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0.一般等价物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3.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W

-

W-

G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5.人格的物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16.物的人格化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9.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被活劳动所替代,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它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一个可变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是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23.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2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由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形成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25.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6.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它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7.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更新与重复。

28.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全部或部分再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过程

29.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会促进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又会加速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变,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严重影响。

30.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

31.相对过剩人口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32.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生产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的加速形成是通过暴力剥夺小生产来实现的。因此,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就是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过程。

四、简述

1.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所具有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的结果,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作为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它的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它的量是用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算,它的社会性说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③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发生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同样性质的价值的物的形式;第二,生产劳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这种物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

④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使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量的变动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价值形式的?

①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由于简单价值形式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因此是马克思考察的重点。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表现的两极,进而分别考察这两极,最后综合考察这一形式的总体。 ②马克思首先确定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指出两极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

③然后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指出,两个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不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作为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表现。接着分析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分析表明,相对价值量不能明确地、完全地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

④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就是等价物。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⑴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⑵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⑶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⑤对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的综合考察: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上被表现的,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已经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的对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但它会向前发展,会自行向更完全的形式即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①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

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价值是物化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在生产中形成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它实现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这个价值增加;流通过程是商品形态变化过程,不是价值的源泉。

②资本运动与商品运动表现在流通形式上是买卖顺序的颠倒,没有离开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贱买、贵卖,还是假定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能够在贱买的同时贵卖,都不能使价值增殖。流通不是价值、价值增殖的源泉。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就只与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一定量价值。并且,离开流通不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就不能实现价值,更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③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交换应该是起点。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但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所以,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最一般条件。

④按这一条件,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按价值购买劳动力,在生产中消费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最后,货币所有者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在市场上按价值出售,取得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与价值规律并不矛盾。

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才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③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动在事实上隶属于资本。

④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机器大生产出现以后,一方面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提供了物质资料,使提高劳动生产力成为可能;同时,又是延长工作日的最有力的物质手段。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交织在一起了。

⑤如果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来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但是,如果从剩余价值运动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种剩余价值形式的差别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目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5.怎样理解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与社会条件?

①剩余价值的生产需要有一定的劳动生产力为前提,否则,工人就不可能为任何人提供剩余劳动。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所谓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只不过是说,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剩余劳动的可能性,没有绝对的自然障碍,妨碍一个人去剥削另一个人。但绝不能因此认为这种自然发生的劳动生产力,就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原因。作为资本关系基础和起点的已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人类历史的恩惠。资本主义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②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都受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且工作日长度一定,自然条件越好,提供的剩余劳动就越多,剩余价值量就越大。但绝不能因此得出哪里的自然条件越好,就越容易产生资本主义的结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支配、改造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

③良好的自然条件只能提供剩余价值生产的可能性,而绝不提供现实性。良好的自然条件只说明劳动者在自身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之外,还能支配一定的闲暇时间。要把这些时间用于为别人从事剩余劳动,需要外部强制。对生产剩余价值而言,则需要有资本关系的强制(3分)。

④剩余价值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不能用包含自然条件在内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去说明,而应当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明。

6.简单再生产的特征。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基金,而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这不仅是科学的方法论的要求,而且由于简单再生产的重复或连续性,会呈现出资本的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所看不到的新的特征,消除它作为一次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从对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

(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2)资本家手中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工人的个人消费并不是生产过程以外的事情,它不过重新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

五、论述

1试述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表现。

②所谓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然物,创造某种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现实的劳动过程就是这几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就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即某种产品。所以,从这个结果的角度,即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是撇开各种特定社会形式来考察的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性质。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③价值形成过程与劳动过程不同,它考察的是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生产一个使用价值,而是为了生产—个为别人的使用价值,并且要通过交换,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④为了交换,各种使用价值因性质各不相同而无法比较其量的大小,因而必须化为某种性质相同的东西,这种相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都包含有抽象劳动在其中,这就是价值。化成同质的劳动,其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了。

⑤因而,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的交换也才能实现。所以,把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搬开,就劳动的共同性来看,都是抽象劳动的支出过程,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⑥劳动过程考察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形成过程则考察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⑦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过程,而价值形成过程是抽象劳动过程。这在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过程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且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离开劳动过程,不可能有一个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是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社会形式。

2试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因素理论为前提。

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l篇第1章中,从商品中包含的矛盾入手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⑶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是通过相互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的。⑷商品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商品生产者互换劳动,又是通过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价值互相比较来进行的。⑸商品中凝结着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使产品成为商品的决定性因素;使用价值只是它的物质承担者。⑹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③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⑴价值实体是生产商品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⑵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直接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碑件。⑶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中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④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⑴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创立,为正确理解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以及价值学说与货币理论制造了条件,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⑵不仅如此,劳动二重性学说还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研究剩余价值流通的依据、阐明剩余价值分配的前提。⑶总之,劳动二重性原理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着重要联系。它是马克思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大理论支柱之一。

⑤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⑴价值量是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社会承认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⑵在商品能够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前提下,不管每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多少,社会只承认商品中所耗费的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商品中被社会承认的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后者才是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⑥价值形式的发展,其成熟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⑴商品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⑵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它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⑶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⑷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基础上,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将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来研究,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过

程,分析了价值表现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价值形式学说和货币理论。

⑦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⑵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量价值进行交换。⑶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必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⑷在市场上,由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⑸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自发地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试述《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

①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物化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

关于剩余价值的涵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多种角度进行过表述。仅在《资本论》第1卷第篇中就有4种提法:(1)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

G?

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

+

-

-。“其中的G

W

G'

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商品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这也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

(3)“预付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生出的剩余价值,或预付资本价值C的价值增殖额,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

(4)“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⑸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第1种提法,主要是从原预付货币额价值在运动中发生增殖的角度讲的;第2种提法,主要是从剩余价值的来源的角度讲的;第3种提法,主要是从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的角度讲的;第4种提法,是从剩余价值与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关系的角度讲的。四种提法相互补充,构成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涵义。

⑹根据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和表述,可以将剩余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劳动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其他一切生产过程一样,首先必须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否则,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没有物质承担者。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生产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增殖价值的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⑵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如果工人劳动时间只限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新创造的价值就只能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就没有剩余价值产生,这还只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劳动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量随工作日长短而变动。

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只有降低劳动力价值才有可能。而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则首先要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提高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样,就会降低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之,只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会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可见,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趋势。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同样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⑷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初期手工劳动为基础、技术发展缓慢的情况相适应。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相适应。

4.试论述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①马克思通过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分析,说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是形式,是现象,它的内容和实质则是,资本家用榨取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剥削更多工人的无偿劳动,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按照马克思论述的顺序和内容,可以把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

首先,由追加的剩余价值而形成的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就说明了追加资本的来源是工人创造的无酬劳动带来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把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的情况下,不论资本家是雇用原来的工人,还是雇用新的工人,问题的实质都不会有丝毫改变。工人阶级总是用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下一年雇用追加劳动的资本。对过去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占有活的无酬劳动的惟一条件。资本家已经积累的越多,就越能更多地积累。

⑵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而来的。

交换过程的各主体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因为在简单流通的基础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使每个人成为某种商品的所有者,这就是通过付出新的等价物,所以,在交换之前就存在的商品所有权,即对于那种不是通过流通而占有的商品的所有权,或者不如说,对于那种还要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所有权,就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而劳动则表现为最初的占有方式。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在流通中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基础。在流通中,只有通过自己的商品或劳动的转让,才能占有他人的商品,因而占有他人的劳动。

所以流通过程不过是商品所有者以等价物交换等价物的过程。因此,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直接占有其产品和等价交换其产品的规律。这一规律,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就表现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总是购买劳动力,工人总是出卖劳动力。在交换中,一方让渡货币,另一方让渡劳动力,每一次交易都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即等价物换等价物。所以资本对劳动力的购买,同简单商品交换一样,都是以承认商品生产所有权为前提的。但是,在资本积累连续不断地进行中,我们却发现:第一,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不过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第二,这部分资本不仅要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额。这两点说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等价物交换,劳动力的等价买卖,仅仅是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形式,而其实质和内容则是,资本家总是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产品,并用此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使劳动者变成了出卖劳动力的雇用工人。这就使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⑶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不是违反而是利用了商品生产规律。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没有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相反是对价值规律的利用。无论是货币最初转化为资本,还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从单纯交换过程看,这些交换没有一处违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工人劳动力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问题是购买了劳动力的使用权之后,劳动力的使用使价值发生了增值,这时已经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领域。生产结束后,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已经属于资本家,资本家再按等价交换原则出售商品,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由此可见,正是借助等价交换原则取得了工人劳动力商品,又借助等价交换实现了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不是违反而是利用了商品生产规律。

虽然个别的交换行为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但从不断的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却不断地占有剩余价值,产生了与简单商品生产占有方式(即生产者占有自己的产品)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资本家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这就是在占有方式上的“根本的变革”。所以,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只有在再生产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⑷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根本条件。

转变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生产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从这个时候起,每一个产品才一开始就是为卖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强加于整个社会,但也只有这时,它才能发挥自己在促进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遍化方面的全部潜力。因此,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⑸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的来源如何,都会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全部原预付资本,与直接积累的资本比较起来,总是趋向一个无穷小的量、最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积累过程中资本性质的变化,说明

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这正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5试述《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过程,一方面是一般的资本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规模扩大的资本再生产过程。研究后者应以前者即简单再生产过程作为逻辑起点,因而,马克思关于一般资本再生产过程即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是他的资本积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就是: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②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实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时就是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因而,剩余价值也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既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而追加资本的来源不同于原始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工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从两个阶级的角度看,不论这一部分资本是用来雇佣原有工人还是雇佣新工人,问题的实质也不会有丝毫改变,即工人阶级总是用他们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下一年雇佣追加劳动的资本,并且所有这些追加资本都不仅要由工人把它们再生产出来,而且还必须使其增殖,再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过去无酬际动的占有,并以此为条件去占有工人更多的无酬劳动。资本家积累越多,就越能更多的积累。在进行追加资本的情况下,即使劳动力的每一次买卖都是等价原则进行的,但已成为表面的、仅是形式上的交换。其实际内容则是资本家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只表现为占有工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分离了。于是,简单商品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极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③决定资本积累量的诸因素。如果剩余价值量已定,资本积累量就由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如果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资本积累量则由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决定。因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马克思从积累的角度对决定剩余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及其同资本积累的关系综合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二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三是所用资本和所资资本之间的差额;四是预付资本的量。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椎动的,由此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发条”开动得越是有力。

④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就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经常失业的人口也就越多,无产阶级也就越贫困。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⑤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剥夺千百万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这种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剥夺仍未停止,只是剥夺的对象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资本家。它是通过资本的集中来进行的,即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一方面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却使巨额社会财富日益落到少数大资本家手里,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与此同时,解决这一矛盾的主客观条件也日益成熟起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⑥马克思资本积累论包括的以上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概括为:资本积累的前提、实质、量的决定以及社会后果和历史趋势。而贯通这种联系的主线则是资本关系,即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积累论就是揭示这种关系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它又如何不断地,且以扩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以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如何加剧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而,它的灭亡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1分)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2.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1分)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1分)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6. 逻辑证明是( ) (1分)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7.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1分)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9.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10.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1分)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200题(附答案)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200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 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9、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正确答案:B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 一、简述题 1.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工资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生产劳动概念。 1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资本积聚和集中。 2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

23.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一。 24.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 26.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2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0.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38.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9.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 4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42.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43.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44.利润是个客观经济范畴。 45.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46.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及含义。

《资本论》选读-试题合集(附答案)-练习题(1)

《〈资本论〉选读》题型与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0.一般等价物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3.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5.人格的物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16.物的人格化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9.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 第一节价值尺度 第二节流通手段 第三节货币 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 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 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 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 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 1 (第一节)价值尺度 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 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 (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 (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 (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 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 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 (三)商品的价格形式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 价值尺度 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 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 量 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 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价格标准 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 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 计量金属货币本身 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 (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 (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一一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一一金属货币一一信用货币” 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 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doc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其意思是说 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 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 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 参考答案:A C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 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 参考答案:A C D 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第1卷第17章) 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 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③形式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的次序、起终点和媒介不同;第二、货币的使用方式不同;第三、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不同;第四、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不同;④内容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目的不同;第二、流通内容不同;第三、流通界限不同;第四、货币体现的关系不同。⑤要点具体展开 简述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资本形式及其作用。 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②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形式,生产劳动采取可变资本形式;③生产资料成为新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价值构成部分,作为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吸收器;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又创造产品的新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是怎样论证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的? ①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第一、资本积累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从而引起工资的提高和工人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但是工人工资的提高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因为:资本积累再生产出来的仍然是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工人仍然从属与资本,受资本家剥削。第三、资本积累还规定了工人工资提高的界限。即:工资的提高既不能危及资本主义生产;也不能影响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进行。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第一、使工人日益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受剥削程度加重;第三、使工人阶级陷于贫困。③要点具体展开 (1)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

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 一、概念 1.物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与它的创造族(工人阶级)相分离。实际上,工人首先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在生产中普遍使用,所以说劳动普遍减少,从而产生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失业,出现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对抗,即产生了异化。 2.劳动的自我化异:←(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①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只是劳动异化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不在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实际上说不在于分配领域,而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于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先有主体的异化,后才有劳动产品的异化(客体异化)。劳动应该是人最基本的活动,应该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应该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当在劳动中自由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应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应当感到幸福和满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是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属于工人支配。 ②在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而受资本家强制是被迫的,从事生产劳动时自己是一种非人劳动。所以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物,而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工人的个人生命不属于他自己,反过来又反对他自己,实际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这样一种商品,资本家占有别人劳动本身就是异化,资本就是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础。 ②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或者说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二.语句解释 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化;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构造。”(三个层面) ⑴动物也生产,但只是片面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完全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的肉体、族群进行生产的,这种生产完全是本能的适应行为。动物只生产自身,只能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它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如果从客观效益讲,动物有时候也会破坏周围的环境并调节,并留下相应的痕迹。动物活动是无意识,不理会行动所带来的意义和后果。它的活动是一种不自觉的本能活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按照《资本论》体系,教学大纲分为三个单元,十个讲题。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商品 二、货币 三、价值规律 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讲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六篇的主要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资本论》的整部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作为剩余价值流通、分配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无疑在《资本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主要内容。这一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讲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一至二篇的主要内容。从微观经济的层面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性。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第五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内容。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其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第六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营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资本周转 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