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描写山的诗词《咏华山》阅读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此诗作于寇凖早年。
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寇凖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
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
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小寇凖高兴极了。
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渭水如带,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
小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第二种说法:寇凖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凖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原文:
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翻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登临顶峰,只有蓝天笼罩着华山之巅,群峰环绕,再没有山峰可与华山平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站在峰巅上,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注释:
〔华山〕五岳之西岳,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
山势险峻,是游览胜地。
〔与齐〕和它(指华山)一样高。
〔红日〕太阳。
寇准的华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寇准的华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原作】华山——[宋] 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注释】齐:平齐,即一般高,一样高。
回首:回头,低头看。
【古诗今译】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
抬头仰望苍穹,太陽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
【赏析】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官至宰相。
他的诗多清新之句,有《寇忠愍(mǐn,古同“悯”)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一耸之非常。
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两句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
“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一耸与陡峭。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仗工整、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刀斧痕迹。
二是炼字精准,不着任何痕迹地衬托了华山的高一耸、巍峨与陡峭,如前两句中的“只有”、“更无”和后两句中的“近”、“低”,都用得十分精准,十分巧妙。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教材理解《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
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
所以老师课堂所要做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及课件的辅助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举头、回首”等词语意思。
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的诗的韵味。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5课《咏华山》教学札记《咏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让我们试作赏析,从三个方面具体悟解:山高——峻峭雄奇,壮观非凡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爬”字暗示华山陡峭高峻。
如果山路平缓,山势不高,尽管是一老一少,登山时也用不着那么“艰难地爬”呀。
寇准的华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寇准的华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寇准的华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原作】华山——[宋] 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注释】齐:平齐,即一般高,一样高。
回首:回头,低头看。
【古诗今译】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
抬头仰望苍穹,太陽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
【赏析】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官至宰相。
他的诗多清新之句,有《寇忠愍(mǐn,古同“悯”)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一耸之非常。
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两句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
“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一耸与陡峭。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仗工整、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刀斧痕迹。
二是炼字精准,不着任何痕迹地衬托了华山的高一耸、巍峨与陡峭,如前两句中的“只有”、“更无”和后两句中的“近”、“低”,都用得十分精准,十分巧妙。
25咏华山

闫董小学 张平
老师,寇准为啥写《咏华 山》?这首诗啥意思?
下面老师讲一下怎样理 解寇准写《咏华山》。
kòu
这个孩子就 是寇准。
寇准
啊!华山真高哇!
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 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 飘着朵朵白云。
啊!华山真高 啊!除了蓝天,远 远近近的山都在自 己的脚下。太阳显
得那么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看到这里,小孩情 不自禁地吟诵: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除了蓝天远远 近近的山都在 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 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回
咏华山《3》

作业: 搜集一些描写华山的古 诗、故事、传说等,读一 读,记一记。
1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除了蓝天,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 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பைடு நூலகம்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 连点头称赞。
25 咏华山 1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2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 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 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 自禁地吟诵起来: :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3“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4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huà
22.咏华山
sîng dài 宋 代
kîu 寇准
suì 七岁
jiān
山腰间
jiān nán
艰 难
dǐng
山 顶
jīn
yín sîng
chēng zàn
情不自禁
吟 诵
称 赞
宋代
寇准 山腰间 吟诵
七岁 山顶 称赞
艰难 情不自禁
25 咏华山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 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 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 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寇准《咏华山》诗词简析

【导语】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
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北宋政治家﹑诗⼈。
太平兴国五年进⼠,授⼤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名府成安县。
天禧元年,改⼭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天圣元年(1023)九⽉,⼜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榻之上,妻⼦宋⽒奏乞归葬故⾥。
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旌忠”。
寇准善诗能⽂,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寇准《咏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咏华⼭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与齐。
举头红⽇近,回⾸⽩云低。
译⽂ 华⼭的上⾯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
在⼭顶抬头就能看到红⾊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觉得⽩云都很低。
注释 与齐:与之齐的省略,即没有⼭和华⼭齐平。
举头:抬起头。
李⽩《静夜思》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回⾸:这⾥作低头,与“举头”相对应。
简析 《咏华⼭》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诗。
诗的⼤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都在华⼭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腰间飘着朵朵⽩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
他咏的这⾸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
孩⼦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的⾼峻陡峭,⽓势不凡,显得贴合⼭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时候,其⽗⼤宴宾客,饮酒正酣,客⼈请⼩寇准以附近华⼭为题,作《咏华⼭》诗,寇准在客⼈⾯前踱步思索,⼀步、⼆步,到第三步便随⼝吟出⼀⾸五⾔绝句:“只有天在上,更⽆⼭与齐。
举头红⽇近,回⾸⽩云低。
”⽐世⼈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成章。
《咏华山》原文及翻译

《咏华山》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咏华山》原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咏华山》原文翻译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三、《咏华山》作者介绍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准描写山的诗词《咏华山》阅读
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
很低。
注释
与齐:与之齐的省略,即没有山和华山齐平。
举头:抬起头。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回首:这里作低头,与“举头”相对应。
简析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
诗的大意是: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
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
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
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
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
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
出很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