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部编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真题

部编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诗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下列字、词。
(1)辞:____________ (2)故人:____________(3)唯见:____________ (4)尽:____________[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故人”的去向是_________,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的插图对应诗中的哪两句?用“”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诗词阅读。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村子四周环绕着绿树,村外青山横斜。
打开窗户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
我们举杯畅饮,谈论着庄稼的生长情况。
等到重阳节登高的那一天,我还要来与朋友观赏菊花。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邀我至田家邀:邀请。
B.开轩面场圃场圃:菜园。
C.把酒话桑麻把:将、用。
D.待到重阳日重阳日:第二天。
[2]重阳节是农历_____,这一天有_____、______、插茱萸、赏菊花等活动。
[3]诗人朋友所居村子的周边是_____,村外是____。
朋友邀诗人至家中做客,朋友在家中准备了____和____。
诗人受到朋友的款待,并希望“_____,____”。
(用诗中词句填空)[4]下列诗句中描写重阳节的是()。
部编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针对练习

部编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①宿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
②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③家童:童仆。
④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⑤犹眠:还在睡眠。
[1]“朝”在诗中的读音为:______。
[2]本诗描写的季节是___,我是从“_____、柳绿、_____”这些词语中知道的。
[3]诗的三、四句描绘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生活。
“莺啼”二字在诗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啼:_______ 犹:______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各自独立的跳跃着的意象与“思念”有何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节“蓓蕾”、“夕阳”两个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们的含义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表达了什么意思?其诗意表达形式与一、二节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请将古诗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两字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两词点名享受特权的对象,现人们常用“________”这句诗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其二)卢象升①搔首问天摩巨阙,平生有恨何时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
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
绝影②骄骢看并逐,真捷足,将军应取燕然勒。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卢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
①绝影:良马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壮歌。
B.本词上阕借“问天”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面对既艰难危急又孤立无援的国势,作者不由得忧心如焚。
C.这首词情感的抒发富于变化。
上阕的压抑愁闷为下阕的豪情满怀做出了铺垫,层层推进,笔力不凡。
D.这首词直率粗犷,豪气勃发。
作者遣辞造句,无不精心打磨,尽情地吐露自己的苦闷与豪情,动人心魄。
2.古人作诗填词写文讲究引经据典,卢词开篇以屈原“问天”之典含蓄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C.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有人评价卢象升此词“沉雄哀激”,请结合词句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分别表现“哀”与“激”的。
参考答案:1.A2.C3.“哀”:动作描写。
“搔首”“问天”“摩巨阙”三个动作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内心压抑、悲愤的情绪。
比喻手法。
作者将正遭受战火而飘摇欲倾的明朝比喻为“欲折”的“天柱”,为国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精炼字词。
“空”“独”两字自叹势孤力单,无回天之功,是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与悲凉。
“激”:运用典故。
“燕然勒”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
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
虚写想象。
“绝影”等三句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
表现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文阅读。
春望[唐]杜甫国破①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④簪⑤。
(注释)①破:沦陷。
②烽火:这里指战争。
③浑:简直。
④胜:能承受。
⑤簪(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1]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作者在______(季节)的时候写的。
[2]从“草木深”三个字可以看出长安城的现状是()A.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草木繁茂,一片生机。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诗中反映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通过描写______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和______,更加体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 课外阅读。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解释词语。
若:______________ 何: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里的问题是什么?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按要求完成练习。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____。
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
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歌颂________的古诗。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4]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补充诗句并完成各题。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原卷版)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2021·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①,云帆②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③,适远④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⑤北望心。
百年⑥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②云帆:白帆。
③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④适远:到远方去。
⑤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
⑥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C.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2021·凯里市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晩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可以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
②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B.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7db1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4.png)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商隐2.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布衣”指的是什么?()A. 官员B. 平民C. 将军D. 皇帝3. 以下哪首诗是王维创作的?()A. 《登鹳雀楼》B. 《鸟鸣涧》C. 《夜泊牛渚怀古》D. 《凉州词》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晏殊5.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绘了哪种自然现象?()A. 潮汐B. 草木荣枯C. 雨雪D. 风云变幻6.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画龙点睛C. 亡羊补牢D. 指鹿为马7.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是什么意思?()A. 说话B. 高兴C. 讲解D. 说服8. 《离骚》是哪位诗人的代表作?()A. 屈原B. 宋玉C. 嵇康D. 陶渊明9. 以下哪个诗句出自《诗经》?()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10.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发生在哪个章节?()A. 第一回B. 第七回C. 第十四回D. 第二十一回二、判断题:1.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家为僧。
()3. 《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4. 《满江红》是岳飞表达抗金救国壮志的词作。
()三、填空题:1.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______”。
2.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下一句是“______”。
3. 《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的下一句是“______”。
4. 《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的下一句是“______”。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4)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4)一、古诗阅读。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①白玉条,迥②临村路③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④,疑是经冬⑤雪未销⑥。
【注释】①寒梅:梅花。
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寒梅。
②迥:远。
③村路:乡间小路。
④发:开放。
⑤经冬:经过冬天。
⑥销:同“消”,融解。
这里指冰雪融解。
1.“一树寒梅白玉条”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梅花比作__________,突出了梅花晶莹洁白的特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
(用诗句填空)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笔下的梅花具有怎样的特点·()(多选)A.洁白俏丽B.不畏严寒C.艳丽夺目D.品质高洁二、对照阅读。
【甲】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ē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与狐谋皮①周人②有爱裘而好珍羞③,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羞。
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⑤。
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注释】①与狐谋皮:和狐狸商量剥它的皮做裘衣。
②周人:周地的人。
③珍羞:珍奇贵重的食品。
④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猪和羊称为“少牢”。
⑤一牢:一只羊。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A.与狐谋.皮聚室而谋.曰B.周人之谋失.之失.道寡助C.五年不具一牢.亡羊补牢.D.言未卒.士卒.多为用者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A.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C.出让看火.伴D.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3.填空。
(8分)(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成语比喻(2)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3)描写狐、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4)点明周人没有制裘,食“珍羞”的句子是4.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文: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6分)(二)指鹿为马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也。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陛下以臣言不然B.言师采药去C.群臣半言鹿,半言马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填空。
(3分)“丞相何为驾鹿”一句式的特点是。
其中应为的倒装。
3.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4分)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4.“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比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丞相何为驾鹿?译文:(2)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译文:6.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6分)(三)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仁时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译文: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5分)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6分)(四)粤人食芝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
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
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
其子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
”乃食其余,又死。
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8分)(1)天不妄.与也()(2)入咽.而死()(3)采山而得.菌()(4)其大盈.箱()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6分)(1)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译文:(2)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译文:3.阅读第一段,对粤人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采得毒菌误以为是神芝B.以为自己有成仙之分C.“沐浴,齐三日”D.烹食毒芝4.既然粤人已烹食毒芝而死,为什么其子及同室者仍然“食其余”?(5分)5.阅读这则寓言,你吸取了哪些教训?(6分)(五)岑参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之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②畏人予人者骄人③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④其节也。
”【注释】①致邑:给(他)一块领地。
②受人者:接受别人东西的人。
③骄人:傲视别人。
骄,动词,对人“骄”。
④全:保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臣闻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辍耕之.垄上B.怅恨久之.C.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D.孔子闻之.曰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4分)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3.下列与“不我骄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A.微斯人,吾谁与归B.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D.何以战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曾子衣敝衣以耕译文:(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5.鲁君派使者送领地给曾子,曾子为什么不接受?(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6.请用一句俗语概括曾子的“立节”含义。
(5分)(六)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茸,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①,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注释】①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译文: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5分)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6分)(七)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8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所长()(3)徙.于越()(4)欲使无穷.()2.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3分)A.而越人被发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屦为履之也D.诲女知之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鲁人徙越的主观条件是:。
(2)越国人的风俗习惯是:。
(3)鲁人徙越的最终结果是:。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八)入木三分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百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此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通读节奏。
(4分)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1)恐不能秘.之()(2)待尔成人,吾授.也()(3)不盈.期月()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此子必蔽吾名!译文:5.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0分)原因:认识:(九)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邻居有烛而不逮.()(2)衡乃与其佣.作()(3)资.给以书()(4)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6分)(十)司马光苦读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8分)(1)患.记问不若人()(2)迨.能倍诵乃止()(3)迨能倍诵乃.止()(4)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概括主旨的句子是(3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C.书不可不成通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4分)(十一)鲍(bào)君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译文:(5分)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4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