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0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0篇)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他开始种田耕地,自称“东坡居士”。
他和农人一样,会因一场久旱而至的大雨快活而满足;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
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
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02年),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
“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22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22篇)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
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
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2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
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
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
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
到哪都开心。
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
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
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5篇)读《苏东坡传》有感1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
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
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
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
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
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
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
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
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
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苏东坡传》有感1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
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
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
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
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
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
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
因为他的才华横溢。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
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
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
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
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苏东坡传》有感1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都是不沾染恶俗的。
他像一轮明月,照耀华夏,历经千年,都是不沾微尘的。
清洁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苏子!——题记今夜,点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
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我忘不了,我永远忘不那苏子芒鞋竹杖敲踏过的青山依旧。
试想,多少月夜,东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举匏,或空对妆影,于是他的一生也便离不开了月。
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欲与嫦娥共舞,却舍不得家人,舍不得弟弟,感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此词一出,中秋便成了苏轼的了,月也只愿听东坡诉言。
又是一个明月之夜,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未完,我已泪如澜珊,东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旧,照在路边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吹过,好风如水,东坡注定是和水有缘的。
至西湖,他写下“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遇大雨,他作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赤壁,他咏叹“卷起千堆雪”。
在甘州,他题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至庐山,他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阵清风,他飞来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他抱明月,寄清梦,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苏东坡传》读完了,原谅我的才疏学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才是这几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夸夸其谈,只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公司的读书会上,会议的章程中有一项是每人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公司的一位领导为我们推荐的就是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通过他的推荐,让我了解了苏轼不是我之前认为的那个苏轼——只是一个诗人,小时候对诗人这个概念很模糊,认为诗人就是喝喝酒、写写诗,然后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完全忽视了当时的科举,他们也是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
第二次接触到《苏东坡传》是在看余秋雨写的《山居笔记》——苏东坡的突围,字里行间秋雨先生对东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冲出重重围挡后坦然自若、淡泊静定。
读完全书,林语堂先生对东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简练,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么更简单的文字来提升。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寥寥数百字就把苏东坡的一生所为全部囊括,他最后才是诗人,在诗人的身份之上东坡先生更是一个有所作为、百姓信赖的从政者,是苏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够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溢于言表,全书读下来每个字都透漏着这种喜爱,他喜欢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坎坷一生,各处为人民奔走,一个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无论多大的挫折,都改变不了他豁达、达观、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近乎高中状元,没考中的原因只是欧阳修误以为东坡的__是自己的门生,为了避嫌,将其评为第二,不过这根本不足以遮盖东坡在文学上锋芒,欧阳修评价他的__“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要知道欧阳修在当时还是文学权威,门生遍地,同时欧阳修推荐苏氏兄弟二人参加制策,宋仁宗看了两兄弟的策论__直呼“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足以能证明东坡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10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10篇)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深夜。
孤灯。
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
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简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
应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
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期望和浩然之气。
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
于是,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
”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无悔。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我前进的目标。
”苏轼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激励着他们。
如今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在历经挫折之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
而苏轼,看透繁华,依旧坚持着初心。
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_,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读《苏东坡传》有感篇2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
心似巳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公元1100年,一生先后被贬谪八州的苏轼终于遇赦北还,结束了十余年的飘泊流离生涯。
第二年,他游览金山寺,见到了寺中珍藏的自己十年前的画像,只见那时的他闲淡飘逸、意气风发,而今却巳是两鬓斑斑、垂垂老矣!岁月如斯,人世沧桑,他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用颤抖的手在画像上题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仅仅两个月后,这位千古旷世奇才便溘然长逝,走完了他传奇而又充满坎坷的人生旅程!
年轻时,他也曾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夙愿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曾幻想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能实现其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可是由于他耿介、宁折不弯的个性,使得朝中新旧两党都视他作敌人,排挤他、容不下他。
乌台诗案成了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政治斗争的倾轧下死里逃生的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从而明智地为自己选择了轻“官人”而重“诗人”的路子,为后世的人们捧出了一篇篇万古流传的诗文佳作。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谪黄州。
在友人的大力帮助下,他在郡城旧营地东面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官人”苏轼到“旷达文人”苏东坡的优雅转身和变型。
此间,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词作,写下了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或是气势磅礴,或是超然旷达,或是孤独旁徨的优美词句。
贬到蛮荒之地惠州后,他没有消沉颓废、怨天尤人,而是随遇而安、平静乐观,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清新诗句,俨然有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味道。
后来,只身陪伴他来到惠州、当初被他赞誉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爱妾王朝云病故,他悲伤地为她写下了“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夜雨倍思卿”的句子,并在惠州西湖修筑了“苏堤”以示纪念。
第二次贬到更偏远的瘴疠之地儋州后,他巳是垂暮之年。
面对如此变故与打击,他仍是云淡风轻、从容达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他不计自己的苦难得失,仍一如既往地对国、对民抱着一片忠义仁爱之心。
他在当地着书、办学、培养青年才俊,以无生的觉悟做着有生的事业。
后来,他在儋州写下了《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名利场,
一叶轻舟寄渺茫。
”他早巳看淡名利,清心淡泊,宁静致远,向往着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悠闲、隐逸生活。
黄州、惠州、儋州,磨砺了苏轼,成就了东坡,让后世人们有幸观瞻到了一位诗词达人、旷世英才。
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回首平生事,得失我自知。
几度宦海浮沉,贬谪流离,身如浮萍飞絮、不系之舟;看取眉头鬓上,形容枯槁,心似秋空霁海、巳灰之木。
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只是不知,凤凰山下的那朵芙蕖,是否依然开过尚盈盈?
只是不知,霁雨初晴的望湖楼下,是否依然水如天碧?
只是不知,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是否依然可见当年那宛若清水芙蓉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