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写作背景:当时,李清照遭遇亡夫之痛,住在济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思考这首词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词义:
1.对照注释自学,把不理解的词找出来以待讨论。
2.交流讨论。
3.再读词,理解词意。
4.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体会意境。
5.讨论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6.背诵这首词。
四、拓展:
1.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哪些词?交流。
2.小练笔:以“昨夜梦中”为开头写一段话。
李清照如梦令课程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掌握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如梦令》;运用词的知识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练习写作小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体味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以《如梦令》为主,涉及词的知识、李清照的生平、词的意境和情感等方面。
教学大纲如下:1.词的起源和发展2.李清照的生平简介3.《如梦令》的背景和意境4.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5.朗读和背诵《如梦令》6.写作练习:写一首小令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李清照的生平;分析《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分享心得体会。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优秀词作品,对比学习《如梦令》。
4.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增强语感。
5.写作练习:练习写一首小令,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如梦令》全文及注释。
2.参考书:李清照词集、词学研究资料。
3.多媒体资料:李清照生平介绍、词朗诵音频、视频等。
4.实验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提问回答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词作分析、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如梦令李清照课程设计

如梦令李清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并欣赏《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诗词背景介绍、诗词鉴赏、诗词创作和诗词文化。
1.诗词背景介绍:学习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如梦令》的词牌特点。
2.诗词鉴赏:分析《如梦令》的意境、韵律和情感,欣赏其艺术魅力。
3.诗词创作:以《如梦令》为蓝本,进行诗词创作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4.诗词文化:探讨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词牌特点和意境分析。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美。
3.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词,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4.实验法:进行诗词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古代诗词鉴赏》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诗词鉴赏、创作方面的参考书籍,如《李清照词集》等。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书写工具和创作材料,如纸、笔、墨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提问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2.作业:布置诗词鉴赏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考试: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和进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
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词文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如梦令》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细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如梦令》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如梦令》的原文和相关注释;2.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和词作选读;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词风(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如婉约、柔情等;(2)学生通过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体会李清照的词风;4.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2)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的变化和创作特点;(3)学生进行词作欣赏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如梦令》并理解其含义;2.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李清照的词风特点;3.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李清照的其他词作;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观念,对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如何;4. 是否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并欣赏《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词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哀愁,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深入理解词歌的意境和情感。
欣赏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难点解读《如梦令》中的意象和隐喻。
理解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分析词牌在词歌中的运用和变化。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如梦令》词原文。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音响设备。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李清照和《如梦令》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接触过古典诗词,对李清照有何了解。
4.2 讲解讲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分析《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解释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解读词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实践让学生朗读《如梦令》,感受其音韵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尝试写作类似的词歌,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写作的词歌是否能够体现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词牌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5.3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词朗诵会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朗诵。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
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
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
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
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
又叫“片”或者“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词从记叙昨天的印象开始,天气恶劣,“雨疏风骤”,心情也不佳,难免借酒消愁,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于是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心中的苦闷为深沉的“浓睡”所淹没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
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关心花事又怕听道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又想知道事实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海棠依旧”。
海棠花还是那样。
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这只是事不关己者的麻木不仁罢了,随便轻瞥一眼,怎么能够察觉海棠花遭受风雨袭
击后的变化呢?是啊,“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作者对侍女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概叹。
(你知道吗,你怎么能够知道呢?恐怕经过风雨的摧折以后,海棠花只剩下了茂盛的绿叶,花儿都被吹落了吧。
)
7、“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委婉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两个字绝妙。
“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常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
可谓语浅意深。
接下来女主人公用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
是哪四个字?“绿肥红瘦”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用借代和拟人),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
教师小结:风霜雨雪,昼夜阴晴,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作者给它注入了特殊的社会色彩;草枝木叶,花儿开落,因季节和气候而变化的自然景物,作者却赋予它淡淡的悲剧意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同学们从作品内容的表层来看,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描写的都是日常的自然景象,但凭着作者敏感的知觉和审美能力,却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进而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封建时代的女子,固然可以美丽如花,但因其品质的娇弱,在残酷的社会环境面前,终究难免凋零的悲剧。
一场风雨摧折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杨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