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二版)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二版) 教学课件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二版) 教学课件
17
第一节 酵母菌
(6)微体
微体:由单层膜包裹的颗粒,类似溶酶体,但含的酶不
同。
常见种类:
过氧化物酶体
依赖FAD的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避免细胞受H2O2
毒害。
乙醛酸循环体
植物细胞,使脂类转变为糖
18
第一节 酵母菌
二、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 方式,大多数酵母以无性繁殖为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 、裂殖 、芽裂繁殖和产 生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主要是产生子囊孢子。
6
第一节 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俗称,分类学上分 属于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类。 特征: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2.多数营出芽生殖,有的裂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 4.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 5.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7
第一节 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大多数酵母菌为单细胞,形状因种而异。基本 形态为球形、卵圆形、圆柱形或香肠形。
11
第一节 酵母菌
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 核孔40~70nm ,透性比任何生物膜都 大。
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牢固结合而成,呈线状, 数目因种而异。
核仁:核内有一或几个区域rRNA含量很高,这 一区域为核仁,是合成核糖体的场所。 核基质: 又称核液,是充满于细胞核空间由蛋白 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支持细胞核和提供 染色体附着点的功能。
3.单双倍体型
以啤酒酵母为代表 特点: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形 式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单 倍体营养细胞和双倍体营养细 胞均可进行芽殖。在特定条件 下进行有性生殖。 单倍体和双倍体两个阶段同等 重要,形成世代交替。
30
第一节 酵母菌

《真核微生物》PPT课件

《真核微生物》PPT课件

膜膜 膜蛋白
磷脂种 类不同
12
3、酵母菌细胞核
真核 核孔
核膜 染色质 核仁
核基质
13
酵母菌其他细胞构造
线粒体(mitochondria)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核糖体(ribosime)
真核生物叶绿体 (chloroplast)
14
4、核糖体(ribosomes)
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和新 型隐球菌
细菌
单细胞 原核 无 无
肽聚糖、磷壁酸
对磺胺、青霉素、 四环素、氯霉素、 链霉素等抗生素敏 感 中性或微碱
裂殖
放线菌
显著分枝单细胞 原核 无 无
肽聚糖、二氨基庚二 酸、
青霉素、四环素、红 霉素、林可霉素及头 孢菌素类抗生素 中性或微碱 产生无性孢子为主
76
本章重点
❖ 3、请举例说明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引起的人类 疾病及治疗措施,各举3例。不少于300字。(20分)
❖ 交作业时间:最后一次选修课!
2
真 菌 显微藻类 原生动物
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霉菌(丝状真菌) 蕈菌(大型真菌)
3
❖ 真核微生物是具有完整的细胞核,进行有丝, 细胞质里有线粒体,有些还有叶绿体等细胞 器的微生物。
72
73
几种常见的羊肚菌
74
担子菌
75
特征
细胞形态 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膜
细胞壁
对药物敏感性
生长PH 繁殖
真菌
显著分枝、多细胞
真核(核膜)
有线粒体、内质网
固醇
酵母菌:葡聚糖、甘露 聚糖
霉菌:几丁质(少量纤 维素)
浅部感染: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最新微生物学第三章真核微生物PPT课件

最新微生物学第三章真核微生物PPT课件

无性子实体-高等真菌
无性子实体- 低等真菌 孢子囊
(三)有性子实体
1、担子果:产生担子的子实体。担子由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 大后形成的。其内进行核的融合和减数分裂,最终在表面外生 担孢子。有裸果型,被果型和半被果型三类。 2、子囊果:产生和含有子囊的子实体。 (1)闭囊壳:是一个球形的,闭合无孔口的结构。 (2)子囊壳:是一个具有孔口的球形或瓶状的结构。 (3)子囊盘:是一个盘状,杯状或碗状的结构。 (4)子囊座:含有子囊的子座,子囊生于子座内部的溶腔中。
在地球上,几乎到处都有丝状真菌的踪迹,种类多、数 量大。
一、营养体 (vegetative body) (一)菌丝(hyphae):是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 为分枝管状,有或无隔膜。它的直径一般为3~ 10μm,与酵母细胞类似,比细菌或放线菌的细胞约 粗10倍。
1、真菌菌丝细胞的构造:其外由厚实、坚韧的 细胞壁所包裹,其内有细胞膜,再内就是充满着细 胞质的细胞腔。细胞核也由双层的核膜包裹,其上 有许多膜孔,核内有一核仁。在细胞质中存在着液 泡、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泡囊和膜边体 (lomasome)等。膜边体是一种特殊的膜结构,位 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由单层膜包围而成,形状 变化很大,有管状、囊状、球状、卵圆状或为多层 折叠状等存在于细胞周围,有点类似于细菌中的间 体。其功能还不够清楚,可能与壁形成有关。
酵母细胞表面,细如发丝,蛋白质。 与酵母凝聚性有关
(7)线粒体
酵母:一般紧靠细胞四周,红酵母除外 厌氧条件下,回分解形成嵴很差的前线粒体
霉菌:低等管状嵴;高等板状嵴
第一节 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霉菌
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菌丝体,因此,丝状真菌是真 菌的最主要成员。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通俗名称,这是因 为这类真菌通常会在生长基质表面呈现为发霉的特征。它们 往往在潮湿的气候下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 绒状或蛛网状的菌丝体(霉状物),有较强的陆生性,在自 然条件下,常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和植物的真菌病 害。

微生物学课件(沈萍版本)资料精

微生物学课件(沈萍版本)资料精

微生物学—绪论◆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与微生物、自然环境、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germ)是指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包括:非细胞型生物—病毒,单细胞型生物—细菌、立克次氏体、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型生物—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不是生物分类的专有名称,依不同的界级学说,微生物所占的地位有所不同。

二界系统: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系统:1969年,E.H.Whittaker在《科学》杂志提出五界学说。

微生物占3界。

六界系统:Jahn等于1949年提出六界系统,包括:后生动物、后生植物、真菌、原核生物和病毒界,我国学者(1977)在五界系统基础上,提出增加病毒界的六界系统。

微生物占4界。

三原界系统:Woese(1977)提出三原界学说,包括: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

微生物占3界。

1.微生物学的发展史1.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略)2.微生物发现于微生物学的奠基●最先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尼.列文虎克,被誉为微生物学的先驱。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

巴斯德用严密的科学实验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柯赫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严格标准。

●消毒外科术的确立:李斯特(Lister)从巴斯德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认识到外科手术经常出现的伤口化脓感染时由于外界微生物侵入的结果,通过实践,创立了无菌外科手术的方法。

●土壤微生物学基础的建立:贝哲林克等,通过对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及土壤中的固氮菌和硝化细菌的研究,提出了土壤细菌和自养菌的研究方法。

●病毒—非细胞生物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在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中发现滤过性生物具感染性,从而发现病毒。

微生物教程yyd第三章真核微生物ppt课件

微生物教程yyd第三章真核微生物ppt课件
真菌主要有五大特点:① 无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② 能产生大量的孢子进 殖。③ 一般有发达的菌丝体。④ 营养方 异养吸收型。⑤ 陆生性较强。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酵母菌(yeast)
酵母菌是俗称,固例外较 多,定义难下。它们有五个特 点:① 个体为单细胞 ② 以出 芽繁殖为主,也有裂殖 ③ 能 发酵糖类产能 ④ 细胞壁含有 甘露聚糖 ⑤ 常生活在含糖量 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
酵母菌的形态有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 状及腊肠状等。当进行芽殖时,长大的子细胞不 脱离母细胞而以极小的面积相连,呈藕节状的细 胞串,称为假菌丝。相反如果细胞串的横隔面积 与细胞的直径相同,呈竹节状的细胞串,则称为
真菌丝。
(一)、细胞壁 厚约为25nm,坚韧,主要 由“酵母纤维素”组成。外层为甘露聚糖。内 层为葡聚糖,中间为蛋白质。用玛瑙螺的胃液 制得的蜗牛酶(内含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 葡糖酸酶、几丁质酶和脂酶等30余种)可以去 除酵母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也可以水解酵母 菌的子囊壁,分离子囊孢子。
芽体形成过程:在母细胞芽体形成部位, 水解酶水解细胞壁多糖,使之变薄,染色体及 胞质堆积于起始部分,
芽体增大,达最大时,与母细胞间形成隔壁, 最后在此处分开,母细胞上留下一个芽痕 (bud scar),而子细胞上留有蒂痕(birth scar)依芽痕的数量可确定母细胞的产芽体数 或其“年龄”,在一个群体中50%的细胞是 “新 生”的只有蒂痕、25%有一个芽痕、12.5%有两 个芽痕、12.5%有两个以上的芽痕。
和一些半知菌能产生菌环或菌网等特化的菌丝, 其功能是捕捉线虫,然后再从环或网上生出菌 丝进入线虫体内吸收养料。
(二)、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主要特化的是子实体,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 或上面可产生孢子,有一定形态的任何构造。

应用微生物学2_PPT幻灯片

应用微生物学2_PPT幻灯片
EcoR I
S I
ligase
在非必须区内进行基因操作,切除一定的DNA片断, 有目的的引入一些DNA片断。
插入型载体
λ噬菌体基因组的非必须区内对使用的限制酶有一个酶 切位点,DNA重组时外源DNA将在这个位点插入。
EcoR I
b538
CI
imm434
整个基因组缺失18%,最大插入为 9 kb
头尾合成
重组区
N CI 调节区
EcoRI P Q S R cos 复制区 裂解区
J-N为非必须区,与噬菌体生长及噬斑形成无关,可被消除 或取代,当λ-DNA分子大小为其全长的78%-108%(38~52 kb)时, 可以形成感染性噬菌体颗粒。
λ 噬菌体类载体的构建
用突变、缺失等方法,减少限制酶的切割位点,除去 必须区内的限制酶位点。
酸、甲硫氨酸等 cycA1,cycB2-环丝氨酸抗性,便于监视,自然界几乎没有兼抗nal、cyc两种药物的 Rfb-2-粗糙突变体,对胆汁酸、离子去污剂、抗生素敏感 hadR2-对外源DNA无限制作用
启动子
TTGACA -35 RNA 聚合酶() 识别位点
TATAAT 结构基因
-10 SD序列
感受态细胞转化
感受态:细胞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 下可以吸收外源DNA。
感受态的出现:(1)一种可扩散的感受态因子的存在; (2)细胞外层的一些组分,如膜蛋白等状态的变化。
有些细胞在生长的某一阶段会自发出现感受态,但基 因工程中所用的微生物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不会自发出 现感受态,需要经过人工的特殊处理。
酿酒酵母系统
酿酒酵母系统的特点
可食、安全,适用于药品生产 遗传背景最清楚的真核细胞 在简单培养基中生长迅速、细胞密度高 基因操作容易 可分泌胞外蛋白 可正确表达真核基因产物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ppt课件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ppt课件

二、无菌技术 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是 防止杂菌污染 , 主要包括 消毒 和 灭菌 。
无菌技术除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
还有什么作用?
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被微生物感染。
二、无菌技术 1.消毒 (1)概念
使用较为 温和 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 表面 或内部 一部分 微生物。 (2)消毒方法
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 接种结束后 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接种环共需灼烧 几次?
6次
【问题探究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避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问题探究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 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划线后,线条末端酵母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 少 ,每次从上一次 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酵母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 减少 , 最终能得到由 单个 细胞繁殖而来的 菌落 。
培养、分离出 特定微生物
鉴别不同种类 微生物
【注意】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目前不能
利用人工培养基来培养。
一、培养基的配制 4.培养基的营养构成:(1)基本成分
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组分 牛肉膏 蛋白胨 NaCl
H2O
1000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组成
含量
怎样才能保证无处不在的杂菌不混入发酵物呢?
应该先对制作用具和原料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纯的菌种,并 控制发酵条件,避免杂菌进入。
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 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
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 ①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培养基
②确保其它微生物无法混入,并将需要的微生物分离出来。 ——无菌技术、微生物的纯培养

《微生物实验技术》课件

《微生物实验技术》课件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
通过染色技术,使微生物细胞着色,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染色观察
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鉴定
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种、属、种的鉴定,确定其具体分类地位。
03
微生物实验技术方法
总结词
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了解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
基因组序列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了解其进化关系。
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预测基因功能,了解微生物的代谢和生命活动特点。
功能基因预测
04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应用案例
微生物检测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
微生物治理
05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安全与防护
A
B
C
D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和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准入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内务管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实验室内务管理
根据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等级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生物安全等级管理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应急处理措施
01
03
02
04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在实验过程中,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口罩、手套等。
避免直接接触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及其培养物,如需接触,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运到高尔基体与脂、糖 形成糖蛋白或脂蛋白,外排到细胞外。
合成新细胞壁和细胞膜提供原材料的重要 场所。
16
第一节 酵母菌
(5)液泡
由单层膜包裹的囊泡物,液泡中含水、有 机酸、盐类、 和水解酶类,还有一些贮藏颗粒 (如肝糖粒、脂肪粒、异染颗粒等)。液泡常 在细胞发育后期出现,它的大小可做为衡量细 胞成熟的标志。 功能:储藏营养物和水解酶类,与细胞质进行 物质交换,调节渗透压。
22
第一节 酵母菌
芽痕
23
第一节 酵母菌
2.裂殖
酵母菌的裂殖与细菌裂殖 相似。其过程是细胞伸长,核 分裂为二,细胞中央出现隔膜, 将细胞横分为两个大小相等、 各具一个核的子细胞。进行裂 殖的酵母菌种类很少,如裂殖 酵母。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凡是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 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1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真菌 显微藻类 原生动物
酵母菌 霉菌 蕈类
4
真菌与人类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作 为食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美味食品,同时还 可提供真菌多糖、低聚糖等提高免疫力、抗肿 瘤的生物活性物质。有些真菌还可产生抗生素、 酒精、有机酸、酶制剂、脂肪、促生长素等。 用作名贵药材的灵芝、茯苓等也是真菌的菌体。
11
第一节 酵母菌
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 核孔40~70nm ,透性比任何生物膜都 大。
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牢固结合而成,呈线状, 数目因种而异。
核仁:核内有一或几个区域rRNA含量很高,这 一区域为核仁,是合成核糖体的场所。 核基质: 又称核液,是充满于细胞核空间由蛋白 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支持细胞核和提供 染色体附着点的功能。
14
第一节 酵母菌
(3)内质网
是分布在整个细胞中的由膜构成的管道和网状 结构,在细胞中和核膜或细胞膜相连在一起。
根据表面结构分为:
粗糙型内质网:膜外附着有
核糖体。
光滑型内质网:表面没有附
着的颗粒。
内质网功能:
起物质传递的作用,另外还
有合成脂类和脂蛋白
15
第一节 酵母菌
(4)高尔基体
也是一种内膜结构。它是 由扁平双层膜和小泡所构成。 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 功能:为细胞提供一个内部 的运输系统。
12
第一节 酵母菌
4.细胞器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含有各种功能不同的结构统 称。主要包括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等。
(1)核糖体 酵母菌的核糖体为80S,由 60S和40S大小亚基构成。 它游离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 内质网上。
13
第一节 酵母菌
(2)线粒体
①双层单位膜包围的 细胞器;其中含脂 类、蛋白质、少量 RNA和环状DNA。 ②其DNA可自主复制, 不受核DNA控制。决 定线粒体的某些遗 传性状。 ③生物氧化中心。
19
第一节 酵母菌
(一)无性繁殖
1. 芽殖
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
繁殖方式。在良好的营养和
生长条件下,酵母菌生长迅
速,几乎所有的细胞上都长
有芽体,而且芽体上还可形
成新芽体,于是就形成了呈
簇状的细胞团。
20
第一节 酵母菌
芽殖过程:
①母细胞形成小突起 (A—D) ②核裂(E—G) ③原生质分配(H—I) ④新膜形成(J—K) ⑤形成新细胞壁(L)
6
第一节 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俗称,分类学上分 属于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类。 特征: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2.多数营出芽生殖,有的裂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 4.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 5.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7
第一节 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大多数酵母菌为单细胞,形状因种而异。基本 形态为球形、卵圆形、圆柱形或香肠形。
5
真菌还可以将环境中的各种有机物降解为简单 的复合物和无机小分子,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中起 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外,真菌还是进行基础生物 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工具。
但是真菌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许多真菌可 引起人畜的疾病、植物病害、导致工业原料及农产 品的霉变、食品和粮食发霉,甚至在食品和粮食中 产生毒素,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21
第一节 酵母菌
一个酵母能形成的芽数是有限的,(平均24 个)。出芽方式:多边出芽、两端出芽、三边出 芽、单边出芽。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 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在母 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 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由于多 重出芽,致使酵母细胞表面有多个小突起。
酵母菌的细胞直径约为细菌的10倍,其直径一 般为2~5μm,长度为5~30μm,最长可达100μm。 每一种酵母菌的大小因生活环境、培养条件和培养 时间长短而有较大的变化。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 细胞构造,与其他真菌的细胞构造基本相同。
8
第一节 酵母菌
1.细胞壁
厚度:25-70nm 重量:25%DW 成分:三明治状的“酵母纤维素”
– 外层:甘露聚糖 Mannan – 内层:葡聚糖 Glucan,赋予细胞壁机械强度 – 中间:蛋白质、多种酶(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 – 芽痕周围有少许几丁质,在形成芽体时合成
9
第一节 酵母菌
2.细胞膜
酵母细胞膜是双磷脂层构造,其间镶嵌着 蛋白质和甾醇。酵母菌的细胞膜与原核生物的 基本相同。但有的酵母菌如酿酒酵母中含有固 醇类(甾醇),这在原核生物是罕见的。
17
第一节 酵母菌
(6)微体
微体:由单层膜包裹的颗粒,类似溶酶体,但含的酶不
同。
常见种类:
过氧化物酶体
依赖FAD的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避免细胞受H2O2
毒害。
乙醛酸循环体
植物细胞,使脂类转变为糖
18
第一节 酵母菌
二、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 方式,大多数酵母以无性繁殖为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 、裂殖 、芽裂繁殖和产 生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主要是产生子囊孢子。
酵母细胞膜的功能: ①调节细胞外溶质运送到细胞内的渗透屏障 ②细胞壁等大分子的生物合成和装配基地 ③部分酶的合成和作用场所
10
第一节 酵母菌
3.细胞核
酵母具有由多孔核 膜包裹着的细胞核,核 膜是一种双层单位膜, 上面有大量的核孔。 (核膜包裹,轮廓分 明)。 细胞核的功能:携带遗传 信息,控制细胞的增殖 和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