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合集下载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④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明·杨慎:“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谓憔悴支离矣。

”(《弇州山人词评》)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词的》卷三)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

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

”(《清河书画舫》中集)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及赏析导语:《一剪梅》此词作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与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_写作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_写作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注释和译文: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二、作品赏析文学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_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_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红藕香残玉簟秋。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流。

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一一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 d):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 a n):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下载全文。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赏析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赏析《一剪梅》的词风幽怨和感人,你领略到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剪梅》的阅读答案,希望大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1、A2、C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的一首词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 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阅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
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
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
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
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
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但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个兼写户内外景物而
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
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
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
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个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
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能够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
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个望断天涯、神驰象
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
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
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
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
情景,极其相似。

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
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
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赏析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持续。

它既
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
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
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词的下阕就从
这个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
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
引申,说明即使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
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这两句词
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
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
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
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