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
罪与罚阅读心得500字(优秀8篇)

罪与罚阅读心得500字(优秀8篇)罪与罚读书心得3今年的国庆节,我读完了《罪与罚》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着很多的想法与疑问。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名誉,而这本《罪与罚》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本描写一位贫困交迫的大学生的故事。
主要讲了他痛恨放货的老板娘的盘剥,而愤怒行凶,可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
后来,在杀人的恐惧和良心的谴责下,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澄清了杀人的事实,并投案自首。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少见的社会心理小说,作者用这种方法写出了俄罗斯由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革命。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精彩,在描绘主人公罗佳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后的心理活动时,让我看了都叹服叫绝;当我看到罗佳在埋藏赃物时,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也是步步到位;当罗佳被判刑的时候,连我都为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感到可怜与惋惜。
一本好书就等同于一位优秀的作家,让我们多和好书亲近,多和作家谈话吧!罪与罚阅读心得500字篇6某天午夜,我读了《罪与罚》,这本书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说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人,可以为所欲为。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房东跟她无辜的妹妹,这起凶杀案震惊全俄。
在他经历了场场内心痛苦的挣扎后,他最终在---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进行了灵魂的忏悔,并且最终投案自首,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的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残酷血腥的杀人事件,紧紧缠绕着罪与罚的主题。
读起来真让人不寒而栗,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其中,仿佛我们就是公拉斯科尔尼科夫。
杀人的元凶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贴近拉斯科尔尼科夫狂热的信念,燥郁交加的心理和患病的身体,那么在他杀人之后,那种巨大的恐惧的阴影就一直顽固地笼罩在我们的世界里,使我们感同身受,就像我们也杀了人,仿佛我们的罪也一直在等待审判。
本书就我的理解而言,主人公的主要思想就是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
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

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5篇)《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可夫的奉献愿望反映出一个人不断进步与成长的责任,同时也提出关于珍爱生命和慈悲之心的方方面面问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罪与罚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篇1】我们知道小说中有两次拉斯科尼科夫去找索尼娅,也是整部小说的转折点。
我们不禁会问,拉斯科尼科夫为什么要去找索尼娅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是出卖灵魂的人,也都面临着生活的困难。
相同的遭遇会使人和人之间建立起很强的联系。
也就是说他们同病相怜。
拉斯科尼科夫也认为他们目标相同,他们要走一样的道路。
他们都越轨了(良心),他们也都面临着困境(特别是索尼娅,她已无路可走)。
他们抱团取暖,也会走同样的路,至少拉斯科尼科夫认为是这样的。
所以第一次他去找索尼娅,就对她说:我们一起走吧,我们同路,都越轨了,我们目标相同。
你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只有等死,你们毫无希望,别再像个孩子哭哭啼啼的把希望放在无动于衷的上帝了。
该打破的就打破吧,只有权利和力量才能改变命运,而权利是要靠自己来争取的。
面对苦难,不公和绝望。
怎么办呢?拉斯科尼科夫给索尼娅的出路是权利和反抗,是强大和力量,是打破良心的束缚。
要么做发抖的牲畜,被人主宰,毫无权利。
要么成为发抖牲畜的主宰者。
权利只有靠自己来争取,命运靠自己来改变,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交给一个虚无缥缈的上帝。
确实摆在索尼娅面前的是绝望,被人任意欺负污蔑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没有任何的权利,生活毫无指望,无依无靠。
难道索尼娅不应该站起来反抗吗?整部小说中最有理由起来反抗的是索尼娅,因为她真的已经无路可走。
可是就在这样的绝路与不公面前,索尼娅却坚信上帝,以受苦来回应这一切的苦难与不公。
拉斯科尼科夫和索尼娅的两次谈话是两种信念的交锋。
无神与有神,反抗与忍受,靠自己伸张正义与信靠神会主持正义,强权理论与相信上帝,获得权利与主权在神,自己做法官与让神做法官。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5篇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与许多的俄国当代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应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罪与罚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罪与罚读书心得1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
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
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
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罪与罚读书心得2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罪与罚》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与罚一部大部头的书,看了一些书评,关于犯罪心理学,对俄罗斯贫富不均的丑陋社会的无情揭露等等等等。
下面我写一下我的看法,不是科班出生,勿喷。
在看小说后半段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这个老太婆该不该杀。
一方面,正如主人公所说,他是一个虱子,杀了她还可以造福无数人。
但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再卑鄙龌龊,我们似乎也没有权利去结束她。
但是,假如一个人真的能够成为拿破仑,那么,这样的纠结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
好在小说在结尾给了我们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符合每个人的观点看法,这毕竟是作者最终在人性的罪与罚间作出抉择。
小说最吸引我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拉斯科尼福本人,他本人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
心怀理想,但这种理想符不符合实际我们又不得而知。
志向远大,但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志向是不是年轻人的年少轻狂。
他既是一个善良的人,又是一个自私的人,即使一个自尊的人,又是一个虚荣的人。
但这似乎才是一个现实的人,不是小说的人。
吸引我的第二个方面便是小说紧张的节奏和人物双方之间步步为营的对话。
尤其是拉斯科尼福与波尔菲力之间的几次对话,真的是让人紧张到了极点。
像这样的节奏,小说中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一部小说或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则在于,你永远无法知道她的结局会是什么。
这部小说中,会有一切你喜欢的人物,各种性格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大团圆形式的结局的。
《罪与罚》读后感(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的是细腻到了极致,看着主角的癫狂,不安,痛苦与自我折磨,竟愿意原谅和宽恕这个可怜的罪犯。
读过不算太多陀氏的作品,总感觉他在用文学传道。
我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与书中的时代背景,只看到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是病态,神经质的。
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5篇)

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5篇)罪与罚心得体会精选【篇1】读这部小说,有点像在读侦探小说。
我想,这也是它吸引人之处吧。
在小说中,我主要看到的是主人公的“罪与罚”。
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本来是一个聪明敏感、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青年,但在贫穷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阴郁、孤僻,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了。
他孑然一身,蜗居在像棺材般的斗室里,整天躺在破旧不堪的沙发塌上,苦思冥想着如何摆脱困境。
他耳闻目睹的同样是孤苦无助的穷人们任人欺凌,在苦难中挣扎、呻吟,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资产阶级却作威作福,横行霸道。
善恶对立、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引起他的深思,使他逐渐形成一种“理论”。
他把所有的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两类,认为“平凡的人”活在世上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任人宰割;而“不平凡的人”则可以为所欲为,有权做各种犯法的事,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踏过尸体和血泊,随意屠杀别人。
我觉得他的这个理论反映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而为了实验一下自己的理论,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竟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慌乱中又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
杀人,这是他的“罪”。
但是杀人后他却在孤独和恐怖中受到良心的折磨,最后在索尼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
他的“罚”,不只是法律的,肉体的制裁,更是道德良心的,精神上的惩罚。
作者在书中大部分生动刻画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60年代的彼得堡,当时俄国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起来,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市民阶级发生两极分化:一小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大部分人则沦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贫穷、破产,被抛入社会底层。
作者在小说中以震撼人心的笔力向我们展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黑暗生活。
我想作者是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这类被压迫小市民阶层的代表,通过对其挣扎,反抗,绝望,幻想等复杂的思想和心理来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篇1读《罪与罚》:内心的颤动与人生的拷问我最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罪与罚》,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心理分析、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罪恶与惩罚的独到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旅。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感想。
一、背景理解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描绘了一种被压迫的阶层与俄国社会底层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主人公在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的矛盾下所遭受的心灵折磨,使我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探究,我看到了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的反应和抉择。
这一过程中的共鸣和体悟让我深受触动。
二、关于罪恶与道德的思考阅读《罪与罚》,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对于什么是罪与什么是惩罚,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道德上的冲突。
而惩罚也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制裁,更多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
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挣扎与超越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人性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在道德和现实的压力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和蜕变。
他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和自我价值的确认。
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和价值追求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领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四、对心理描写的深刻体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我叹为观止。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罪与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罪恶与惩罚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探索。
这种深入骨髓的心理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颇具思想冲击力的文学巨著。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陶醉在作者那细腻而深刻的写作艺术中,也对人性、生命、罪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整部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受穷教育者罗迪恩·罗曼诺维奇展开,他是一个道德上堕落的青年,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随着犯罪的实施,罗迪恩的内心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内疚的折磨,越来越难以承受。
最终,他在良心的驱使下向警方自首,最终接受了法律的审判。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着重刻画了罗迪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我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那种痛苦和良心的谴责。
通过罗迪恩的遭遇和内心挣扎,作者思考了人性中的自私、虚伪、罪恶等问题。
在人性的最底层,是一种贪婪和自私的本能驱使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这种罪恶行为最终会导致灵魂的深处受到折磨和痛苦。
我被作者深刻的道德思考所震撼,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罗迪恩和其他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
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底线变得更加模糊,法律和道德观念也变得日益淡薄。
通过罗迪恩的故事,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道德沦丧,让人深深反思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扭曲。
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的描绘和情节的安排都十分巧妙,每一个情节都很有深意,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让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却能精准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很到位,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推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完《罪与罚》让我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罗迪恩的遭遇,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做了更多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人性、罪恶和道德的深层次,让我们在阅读之后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一个青年学生兼窃贼的罗迪恩·罗曼诺维奇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由犯罪到忏悔的过程,揭示了一个底层人物内心挣扎与抉择的痛苦与艰辛。
通过对罗迪恩的命运的描写和分析,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俄国19世纪社会的贫穷与沉沦,更能够深刻地感悟到罪恶与救赎、道德与良知之间的冲突与纠结。
在小说中,罗迪恩是一个贫穷且不幸的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压迫,他选择了犯罪来摆脱困境,然而却在犯罪之后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与痛苦之中。
罗迪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人心生同情与悲悯。
他虽然犯下了罪行,但却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一份对人类的憧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曾在自己的梦中预见到了自己的孪生灵魂,他曾对自己的姐妹无微不至地关爱,他曾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现实的世界却将他抛入了绝望之中,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罗迪恩犯下罪行之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无尽的煎熬与折磨。
良知的谴责与内心的痛苦让他日夜难以安宁,让他无法原谅自己,更无法得到社会的原谅与接纳。
正是在这种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中,罗迪恩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和过错,从而找到了救赎的道路。
在监狱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让他逐渐领悟到了人性的相互依存与需要,领悟到了道德与良知的珍贵和重要。
他开始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开始主动接受惩罚,开始主动去寻求赎罪和救赎,最终,他在内心的坚持和努力下,得以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通过对罗迪恩的命运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罪恶与救赎,并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的对立统一体。
在罪行和痛苦之中,罗迪恩不断寻求救赎和改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的升华和完善。
他通过经历罪恶和痛苦,得以超越自我,接受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罪与罚读书心得1#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
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
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
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罪与罚读书心得2#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
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传说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
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传说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
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
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
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
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
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
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
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
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
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
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
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
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
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
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
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
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
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罪与罚读书心得3#今年的国庆节,我读完了《罪与罚》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着很多的想法与疑问。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名誉,而这本《罪与罚》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本描写一位贫困交迫的大学生的故事传说。
主要讲了他痛恨放货的老板娘的盘剥,而愤怒行凶,可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
后来,在杀人的恐惧和良心的谴责下,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澄清了杀人的事实,并投案自首。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少见的社会心理小说,作者用这种方法写出了俄罗斯由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革命。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精彩,在描绘主人公罗佳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后的心理活动时,让我看了都叹服叫绝;当我看到罗佳在埋藏赃物时,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也是步步到位;当罗佳被判刑的时候,连我都为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感到可怜与惋惜。
一本好书就等同于一位优秀的作家,让我们多和好书亲近,多和作家谈话吧!#罪与罚读书心得4#围绕着灵魂的拷问和救赎,《罪与罚》开始了直逼人心的解剖。
冷峻峭厉的文笔,让人读得异常艰难;深入骨髓的文字,无情地展示人性的虚伪冷酷残忍和搏斗。
19世纪的俄国文学灿烂辉煌光彩夺目,涌现出像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让后人敬仰不已,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作家,他们被冠之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笼统地讲,这大体不错;但从细微处看,从文字魅力看,从语言的圈套来看,从人物塑造来看……从各个方面来看,用心品鉴,我觉得这远远概括不了陀氏的风格。
有人说《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
与许多俄国同时代的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应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有人说《罪与罚》,是一本社会心理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展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丽莎维塔后挣扎焦虑忏悔亢奋抑郁颓废的复杂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出现,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落差和事件的跌宕起伏,让人惊愕与困顿……然而,我倒觉得《罪与罚》是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和救赎,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和愤懑,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和未来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瞭望,正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不懈揭秘才更显得谜团重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这维度上来说,撼人心魄的心路分析使之具有了更为形而上意义上的文学价值和享受。
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有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围绕着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极其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动机,而实际上拉斯科尔尼科夫则认为她是社会的毒瘤,铲除她理所当然,客观上无意识中又杀死无辜的丽莎维塔,这既是逻辑的圈套,也是语言的圈套,更是生活的圈套,还是作家的圈套。
表面上看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为一个救助者出现在马尔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伤了的马拉美拉多夫护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资帮助其孤儿寡母安排葬礼;在索尼娅受到陷害时又助其洗清冤屈。
卡捷琳娜甚至将其当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够帮助她开办女子寄宿学校,从而彻底摆脱贫穷悲惨的命运。
而实际上马尔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拯救者。
当拉斯科尔尼科夫救助重伤的马尔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灵却因一个怜悯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觉,心中产生了一种生命感和力量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个老太婆一起死去。
而索尼娅正是他最终获得拯救的“圣母”。
斯维德里盖洛夫,这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享乐主义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去栽赃陷害别人,只要对他有利他就去做,而从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行事说话来推断,他很可能年轻时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曾经很狂热,也很聪明博学,但当一切梦想破灭后,他所选择的道路就是纵欲和享乐,但是当他对漂亮女人的无限欲望在杜尼亚那里受到挫折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终归虚无。
卢任要娶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亚就是因为她贫穷而且美丽,所以能把她很方便收做自己的奴隶,并且还要她感激他,把他当作恩人。
陀氏的小说世界,揭示了一个残酷扭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充满着人和人之间的对峙和战争,伴随着吵闹和咒骂,甚至是癫狂的呐喊,无怪乎鲁迅这样的作家也说妥思妥耶夫斯基太伟大,但是只敬服,却总不能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里,鲁迅说:“一读他二十四岁时作的《穷人》,就已经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
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
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
而这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仿佛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似的。
这决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总而言之,就因为伟大的缘故。
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
”眼下,艰难地阅读这本小说,正暗合了某种心理,在这种心理和生活的压迫下,《罪与罚》刻骨铭心,这是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的,也许有些书注定要用心才能读得通……#罪与罚读书心得5#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
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
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
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
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
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
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
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