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作者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2.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6分)【答案】1.B2.①描绘了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傍晚归来的村人安闲从容,自然界的景物静谧优美;②景象中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理解有误。
“心随雁飞灭”意为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雁消逝在天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2023·湖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①钱起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③。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④。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
②怀橘,《三国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③薇:野菜名。
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义有所不同。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思乡孝亲之情。
“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旧怀乡孝亲。
②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
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
③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
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说法错误,颈联“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的意思是:日暮鸟归才骑着马回去,弯弯的新月已升上来了,等待归人打开柴门。
综合颈联上下句语义关系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愤懑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上句“徇禄仍怀橘”的意思是出仕在外仍然想着孝养父母。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名校高三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程公许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
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2.《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轻松愉快的心情”错,“飘然”写出诗人即将远离祖国的漂泊之感,并非轻松愉快。
2.【答案】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存君兴国”意思是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三致志焉”意思是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①“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深”,“江国”“蓬山”指的是诗人要去的地方,“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而“千里寄”“遥想”则是说纵然到了千里之外,也会把感情寄托在“遥想”之中,惦念君王和国家。
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论思禁闼须公等”中“论思”指议论或思考,在这里特指皇帝与学士、臣子之间讨论学问的行为。
“禁闼”指的是宫廷、朝廷;而“须公等”指的是在座的各位,即为他饯行的好友。
此句意思是“我走了之后,能够在朝廷上与皇帝谈论政事、出谋划策的,还得仰仗各位”,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肯念交盟数寄音”是对饯行的好友说的,意思是希望各位念在我们好友一场,多多给我寄些书信,告知朝廷的近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辛弃疾洗尽机心随法喜②。
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
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
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
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
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心”指机谋之心。
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
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错,这里是设问。
“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
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
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
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
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
“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
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2019江西南昌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 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
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安禄山叛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振奋人心。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1)C(2)①颈联描绘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②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1)“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错,尾联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一心要重回河阳幕府,像霍去病一样为国杀贼的急切之情。
(2)本题有两问。
第一问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需要分析环境和人物动作,如白雪纷纷、卷帘望山、对山饮酒、上马雪沾衣。
第二问要求分析用意,白雪纷纷、卷帘望山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而此时裴判官依然饮酒、上马,可见裴判官归心急切,塑造了他急于赶赴幕府、为国杀敌的爱国者形象。
2.(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
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对于手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2019广东七校联合体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古风(其二十六)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具体写其“花”和“叶”,并用“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又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C(2)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却“馨香谁为传”,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只能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像荷花希望生长在芳华之池一样,也期盼自己能得到举荐,被朝廷重用。
解析(1)“比喻”错,应为“比拟”。
(2)本诗作者以“碧荷”自比。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写出了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以此暗示自己才高道洁。
再美的荷花,无人欣赏,也只能“凋此红芳年”,这里借荷花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只能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像荷花希望生长在芳华之池一样,也期盼自己能得到举荐,被朝廷重用。
4.(2019四川成都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 蟠木:弯曲的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6分)答案(1)A(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
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
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1)“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指生活困窘。
(2)从首联“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可以看出诗人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饱腹暖身即可。
从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可以看出诗人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妨“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
颈联的“岂羡”“宁争”表现了诗人的不羡不争、淡泊名利。
尾联的“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据此,合并相似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5.(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旅中送迁客吴融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灵均是屈原的字。
表面写朋友要去凭吊屈原,实际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对仗工整,注重色彩,用冷色调渲染了离别的心情。
C.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友人之作,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洁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案(1)C(2)①对朋友的担忧。
“天南不可去”“落日青山路”,南方为蛮荒之地,且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
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身边再也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再也没人可以倾吐心事。
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
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解析(1)“格调相同”错误,应该是“格调不同”。
《旅中送迁客》,主要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也有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格调较为低缓忧伤。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格调明快爽朗,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旷达的胸怀。
(2)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