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博士主题演讲

合集下载

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演讲实录

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演讲实录

高善文: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用50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我对于中国经济情况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首先是基于对今年以来数据变化和走向的一些回顾和反思,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对于数据的解读和一些意见,对于明年和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数据走向的一些倾向性的看法和判断.我主要想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在增长层面上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特征;二是金融市场的一些问题.据我所知,这两个方面在诸多关于经济的讨论中涉及得不是特别多,也不是非常深入,但是我觉得这对于众所周知,在过去10-1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迎来了10年来的第三轮宏观调控,就像以前历史上的其它几次宏观调控一样,从表面上看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比如货币条件的紧缩,比如市场上利率的大幅度上升,比如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跌,比如中小企业普遍的融资困难,比如通货膨胀的高企,在所有的这些层面上,这一轮宏观调控和2004年和2008年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通货膨胀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市场利率飙升得越来越高,整个股票市场非常困难,房地产行业也在遭受很大的调整压力.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去看一些经济层面的数据和金融市场上的数据,这一轮调控在很多重要的层面上,同历史上的调控相比都表现出极为相反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很认真地注意.首先我们来看过去10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长率,就是把出口价格扣掉以后实际出口增长率的情况,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图.可以看到,在2003-2004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当中,实际出口增长率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即使你说它有下降,这个下降也是非常轻微的.在2008年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之中,出口毫无疑问经历了断崖式的下降,但是出口的大部分发生在调控的末期,特别是雷曼倒闭以后.在2005年出口有了一些下降,但是从现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其实当时初步的下降是比较轻微的.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的12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出口的实际下降增速是非常剧烈的.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从出口所包含的增加值占整个中国的GDP一般真正的占比只有15%左右,即使以这个比例估计,出口的下降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也应该接近1个百分点,还不考虑出口下降所带动的与出口相关的投资影响.所以从出口的情况来看,在这一轮宏观调控进行的过程中,出口的下降跟历史上其他两轮调控相比毫无疑问是异常显着和激烈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宏观调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出口压下来,如果说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把经济压下来,把通货膨胀压下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肯定不是为了压出口,主要还是为了压某种形式的投资.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我们看看消费的数据,特别是把消费价格因素剔掉以后情况是一样的.在2003-2004年的调控之中,消费的实际增速肯定是没有下降的,在2008年的那轮调控之中,实际上消费的实际增速是节节上升的,但同样在过去12个月的宏观调控之中,消费的实际增速也经历了非常明显的下降.一般认为,中国私人消费开支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应该接近40%,如果我们以这里看到的消费增速下降来估算,完全因为这里私人开支消费的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低于个百分点,使得经济GDP往下走的力量应该不少于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投资和对于其他衍生性的影响的话这个数据肯定更大.把出口和消费合并起来看,今年以来因为这些因素整个经济因素至少要往下摆动2个百分点,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整个宏观调控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消费压下去,这一点无论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还是从实际的执行层面来看都不应该是这样的.同样我们也知道这样出口和消费的下降在历史上的其他两轮宏观调控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其他的时期消费是上升的,出口基本上是不变的,或者下降非常地轻微.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整个经济的增长情况,我们来看工业的增长情况.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之中,从宏观调控开始再到2005年上半年基本结束持续了4-5个季度,在那段时期内,工业增速从顶到底大概下降了接近4个百分点,整个工业增速下降了3%-4%.在2008年的这轮调控之中工业增速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但是在过去12个月的宏观调控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包括昨天公布的10月份的工业增速,中国的工业增速是不变的.就是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宏观调控增速进行了12个月,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消费大幅度下降,出口大幅度减速,但是整个工业增速是不变的.但是在历史上的其他调控之中,消费在上升,出口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工业增长率应声而降.我们再来看看GDP增速,实际的情况是一样的,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之中,从宏观调控开始到2004年的第二季度,再到2005年上半年,整个GDP增速的下降也超过了1%,2008年这个下降显然要猛烈得多,但是以GDP增速来衡量的话,一直到今年三季度为止,中国经济面临的减速是非常不明显的.就是从经济总量的层面上来看,如果我们相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增长层面上是基本可信的,我们看到工业和经济的增速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又很确定地知道出口经历了很大的下降,消费经历了很大的下降,出口和消费都在下降,为什么整个工业的增速不变呢而在历史上,2004-2008年,出口维持得很好,整个消费还在上升,但是整个经济增速应声而落.无论是2004年还是2008年,整个经济增速应声而落显然的原因都是出口在下降,而且宏观调控本来的目的也是要压通货膨胀,要压通货膨胀就要压需求,要压需求当然首当其冲就是压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看看数据,这个逻辑在今年的数据还看不到,我们看不到投资被压下来,至少从增长层面来比对这些数字我们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相信了增长的数据,我们也相信了出口的数据,同时如果我们对消费者数据,特别是消费数据的趋势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比如看汽车的消费,看家电的消费,对于消费数据的趋势也抱有一定的信心,你不得不推出这个结论,就是在过去12个月之中,总体来讲投资一定是在加速的,否则我们看到的数据在总量层面上是对不上的.如果投资在加速,在资金这么紧的情况下为什么投资反而会加速呢保守地讲,投资一定是没有下降的,实际上投资一定是出现了很明显的加速,否则整个生产层面的数据是对不上的.如果我们打开投资的数据来仔细地看一看,是不是有可靠的理由,或者有一些初步的迹象显示投资有可能加速呢我们来看几个层面的数据.首先是政府开支所支持的投资,就是所谓的“铁工基”项目,比如电力系统投资、铁路系统投资、公路系统的投资,无论是从自下而上的调研还是数据来看,总体来讲政府支持的投资增速今年以来都在接近0%的水平.在2009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公共开支的投资总体上都在大幅度下降,今年和去年相比实际上还是在进一步下降.另外要补充讨论的是,考虑到现在在非常广泛的层面上,在经济增速相对稳定的同时资金的利率非常高,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过去几个季度的时间里企业经历了长期的去存货的过程,这意味着存货投资的变化也是负的.存货投资的变化是负的,政府开支投资的变化显然也是负的,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数据,就是房地产投资,政府支持非常靠不住,但是我们可以合并很多数据,比如看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在建面积、销售面积等等,我们把这些数据合并在一起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今年前10个月总体来讲位盘整,或者还有一点下降.但是如果认为今年上半年总体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在加速上升,这点看法在数据层面上并没有很强的证据.也许我们顶多可以说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过去10个月是高位盘整,这样投资的加速来自哪里呢如果我们从生产法的数据来看投资一定是加速的,但是我们又看到房地产的投资、政府的投资和存货投资都看不到加速的迹象.投资加速迹象来自哪里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在明显上升,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从去年9-10月份以来,制造业投资总体进入了一个上升的趋势.昨天刚刚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投资的数据,9月份进入了一轮下降,大家都认为制造业的减速投资开始了,但是昨天公布的10月份投资的数字又出现了大幅度反弹.可以看到从去年9月份以来,整个制造业投资是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之中,而制造业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要比房地产投资大得多.如果我们要在制造业投资里看一部分数据,比如周期性行业的数据,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些周期性行业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可以解释制造业投资上升的全部,但是如果我们找几个大的,有一定代表的周期性行业数据,比如我们看黑色金属、化学原料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重要的周期性行业,去年年底以来总体来说投资出现了加速.比如在化学原料制品行业,他们的投资在2009-2010年总体来讲都是在0%附近,但是去年年底以来出现了一个趋势性的上升.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宏观调控之中,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应声而落,整个经济很快落下去,通货膨胀随之下降我们现在看到了通货膨胀下降的迹象,但是我们也看到资金很贴近市场的调整,但是在投资层面上,我们看不到整体投资的下降,投资很可能是上升的,这种上升主要来源于一些周期性的投资上升,来自于一些制造业的投资上升.如果我们把增长层面的数据合并到这里进行解读,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样的解读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看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趋势.对于这样一个制造业投资的上升,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上升和宏观调控的方向背道而驰,并且还有经济的支撑,这方面的讨论迄今为止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把数据放在这里,实际上是想进一步重申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反复强调的看法.我们认为结合其他方面的数据进一步考虑的话,我们对这个数据的解读就像我们在今年年初提出的一样,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显示了由中国私人部门投资意愿的周期性摆动驱动的,由私人部门维持的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实际上现在正在开始.换一个角度来讲,宏观调控之所以为经济层面上的表现,对数据的影响和历史上其他时段如此不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处经济周期的位置非常不同,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在私人部门投资的趋势性上升的起点附近,或者是刚刚跨国这个起点.对于一些保守的人来讲,我们也许还没有跨过这个起点,但毫无疑问我们在这个转折点附近.如果今年以来不是因为出口的下降,不是消费异常的下降,我们看到的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在11%以上.如果是那样的话,大概没有人会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存在所谓的“着陆”问题,所谓的“急速下降”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并不是这样,不是因为宏观调控导致了经济的减速,而是因为其他的力量,比如消费来自于前几年过度刺激导致的透支,出口和前几年的调整有关,这几年都不是宏观调控的内在逻辑之中.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来看问题,我们要问的几个问题是:为什么制造业投资在现在会进入一个趋势性的上升过程从数据来看到现在一直走了12个月的时间,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最早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最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去年10月份,在持续3-4年的时间里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一直在下降,中国私人部门驱动的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一直在下降,这种下降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周期性,是因为制造业周期性本身的摆动,是因为周期本身的力量所导致的,我们来看这个东西另外的一个角度是回顾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速,把经济增速放在过去十年的背景来看,从2008年到现在总体来讲经济增速是接近下降的,或者是经济增速总体来讲处于一个相对偏低的水平上.整个经济增速从200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或者维持一个相对不高的水平.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总体来讲经济增速维持在不高的水平,但是过去几年经济增速的主要支持力量来自于政府的基建开支,来自于房地产开支,来自于消费开支,这一点也是很确定的.整个经济增速不是非常高,但是私人部门的消费开支,包括房地产投资,包括整个政府基建开支异常大,反过头来暗示着整个制造业投资,整个制造业产能扩张实际的力度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是非常弱的,私人部门制造业的扩张在2008年以来,实际上从数据上来看,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持续三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非常弱的,如果考虑到折旧的原因,他们生产能力的增速恐怕很难高于5%.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这个数据提出的第一个基本的解读是投资周期性上升的背后更基本地反映了私人部门制造业趋势性的上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对资金紧张的状况提出了一个补充性的解读,那就是因为私营部门投资上升,所以为了支持扩张的投资,对于需求的投资就在上升.因为私营部门对于投资的需求上升,整个资金的利率就会上升,这样就会导致大家看到的广泛资金紧张.我接着陶冬博士的数据讨论一下,在一个经济学周期上升的过程中,上升的支持力量一定主要来自于投资,而为了支持投资活动,相对于支持消费活动而言,支持投资活动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如果你的消费开支增加了,对于增加的开支来讲绝大部分一定来自于你的自由储蓄,或者对收入更大程度消费倾向的提升.但是如果投资的意愿上升,支持同样投资的扩张和GDP的扩张,你一定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2004年经济周期上升的时候,实际上整个经济的外部融资量,包括货币的增速、信贷的增速相对GDP来讲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情况是相似的,制造业产能出现上升的条件下,对于外部融资的需求在上升,这种外部融资需求的上升在别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推升了利率,推高了利率水平,从而在非常广泛的情况下造成了资金紧张.支持这种想法另外一个证据就是今天上午刚刚公布的数据,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趋势,在过去12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的贸易盈余一直在加速下降,贸易盈余增速绝大多数都处于负的水平,少数时候虽然有轻微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比总的增速更低.很多人担心10月份中国经济出现的显着减速,但是数据显示的结果是工业层面的减速是很轻微的,如果考虑到基础原因是非常轻微的,与此同时,10月份的进口增速依然非常高,使得10月份当月的贸易盈余出现了接近40%的下降,这种下降也暗示在经济内部层面,在某些层面上需求一定是非常旺盛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的进口是和资本的开支相联系,而不是和消费的开支相联系,我们在生产法上作出的数据解读和贸易层面上看到的数据变化可以进一步一致起来.但是我们如何解释经济增速看上去比较弱呢这方面很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宏观调控,而是因为出口和消费,这些力量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又如何解释资金紧张呢我们认为资金紧张部分是因为扩张带来的需求上升,那么我们对金融市场的看法可以协调起来,但是到现在为止其实还留下了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的讨论.在转向对金融数据的讨论之前,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对未来的经济趋势做出一个评估.这方面最重要的考虑是,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经济外围需求在下降,未来经济的减速会有多严重经济经历减速之后政策的调整会怎样下一步经济的方向会怎样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接着刚才的讨论,我们在这个方向对数据提出几个倾向性的意见:一是从消费者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消费的增速正在触底.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消费增速经历了大概4个百分点的下降,这样的下降可能有数据层面的问题,实际的下降也许没有这么严重,但是消费者减速在过去一段时间是很显然的.尽管如此,我个人并不认为消费者减速是趋势性的,在更大的程度上过去一年消费者的减速反映了前两年对消费政策刺激导致的透支.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重新恢复增长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带有主观的猜测色彩,我认为中国的就业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依然处在正常,甚至比较强健的区间之内,消费的增速很可能正在触底,就明年的情况来看,最坏的情况就是消费在这个水平不再下降,甚至掉头上升.如果消费掉头上升,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实际上会比较大,原因是消费在整个经济之中的占比大概接近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虽然很大,大概只有10个百分点不到.二是出口的情况,出口的情况毫无疑问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个人同意这样的看法.如果现在实际出口的增速大概只有不到10%的话,明年实际出口的增速在这个基础上很可能会继续下降,比如实际出口的增速继续下降5个百分点,或者再略多一些,以它的减速幅度来讲也许和今年差不多,也许略多一些,但是不太可能出现2008年底之后出现的出口断崖式的下降.再回到投资层面上,所有人没有异议的就是房地产投资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是这样的下降会有多严重.但是在通货膨胀已经明显进入减速趋势的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政府基建增速也已经开始触底,未来需要讨论的就是何时开始上升,上升的幅度有多大,这方面的讨论显然和经济走势有关,经济走势越差,这方面就会启动得越早,并且上升得越快.另外没有太大疑问的是,在明年一段时间里存货时间会经历很大的上升,伴随着资金利率的下降,货币条件的环境和经济增速稳定下来,存货的投资会上升,这会阶段性地对于资金需求产生一定的支持.还有就是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从历史制造业投资趋势来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是制造业投资上升的周期迄今为止应该还没有结束,从现在往后也许还会持续两年的时间,也许要超过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制造业投资会因为短期的出口下降或者房地产的调整经历一些短期的回落,但是这种回落顶多是比较温和的,合并出口消费,包括政府开支、房地产投资、存货数据投资的看法,我们认为经济也许处在一个减速的趋势之中,也许这种减速到明年一季度财政触底.但是考虑到政策的调整空间和政策的调整过程很可能正在开始,考虑到经济内部的增长力量,从我们过去一年的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依然是比较强的,考虑到消费一些可能的趋势和政策的调整,我个人认为这一轮经济的减速不会很严重,相反,随着明年一季度的触底至少会稳定下来,也完全可能在某个时候重新转入上升的过程,经济上升的过程一旦确认,在一段时间之内考虑到非常低的存货投资,考虑到制造业产能的增长以及货币条件的宽松等等原因,在一段时间内还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加速.如果我们在现在展望未来半年的数据,可能经济的减速依然处于一个温和的趋势.但是就像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市场反复担心整个经济会减速,但迄今为止经济减速不太明显,工业减速也不太明显,但是站在现在往后看半年,因为房地产投资的减速越来越难以避免,市场对整个经济减速的担忧在进一步加剧,但是我个人看法是这种担忧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特别是考虑在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存货投资以及消费制造业投资周期等层面上所能够期望获得的支持.这种减速应该是比较短的,并且幅度也不应该非常深.这是我们对实体经济层面数据的看法,把这样的看法作彻底的总结.我们认为合并的数据依然可以支持我们在今年1月份提出的看法,我们需要考虑由私人部门的投资开支所驱动的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是否正在开始.从过去10个月所积累的数据来看,这样的看法实际上在政府层面上获得了比较多的支持,尽管这样需要对很多增长数据做很多仔细的梳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对物价储蓄进行简单的判断,因为这方面市场正在形成广泛的共识,我们在这里也只是提出我们对物价的倾向性看法.我们认为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的减速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就一般的物价指数来讲会进入很快的下降过程之中,到明年二季度整个一般物价指数完全可能跌到3%以下,明年这一水平附近很有可能出一些没有方向的波动.尽管这些波动在更长的时间来看,因为周期的力量转入一个很强的上升过程,但是就明年来看,整个物价的走势应该是非常有力的.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情况来看,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下降在这一段时间还是非常非常快的,但是这种趋势也会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到明年二季度可能整个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会下到非常低的水平.实际上这个层面市场存在着广泛的共识,我们不做讨论.进行了对经济层面、物价层面的讨论,包含了对数据和政策的预测之后,我们再简短地讨论一下金融层面的一些数据.就像陶冬博士刚才讲的一样,实际上放在历史上来看,无论从增长的角度还是融资量的绝对规模角度来看,还是融资量的绝对规模占整个资金的比例来看,今年的资金从供应的角度来说一点都不少.我们这里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整个信贷的增速,一个是全社会整个融资总量的增速.可以看到现在无论是信贷的增速还是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至少是处在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附近,但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是2009-2010年融资增速是非常高的,在2009-2010年融资总量特别高的情况下,今年的数据放在过去的历史上看也至少是处于它的平均数据附近.如果我们拿2006-2007年,实际上现在的数字并不比那时候低,融资总量的数据比2006-2007年还要更高,表明资金的供应从绝对增速来看并不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表面上2006-2007年整个社会流动性非常宽裕,资金非常宽松,利率很低,但是今年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大家都觉得资金很紧,从资金供应的增速来看,实际上从道理来讲这一点是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数据的另外一些方法是把社会融资指标进行一些调整,这样调整有几个原因,在过去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的后几年,在银行正规的信贷渠道之外发展了越来越大的替代性的,或者是类似于直接融资的渠道,比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还有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和信托渠道所实现的资金融通.在这样的条件下,用信贷的增速来衡量资金的供应显得越来越不完整,所以有关部门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把区别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囊括了进来.但是描绘的数据趋势并没有显着差异.我个人的理解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仍然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贸易盈余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外外商所投资的资金共鸣.如果一个企业从境外筹得一笔资金,并且通过结汇的方式获得资金流动性,实际上是不包括在现在的社会指标之中的,如果企业把自己的贸易盈余结汇,这一部分也不包。

2024年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演讲稿(精选4篇)

2024年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演讲稿(精选4篇)

2024年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演讲稿(精选4篇)演讲稿一:大踏步,向高峰迈进尊敬的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

2024年,是我们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们要大踏步地向高峰迈进。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奋斗。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勇于挑战高峰,追求更高的目标。

高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每一个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远见和智慧。

只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我们才能迈向更高的顶峰。

其次,我们要追求卓越。

卓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2024年,我们要将追求卓越作为最高的指导原则,每一个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力求做到最好。

只有以卓越为标准,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学习和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最后,我想重点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完成所有的任务和目标。

我们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团结合作、相互支持,我们才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更快更好地达到高峰。

团队合作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只有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我们才能迸发出卓越的能量和创造力。

亲爱的同事们,2024年,是我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关键一年。

让我们大踏步地向高峰迈进,迎接新的挑战,超越自我。

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全力以赴,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谢谢大家!演讲稿二:激情向前,超越自我尊敬的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大家交流。

今天,我想谈谈2024年追求卓越的主题,即激情向前,超越自我。

激情是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只有充满激情,我们才能全情投入、全力以赴。

激情让我们充满能量,让我们燃烧起内心的火焰。

高善文等5位大佬谈市场

高善文等5位大佬谈市场

高善文等5位大佬谈市场:下半年只有2%的股票值得买来源:金融北大人本文来自UFAPKU第四期金融下午茶《股灾之后怎么办?》交流会由北大金融校友联合会资管专委会秘书长高善文博士主持,特邀资深金融校友,就大家关切的投资话题一起来开放式探讨、分析。

主讲人介绍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军:中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前总裁马越:华夏财富合伙人刘丰元:佶佳资本合伙人侯安扬:深圳市上善若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高善文各位同学、各位校友,大家下午好!根据北京大学北京金融校友会的提议,我们今天下午在这里举办一个证券市场的沙龙。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过去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A股市场经历了巨幅调整和下跌,在政府前所未见、力度非常大的救市努力下,市场才看起来勉强稳定下来,为什么在上半年会出现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疯牛,非常短的时间内又出现如此惨烈的调整,站在现在的时点往后看,这个市场将会向何处去,投资方向在哪里?机会在哪里?首先有请李军同学跟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想法。

李军对于我来说,既不是多头也是空头,按高博士的定义我是一个滑头,一会看多一会看空,我一会看多做空,有时候看空做多,所以关于二级市场的看法,大家听一下马越、侯安扬和刘丰元的,我这个大家看看笑笑就行了。

最初高博跟我说来咖啡馆,我说咖啡馆就是说笑话,过去是茶馆,侯宝林在上面单口相声,现在是咖啡馆。

他给这个题目比较大,叫股灾之后怎么办?昨天晚上找了几个图片,股灾以后怎么办?现在跌落一个深坑,该跳楼的跳了,没办法,还有一些人稀稀拉拉的怎么办?估计也没有什么办法。

后面的人看起来还比较安全。

那么怎么办?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卖掉,别墅过去一千万卖的,现在只能卖一百万。

一百万的买到的人,也许最后股灾给阻止住了以后,他还能卖到一千万,所以在里面是有危也有机。

一般中国人喜欢先说好话,我们就高博士这个问题,一个大问题下衍生三个小问题。

第一,这几天有人跟我在微信上聊天,说股灾过去怎么办?股灾真的过去了吗?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汉阳大学-Kim Jinwoong 博士演讲稿

汉阳大学-Kim Jinwoong 博士演讲稿

Acknowledgement
NRF (2016R1A2B2016148), ERC (2008-0061860), MOHW (A103017), Samsung Electronics (Kor), Amore-Pacific (Kor), Cosmax (Kor), SK Bioland (Kor), Shinsegae Int’l (Kor), L’Oreal (Fr), Capsum (Fr), Enprani (Kor), Coway (Kor)
PEO chain Shrinkage NE6k Heat
PEO chain Entanglement
NE20k
Heat
RT: Interdrop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dominates the system High temp: short PEO chains shrink vs. long PEO chains entangle
Mr. Ant
Packing of hard spheres
Produc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Formulation of Gels and Pastes
https:///en-us/
Compression of emulsion drops
a d
Temperature (° C)
a b c e d
b
e
f
c
f
Binodal
Spinodal
Binodal 0.86 1
foil= 0.260Fra bibliotek0.26
foil= 0.86
foil
Surface activation by topology change

安信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2015春季策略会演讲纪要

安信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2015春季策略会演讲纪要

高善文演讲纪要高博:各位来宾:早上好!在一季度即将结束的时候,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分享一下我个人对当前经济情况的主要思考,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观察市场以及经济政策演变的一些主要想法。

开始之前,略微解一下题,我们知道,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策略会主题叫“见龙在田”,这个是来自周易的一句话,是一系列的卦辞之中的一个,而“见龙在田”下面的卦辞,周易上本身叫“或跃在渊”,但是把它作为标题有些不容易理解,我们改为“龙跃在渊”。

龙跃在渊,字面意思是相机而动、向上跳跃,其实下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卦辞,也许是未来某个时候策略会的主题,叫飞龙在天。

去年8月份的时候,关于市场的演进的节奏,当时我们有“三级火箭”的比喻,认为去年8月份前后市场处于第一级火箭推进之中;去年10月下旬或者11月初的时候,我们认为市场已经转入第二级火箭的推动过程;在这个节奏下,根据有些朋友的建议,提出了“见龙在田”这样一个基本主题。

合理逻辑来推演,下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飞龙在田”。

但站在现在的时点上,也许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很多基本条件还不是特别明晰,所以我们把这个主题定为“龙跃在渊”,本来意思是“相机而动、向上跳跃。

”我想讲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内容,基于我们对相对比较晚近披露的经济数据的梳理和反思,讨论一下经济在去年8月份以后所承受的一些冲击,这些冲击的来源、这些冲击的影响,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下一步走势的基本展望。

第二方面内容,对当前的经济,特别是市场,放在2009年以来经济和市场调整的背景下做一个非常简要的但是也更系统性的梳理和反省,在这个背景下,也提出一些我们对市场最基本的判断。

在经济方面,基于我们对晚近经济数据的梳理,我们想提出的一个基本看法或者一个解释是,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去年8月份以来,中国经济遭受了一次财政收缩的冲击,一次各项财政开支意外大幅度下滑和收缩的冲击,这样的一个财政收缩导致了经济增速在去年8月份以后突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台阶式的下滑,这样的下滑看起来至少在过去两个季度的时间里破坏了经济在去年8月份之前正在建立起来的一个平衡状态。

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

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

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作者:沈大伟这不是对2014年宏观策略研究领域新财富上榜名单的预测,研究更重逻辑与纠错,市场预测的参考意义大多本就有限,再对关于研究员的某种评价结果预测,就更加不靠谱。

也不是结果评论,这是业内权威和媒体的事。

这篇小文仅是一个将从事宏观策略分析、与大家共同见证伟大时代的研究热爱者和资深读者对A股卖方宏观与策略分析行业的粗浅感想。

而前段时间长城证券和华尔街日报等关于策略分析师之死的话题,也有所启示。

诸位大佬和前辈如不吝赐教,感激之至。

本文主要依据是往年新财富评选宏观策略领域排名以及自己对看过的公开报告的印象。

当然会有一些没排进名次而独具特色和实力的团队以及很多没收集到的精彩报告,或者也许有的报告只发给了VIP而未公开,所以必然不全面和带有个人倾向,还请大牛们海涵。

谁让咱这屌丝只买得起基础版研报客户端呢,每日浏览数都很有限。

因个人职业兴趣点,下述观感以策略为主,兼顾宏观。

一、宏观策略外史简单来说,今年之前的券商卖方策略研究基本就是申万先战中金中信再PK安信兴业的历史,陈李、徐妍、徐刚、程伟庆、于军、邱劲、郦彬、高挺、袁宜、凌鹏、程定华、张忆东、王胜等知名分析师先后风云际会。

申万犹如少林,体系完整严密,影响深远,长期雄踞第一梯队,即使在其低潮期也不至于离谱。

最初平安封树标惊鸿夺冠,早期数年间申万中金中信鼎足而立,申万陈李徐妍三连冠,国泰君安宏观与策略也均较强,华南的招商国信各上榜两次和一次。

2007、08年起,程定华(安信)和周金涛(长江、中信建投)相继崛起,并保持在行业前列。

2009、10年中信于军领衔中兴,近几年来兴业张忆东团队和穆启国(华泰联合、川财)持续耀眼。

而去年底以来程定华从卖方研究一线的淡出,以及海通广发国泰君安华泰川财等策略团队的再造,使得券商策略江湖真正进入多极化。

宏观方面,前些年几乎就是中金中信和高善文博士(光大安信)的天下,许小年高善文哈继铭诸建芳当为业内标杆、一代宗师。

逃离“死亡之谷”

逃离“死亡之谷”

逃离“死亡之谷”作者:魏晓文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9年第09期8月24日,周末。

怀进鹏站在中国科技会堂B103会议室的讲台前,拿着一张巴掌宽的纸条,对在场的100多人畅谈科技的“死亡之谷”的隐忧——在全球业界,从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导致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被形象地比喻成“死亡之谷”;而产品投入生产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的鸿沟被称之为“达尔文之海”,它们描述的都是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遭遇的瓶颈。

这是中国科协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主办的一场论坛活动,主题被界定为“新时代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作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参与这样小规模的专题论坛的场景并不多见,入职科协两年,他脱稿发言的举动被很多人视为“已熟悉科协工作并逐渐发力”的表现,很多基层科协工作者对此寄予期望。

胸有锦绣,但也心有忧患。

怀进鹏在20分钟的发言时间里不断反问:我们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的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的能力,如何更有效的为经济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可能的机遇和我们十年后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其实这不是怀进鹏第一次关注“死亡之谷”。

3年前,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的任上也曾对此问题焦灼,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相继成立了面向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正在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这是以学术、应用基础研究为导向;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是以产品和产业为基础的;还有一类面向企业的,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经过梳理,面向技术研究、产品技术、企业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而且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也有一个新问题,即中国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他的感触尤为深刻,因为除了政府管理者的身份,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更清楚创新这个链条上,存在什么问题。

死亡之谷科研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基础研究,面向自然现象、规律,获取新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另一类是应用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和应用目标,进行创造性研究。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篇一:高善文如何做基本面研究的十个小故事高善文如何做基本面研究的十个小故事高善文简介: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XX年年薪就在1000万以上,目前年薪1300万;“远见杯”宏观经济季度预测误差客观排名,XX年至XX年连续5年参赛,4次获得第一名;《新财富》杂志分析师排行榜,XX年至XX年7次参与排名,其中XX、XX、XX、XX、XX年共5次获得第一名;《证券市场周刊》水晶球奖,XX年至XX年4次参与排名,XX、XX、XX年共3次获得第一名。

高善文是券商甚至经济圈内,大家公认、最敬佩的研究者,他在对经济和股市的研究上,思维缜密,见解深刻,视角新颖,逻辑严谨;而且他的文风是通俗易读,趣意盎然,软文功底深厚,像是文学家,读起来不像研究报告,倒像杂志风味;他对经济和股市未来的分析判断上,相对较为准确。

除此之外,高善文人品高尚,道德节操较高,修养深厚,谈吐儒雅,又不像学究,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又有儒家大师之风范。

可以说高善文集大成于一体,实在是难得的国内券商研究的领头人物,当之无愧。

正确的方法有助于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从而降低预测失败的概率。

我们通过十个小故事,来讲述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我想先讲一讲我个人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这部分陈述在我看来是异常重要的,尽管它没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

为了把这部分讲清楚,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也会使大家听起来更轻松。

1.非洲蚂蚁如何找家?在几十年以前,生物学家很热衷于使用进化理论来研究生物的行为。

在这种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非洲沙漠里有一种蚂蚁,这种蚂蚁找回自己巢穴的行为非常奇怪。

在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正常的条件下,蚂蚁要找回自己的巢穴,主要的办法是在它们离开巢穴的时候,沿途留下很多气味。

这样,等到蚂蚁要回家的时候就会循着气味回家,因为蚂蚁是没有视觉的。

知道这样一个原因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在蚂蚁经过的沿途放几个樟脑球。

一般的话,蚂蚁就会迷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常时期话投资——“东方红·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沙龙”第十期讨论会高善文博士主题演讲(速记稿)时间:2012年11月15日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主办方:东方红资产管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证券频道新闻主编苏培科先生各位同学,各位嘉宾,晚上好!很高兴在20多年后的今天回到母校,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个人从学校毕业以后曾经辗转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岗位,曾经在政府工作,曾经在研究机构工作,后来到证券部门工作,到证券行业目前为止快十年的时间,这十年时间里,我个人工作主要集中在卖方一些业务领域,主要工作重心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者,对经济和市场运行趋势提出一些看法和判断意见供市场参与者,或者是机构投资者来参考。

更深刻的哲学层面上来看,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系统和经济市场本身都是不可预测的,在哲学层面上可以找到很多非常强的理由。

原因之一,预测本身是可以自我击败的,如果市场是可以预测的,基于这种预测可以获利,这一行为本身就可以使得预测失效。

实际上还有第二个理由,技术的变化在实时的对经济系统和经济市场产生深刻、广泛和难以预知的影响,哲学上来看,技术的变革本身也是无法预测的。

第三个强有力的理由,投资者试图认识的客观对象,和客观对象存在本身之间,我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谓反射过程。

反射理论在哲学层面上是著名的投资家索罗斯先生长期倡导的一种对投资行为和投资心理哲学描述过程。

投资者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这个世界客观真实存在本身之间是有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过程,这些反馈的过程在有些条件下可以自我强化,在金融市场上催生出泡沫,在另外一些条件下会产生出相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无法预知的。

这个意义上来讲,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相比,跟在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学者致力于对过去历史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努力相比,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这个市场提出一些预判意见的时候,研究者的命运多多少少都会有悲剧色彩,哲学上来讲,这样的努力是很难成功的。

但是无论我们做商业规划,投资决策的时候还是需要对未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以这样的判断为基础去调整我们的行为,同时我们也需要好运气。

从短期来看,再有洞察力的预测,都没有好的运气那么重要。

介绍完这个背景以后,我谈一下现在我们对经济和市场的一些想法和判断,这些想法和判断基于我们长久以来对市场某些方面的困惑和我们试图解答困惑的努力,迄今为止,回答不见得是令人很满意的,我们也不确切已经找到这个问题最为终极的答案。

但是跟几年以前相比,甚至跟几个月以前相比,我们也许更接近对这个问题本质的理解。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情况,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是共知的事实,大家对这个事没有太多的分歧。

刚才王总给我们看了一个非常广的资产光谱,这个非常广的资产光谱上还可以加一些代理资产,大宗商品,比如说石油、铜、铝等等,还可以把其他的国外资产加进来,比如说香港的恒生指数,或者与中国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公司合在一起编制一个指数,最简单的可以看香港的国企指数。

当我们在这样的视角下来看问题,现在一个非常显然的事实,在过去十年的背景下来看问题,绝大多数资产类别都取得了惊人的回报,房地产的价格在上升,这是大家都知道,红酒纪念品价格的上升是大家都知道的,国企指数,恒生指数来讲也是一样的。

在这个非常广的资产谱上,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资产类别,甚至包括债券在内,都取得了相当惊人,至少是合理的回报。

但是我们也看到,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几起投资的参与来讲,所提供的回报确实是非常可怜的。

即使指数的计算有一些技术上的复杂性,但是当我们还原为相同指数复利计算的时候,可能还及不上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这就提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或者是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基本问题,站在十年以前,站在五年以前,我个人认为,甚至是站在三年以前,站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恐怕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的局面。

即使对十年前最极端的看法,三年前对市场非常悲观的看法,只要多少能提出一些逻辑上的理由,对各种各样的数据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意见的人,据我所知,都很难看到这一点。

有一些人现在宣称在十年前就知道十年之内中国股市不会上涨,这样的看法我相信更多的不是来自于非常扎实和对市场很深刻的思考,而更可能来自于他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第二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我们另外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当我们站在现在来反思的时候,我们要来回答为什么。

这不仅仅只有学术上的价值,大学的研究人员,政府的研究人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解释过去,搜集一些样本,做一些分析,基本的目的是对过去提供解释,这样的工作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作为一个市场的参与者,所有工作最终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必须基于判断,对于我们预判未来提供一些独立的,有参考作用的分析或者是见解。

所以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简单的基于学术上的兴趣,而更多的是试图从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之中找出未来市场变化方向的线索。

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像刚才讲的一样,迄今为止,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大家对于问题的答案莫衷一是,在市场上找一百个人可能会有101个答案,因为有的对于答案没有想清楚,自己有两个以上的答案。

人们有很多的答案,并不见得这些答案是非常靠得住的,在逻辑上非常靠得住,并且有相对比较扎实的证据使得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分析。

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一方面是我们在大学里多多少少讨论这个问题,理论或者逻辑层面上来展开是一个合适的场合,另外一个,也是为了呼应刚才王总的演讲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某些层面上是很接近的,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可能有一些差异。

我们最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集中观察和研究的样本是这样的一个样本,有一些公司,具体来说有80多家公司,同时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上市,我们集中观察了这样一个上市公司的样本,之所以观察这样一个上市公司样本,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于对这个公司的样本来讲,对于内地和香港两地市场来讲,上市公司基本变化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两地的股价并不相同,并且有一些时候有非常惊人的差异。

我们观察这个样本的重要原因,这样特殊的方法去构造样本,当我们研究溢价的时候,是无法用上市公司基本面来解释的,因为上市公司基本面是一样的。

为什么对A、H股两地上市样本来讲,很多股票还存在着溢价,甚至是非常惊人的溢价,这个问题很长时间里一直困扰着大陆市场的投资者,早在十年以前,大陆市场的研究人员和机构投资者曾经断言,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资本跨境的流动变得更加自由,两地溢价会很快的融合,会下降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而且从2002年到2005年几年时间里,市场看上去确实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十年以后我们惊人的发现,这个溢价仍然存在,而且规模上来看仍然是相当大的。

对于这一溢价的存在,不同的人员也纷纷提出一些不同的解读,比如说两市参与者结构的差异,预期的差异等等,自上而下都可以解释这样的差异。

通常的一个说法,对香港市场的投资者来讲,如果他要对石油石化行业进行配制,如果他要投资石油石化行业,他可以买中石油、中石化,还可以买英国石油,还可以买美孚,还可以买俄罗斯的石油,竞争性可选标的足够多,这个意义上来讲,石油石化的股票标的并不稀缺。

但是对于中国大陆投资者来讲情况是相反的,如果你对石油石化行业要在战略上进行配制,没有别的选择,所以这样一个差异至少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可以解决估值的差异。

再比如说银行,大家认为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天然偏好银行股,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银行股,经济的成长一定离不开银行体系的成长,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总体上非常原始,新兴经济体在高速的成长,金融体系会更高速地成长。

但是对于中国境内的投资者来讲,资产配制考虑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样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有些时候,甚至很多时候,香港的银行股多少还有一点溢价。

这些解释都是来自于非常深入的思考,并且对我们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安信证券的程定华博士最近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另外一种见解,我觉得这可能更接近于更为终极的回答,这样的看法很可能提供了这样的线索,我们如何理解中国过去市场十年的变迁,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理解未来十年的变迁。

他说我们可以对这个样本做一个简单的处理,可以做一个横断面的散点图,在这个横断面的散点图的纵轴上看,放上A股相对于H股的溢价,有的股票贵30%,有的股票贵500%,把这样的数据计算出来放在散点图的纵轴上。

散点图的横轴上,可以放上上市公司市值规模,为了数学上处理方便,对它做一些对数处理。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散点图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地的溢价非常的有规律。

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个角度观察散点图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地市场的溢价表现出非常规整的双曲线关系。

换一个角度来讲,两地市场溢价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就是溢价相对来讲总是集中在小市值公司那一侧,并且一个公司的市值越小,溢价就越大。

有不同的统计手段去处理它当然得到有轻微差异的结果,但是用一些双曲线结果直接处理它的时候,这样80个样本的散点图相关系数超过了0.75,横断面散点统计有一点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相对并不算很小的样本,横断面数据在金融市场上有这么高的相关系数是非常不多见的。

双曲线的背后是什么呢?程定华博士认为,背后最为基本的事实是在A股市场上发行的制度存在着管制,并且因为发行和上市过程存在管制的原因,在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着管制就有租,就有溢价,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供应受到了管制,就一定会有租存在,就一定会有溢价存在。

他的看法,因为在A股事实上,发行上市制度在历史上一直到现在一直存在着管制,管制的结果是上市本身是有溢价的。

而在香港市场上,发行和上市是自由的,你想发股票,只要满足条件都可以去发行。

对于投资银行来讲,真正发愁的是找不到买家,发行失败。

在A股市场情况是相反的,投资银行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把项目拿下来,然后加速审批,加速上市。

A股市场因为在上市发行过程当中管制的存在导致了溢价,这样的溢价对于一个小市值的公司来讲,相对来讲占比更大,对于整个市值只有50亿的公司和市值有5000亿的公司来讲,上市规模的溢价相对小市值公司来讲相对更大,而相对大市值公司来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为这样的原因,A股市场的溢价才总是表现在相对小市值公司的那一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在统计上很好的解释溢价存在的事实。

当这样的结果可以大体稳健提出来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和一个更基本的问题。

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就是基于现在的数据去估计,如果一个公司是上市公司,但是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零,这个公司已经是僵尸公司了,因为上市存在着溢价,A股市场上这个公司的股值还是在一定水平,如果内在价值完全是零的话,这个公司的市值完全对应着上市的溢价,这个上市的溢价是多少呢?我们现在估计结果来看,我并不确信我们现在的估计是不会最终调整的估计,我还不是太确信,可能要对估计要做更精确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