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如梦令》李清照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
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
“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D.“误人藕花深处”把词人醉眼蒙胧,醉的憨态全部写了出来,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代,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篇一」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2 。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篇二」(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阅读练习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阅读练习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2 。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答案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题目: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
2 。
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6分)
22.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分)
▲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4分)
▲
答案:
22.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答案
(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不消”外表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肥”、“瘦”分别形容“ ”。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展仿写。
(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
仿写例如:
如梦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
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
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如:“昨晚发烧呕吐,今早舌干口苦。
“咳嗽,咳嗽,高烧不退依旧”等,不要求平仄、用词的严谨,只要与被仿句字数相
等,意思完整、通顺连贯、押韵即可。
如果仿句意思前后不相干,给1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 (“醉”) 3、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 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 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 分愉快的游赏。
6.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
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1、释题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 “如梦 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有的词有 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 为了便于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 ,又叫长短句。
2、作家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 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 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
4、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那些画面? 溪亭日暮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藕花深处”的画面: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 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如梦令》李清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
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
“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2、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焦急)
答: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