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提能(九)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三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类阅读 专题二

考点四赏析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董玉洁1930年,二十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
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
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
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
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
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
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
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
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
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
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现象”的行为,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
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
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
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散文
1道单选 题,2道问 答题,14分
①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是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③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 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 赏析。
①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鉴赏作品的艺 术特色;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 子的含意; ③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
语文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 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 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 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 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命题规律
年份/卷别 选篇出处
2017全国卷 《天嚣》
Ⅰ
赵长天
题材
题型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是
①理解小说内容,
小说
1道单选 题,2道问 答题,14分
②小说以“渴”为中心谋 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说明。 ③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
分析鉴赏作品的艺 术特色; ②分析情节安排的 技巧;
命题规律
[续表]
年份/ 选篇 题 题型 卷别 出处 材 和分值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①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①理解文章内容,分
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析鉴赏作品的艺术
②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特色;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理解文章内容,体
1道双选 ③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 会文章标题的丰富
2019版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含答案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019年高考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精品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天姿刘醒龙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
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愁闷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顺过往。
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闻,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微小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犹如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犹如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
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
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拂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摆?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绿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
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伸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明丽到极致。
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到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
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沉醉成对全部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经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突然爆发的火热之心。
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最终点燃的蜡烛青灯。
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很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传记阅读 学案一明确8大设误陷阱解答客

(二) 传记阅读 专题入门 传记阅读入门知识必备
一、传记的分类 作为一种文体,传记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 成不同的种类,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按照叙述人称划分,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本人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多是回顾 生活往事、人生阅历、兴趣爱好、思想轨迹,形式如同 一般的散文形式,信笔写来,典型的“形散神不散”。 他传是他人为传主撰写的传记文章。
设误陷阱 3:张冠李戴
[典例 3] [选项] 侯仁之发现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 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 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原文信息] 有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 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 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
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与原文观点相反:选项认为
“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原文认为“着 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选项认为“历史与艺术 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原文认为艺术“创造的 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没有 说“虚构”。选项属混淆是非。
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 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 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恰当,把原文的“所念者”说 成了“唯一放心不下的”,缩小了范围,以致选项有误。
设误陷阱 6:混淆时态
[典例 6] [选项] 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 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 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提能(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桃园杂记李广田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
县名济东,济南府属。
土质为白沙壤,宜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
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
县西境方圆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
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尚有“济东桃”,这应当说是见闻不广的过失。
我这样说话,意在使自家人多卖些铜钱过日子,实在是因为年头不好,连家乡的桃树也遭了末运,现在是一年年地逐渐稀少了下去。
故乡的桃园,是有着很好的景色的。
计算时间,从三月花开时起,至八月拔园时止,差不多占去了半年日子。
所谓拔园,就是把最后的桃子也都摘掉,最多也只剩着一种既不美观也少甘美的秋桃。
这时候园里的篱笆也已除去,表示已不必再昼夜看守了。
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好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画图,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
到了夏天,有的桃实已届成熟,走在桃园路边,也许能于茂密的秀长桃叶间,看见刚刚点了一滴红唇的桃子。
桃的香气,是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闻到的,尤其是早夜,或雨后。
说起雨后,这使我想起布谷,这时候种谷的日子已过,是锄谷的时候了,布谷改声,鸣如“荒谷早锄”,我的故乡人却呼作“光光多锄”。
这种鸟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叫得最勤,再就是雨过天晴的时候了。
叫的时候又仿佛另有一个作吱吱鸣声的在远方呼应,说这是雌雄唱和,也许是真实的事情。
这种鸟也好像并无一定的宿处,只常见它们往来于桃树柳树间,忽地飞起,又且飞且鸣罢了。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时候的雨后天气,天空也许半阴半晴,有片片灰云在头上移动,禾田上冒着轻轻水汽,桃树柳树上还带着如烟的湿雾,停了工作的农人又继续着,看守桃园的也不再躲在园屋里。
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篷,有的则只用芦席。
守园人则多半是老人或年轻姑娘。
他们看桃园,同时又做着种种事情,如织麻或纺线之类。
落雨的时候则躲在那座小屋内,雨晴之后则出来各处走走,到别家园里找人闲话。
孩子们呢,这时候都穿了简单衣服在泥道上跑来跑去,唱着歌子和“光光多锄”互相应答。
在大城市里,是不常听到这种鸟声的,但偶一听到,我就立刻被带到了故乡的桃园去,而且这极简单却又最能表现出孩子的快乐的歌唱,也同时很清脆地响在我的耳里。
我听不到这种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
今次偶然回到家乡,是多少年唯一的能看到桃花的一次,然而使我惊讶的却是,桃花已不再那么多了,许多桃园都已变成了平坦的农田。
这原因我不大明白,问乡里人,则只说这里的土地都已衰老,不能再生新的桃树了。
记得自己年幼时候,桃的种类是颇多的,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名目,现在仅存的也不过三五种罢了。
有些种类是我从未见过的,有些名目也已经被我忘却。
大体说来,则应当分作秋桃与接桃两种,秋桃之中没有多大异同,接桃则又可分出许多不同的名色。
秋桃是桃核直接生长起来的桃树,开花最早,而果实成熟则最晚,有的等到秋末大凉时才能上市。
这时候其他桃子都已净树,人们都在惋惜着今年不会再有好的桃子可吃了,于是这种小而多毛且颇有点酸苦味道的秋桃也成了稀罕东西。
接桃则是由生长过两三年的秋桃所接成的。
而接法有多种,其中有一种叫作“枝接”的接法颇有趣味:把秋桃枝梢的外皮剥除,再以接桃枝端上拧下来的梢子套在被剥的枝上,用树皮之类把接合处严密捆缚就行了,但必须保留桃枝上原有的芽码,不然,是不会有新的幼芽出生的。
一棵秋桃上可以接出许多种接桃,当桃子成熟时,就有各色各样的桃实了。
也有人把柳树接作桃树的,据说所生桃实大可如人首,但吃起来则毫无滋味,说者谓如嚼木梨。
桃是我们家乡的重要土产,有些人家是借了桃园来辅助一家生活之所需的。
这宗土产的推销有两种方法:一是靠了外乡小贩的运贩,他们每到桃季便肩了挑子在各处桃园里来往;另一种方法,就是靠着流过地方的那两条河水了,当“大易生”和“胭脂雪”成熟的时候,附近两河的码头上是停泊了许多帆船的,从水路再转上铁路,我们的桃于是被送到其他城市人的口中去了。
我很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更冷落,恐怕不会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白帆也将更见得稀疏了吧。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园杂记》是一篇描写故乡风物的散文,以介绍故乡的具体位置开篇,继而介绍故乡的土质、特产,自然引出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桃园,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作者在描写夏季的桃园时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用“红唇”作比喻表现桃子成熟时的颜色,用布谷“呼应”“唱和”比拟表现布谷鸣叫的和谐等。
C.文章第二段没有按照桃树开花、结果、收获、拔园的顺序写,而是先写拔园,然后写开花、结果和收获等,主要是想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桃园荒凉破败的景象。
D.第四段介绍了作者在家乡的见闻,着重表述家乡桃园大多变成农田的现实,通过今昔景色描写和桃园盛况不再,表现了对故乡桃园消失的悲伤之情。
解析:C项,“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桃园荒凉破败的景象”错误,第二段是回忆故乡桃园当年的景色,没有对比。
答案:C2.有人说李广田的散文在描写对象的转变上十分自然流畅,请以文章第二段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散文的这个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文章第二段为例来把握作者行文过程中描写对象的流畅转变,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家乡的桃园,从描写对象上分析,写了春天、夏天和雨后的桃园风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列举即可。
答案:①作者先写春天的桃园,红花遍野,绿柳相衬,如锦绣图画;接着写夏天的桃园,桃花褪尽,桃渐渐成熟,桃香扑鼻。
②写到夏天的桃香,就联想到下雨,便马上描写布谷鸟和雨景。
③写完了布谷鸟和雨景,又自然而然地描写守园人找人闲谈,孩子们与“光光多锄”对答等。
3.文章的第三段有何具体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文章的第三段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在城市里不经常听到布谷的叫声,二是作者没有听到孩子与布谷唱答已经七八年了。
从结构的角度说,一方面总结上文,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对家乡如今状况的描写等。
答案:①承接上文,写作者自己不常听到在故乡被称为“光光多锄”的布谷鸟的鸣叫,偶尔听到就容易引发对故乡桃园的回忆。
②引出下文,从自己已经七八年没有听到孩子与“光光多锄”对答的声音,引出下文对如今家乡桃园的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怀念麦田杨天斌①乡居归来的第四个晚上,我无端地陷入了对麦田的怀念之中。
②秋天的北方山村,被大片的麦田包围着,条条高低起伏的山脊如同畅游的绿色巨龙,在万顷绿波中舞动。
站在村中的制高点上眺望麦田,麦子在它的幼苗时期清新而柔软,它们整齐划一的个头挽在一起,随风势左摇右摆,给人的感觉如同观看俄罗斯小白桦艺术团的姑娘们表演。
站立在北方的山坡上,顷刻间脑海中漫过海子关于麦子的诗篇。
这些嫩绿的生命简直和南方的水稻可以媲美,“麦子”这个令北方的庄稼汉魂绕梦牵的植物,遍布北方的农村,它们在层层梯田里均匀地站立,吸食阳光雨露和纯正的北方气息,抗拒北方的严寒,它们在白的雪被下,挣扎着露出绿色的叶片,那倔强的性格令我莫名地感动和无限地怀想。
它们在我的幻觉里扬花吐穗,白色的花粉挂满麦芒,在阳光下吐着芳香。
比起后来翻金涌浪的成熟季节,我更钟爱这满目的绿色铺遍所有的农田。
今夜,它在我脱离桑麻生产多年之后的梦境和遐想的日子里降临。
在这大山的折皱间,北方的白杨、柳树和榆树、堤坝与河流、鸡鸣与犬吠在麦田的身影里时隐时现,它们和麦田亲切而和谐地构成了北方山村的特点。
③秋冬的风坚硬地在柔软的麦叶上掠过,在麦田里打成卷,就像南方稻田里风吹水面翻起的涟漪,只有北方大片的冬小麦才能抗拒北方粗粝的风,并在它们的吹拂下浪漫地舞蹈。
有一顶草帽一直在我的想象里翻筋斗似的飘落,但始终没有落下,在万顷麦田之上,在视野里定格成一只凝止不动的风筝。
④在这个瑟缩荒寒的初冬季节,麦田的意象使我感到周身的燥热。
那种烈焰灼灼、汗水洗面的切肤感受被大功率的空调所溶解,我已彻底忘却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捡拾麦穗的时代了,那时候我每年有半年时间只穿短裤和背心,以至于脱光裤褂依旧有阳光的印痕深深印在我的肉体之上,这种情形几乎贯穿于我的整个生长期。
我的身体得益于阳光的浸泡和照射,黝黑结实,如同来自撒哈拉大沙漠上的热带植物。
与所有的从出生就包裹身体、除了洗澡外从不裸露身体的孩子不同,我的身体里有极强的抵抗力。
我看到自己在久远的年代里一副沾满阳光的身板,那上面阳光的吻痕闪着黑色釉质的光泽,它使我想到原始蒙昧时期以树叶遮身的先民。
裸身失去的感觉是我们文明的代价之一。
⑤让我在这个万物凋敝的冬天重新追忆多年前赤膊在麦田里的记忆,首先我们是踏着田埂进入麦田的,被麦子覆盖的泥土细软如酥,它们几千年被精耕细作,一年年种上麦子并且还将永久地种下去。
齐刷刷的麦子掩上了胸口,密集的麦芒神秘地碰触你的裸臂,有一种辉煌的酥麻之感传遍全身,一瞬间便诱发了我们想要的全部愿望,我们弯腰在厚实繁密的麦蓬中掠动,镰刀与麦秆相触发出的麦秆断裂声,既是一种印记,又是一种余韵。
不知不觉中身体已与麦子、太阳融为一体,只看到一片幻化的金黄。
初入麦田的陌生、警惕、小心翼翼的感觉消失了,代之以一种融融于心的亲和力,使我们变得坦荡而稳健。
⑥准确地说,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冬日的麦田,那青葱与白雪相映的感觉,令人“震惊”,两种反差极大的物质,刺激感官导致了你深度和广度的情感,我对它的记忆绵延至今。
站在冬日的麦田边,光滑细腻的泥土犹如大地的肌肤,它与我如此之近的距离、如此之近的拥贴,使你一下子便体会到“切肤”这个词的全部含义。
碧绿的颜色滋润你的心肺,冬天的荒凉便一下子溃败了,你心中潜伏的寒冷也被不断升腾的温暖一点点逼走。
白的雪,绿的苗,令我眼花缭乱,使你仿佛看到雪毯下的麦苗以怎样欢乐的心情编织舞步,你一瞬间便产生恨不能携它入画的感觉。
⑦这时候,时间变成了永恒的麦子。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麦田”为记忆载体,以“怀念”为抒情线索,通过对几个特殊时期所见的麦田景象的生动描绘,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B.“既是一种印记,又是一种余韵”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追忆麦田生活时的愉悦之情。
C.文章第⑥段中,作者用第二人称叙议,便于与读者交流感情,唤起读者对麦田的喜爱的情感共鸣,给人以亲切感,也便于作者表达“怀念”之情。
D.作者选取与麦田相关的特殊意象,组合成时空交错的意境画面,“怀念”的情线分明,凸显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色。
解析:B项,“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错,引句“既是一种印记,又是一种余韵”是并列的内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