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王安石变法内容概括

王安石变法内容概括

王安石变法内容概括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其任职宰相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人司、设保甲法、设置保甲法等。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士人的政治地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以及加强对外交的控制。

首先,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青苗法是在北宋政府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

根据青苗法,北宋政府将农田分为青年田和老年田,对青年田实行轻税,对老年田实行重税。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其次,置行人司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置行人司是北宋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一种行政机构。

行人司的职责是管理地方政务,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通过置行人司,北宋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执行效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再次,设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又一项重要措施。

设保甲法是北宋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一种军事组织。

保甲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由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口组成,负责地方的治安和防御工作。

通过设保甲法,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高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最后,设置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最后一项重要措施。

设置保甲法是北宋政府在地方设立的一种军事组织。

保甲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由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口组成,负责地方的治安和防御工作。

通过设置保甲法,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高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批评和反对,但是其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三 冗 问 题
目 的 积 富国 理 贫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
抑制土地兼并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积 强兵 整 弱


兵 节省了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取 改革考试内容择 士 优录取
克服恩荫弊端
选拔了实用人才
失败的原因、启示;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主因:北宋中期,形成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什么?根源何在?具体原因?有何危害?)
②土地兼并严重。(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 ③阶级 矛盾尖锐 民族 矛盾激化。 ④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的 庆历新政 虽然失败, 但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弊政势在必行。(主持者?核心内容?败因?) ⑤王安石的个人素质和宋神宗的支持。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
措施
改革 科举 制度 改革 选官 制度 改革 学校 教育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
作用
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具有真 才实学的人才,培养了改革 人才。
辽和西夏的岁币 维护统治
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冗兵
分散 军权
冗费
积贫
—— 积弱 朱镕基总理
必须 富国 强兵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 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 入手来变法?
积贫
富国
积弱
强兵
核心 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 相,开始推行新法。变法主要围绕 理财、整顿军队、科举 三个方面进 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1变法背景三大矛盾王安石变法[1]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

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朝廷中一系列以王安石为首的政治改革措施的统称。

这一变法以经济、教育和军事为中心,旨在加强国力,促进国家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1. 车田法:车田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措施。

根据车田法,土地被分为田亩和车亩两部分,前者只能由农户种植粮食,后者则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此举旨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财富,有力支持国家财政。

2. 阡陌纲举法:王安石提出的阡陌纲举法则对土地进行细致管理。

根据这个法令,官府负责测量土地,划定界线,标示田亩,以确保土地归属和权益的公正。

此举有效减少了土地纷争,提高了土地的产出。

3. 官府贷款:为了解决民间用债务低价借贷问题,降低农民利息负担,王安石推出了官府贷款。

政府以国家信用背书,向农民提供低利率的贷款,让他们可以直接从政府手中获得借贷。

这一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民间高利贷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财富。

4. 科举改革:王安石变法中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是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他提出了“经义之科”和“策问之科”,推崇经义学习和文学才能,强调政府官员必须有良好的学识和才能。

这一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5. 兴办水利:王安石注重发展水利建设以提高农田灌溉,并减少对自然灾害的依赖。

他提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开挖京杭大运河、修建碛口和水门等,以改善交通条件和农田灌溉状况,促进农业生产。

6. 藩镇削弱: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实施了藩镇削弱政策。

他通过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削弱了藩镇的财力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兵权,减少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实现了国家政权的集权化。

7. 军队改革:为了强化战斗能力,王安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

他废除了依靠契丹兵源的五等户制度,改为征召士兵,并实行兵籍制度,组建军队。

军队改革使得军队的数量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为国家保卫和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包括车田法、阡陌纲举法、官府贷款、科举改革、水利建设、藩镇削弱以及军队改革等。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

【变法背景】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变法是怎样的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变法是怎样的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变法是怎样的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那么你想知道王安石在被任命为宰相后提出了哪些变法要求呢?如果你想知道这些信息,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哟!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为政举措【政治】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 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 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 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 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 司马光传》 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 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 加赋”。 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 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 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加强对人 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 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 量。
保甲法 军事 措施 将兵法
教育 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 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 改革科举制度 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 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 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 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 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 司马 光题跋版画像 [4]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 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 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 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 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 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 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 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 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 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光的一生 :其实司马光 的一生主要就是干了这两件事情 编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但是有 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 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 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 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 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 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与评价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与评价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与评价1. 引言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该变法旨在解决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对北宋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关评价。

2.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包括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最为著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有:2.1 农田水利政策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农田水利政策,包括开展治理河道、修建水利设施、统一水利工程管理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和耕地产量,增加了粮食供应,缓解了当时南方地区常发生的水患问题。

2.2 均输法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财税措施。

它通过实行统一标准的货币、统一物价和均等纳税,减轻了贫富差距,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2.3 肆擅政事法肆擅政事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

它限制地方官员权力,并将决策权逐渐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提高了政府运行效率和治理能力。

3.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产生了多重影响:3.1 经济影响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特别是农田水利政策的实施,使得农田灌溉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增加。

3.2 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改变王安石变法降低了地方豪强势力并削弱地方官员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结构,并减缓了豪门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3.3 政治影响王安石变法中的肆擅政事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然而,由于变法涉及的利益冲突和改革速度较快,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抵制,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4.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评价:4.1 正面评价部分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农田水利、财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积极试图改革现实的尝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
材料一: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
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五、作业
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

……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课外阅读材料:
(一)王安石诗三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熙宁前后莆田人物及大事摘略
北宋神宗熙宁间(1068-1075年)创为浮桥,靖康元年(1126年)改建石桥,长110米宽5米,7垱8孔,桥面用72块半米见方的条石铺设,每孔9块,桥两边有石栏、桩、柱头雕有姿态各异的狮子,造型粗犷,桥北建有方形石雕佛塔,竖立林靖之书的“熙宁桥”石碑。

熙宁桥比宁海桥(1334年)早200多年,是莆田最早的古石桥。

熙宁三年蔡京(1070年),中进士。

调钱塘尉、舒州推官。

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蔡京简介,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

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

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

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
同时代莆人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有详细陈述:“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

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

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

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

于是蔡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

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本陂!”
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内)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慎重选择坝址,在钱、林遗址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由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放样施工。

李宏建陂历时8年,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告成。

熙宁九年(1076年),兴化举子徐铎兄弟双双同登进士第。

而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徐铎又一举夺魁,成为有史记载的文状元。

时人赞曰:“龙虎榜头孙继祖,凤凰池上弟联兄。

”“同年仙游薛奕中了武状元。

神宗帝题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

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

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

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

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