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表现手法的不同(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表现手法的不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六月末尾的那一天,部队宿在沙漠边沿的小村。
刚一宿营,团参谋长卫毅就紧急地派出二十多个骑兵侦察员,到方圆二十里去找水。
第一营还算机遇不坏,他们驻的村子下面,有一眼小泉子。
宿营后,二三十个炊事员,有的抬着大行军锅,有的提着灌水的葫芦,有的提着木桶,在那里等水。
泉眼里麻绳粗的一股水往外流着,炊事员们都眼巴巴地瞧着它。
啊,这一股清涂宗的细流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哩!夜里一点钟,王成德召开了支部大会,大伙儿研究了怎样通过沙漠的行军问题。
开罢会,王成德困得站下就睡着了。
周大勇望着王成德,只见他脸黄瘦,眼里网满血丝。
他说:“你瞌睡?给眼里放辣面子吧!”“真是穷开心,你总有气力!”周大勇的脸色黑黝黝的,两道粗黑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闪着渴望猛烈斗争的光。
他那钢一样结实的身体里,像是蕴藏着使用不尽的力量。
王成德看看周大勇,劲头又来了,像是周大勇身上的力量传到他身上了。
他说:“大勇!来,咱们把水的问题再琢磨琢磨。
”战士们都睡了,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烧水。
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
过后,他又留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
连长跟指导员,趴在灶火台上头顶头睡着了。
看样子,大约他们是正在商量事情中间睡去的。
他们头边放着一盏小小的麻油灯。
灯焰喋晃喋晃地闪着。
老孙把嘴放在周大勇耳朵边,想喊:“连长,起来喝水!”可是话到口边,又留住了。
他一手端水,一手扶住灶火台子,微微弯下身子望着连长,那种老父亲疼爱子女的感情在他心里浮起来。
老孙的眼光落到周大勇那又黑又厚的头发上,只见那头发上有几根很小很小的草棍。
这草棍大约是昨天晚上部队行军中大休息的时候,连长躺在路旁睡觉落上的。
老孙像拿绣花针似的,把连长头上的小草,一根一根轻轻地取掉。
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
哦,如今哪里能用水洗头?连长喝水还没喝够哩!一想起水,老孙的注意力又移到自己手里端的那碗开水上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侧重点的不同(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比较侧重点的不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读碑刘成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
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
这使我怦然心动。
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
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
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
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
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
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
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
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
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不同文体文章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不同文体文章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
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烟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
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
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
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
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
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
……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刷地亮了起来。
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蒋子龙的作品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蒋子龙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拜年①(节选)蒋子龙“阳历年”——那算什么年?不管你给它起多好听的名儿叫什么“元旦”,可中国人从来不把它当“年”看待。
录音机、电视机可以进口,没听说“年”还能进口!中国人真正的年,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这才叫新年新岁,万象更新哪!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转眼到了大年初五。
俗称“破五儿”,又是吃饺子的日子。
好吃的东西反正就是那几样,每样吃了一圈儿,轮回去再从头吃起。
人嘛,平时抠抠唆唆,一过年就放开了手脚,好象有今天没明天了,不把腰里那点钱折腾光了,心里就不舒服。
吃喝玩乐,日子过得就是快。
酒喝足了,钱花光了,今儿个——到了工厂上班的日子啦。
冷占国比往常上班提前二十分钟出了家门。
他历来讨厌“以厂为家”、早来晚走和加班加点那一套。
只有废物蛋才耍这种花架子,顶多可以赚顶先进生产者的帽子。
但管理工厂那都是下策。
可以说冷占国是吃铁末子长大的,从懂事那天起,就在三条石的各个小铁工厂里串来串去捡煤核,个子刚长到和大锤把儿一般高,就进厂当了小学徒。
工厂里那点玩艺全在他肚里装着,不管哪个部位发生了什么问题,能瞒哄别人,却瞒不了他。
他认为每个人只要干足了八小时,工厂就不是现在的样子。
八小时工作制顶多使了四个小时的劲,何苦在八小时以外又装腔作势!他一年到头不早来晚走,也不早走晚来,规规矩矩,按制度办事。
但一年中有四天是例外,阳历一月二日、五月二日、十月三日、农历大年初五。
赶上这四个日子每天都提前二十分钟上班。
为什么?他一不害怕节日,二不反对放假,但目前有些人这种干着玩、玩着干的脾气可叫他受不了。
节前五天就松了劲,你把嗓子喊破也吆喝不起来了;节后五天还缓不上劲来,你把眼珠子瞪圆也没人理你的茬儿了!里外里加在一块儿,元旦放一天假,等于放十一天;春节放四天假就等于放了半个月,这受得了吗?他也愿意一年到头光放假,可往哪儿拿钱去?所以每逢放假后的头一天上班,他都提前二十分钟往总调度室一坐。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学生版)放鸭莫言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
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湖西王庄。
”“老王呢?”“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
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
”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
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
新高考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东君①认识鬼金是在青创会上。
甫一见面,便要跟我聊小说。
他读过的外国小说似乎比我还要多,有些书名与人名我都不曾听过。
他对那种名气不大却能够入得心来的作家的喜爱程度恐怕有过于托尔斯泰,正如他对北京某条老巷的喜爱程度超过长安街。
②鬼金通常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一个写作者,一个吊车司机。
在我想象中,现实生活中的鬼金应该是驾着恐龙般的吊车在工地上来回移动,铁臂舒展,不无威武之气。
后来在现代文学馆的园子里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才知道,那种吊车是悬在车间的半空中的,而他置身其中,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除了吃喝拉撒,很少从上面下来。
每个月他的工作日是22天或24天,每天工作8小时。
有一回,他跟我谈到“四班三运转”这种上班模式时,我听了一脸茫然。
他就作了补充解释:两个班是早7点40分接班,下午3点40分下班,白班上完第二天下午3点40分接班,半夜11点40分下班,这是两个班;之后休息一个白天,第二天半夜11点40分接班,至凌晨7点40分下班,这又是两个班。
每个月“四班三运转”,循例进行,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我问他,那么,你是怎么安排写作时间呢?他只吐出两字:少睡。
③可以说,他的写作时间是从工作时间中挤出来的,坐在禁闭室一般的吊车驾驶室内,如果没事可做,他会偷偷写点诗,或琢磨一些小说片段。
至于看书,在工作时间是严格禁止的,一经发现就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
“三班倒”之后,他一回家倒头即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会儿书或写点什么。
事实上,他完全有理由偷个懒,干点别的什么不必动脑子的活儿,但他就是喜欢跟文字打交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理需要”。
④这些年,他有没有可能换个工作?可能性很小,他说,他这20多年来,只有一回因为工厂放假,跑出去做了几个月的记者,后来回到工厂。
他长年待在笼子般的吊车内,就仿佛一只大鸟待在老巢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不甘就此堕落,却又无法远走高飞。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汇编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天姿刘醒龙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
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
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
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
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
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
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
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
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
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徐慧芬作品(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徐慧芬作品(含答案)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徐慧芬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娘儿俩徐慧芬虽然已开了春,天还是这么冷,空调也坏了,她只得把屋里所有灯都亮着,这样会暖和点吧?她在做一件衣裳。
从前她是喜欢做针线的,可现在八十多岁的她早已老眼昏花不摸针线了,但是这件衣裳是必须要做的。
手指已僵硬不利落,针扎在手上出了血也不觉疼,她缝几针歇一歇,再朝边上瞄一眼。
边上的阿旺,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它的主人。
阿旺已活过十八年,也相当于一位耄耋老人了。
这些天阿旺不吃不喝,她百般哄劝:阿旺,听姆妈话,你要吃下去啊,吃下去才有力气,要多陪姆妈几天呀!她这样说着的时候,阿旺的眼睛和她一样,眼泪淌了出来。
它慢慢张开嘴,喝了一口汤,喘了两口气,又喝了一口。
她想起老头子临终前的关照:照顾好阿旺,让它多陪你几年呀……谁说不是呢,两人又没个子女,阿旺早已被当作他们的孩子了。
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宠物医院都歇业了。
阿旺是生了什么病呢?还是大限已到?她一筹莫展。
看着眼前衰弱的阿旺,想起阿旺从前种种,她止不住地心酸。
十八年前,有一天老头早锻炼回来,怀里揣着一条小狗,这条脏兮兮的黑毛小狗卧在路边,像是不行了,老头动了恻隐之心,想救活它。
开始她嫌养狗脏,但养着养着就养出感情来了。
而阿旺又是多么聪明懂事呀!有时她在厨房,叫老头来帮点忙,老头没听见,阿旺就忽地一下,奔到外间,把老头唤过来。
有时她和老头外出回来还没开门,守家的它闻到气味,就赶紧叼了拖鞋送到门口。
有一次她和老头拌嘴,阿旺听了会儿就开始劝架,一会儿用尾巴甩打老头的腿,一会儿又用嘴叼住她的衣角,她和老头觉得好玩,故意继续争吵逗阿旺。
谁知这小鬼见调解无效,竟四脚朝天躺地上,嘴里呜哩哇啦放悲声,就像小孩看到父母吵架,无助无奈又害怕。
又哪能忘记阿旺还曾救过她的命。
十年前,有一天她登梯子找东西,谁知竟从高处摔倒在地,等她醒过来已在医院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冬祭刘建超①我和杨晓敏是朋友,杨晓敏写小小说。
体格魁梧、剑眉锐眼的杨晓敏在西北雪域高原戍边十五年。
他的小说散文几乎都与喜马拉雅有着不解的情缘。
②杨晓敏讲过这样一个经历:在西藏有个最偏远的地方叫“雪域孤岛”,驻扎着海拔最高的哨卡,哨卡周围被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毫无生气。
连续几天落雪,一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
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逮住了这只红狐狸。
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光亮柔软,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③杨晓敏说,你知道吗,传说雪域高原的狐狸油可以治疗冻疮,用狐狸皮做的围脖可以抵住风雪的严寒。
几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们不敢大声说话。
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④哨长摸出一把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
士兵们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脸上裂开花的新兵呜咽着说,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腾跃着向雪野掠去……⑤杨晓敏说到这里时,刚硬的汉子眼里布满了柔情,吐出一口烟,仿佛那团跳动的火焰还在眼前闪动。
⑥我被这个故事感染了,羡慕地说,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雪域高原看看,去找找红狐狸。
⑦杨晓敏说,红狐狸是雪域高原的精灵,哪能你想见就见得着。
⑧这个故事缠绕了我十几年。
去年,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游,首选的路线就是西北雪域高原,我还给朋友们讲了红狐狸的故事,挑逗得几个哥们儿心里痒痒的,开着两辆越野车,向着喜马拉雅出发。
出发前,我给晓敏发了短信:我去拜访你的....雪域高原了。
⑨自驾游的乐趣就是随心所欲,几个哥们儿如挣脱了缰绳的野马,自由狂野地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晶莹剔透湛蓝如镜的羊湖,冰挂如柱天地相接的珠峰口,穿越荒凉美丽的无人区,把哥几个大老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
昆仑山口遇见的奔腾野驴,公路边旷地上悠然自乐的野兔,峭壁上优雅挺立的藏羚羊统统收入相机中。
还就是没有见到红狐狸。
⑩夜晚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问寺中僧人,附近可否能见到红狐狸?僧人指着雪山说,以前有,经常可以看到,白雪间,一团火在跳动。
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我对着空旷的雪山,高喊着:红狐狸,我来看你了——只喊了两声就觉得头晕气短,几个哥们连忙扶我坐下。
明天就该返程了,我真怀疑,杨晓敏给我讲的故事是不是杜撰的。
晚上睡梦中,我真的见到了那只红狐狸,它就站在我的眼前看着我,可我伸手怎么也摸不到它,慢慢地,我看到了它在流泪,它的泪是红颜色的。
?离开了雪域高原,几个哥们儿说,只顾着看美景品美食了,也没有带点土特产。
好在途中有许多卖旅游品的摊点,大家下车自行选购了。
?我没有购物的任务,独自一人站在路边,望着远处的雪山。
?要皮子不?雪山狐狸皮,好东西。
一个小贩悄声问我。
?他的手中拿着一张红红的狐狸皮。
?我接过来细看,泛着光泽的柔软的绒毛没有一根杂色,捧在手里如同捧着一团火焰。
这可是国家保护动物啊。
?小贩说,只要给钱,藏羚羊的皮也有。
?小贩要的价钱很高,我没有迟疑,把狐狸皮放入了行囊。
?回到老街,我邀请杨晓敏来喝茶,品墨脱咖啡。
我兴致勃勃地讲了一路所见,晓敏只是微微笑着,品茶,听我叨叨,也不插话。
我知道,在我眼中的那些风景,早已是他心中的永久珍藏了。
?我说,我见到红狐狸了,你说的那种红狐狸。
?晓敏浓眉挑了一下,笑笑,继续品茶。
○21你不信?你等着。
○22我小心翼翼展开了那张红红的狐狸皮。
○23杨晓敏吃了一惊,他粗壮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皮毛,仿佛它还是那种睡着了的小精灵,我看到晓敏眼中有晶莹的泪珠在闪。
○24杨晓敏静静地...品着茶,直到告辞离开,再也没有看那张皮子一眼。
○25我把皮子包好,埋在院子里的榕树下。
○26妻子裹着一身雪花进来,说,院里的榕树下干吗点了两根香啊?祭奠谁啊?○27我说,你,我,他,人类自己。
○28窗外,寒雪纷飞。
(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拜访你的....:(2)静静地...: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答:3.繁笔之处,用墨如泼;简笔之处,凝练厚重。
这篇小说可谓“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我’埋葬狐狸皮”两处情节对本文繁笔和简笔的妙处加以赏其妙”。
请结合“杨晓敏讲故事”和“‘析。
(5分)答:4.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换成“红狐狸”更合适,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理由。
(6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无须多言[美]鲍勃·佩克斯“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这是我离开餐厅的时候听见的。
餐厅里济济一堂。
坐在我周围的要么是家庭聚餐,要么是朋友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新闻、商务会议,也有像我这样只是来放松一下的。
当然,大家都热烈地交谈着。
不过我对面的那张桌子上有点不一样,那张桌子上的人总是沉默不语。
我刚坐下来时,看见两个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其中一个看上去30多岁,穿着旧工作服,头上仍然戴着棒球帽。
另外一个我猜有80岁左右,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皱纹,呈现着岁月的痕迹。
身上穿着一件建筑工人常穿的红格子衬衫夹克,比较厚,外出时穿着应该很暖和,但是也不会厚到会限制你的行动。
不过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就像他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没什么要说的。
“噢,我今天实在是饿坏了,爸爸。
铲雪、扫雪的工作就是这样。
”年轻人说。
“嗯,是啊。
”老人答道。
接下来又是很长时间的沉默。
突然,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来了。
”手指着门口。
年轻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终于有人要加入到他们中间,把谈话继续下去了。
新来的两个人,看起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十来岁的孩子。
女人坐在年轻人的旁边,老人起身给孙女让出一个位子。
女人边坐边说:“爸,真高兴见到您。
”“我也一样。
”老人说。
接下来又是沉默,甚至比之前沉默的时间还要长。
服务员走过来,他们点了早餐。
老人起身,嘴里念叨着:“我要去一下洗手间,人上了年纪,总是这样。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说:“天啊,我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
我们就坐在这里到处看,他总是不说话。
”“我明白,可是该对他说什么?”女人说。
“他这么个老人,对一个老人该说些什么呢?”孩子插了一句。
哦,不。
我开始坐不住了,我简直无法坐在那里再听他们说下去。
我要说上几句,话到嘴边我咽不下去了,哪怕他们可能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问一问他童年的事情。
”我边吃边说。
“什么?对不起,您在跟我们说话吗,先生?”女人问道。
“对,我知道这不关我的事,可是你们是否意识到他能给予你们的是什么,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老人一生中见过什么?在你们一生中还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他就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我说。
又是沉默。
接着,我告诉他们:“和他聊聊他的童年,问他小时候雪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成千上万个故事告诉你们。
他之所以不开口,是因为没有人问他。
”这时,老人回来了。
“噢,我感觉好多了。
你们知道吗?我从没像现在感觉这么好。
”老人对他们说。
他们都扭过头来看着我,我耸了耸肩膀,没错,老人们都爱谈他们的生活。
人老了,感觉好不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好和不好都得接受。
沉默许久,小女孩问道:“爷爷,您小的时候,雪有这么大吗?”“啊,亲爱的,这和我们小时候的雪完全不一样。
我有没有跟你们讲过那场把整个房子都掩埋住的暴雪?”他问道。
“没有,我从来都没有听您提起过。
”年轻人说。
接下来的20分钟,老人神采飞扬地谈起了那场雪,甚至起身给大家比画雪堆有多高。
整个早餐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问了很多问题。
他们不时开怀大笑,老人兴奋得就像站在舞台上表演着他自己的人生故事。
正当我准备起身离开时,听到老人说:“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呃……我们以为您不想说话。
”女人说。
“你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我以为自己是一个让人厌倦的人。
知道吗?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很艰难。
自从你妈妈走了以后,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他顿了一下,我看见他不安地搓着那双因生活艰难而变得粗糙的手。
接着他说:“知道吗?你妈妈和我,就像一首歌:我是作曲的,她是歌里的词。
”像那个年龄所有坚强的老人一样,他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情感。
他抽了抽鼻子,擦了擦眼睛,说:“如果没词儿了,唱歌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要转身离开时,看了一眼对面桌上。
我看到小姑娘揽着爷爷的肩膀,微笑着朝我挥了挥手。
此时,她无须多言。
(有删改)5.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分)答:6.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分)(1)老人神采飞扬地谈起了那场雪,甚至起身给大家比画雪堆有多高。
答:(2)你妈妈和我,就像一首歌:我是作曲的,她是歌里的词。
答:7.结合全文,简析标题“无须多言”的意蕴。
(5分)答:8.文中的“我”不是老人家庭中的成员,但在文中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答案精析拜访”表现了“我”对雪域高原心仪已久,表现了“我”即将前往雪域高原的喜悦之情和庄1.(1)“重之感;强调“你的”,突出了杨晓敏与雪域高原有着不解的情缘。
(2)“静静地”表面上是写杨晓敏见到红狐狸皮后默不作声,实则写出了他内心极度的不安宁和无法言说的痛楚。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形娇美且通晓人性的红狐狸被抓后的幽怨之情,为下文写因触情释放它埋下伏笔。
3.①杨晓敏讲红狐狸的故事是繁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哨兵释放红狐狸的全过程,引人入胜。
娇美而富有灵性的红狐狸为哨兵寂寞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哨兵怜爱并放掉红狐狸,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意的故事,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为下文“我”前往雪域高原力寻红狐狸的情节做铺垫。
②“我”埋葬狐狸皮是简笔,凝练厚重地表达了“我”的情感。
“包好”“埋”“点”三个动作,简练地写出了“我”埋葬和祭奠红狐狸皮的过程,表达了“我”对红狐狸的怜悯之情。
也表现了人面对自然时的自我觉醒和反思,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升华了主题。
4.(示例一)我认为以“红狐狸”作标题更合适。
①红狐狸是文章的线索,全文以红狐狸串联各个情节,以“红狐狸”作标题,可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密。
②以“红狐狸”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文章讲述了红狐狸的悲惨命运,以悲剧主体作文章标题,更能凸显主旨,深化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冬祭”作标题更合适。
①“冬”交代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时间背景。
②冬天有着肃杀之气,奠定了小说凄冷的基调,暗示了红狐狸悲惨的命运。
③“祭”象征觉醒和反思,以“冬祭”为题,能够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