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书报告——读《罪与罚》后感

合集下载

世界名著罪与罚读后感5篇

世界名著罪与罚读后感5篇

世界名著罪与罚读后感范文(1)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

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

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

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世界名著罪与罚读后感范文(2)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5篇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5篇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5篇彼得大帝希望旧有的俄罗斯洗心革面,成为“新荷兰”,以西式命名方式命名的圣彼得堡自然成了俄罗斯接纳欧洲各种新思想的窗口,自然也就成了需要突出戏剧性、对抗性的《罪与罚》的标配舞台。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罪与罚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1说到世界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尔斯泰,说到托尔斯泰,就不得不提到与他同一代时同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学们开始变得昏昏欲睡的神情……我想,我们长久以来由于被动读书而造成的对“世界名著”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我们。

塞万提斯、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些名字总让我们感到难以仰望。

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却不一样。

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这部作品时说,即便把《罪与罚》和其它畅销书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逊色的悬疑小说。

如果我们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对俄国拗口人名的不习惯,重新审视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罪与罚》的情节布置得十分紧凑,而且悬念设置十分到位。

就以开头来说,“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往K桥那边走去。

时间,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没有大段的风景描述,也没有写这个“年轻人”的衣装身着,只说他“仿佛犹豫不决”,也就是说,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说破,慢慢开始传达关于这个年轻人的各种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说,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他想到都会感到恐惧的计划,是什么计划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说他去抵押东西之事。

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之后,作者转向叙述他遇到醉汉和家信,导出另外两条重要的线索。

直到我们的耐性消磨待尽,作者终于说,他是要去杀人!于是我们马上打起精神来,想要看看一个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学生(即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怎么去杀人、能否成功……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小说里,被情节本身所吸引住,从而读完这样一本“世界名著”。

名著《罪与罚》读后感最新5篇

名著《罪与罚》读后感最新5篇

名著《罪与罚》读后感最新5篇《罪与罚》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大学生,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罪与罚》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罪与罚》读后感1拉思科里涅科夫开始似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不佩戴十字架,因此他相信如果自己有了3000卢布的起始资金,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让自己和母亲以及妹妹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个多美美好而幸福的幻想啊,也是一个大学生在正常不过的梦想了。

虽然在书中没有赤裸裸地说过“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但罗提亚的母亲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可见他们也对读书有极高的评价;而在文中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可见知识分子已然是正在通向上流社会的路上。

因此,他有这样的梦想,有这样的坚持,也是客观条件使然——这正是唯物主义的思路。

可是物质并没有让他得到解脱。

在他杀人之后,既没有受到刑讯逼供,也没有遭受人身攻击,相反在得到司维特里喀罗夫的帮助之后,他在物质上虽算不上富足,却足以正常生活;再加上他朋友拉如密亨的友好相助,相信他是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但是他却饱受折磨——精神的折磨,一直恍恍惚惚,甚至给人疯癫的感觉。

我在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他在杀人后并没有什么精神异常,而是被警察刑讯逼供,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如簧巧舌,一定可以为自己开脱,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真正变成他所向往的英雄——拿破仑。

因为事实上,他已经销毁了所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更何况有人站出来主动为他背黑锅。

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最终的自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自首呢?有人认为是索尼亚的感化,是索尼亚让他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这个理由,十分有说服力,也比较罗曼蒂克。

但就我看来,就算是没有索尼亚,他最终也会自首——从他开始计划“谋财害命”就注定他要自首。

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呀——他是一个可以把自己最后一分钱都送给好不相关的可怜人的人。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三篇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三篇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三篇《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1 从来没读过这么厚的书,其实全篇就是讲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承认自己所犯罪恶的历程。

第一次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读得酣畅淋漓,但是暂停之后再看就有点啃不下去了,读得相当煎熬,这文字功力心理描写真的是太牛了,仿佛跟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经受这罪与罚的过程。

比较有意思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为了他抽象的理论而杀人的,他早已形成他的“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理论,凡人必需遵守世间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也就是英雄,则可以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顾手段的卑劣,这是清除障碍的必要步骤,他用行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像拿破仑一样不受法律的约束。

但是一杀完人他就可怕了,然后就是漫长的“罚”,一次次和法律的交锋和自己的交锋,渐渐显露出拉氏的价值观,好在他最终被持有完全相反价值观的索菲亚救赎自首。

对我来讲比较难啃得下来,但是我想假如等我能啃得下这种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值得好好再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分析下拉氏每一次和自己交锋,和警局交锋,每一次转折,每一次的价值观暴露,这还是很有意思的。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2 《罪与罚》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一个极其穷困的高校生,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

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饱受杀人的恐惊,良心的责备。

最终,他醒悟了。

在家人、伴侣的关心下,投案自首。

其实那位高校生有正义感是好事,可我认为他用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伸张正义,结果事得其反。

变成了杀人凶手。

有时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晰这些事该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

而那位高校生正是由于太恨老板娘,头脑发热,才杀人行凶的。

但仆人公究竟是受过训练,有良知的一个人。

他在杀人后非常担心,就怕自己被抓。

这时,我想他已经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会担心地度过一生。

于是,高校生首先把杀人的事实告知了自己的爱人、亲人、伴侣。

并最终告知了警官。

这也是这本书要告知我们的其次个道理:在你犯错后,肯定要勇于去担当责任,而并不是去躲避。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篇1读《罪与罚》:内心的颤动与人生的拷问我最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罪与罚》,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心理分析、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罪恶与惩罚的独到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旅。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感想。

一、背景理解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描绘了一种被压迫的阶层与俄国社会底层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主人公在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的矛盾下所遭受的心灵折磨,使我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探究,我看到了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的反应和抉择。

这一过程中的共鸣和体悟让我深受触动。

二、关于罪恶与道德的思考阅读《罪与罚》,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对于什么是罪与什么是惩罚,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道德上的冲突。

而惩罚也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制裁,更多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

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挣扎与超越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人性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在道德和现实的压力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和蜕变。

他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和自我价值的确认。

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和价值追求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领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四、对心理描写的深刻体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我叹为观止。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罪与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罪恶与惩罚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探索。

这种深入骨髓的心理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颇具思想冲击力的文学巨著。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陶醉在作者那细腻而深刻的写作艺术中,也对人性、生命、罪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整部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受穷教育者罗迪恩·罗曼诺维奇展开,他是一个道德上堕落的青年,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随着犯罪的实施,罗迪恩的内心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内疚的折磨,越来越难以承受。

最终,他在良心的驱使下向警方自首,最终接受了法律的审判。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着重刻画了罗迪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我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那种痛苦和良心的谴责。

通过罗迪恩的遭遇和内心挣扎,作者思考了人性中的自私、虚伪、罪恶等问题。

在人性的最底层,是一种贪婪和自私的本能驱使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这种罪恶行为最终会导致灵魂的深处受到折磨和痛苦。

我被作者深刻的道德思考所震撼,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罗迪恩和其他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

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底线变得更加模糊,法律和道德观念也变得日益淡薄。

通过罗迪恩的故事,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道德沦丧,让人深深反思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扭曲。

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的描绘和情节的安排都十分巧妙,每一个情节都很有深意,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让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却能精准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很到位,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推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完《罪与罚》让我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罗迪恩的遭遇,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做了更多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人性、罪恶和道德的深层次,让我们在阅读之后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我们晓得,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连,他们固然杀人动机不同,但面对的良知的惩罚确是一样的。

他们都没有真正越过良知的障碍,我觉得这是好事,最最少他们还没有完整泯灭人性。

斯维里加洛夫面对良知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以自杀完毕本人的生命。

假如没有看过小说,我们或许会问,拉斯科尼科夫的命运也会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样吗?没有希望了吗?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没有自杀,他最后活了下来。

他不是打败了内心的恐惧,他也不是越过了良知的障碍,像有些我们所崇拜的人那样。

让他活下去的是爱,人性最大的光芒和最高尚的属性是爱。

是爱给了他希望,是爱给了他重生,他复生了。

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终于溃败下来。

是爱不时的把他从泯灭人性的路上渐渐拉回。

似乎在他们中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气在角力。

拉斯科尼科夫决议还要在比赛一番,与本人的良知比赛。

一个要打败良知的人不能动感情,否则怎样能跨过障碍呢?一旦动了感情,怎会泯灭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求索尼娅,由于他的痛苦需求索尼娅分担。

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怕见索尼娅,由于她的爱让他更痛苦。

爱是打败无情的大敌。

索尼娅的爱不时的刺激他的良知,爱不时的渗入到他的心中。

终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获人性,重新有了爱,做回真正的人。

爱真的是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人良知中的明珠。

《罪与罚》读后感二天道好轮回,人皆有宿命。

也许,在某些世界的角落,有人背负着罪与罚,在尘世苦苦地挣扎。

刚开始接触到《罪与罚》时,我为它的长而感慨。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它的故事并不冗长:一位原本是大学生的落魄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罹患了精神病,在生活的重压和诸事不顺下,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慨——他杀死了一位七等文官的老太太。

罪与罚读后感最新5篇

罪与罚读后感最新5篇

罪与罚读后感最新5篇小说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罗佳·拉斯柯尼柯夫因痛恨放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

然而由于杀人的恐惧、良性的谴责,最终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下面给您带来罪与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罪与罚》读后感1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

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

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

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

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

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

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

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

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

但是,我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

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

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

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

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

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

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

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

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罪与罚》读后感2罗加原本是一位大学生,因为缴不起学费而休学家教工作也丢了,房租也有好几个月没缴。

对他而言,放的老妇人是以不正当的方法赚钱,她对社会有害无益,即使被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罪与罚》后感
在读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很堵。

似乎书里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那么的让人难以理解,而每一人都有他的可怜可悲之处。

而犯了罪的人注定会得到惩罚,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

这本书讲述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贫穷的压迫下反抗,杀害了放高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之后后悔,不安痛苦。

他受不了痛苦向索尼亚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在索尼亚的劝说下他就去自首。

但是他还是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觉得不应该自首。

最后索尼亚看望他来,他发现自己爱上了索尼亚,决心让索尼亚的信仰成为自己的信仰,得到了救赎。

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的故事看似荒诞,却也觉得合理。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一个小酒馆遇到马尔梅拉多夫,听他讲叙他的经历。

马尔梅拉多夫有一个美丽优秀的妻子,在生活的重担下变得憔悴,女儿也不得不去当妓女。

当马尔梅拉多夫得到一份九等文官的工作时,一家人都很开心,觉得生活有了保证,女儿也不用去当妓女了。

可是马尔梅拉多夫偷偷地把家里的钱偷了出来去买酒喝,甚至还找女儿要钱。

在他的言语中他痛苦而绝望,“我就是这么个德行,我是个天生的畜生”,可是他也说:“这也让我觉得快乐!我并不感到这是痛苦,而是享—乐,先生。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会让这个原本很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可他还是不顾一切的把家里的钱偷出来喝酒。

这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很荒诞,是无法理喻的。

他的行为与他的痛苦是矛盾的。

可是我们也看到了马尔梅拉多夫的痛苦,正是因为太苦了,所以他要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哪怕喝完之后生活会变得更艰难。

是那个社会太黑暗了,是那时的穷人受尽压迫却无力反抗。

马尔梅拉多夫的行为是愚蠢的,他使得一家人陷入绝境。

如果,没有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帮助,最后去世的人的安葬也成问题。

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他善良有同情心,同时也是个自私,冷默的人。

在同情马尔梅拉多夫家时候,他在马尔梅拉多夫家留下一把铜币。

而后他就后悔了,想把钱拿回来。

他考虑到钱要不回来了,在心里挖苦索尼亚当妓女,又对她给予同情的心。

在路上遇到喝醉酒的姑娘被花花公子尾随的时候,一开始他义正言辞的去阻止,给警察钱让他叫车夫送姑娘回家。

可是不一会儿他却说:“您别管了!关您什么事?您别管了!让他去关心她吧(他指指那个花花公子)。

关您什么事!”。

他对姑娘的遭遇表示同情,想帮助她,却又突然劝警察不要管闲事。

这的确很矛盾。

他还做了一些梦,梦里是一只可怜的马被人打死的事情,他在梦里是个小孩子。

他看到那只马被人打,他难过,愤怒,哭泣,最后从梦中惊醒。

他的的确确是个善良的人,同情弱者。

他是个矛盾的人,舍不得钱是因为他自己也是弱者。

在他想帮助其他人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也想他们一样可怜,所以他才反复无常。

拉斯科尔尼科夫想当英雄,像拯救别人。

于是他萌生了杀害放高利老太婆的念头。

在杀害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之后,他走上了他的罪与罚之路。

他觉得十分痛苦,整日担惊受怕,害怕被人发现。

同时面对侦查官的怀疑,与他斗智斗勇,逐步摆脱了嫌疑。

这时拉斯科尔尼科夫已
经痛苦到了极致,他主动向索尼亚坦白自己的罪行,诉说自己的痛苦。

在索尼亚的劝说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决定去自首,去赎罪。

在狱中,他又不觉得自己有过错,觉得自己不应该自首。

在索尼亚看望他时,他发现自己爱上了她,他愿意让她的信仰成为自己的信仰。

拉斯科尔尼科夫善良而有同情心,他去杀人,是为了让自己解脱,也让别人解脱。

他一直在怀疑,怀疑别人,怀疑社会,怀疑自己所做的事业——教师。

他的复杂也是那个社会的复杂。

穷人一直被压迫,一心想要解脱,却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也无法做出反抗的行为。

而他想反抗,却不小心走上了极端的路。

他痛苦不安却又否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他自首后还是否认自己的错误,只觉得不应该自首。

最后他在索尼亚来看望他时发现他爱她,认同索尼亚的信仰,得到了救赎。

拉斯科尔尼科夫痛苦不安,想要用自己的痛苦来赎罪去解脱。

书的最后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亚一起渴望着七年后幸福的生活。

七年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也肯定已经认识到错误并为之赎罪。

那时他的良心就不会在谴责自己。

他一定会与索尼亚幸福的生活下去。

在他朋友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至少不会受人压迫,还要去称赞他的善良。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痛苦来源于道德的谴责。

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一直不认为自己犯罪,他觉得自己是除掉了社会的败类。

可那还是犯罪,他受到法律的制裁,“走向新生”。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社会上受到压迫,他想反抗,他的反抗就是杀人。

于是这注定就要受罚。

他觉得杀了老太婆是好的,是在替他人除害,解决社会的败类,所以在道德心上他说没有压力的。

所以在杀老太婆是他麻木而冷静,没有恐惧和愤恨。

在被老太婆妹妹发现,将她杀害后,他开始慌张害怕。

因为他杀害了无辜的人,在道德上开始内疚悔恨。

陷入了痛苦之中。

这种痛苦也是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罚。

其实在犯罪中,真正的惩罚并不是来自法律的惩罚,而是罪犯自己在痛苦后悔中煎熬而不得解脱。

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你的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多么的正义,还是掩盖不了犯罪本身罪恶的事实。

就算在犯罪的时候多么地麻木,事后也会后悔内疚。

杀人本身就是罪恶的,无论你是什么出发点,那就是种错误。

所幸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后在索尼亚的感化下明白了自己的罪行,救赎了自己。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它同样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那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发生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需要一辆单车才可以获得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当了家里所有的床单赎回以前的破单车。

正当他因为获得了工作而欣喜时,他在工作的第一天丢失了单车。

这也意味着他将失去这份工作。

于是他就去找单车。

而那个小偷也因为没有证据而得不到惩罚。

最后他铤而走险去偷单车,结果被当场抓住。

我看完这部电影也觉得很心酸。

偷单车的人是想获得工作,养活一个家。

被人偷了单车,找到了小偷却没有证据抓他。

不得不去偷车却被人抓住。

这样的经历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是很像的。

其实他们都很可怜,同样的被社会现实所压迫,同样的反抗,同样的失败了。

他们都做错了,无论偷东西还是杀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

一个是觉得除了社会的败类,一个是要养活一家老小,他们都很可怜,他们都是被社会压迫的代表。

他们想反抗,想改变,不被社会所容许。

拉斯科尔尼科
夫有索尼亚来救赎他,而那个偷自行车的人最终会被社会同化而变得麻木。

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的罪在于他的反抗已经是一种极端的行为了。

这是罪恶的,于是他决定以他的苦难来救赎。

因为爱情,他将索尼亚的信仰当成自己的信仰。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幸运的,他没有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他受到良心的谴责,恐惧不安,在索尼亚的感化下,他自首,自我救赎。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善良的人,而他却选择了杀人。

因此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如今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已经赎罪,他的生活也不再受人压迫了。

其实在他们一家人生活变得很好的时候,他应该很后悔吧。

如果他没有杀人,他们就会这样幸福的生活下去。

但是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自己犯的罪要自己来赎。

最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赢得了新生。

再想想我们如今的生活,比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幸福多了。

我们从小无忧无虑,不用为了生计而忧愁奔波。

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也会早到良心的谴责。

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是错误的,是一种极端的行为,他大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

而我们呢?生活固然会有小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走上极端。

这个世界上没有理由是可以违背法律与道德的。

遵守法律,坚守道德底线,坦坦荡荡的做人才会赢得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