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文本前的准备:在学习阅读理解题型前,需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积累,包括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这样可以帮助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深层次的内涵。
2. 抓住文本的主题和结构: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注意抓住文本的主题和结构,了解文本的整体架构、中心思想和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文本的标题、目录、开头和结尾等部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包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思想和观点等。
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比、对话、独白等手法,揭示出作者的意图。
4. 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是解题的重点。
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特点、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还要注意抓住文本中的情感暗示和情感转折点,理解文本情感表达的程度和方式。
5. 从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会遇到一些生词和词语的多义性。
要善于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具体含义。
可以通过分析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子结构和语境信息等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6. 多角度思考问题:在答题过程中,要通过综合考虑文本的各个方面来作出准确的答案。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详细细节,从而得出准确的解答。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住,多进行实践和练习,熟能生巧,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参考

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参考有用类文本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下面是高考语文文学类及有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期望对大伙儿有关心。
文学类及有用类文本阅读:(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明白得、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纳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友情提醒】①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②解题时要通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定;权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显现。
④解答一样方法阅读与解题的一样要求: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3、步骤:第一步——速读原文第二步——审读试题第三步——重点回读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规律点睛:1、整体阅读把握主旨2、认真审题文题对应3、瞻前顾后考虑全面4、对比要求规范答题▲把握语言组织方法:(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差不多上要点),进行压缩;(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提炼法:关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要紧内容。
▲答案要点:要①依照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能够分点(层)表述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显现了语病【规律总结】★现代文阅读“作用题”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很多正在高考复习的同学,在做语文阅读题时,经常会遇到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其实掌握阅读技巧便可,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有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
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
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模板()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模板()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和(作文)是占分值最大的两部分。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喜爱可以(保藏)共享一下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及技巧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仔细通读全部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有关内容,仔细地思索、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晰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谈论文):回答清晰谈论的问题是什么,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白(论证了)+论点读材料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通过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文字材料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
在扫瞄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的阅读速度、理解力量和记忆力量。
有的采纳一个(句子),有的采纳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经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依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仔细思索后进行规律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忙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熟悉和理解。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考点1 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 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方法突破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 分析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1)小说开头的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高考语文答题方法】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及解答方法归类

【高考语文答题方法】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及解答方法归类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方式例析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纵观近几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大都是从作用、概括、赏析三个角度进行提问,下面结合具体试题说说这三种提问方式,并分析一些解答的技巧。
一、作用型提问方式(一)“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和技巧】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经典试题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祁连雪》)【解析】解答这道题,(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4)理清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经典试题2】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语文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思路和答题要点 精品

201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思路和
答题要点
一、现代文阅读(1~3题,9分)
(一)快速读文,树立3种读文意识:
1、逆向阅读,即从试题到文本,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
2、筛选勾画,即勾画关键词(代词、关联词、标志词,如:“可能”“将”“大概”“差不多”“大都”“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等)、关键句(解释句、议论句、说明句、主旨句、过渡句等);必要时用“?”等符号来提示;
3、文脉整合,即理清思路。
(二)精准答题,明确10大设误方式:
1、即偷换概念;
2、无中生有;
3、张冠李戴;
4、以偏概全;
5、混淆时态;
6、
因果混乱(颠倒或强加);7、混淆是非;8、指代有误;9、倒置失当(陈述对象和被
陈述对象倒置);10、误划类别。
(三)突破几个失分点
1、逻辑推理法,即观点是否合常理,如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取得好成绩。
(真的吗?);
2、四比四看法,即比对对象(看近指还是远指);比对数量(看是多了还是少了);比对范围(看是扩大还是缩小);比对分句位置(看分句前后关系是否一致,
如条件、因果、假设、递进等);
(四)看好题目要求和选项信息,并找出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比对细微出入,多用排除法!
2019年03月06日。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

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一;1、审题:;①说说某词语、某句子丰富含意,答题侧重内容(抓关;①说说某词语、某句子的表现力,答题侧重手法(如修;①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①“在文中”或“结合文本内容”是关键所在,命题者;①答题时的语言表达要记得关键词的替换理解,修辞句;●《3年高考2年模拟》p18—19《给书虫当夫人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一、重要词语的含义(一)答题方法1、审题:① 说说某词语、某句子丰富含意,答题侧重内容(抓关键词语,思考作者用意或读者的理解;理解表层意思、深层意思、言外之意);① 说说某词语、某句子的表现力,答题侧重手法(如修辞、结构作用)。
2、方法:① 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① “在文中”或“结合文本内容”是关键所在,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
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一个涵义丰富的词语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
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① 答题时的语言表达要记得关键词的替换理解,修辞句子还原真实意思并说作用与情感,抽象含蓄句子具体化,具体生动句子概括抽象化,复杂句子化为简单句子再体会。
3、词语含义分析题的答题模式: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二)参考例题● 《3年高考2年模拟》p18—19 《给书虫当夫人》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①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参考答案:“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①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小说阅读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一、人物形象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
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叙事的顺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分析小说思路的考点及其主要知识点(一)、线索方面: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解析】一般来说,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
【解析】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
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二)、结构思路方面: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解析】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
2、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解析】分析小说具体写到某个情节或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
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
③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
④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
解题方法:分析情节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1)情节自身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主题方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 人物方面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3、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解析】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或者行为),其前后的不同主要要联系前后文,从主旨表达和情感体现两方面去分析它的异同。
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③刻画人物、推动情节,④突出主旨、抒写情感。
4、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解析】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可了解一下)【解析】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
小说作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①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原应叹息”“真事隐”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③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④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⑤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⑥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
【解析】根据作者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①一语双关,揭示主题。
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③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④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
三、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主旨的表现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环境描写”常见题型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1)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表述格式:×××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四、主题与标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主题思想”常见题型1.赏析把握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⑴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体会);(2)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2.小说主题分析概括题解题思路:⑴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⑵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⑶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标题主要围绕理解含义与标题的作用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标题类题目答题策略1、标题作用类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第一,标题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第二,标题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第三,标题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第四,标题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第五,标题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理解标题内涵:一是表层含义,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深层含义,与主题相关的意思;三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
附1: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