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冻土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区冻土深度

中国各地区冻土深度

中国各地区冻土深度中国的冻土深度,哇,真是一个复杂又迷人的话题。

大家知道,冻土是指那些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在0摄氏度以下的土壤。

这种土壤在北方尤其常见,像是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咱们可以把这个话题拆分开,逐步深入,看看各个地区的冻土特点。

一、冻土的分布1.1 北方冻土带北方地区,冻土深度一般可达到几米。

想象一下,冰封的土地下,藏着的故事。

这里的冻土层不仅影响了植物生长,也影响了建设。

房子建在冻土上,得注意哦,没个好基础,可是不行的。

1.2 西南地区的冻土西南地区,冻土相对较浅。

这里的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冻土深度就没那么惊人。

偶尔会有冻土现象,但总的来说,地势的影响大于气候。

这种地方的农作物生长得挺好,活力四射。

二、冻土的成因2.1 气候因素气候是冻土深度的主要因素。

北方干冷,冻土深厚;而南方温暖湿润,冻土稀薄。

这就像是大自然的一种调和,给每个地区安排了适合的“衣服”。

2.2 地形影响地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山地、平原,都是关键因素。

比如,山区的冻土会因海拔而变化,平原则可能因为水流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冻土层。

大自然就是这么有趣。

2.3 人为因素别忘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和道路建设,直接影响了冻土的特性。

热岛效应让城市的冻土层变得不那么稳定。

这可真是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发展,一方面却破坏了自然。

三、冻土的影响3.1 生态系统冻土的存在,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它像是一个保护层,阻挡了温度的波动,维护了土壤的稳定。

没有冻土,许多植物可能会难以生存。

想象一下,草原上的野花,在冻土下悄然绽放,生命的力量真让人感动。

3.2 基础设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冻土问题可不能小觑。

建筑、道路、管线都得考虑冻土的影响。

冻土融化后,可能会导致地面下沉,甚至出现裂缝,真是麻烦不断。

所以,施工前,必须深入了解冻土的情况。

四、未来的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冻土深度也在悄然改变。

科学家们正在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风险。

初中自然地理必背知识点:冻土

初中自然地理必背知识点:冻土

初中自然地理必背知识点:冻土成土条件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5]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

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

[5]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

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

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近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中国冻土分布的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冻土分布的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冻土分布的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冻土分布的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①东北冻土区为欧亚大陆冻土区的南部地带,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自北而南,分布的面积减少。

本区有宽阔的岛状冻土区,其热状态很不稳定,对外界环境因素改变极为敏感。

东北冻土区的自然地理南界变化在北纬46°36'~49°24',是以年均温0℃等值线为轴线摆动于0℃和±1℃等值线之间的一条线。

②在西部高山高原和东部一些山地,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即多年冻土分布下界)方有多年冻土出现。

冻土分布具有垂直分带规律,如祁连山热水地区海拔3480 米出现岛状冻土带,3 780 米以上出现连续冻土带;前者在青藏公路上的昆仑山上分布于海拔4200 米左右,后者则分布于4350 米左右。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平均4000 米以上)、面积最大(超过100 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区,其分布范围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缘至横断山脉西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马卿山东南部。

在上述范围内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

在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均温和降水分布西、北低,东、南高的总格局影响下,冻土分布面积由北和西北向南和东南方向减少。

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在昆仑山至唐古拉山南区间,本区除大河湖融区和构造地热融区外,多年冻土基本呈连续分布。

往南到喜马拉雅山为岛状冻土区,仅藏南谷地出现季节冻土区。

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和经向的变化规律。

冻土分布下界值随纬度降低而升高。

二者呈直线相关。

冻土分布下界值中国境内南北最大相差达3000 米,除阿尔泰山和天山西部积雪很厚的'地区外,下界处年均温由北而南逐渐降低(由-3~-2℃以下)。

西部冻土下界比雪线低1000~1100 米,其差值随纬度降低而减小。

冻土知识点总结

冻土知识点总结

冻土知识点总结冻土是指土壤或岩石中含有冰的土壤或岩石。

在大部分地区,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冻土对地球的温室气体循环、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冻土的定义、形成、分类、特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对冻土进行总结。

一、冻土的定义冻土是指土壤或岩石中含有冰的土壤或岩石,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冻土的存在与气温、土壤类型、地形和植被等因素有关,是地球表面过程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冻土的形成冻土的形成与地球表面的气温和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

在气温低于0℃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或地下水中的水分会凝结成冰,形成冻土。

受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影响,冻土的形成具有时空变异性。

1. 气温影响气温是影响冻土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气温低于0℃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结成冰,形成冻土。

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低,冻土分布广泛。

2. 土壤类型影响土壤类型也是影响冻土形成的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温度的反应不同,有的土壤容易结冻,有的则不容易结冻。

粘土含水量较高,容易形成冻土。

3. 地形和植被影响地形和植被的特点也会影响冻土的形成。

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容易在低温条件下形成冻土。

植被的覆盖会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的冻融过程。

三、冻土的分类冻土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按照冰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冻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

季节性冻土又可分为浅层季节性冻土和深层季节性冻土。

1. 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是指每年在冷季节形成,随着气温升高而融化的冻土。

它分布在地表下0.5米到3.5米之间,受气温的季节变化影响较大,非常脆弱。

2. 多年冻土多年冻土是指在地表下深处大于2米处的冻土层。

多年冻土通常在冬季达到最高的厚度,而在夏季会有所融化,但不会完全消融。

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间较长,更加稳定。

四、冻土的特点冻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土壤,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特性。

1. 冻土的机械性质冻土的机械性质受冻融循环影响较大。

初中地理冻土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冻土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冻土知识点总结冻土是指土壤、岩石、有机物质等在低温条件下凝固形成的土壤类型,其主要表现为土壤中的水分在低温下被冻结成冰。

冻土分布广泛,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普遍特征,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区。

冻土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冻土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冻土的形成与特征冻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气温、地表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因素。

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冷冻作用,形成冻土。

此外,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也会影响冻土的形成,植被越稀疏,地表受到的阳光直射辐射就越大,冻土的形成就越容易。

土壤类型也是影响冻土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沙土和砾石土容易形成冻土,而粘土和泥土的冻土形成较困难。

冻土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厚度:冻土的厚度因地域和季节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在高纬度地区,冻土的厚度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2. 结构:冻土的结构呈现出分层的状态,一般可分为不冻层、阴凉层和冻土层。

不冻层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不会受到冻结的土层,阴凉层是指土层在冬季受到冻结,但在夏季又可以解冻,冻土层是指土层在全年都受到冻结的土层。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冻土对地表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冬季能够保护地表植被免受低温和风蚀的侵害,同时还能够延缓雪水的融化速度,起到了一定的水源调蓄作用。

另外,冻土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开采和利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土地沉降和裂缝的形成。

冻土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冻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和岩石冻土等。

1. 多年冻土:指的是在地表以下长时间受到冻结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欧亚大陆北部和美洲大陆北部,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等地区。

多年冻土的厚度一般较大,能够达到几十米到上百米,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季节性冻土:指的是在冬季受到冻结,夏季又能够解冻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位于多年冻土带南缘的地区。

冻土

冻土

(三)冻土的演化,主要受温度的控制 冻土的演化,
• 地表现存的多年冻土,大部分形成于第 地表现存的多年冻土, 四纪冰期时。随着冰后期气温的上升, 四纪冰期时。随着冰后期气温的上升, 全世界多年冻土具有退化的总趋势。 全世界多年冻土具有退化的总趋势。这 表现在欧洲冻土的南界,从北纬42° 表现在欧洲冻土的南界,从北纬 °的 法国中部和多瑙河中游, 法国中部和多瑙河中游,退缩到现在的 北纬68°的挪威北部; 北纬 °的挪威北部;阿尔卑斯山冻土 下界上升量达2500米以上。我国东北冻 下界上升量达 米以上。 米以上 土南界则从北纬42° 土南界则从北纬 °退到现在的北纬 48°附近;西部山地冻土下界上升了 °附近; 500~1000米。 ~ 米
• 融冻泥流表层流速大于下层,所以有 融冻泥流表层流速大于下层, 时可把泥炭、 时可把泥炭、草皮等卷进活动层剖面 产生褶皱和圆柱体等构造形态。 中,产生褶皱和圆柱体等构造形态。 • 冻融作用一方面对地表物质进行融冻 风化,另一方面又将风化碎屑搬运、 风化,另一方面又将风化碎屑搬运、 堆积,致使冻土地区地表日趋和缓, 堆积,致使冻土地区地表日趋和缓, 向冻融夷平面方向演化。 向冻融夷平面方向演化。
热 融 滑 塌
热 融 沉 陷
5Hale Waihona Puke 冰丘与冰锥 冰丘与冰锥• (1)冰丘:在冻土地区,由于冻结膨胀 )冰丘:在冻土地区, 作用使土层局部隆起而产生的丘状地形。 作用使土层局部隆起而产生的丘状地形。 • (2)冰锥:是在寒冷季溢出封冻地表的 )冰锥: 地下水和流出冰面的河湖水, 地下水和流出冰面的河湖水,经冻结后 形成的锥状冰体。 形成的锥状冰体。
• (2)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愈高, )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愈高, 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 如我国西部山区,每升高 ~150米, 如我国西部山区,每升高100~ 米 冻土埋深减少0.2~ 米 冻土埋深减少 ~0.3米,厚度增加 30米,年平均地温降低 ℃。 米 年平均地温降低1℃ • (3)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还经 )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常受到海陆分布、物质组成和地形等 常受到海陆分布、 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 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

中国冻土分布规律

中国冻土分布规律

中国冻土分布规律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的国家,冻土分布广泛。

冻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其水分在零度以下时冻结成冰,导致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了解中国冻土的分布规律对于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冻土类型及分布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冻土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土壤中的水分在零度以下时冻结成冰,形成季节性冻土。

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升高,冻结的土壤开始融化,恢复正常的土壤性质。

多年冻土: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区,如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

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土壤中的水分长期保持在零度以下,形成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的厚度较大,对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中国冻土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中国冻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从北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季节性冻土的分布范围逐渐减小,而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纬度越高,冬季越寒冷,土壤中的水分越容易冻结成冰。

垂直地带性:中国冻土的分布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土壤中的水分越容易冻结成冰。

因此,在高山地区,从山脚到山顶,冻土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地貌对冻土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干燥,多年冻土广泛分布。

而在东北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季节性冻土分布较为广泛。

此外,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也容易出现冻土。

地质构造影响:地质构造对冻土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在断裂带附近,由于地下水的涌出和地温的异常变化,容易出现多年冻土。

而在一些岩石透水性较好的地区,由于水分容易下渗和冻结,也容易出现季节性冻土。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对冻土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取土和排水设施的建设,会改变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影响冻土的分布。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利用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利用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利用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冻土利用冻土分布区气候严寒或干寒,且有永冻层,土壤自然肥力很低,不经改造不宜于农用,冰沼土上生长有鹿的主要饲料——地衣,所以发展养鹿业乃是利用冰沼土的重要途径之一。

冻融作用冻土地区气温低,土层冻结,降水少,流水、风力和溶蚀等外力作用都不显著,冻融作用则成为冻土地貌发育的最活跃因素。

随着冻土区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坏,沉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在冻土地区的岩层或土层中,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裂隙和孔隙,它们常被水分充填,随着冬季和夜晚气温的下降,水分逐渐冻结、膨胀,对围岩起着很大的破坏,使裂隙不断扩大。

至夏季或白昼因温度上升,冰体融化,地表水可再度乘隙注入。

这种固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冻融风化不仅造成地面物质的松动崩解,形成了冻土地区大量的碎屑物质,而且在沉积物或岩体中还能产生冰楔、土楔等冰缘现象。

由于地表水周期性地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形成了上宽下窄的楔形脉冰,称为冰楔。

冰楔的规模大小不一,小的楔宽只有数十厘米,深不足1米;大的楔宽可达5~8米,最大深度可达40米以上。

当冰楔内的脉冰融化后,裂隙周围的沙土充填于楔内,形成沙楔。

沙楔也可能是地面冻裂以后,没有形成脉冰,砂土就直接填充在裂隙中。

融冻扰动一般发生在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内。

当活动层于每年冬季自地表向下冻结时,由于底部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其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土层(含水土层),在上下方冻结层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融冻褶皱,又称冰卷泥。

融冻泥流是冻土地区最重要的物质运移和地貌作用过程之一。

一般发生在数度至十余度的斜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冻土分布
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①东北冻土区为欧亚大陆冻土区的南部地带,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自北而南,分布的面积减少。

本区有宽阔的岛状冻土区,其热状态很不稳定,对外界环境因素改变极为敏感。

东北冻土区的自然地理南界变化在北纬46 度36'~49 度24',是以年均温0℃等值线为轴线摆动于0℃和±1℃等值线之间的一条线。

②在西部高山高原和东部一些山地,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即多年冻土分布下界)方有多年冻土出现。

冻土分布具有垂直分带规律,如祁连山热水地区海拔3480 米出现岛状冻土带,3780 米以上出现连续冻土带;前者在青藏公路上的昆仑山上分布于海拔4200 米左右,后者则分布于4350 米左右。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平均4000 米以上)、面积最大(超过100 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区,其分布范围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缘至横断山脉西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马卿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