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二)泌别清浊
1、生理功能: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 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 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分别清浊 各走其道
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 故称“小肠主液”。
精微由脾吸收
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 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 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二、生理特性
(一)主通降
1、含义:是指胃气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生理表现: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 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 下移大肠,燥化形成粪便,并有节制的排出体外 同时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 3、病理表现: 1)胃失和降:纳呆、厌食、胃脘胀闷、便秘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胃两门三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
一、胃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水谷 (二)主腐熟水谷
(一)胃受纳水谷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在脾的帮助下化生精微,初步吸收。
2、病理表现由于肝胆关系密,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 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 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
1)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
厌食、腹胀、腹泻。
2)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 发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3)胆气不利,气机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药学本-中医学基础3藏象六腑

药学本-中医学基础3藏象六腑

二、六腑
(三)小肠
❖2.泌别清浊
❖ 泌——分泌; 别——分别
❖ 小肠将食糜 分为清浊两部分
1、将食糜分别为水谷精微(清)和残渣(浊))
小肠泌别清浊, 具体表现四方面
2、水谷精微由脾气散精输送至全身 3、残渣由阑门下传于大肠 4、多余之水渗入膀胱(及尿液有关)
二、六腑
(三)小肠
2.泌别清浊----病理表

二、 六腑
(六)三焦 2.部部位位:之膈三以焦上的胸部,含心、肺两脏
上焦 营养全功身能:上焦如雾——宣发布散水谷精气以
部位:膈以下、脐上的腹部,含脾胃 中焦 谷精微功和能化:生中血焦液如沤——消化、吸收并输布水
及膀胱部,位等:脐以下的部位,含大、小肠、肝,肾
作业
❖ 复习 ❖ 六腑的生理功能 ❖ 预习 ❖ 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大肠将食物残渣中剩余的部分水分再吸收,形成
有形之粪便——变化
“大肠主津”
二、 六腑
(四)大肠
传化糟粕失常的病理表 现
大肠虚寒:肠鸣、腹痛、腹泻
大肠传导变化失大肠职实热:大便秘结
湿热阻滞: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不能传化糟粕
二、 六腑
(五)膀胱
生理位置
位于小腹部中央,是一个囊状器官,上有管道及 肾相通,下接尿道及外相通。
❖胃腔称胃脘,分为上脘、中脘、下脘三部。
二、六腑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
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 用。
胃主动的摄纳,依赖于胃气的作用。
二、 六腑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 ●腐熟
❖ 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为“食糜 ”的过程。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认知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五脏六腑。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定义、涵义与功能。

一、五脏五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指的是心、肝、脾、肺和肾这五个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中枢之一,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功能,控制血液的运行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工作。

同时,心也与情绪和意识紧密相关,中医认为心的状态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2. 肝: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具有贮藏血液、调节情绪、通畅气机和维持血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肝在中医学中也与人的情绪紧密相连,中医认为肝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疾病的发生。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和细胞代谢等功能。

脾在中医学中也被视为肌肉和四肢的“母亲”,它的健康与人体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中医学中,肺被认为是水润和气机的主要部位。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氧气的交换,同时也与鼻、喉、皮肤和毛发等部位有着密切联系。

5. 肾:肾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

中医学中,肾也被视为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肾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力和寿命有着密切关系。

二、六腑六腑是相对于五脏而言的,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这六个器官。

与五脏相比,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相对更低,但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胆:胆是中医学中比较特殊的脏器之一,它主要参与消化过程中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胆汁的分泌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非常关键。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消化和吸收。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养分的吸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具有主津作用的脏腑是A、大肠B、胃C、小肠D、三焦E、脾2、六腑中具有“太仓”之称的是A、小肠B、三焦C、脾D、大肠E、胃3、关于胆的叙述错误的是A、贮藏胆汁B、生成胆汁C、排泄胆汁D、主决断E、胆者,中正之官4、与肺相表里的是A、胆B、胃C、大肠D、三焦E、膀胱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大肠主津,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细目一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 胆的生理机能胆位于右胁腹腔内,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

《灵枢·本俞》称胆为“中精之腑”。

亦有医家将其称为“中清之腑”。

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

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胆汁生成后由胆腑浓缩并贮藏,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胆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

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

胆的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

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

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

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

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3.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

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
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

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

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

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

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这一功能来完成的。

“气化”(即化气行水)就是通过体内的热能,从水液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气体来控制体内水液的出入量。

因此,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尿闭或小便频数、失禁等病症。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

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

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

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
”,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
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内),蒸发津液,把营养物质化生营气(即血液的组成部分)。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清浊,食物的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剩余水分,经过气化由肾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体腔内几个脏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营养、排泄等功能方面的总和。

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命门)、电气(脾胃之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

因此三焦的病变也就大都表现在胸腹体腔内有关输送饮食物中的精华和排泄糟粕等几个方面。

一般说来,表现在心肺的叫做上焦病,表现在脾胃的叫做中焦病,表现在肝肾的叫做下焦病。

三焦是祖国医学脏腑组织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各人有其实践体会,未能得到统一认识,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