变形不会继续发展。
安定性分析原理认为,结构某些部分的材料交替地发生拉、压屈服,只要压缩屈服(升温)和拉伸屈服(冷却)的总弹性应力变化范围在两倍屈服极限之内,则结构不会发生破坏、仍能安定在弹性状态下工作。
按照此原理,直埋管道应力验算的条件为:二、最大允许安装长度当不能满足式强度条件时,长直管道中不应有锚固段存在。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

第一节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1总则1.0.1为统一我国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促进直埋管道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供热介质温度小于或等于150℃、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DN500mm的钢制内管、保温层、保护外壳结合为一体的预制保温直埋热水管道。
1.0.3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应遵守《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膨胀土地区建筑地基技术规范》(GBJ112)的规定。
1.0.4直埋供热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管道的布置和敷设3.2敷设方式3.2.1直埋供热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2‰,高处宜设放气阀,低处宜设放水阀。
3.2.2管道应利用转角自然补偿,10°~60°的弯头不宜用做自然补偿。
3.2.4从干管直接引出分支管时,在分支管上应设固定墩或轴向补偿器或弯管补偿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分支点至支线上固定墩的距离不宜大于9m。
2分支点至轴向补偿器或弯管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3.2.5三通、弯头等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应进行验算,验算不通过时可采取设固定墩或补偿器等保护措施。
3.2.6当需要减少管道轴向力时,可采取设置补偿器或对管道进行预处理等措施。
当对管道进行预处理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3.2.7当地基软硬不一致时,应对地基做过渡处理。
3.2.8埋地固定墩处应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钢管、钢架不应裸露。
3.2.9轴向补偿器和管道轴线应一致,距补偿器12m范围内管段不应有变坡和转角。
3.3管道附件3.3.1直埋供热管道上的阀门应能承受管道的轴向荷载,宜采用钢制阀门及焊接连接。
3.3.2直埋供热管道变径处(大小头)或壁厚变化处,应设补偿器或固定墩,固定墩应设在大管径或壁厚较大一侧。
大管径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敷设技术

沟槽的开挖应采用机械和人工 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沟槽的 质量和安全。
管道安装
管道安装前应检查管 道的材质、规格和外 观质量,确保符合设 计要求。
管道安装时应根据设 计要求进行对口和焊 接,确保管道的密封 性和强度。
管道安装时应采用吊 装设备,并应轻吊轻 放,避免损坏管道。
回填施工
回填施工前应检查沟槽内的积水 是否已排除,并应保证回填材料
05
大管径供热直埋热水管道 敷设技术的应用案例与效 果分析
应用案例介绍
北京某供热公司
采用大管径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敷设技术,为城市供热提供稳定、高效的热源。
案例特点
管道直径大,埋深较深,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材,保温性能优越。
敷设技术效果分析
保温性能
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材,保温性能优越,有效 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热效率。
的质量和含水量。
回填施工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分层回填和夯实,以确保回填的
质量和密实度。
回填施工时应避免在管道上方堆 载重物,以免损坏管道。
检查井施工
检查井施工前应检查井的尺寸、位置和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井施工时应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检查井的质量和 安全。
检查井施工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砌筑和抹面,以确保检查井的密封性 和强度。
在大管径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敷设领域的技术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供热需求,供热管道的规模和直径也在不断 扩大。
大管径供热效率等,逐渐成为城市供热管道敷设的主流技术。
技术发展现状
大管径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敷设技 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发展较为成熟。
国内主要供热管道生产厂家均具 备生产大管径供热直埋热水管道 的能力,并已形成了一系列相关 的设计、施工和检验验收规范。
保温管道技术要求

保温管道技术要求聚乙烯保温管道技术要求一、钢管:DN200及以上管径采用螺旋缝埋弧焊钢管,DN200以下管径采用无缝钢管,国标标准(Q235)。
二、跨越式三通和变径管:按照设计院提供的图纸加工,符合国标。
三、弯头:按国家标准执行。
四、跨越式三通和变径管、弯头等管件内径与相应管道内径一致,且壁厚不小于管道壁厚。
五、技术要求(一)直埋保温管的制造及检验必须满足国家行业标准CJ/T114-2000《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脂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直埋保温管件应满足CJ/T155-2001《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脂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件》的要求。
(二)直埋保温管规格:公称直径DN150--DN700.(三)钢管1、钢管的生产应符合CJ/T3022-93《城市供热用螺旋埋弧焊钢管》的要求。
(钢管必须由卷板生产,卷板生产厂家必需由太钢或本钢或鞍钢生产)2、钢材等级:钢管的钢材应符合GB700标准中的Q235-B级钢的要求。
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应符合GB700标准的要求。
3、外径尺寸和最小壁厚满足下表要求:单位:mm 公称直径外径壁厚最小壁厚DN5005298>7.5DN4004268>7.5DN3503777>6.5DN3003257>6.5DN2502736>5.5DN2002196>5.5DN15015955DN125133 4.5 4.5DN10010844DN8089444、钢管被保温之前,其表面的锈蚀度应符合GB/T8923-88的A、B、C的规定,外表面不能有明显腐蚀凹陷。
钢管外表面必须于聚氨酯发泡当天在保温管生产厂进行抛丸处理,抛丸等级为Sa21/2级。
(四)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的制造检验符合CJ/T114-2000的要求。
1、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乙烯树脂密度应大于935kg/m3。
其余添加原料符合CJ/T114-2000中第4.2.2.1条规定,原料中不得掺用回用料。
预制直埋保温管规格表

预制直埋保温管规格表预制直埋保温管适合输送在-50℃—150℃范围内的各种介质的保温保冷工程。
汉普节能预制直埋保温管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集中供热、暖室、冷库、煤矿、石油港口、空调、化工等行业的保温保冷工程。
1、降低工程造价:据有关部门测算,双管制供热管道,一般情况下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25%(采用玻璃钢做保护层)和1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做保护层)左右。
2、热损耗低,节约能源:其导热系数为:λ=0.013—0.03kcal/m·h·oC,比其他过去常用的管道保温材料低得多,保温效果提高4~9倍。
再有其吸水率很低,约为0.2kg/m2。
吸水率低的原因是由于聚氨酯泡沫的闭孔率高达92%左右。
低导热系数和低吸水率,加上保温层和外面防水性能好的高密度聚乙烯或玻璃钢保护壳,改变了传统地沟敷设供热管道“穿湿棉袄”的状况,大大减少了供热管道的整体热损耗,热网热损失为2%,小于国际10%的标准要求。
3、防腐,绝缘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由于聚氨酯硬质泡沫保温层紧密地粘结在钢管外皮,隔绝了空气和水的渗入,能起到良好的防腐作用。
同时它的发泡孔都是闭合的,吸水性很小。
高密度聚乙烯外壳、玻璃钢外壳均具有良好的防腐、绝缘和机械性能。
因此,工作钢管外皮很难受到外界空气和水的侵蚀。
只要管道内部水质处理好,据国外资料介绍,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比传统的地沟敷设、架空敷设使用寿命高3~4倍。
4、占地少,施工快,有利环境保护:直埋供热管道不需要砌筑庞大的地沟,只需将保温管埋人地下,因此大大减少了工程占地,减少土方开挖量约50%以上,减少土建砌筑和混凝土量90%。
同时,保温管加工和现场挖沟平行进行,只需现场接头,可以缩短工期约50%以上。
5、安全:设有渗漏报警线,一旦管道某处发生渗漏,通过报警线的传导,便可在专用检测仪表上显示出保温管道渗水、漏水的准确位置及渗漏程度的大小,以便通知检渗人员迅速处理漏水的管段,保证供热管网的安全运行。
供热管道总体技术要求

A 供热管道总体技术要求A.1一次网相关要求1、管道布置及材料(1)一次直埋管线均采用耐高温高密度聚乙烯预制保温管,保温材料为聚氨酯,外保护层为高密度聚乙烯。
工作钢管大于等于DN200mm时采用螺旋缝钢管,材质为Q235B,小于DN200mm时采用无缝钢管,材质为20#钢。
主干线抽头必须采取逐级缩径方式,且抽头最小管径不得小于DN200;当一次直埋管网小于等于DN150时,钢管壁厚按照6mm进行设计及制造,且相应的弯头、三通、变径管等管件,钢管壁厚不应小于直管壁厚。
(2)一次网阀门采用焊接连接方式。
直埋管道的弯头、三通、变径管等管件必须采用预制保温管件。
(3)阀门选择:大于DN300mm的管道,采用预制保温双向金属硬密封焊接蝶阀,压力等级为PN2.5Mpa;小于DN300mm的管道采用预制保温球阀,压力等级为PN2.5Mpa。
(4)公建用户的一次网必须设置用户阀门,阀门应设置在用户围墙之外,可以独立操作和管理。
(5)现场接口保温施工必须在管道试压合格后方可进行。
大于等于DN300直埋管道必须采用电热熔预制套袖,热熔套袖熔完后,现场按规范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合格后发泡,使用热缩带收口。
小于DN300mm管道可以使用普通接口发泡形式及热缩的带收口。
(6)工作管异径管应采用同心异径管,异径管圆锥角不应大于20度(即异径管缩颈程度最大不应超过2档)。
异径管壁厚不应小于直管道壁厚。
(7)热水一次网主干线、支干线、支线及户线抽头位置必须安装关断阀门。
阀门安装位置应在满足操作及检修的基础上尽量靠近抽头。
其中公建用户一次线必须设置用户关断阀门且阀门应设在用户厂区、办公院墙之外,公建用户阀门井井盖采用防开启型井盖,自管阀门井井盖采用防盗井盖,井盖承重等级与满足市政道路要求。
(8)直埋敷设的管道由地下转出地面、转出管沟或检查室时,外护管要与工作管一同引出并做好防水封端,防止管沟和地面积水浸入直埋管道保温层内。
一次线穿越地下室墙壁时需保证预制保温管进入地下室20cm以上,绝对严禁光管穿越墙壁:预留的管道孔位置必须高于室外地下水位以上,直径满足预制保温管外径要求,穿墙孔防渗选择柔性密封连接管件等新技术和新工艺。
大管径直埋供热管道的设计计算与安装方式

供热 一级 主管 网 , 运行 压力 和 温度 高 , 使 用年 限长 ; 同时 , 工 程量 大 , 造 价高 。但 是 , 目前却 没有 一个 大管 径管 道 的设 计 规范 ( 《 城 镇 直埋 供热 管道 工程技 术规程 》 只适 用 于小 于或 等 于D N 5 0 0的管 道 ) 。从 检索 到 的文献看 , 有关
△ — — 钢管 的应 变 。
式( 2 ) 为 针 对 大 管 径 管 道 的 局 部 屈 曲验
算 条件 。在管 道 不存在 截 面 内缺 陷情 况 下 , 局
部 屈 曲 的可 能 性 随 钢 管 平 均 半 径 增 大 而 增 加. 随管 壁增 厚 而减小 。当管道 不 能满足 局部 屈 曲验 算 条件 时 , 应 增加 壁厚 。否 则 , 需 采 用 预 应力 或 有补 偿 的安 装 方式 ,来 控制 轴 向应
然 ,局 部 屈 曲 和截 面椭 圆化变 形 已成 为 其 主 要 的失 效 方式 。 当高工 作 压力 下 直 管段 满足 局 部 屈 曲验算 条 件 后 ,管 道将 不 会再 发 生循
环 塑性 变形 。
1 . 1 . 2 截面 椭 圆化变 形
埋 地 管 道 上 交 通 车 辆 和 土 壤 的垂 直 荷 载[ , 使 管壁 内产 生环 向压 缩 应力 , 导 致 钢 管 的局部 截 面椭 圆化 变形 ,变 形 量 过大 时 管 壁 将 出现屈 服 。按 照 文献 [ 5 ] 规定 , 直埋 管 道 椭
( 2 )
大管 径直 埋供 热 管道 的直管 段 。除 了进
一
了 8一
区 域供 热
2 0 1 4 . 1 期
式中: r , 广
钢 管 的平均 半径 , m;
DB37 T5021-2014 Ⅱ型耐热聚乙烯(PE-RTⅡ)低温直埋供热管道设计与施工规范

3
目
次
前 言 ................................................................................................................................................................... 3 1 2 总 则 .......................................................................................................................................................... 1 术语与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