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_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6be02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b.png)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下载全文。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来阅读!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词鉴赏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但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个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赏析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与其他词人一些词句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
如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晏殊《诉衷情》“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以及郑文妻孙氏《忆秦娥》“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此外还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绝诗与此词也很相似,诗题为《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题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题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题及赏析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是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一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的阅读练习题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练习题1.简要分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在全词中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2.词的上片与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了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为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从历史背景来看,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的悲欢离合。
从作者当时的境遇来看,李清照在创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正面临与丈夫赵明诚的离别。
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得不离开她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赴任。
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深感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对丈夫的离去感到无奈和失落。
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李清照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用“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个凄凉的秋景作为背景,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融入到其中。
她写到“花自飘零水自流”,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孤独无助、无人关心的处境。
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她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每一句都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一个女性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孤独和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词作,它反映了李清照在面对离别时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词人的独特魅力和才华。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题目】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1、A2、C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赏析】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阅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红藕香残玉簟
秋。
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流。
心
头。
荷已残,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一一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
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 d):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 a n):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
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
美
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
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
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
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
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 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
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 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
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
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
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作品中也时
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
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
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
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 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
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 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