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十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和解析)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
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
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 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
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①
4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 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 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 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 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 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 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 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 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 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
5
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 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 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 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 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 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 慨.悲.歌.之地!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课标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5)(含解析)新人教版练习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5)(含解析)新人教版练习)李仕才小说阅读训练(五)探究[对点练]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配角聂鑫森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
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
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
“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
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 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9届语文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的种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高考所选小说体裁的文体特征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有:①篇幅短小,②立意奇特,③选材小中见大,④情节完整,⑤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四、小说与散文的文体区别1.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而小说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失血的村庄
林纾英
我在等待,在守候着,我等待村庄回归,等待那条融入我灵魂的河流。
我用文字记录,用文字去完成
对一个村庄的坚守。
我希望千百年后,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村庄的子孙会在我显白的文字里寻到他们灵动跳
跃着的那个绿色村庄,尽管我不确定这块土地上还能不能生长出它的子孙,照此下去!
——题记村庄是什么?是水流潺潺,遍地长满了野草与野花,有山峦,有梯田与瓜果,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
脸。
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
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
烦躁又无奈地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转了一圈后,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一边哈达哈达喘
着气,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从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
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
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骅犁,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
牛背上有
一捆青草,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
当
我一点点地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
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庄。
多年来,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从城市到
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
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
的风筝。
我在这一头,家乡在另一头。
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字,针对这个村庄,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
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可见这个村庄在历
史上,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
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
的百多户人家。
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被人像名贵古
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
许多年来,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还有沟里潺潺流淌着的小河。
我是闻着它的花香,吃着甜果,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
如今我的肉
身走出了村庄,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
我一直被诱惑着,
我总惦记着,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用它的清波洗去我
一路走来的风尘,滤去我历经红尘的千百沧桑。
只是,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
小河干涸了。
没有河水滋润的村庄开出了更多的花,是变异的花,无香无色。
它结的果越来越少,却
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刺。
村庄在时间久远的干涩与无情磨砺下,青葱被一点点地锈蚀掉,一天天地露出了它
的瘦骨嶙峋,像一个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贫病者。
自此后,我一直就在期盼,期盼河流能重回我被时代割裂与瓜分了的村庄,我等着它去唤醒村庄的沉
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村庄的贫病。
我在等着它回来,而它始终没有回来。
我等来的只是村庄刺的繁盛。
尖锐的刺,那么的醒目,那么扎眼。
我被村庄的刺扎得生疼。
4.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尘封的门”表明作者所描述的村庄不是现在的村庄,而是已经失去了的村庄,表达出作者对从前村庄的深深的怀念。
B.作者写自己与乡村只有三十几分钟的路程,却相隔两头,灵魂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忽不定,追寻不到梦寐以求的村庄。
C.“对一个村庄的坚守”并不意味着反对农村现代化,它更多强调的是对自然朴素的生活环境(人文风貌)和精神家园的强烈追求(渴望)。
D.村庄长出的“刺”是在用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这样的村庄现状:经过现代化的开发而正在失去能够寄托自己灵魂的风貌(现代文明摧毁了他美丽的村庄和精神家园)。
B(“断了线的风筝”和“追寻不到”没有依据)
5.文章标题以“失血”修饰“村庄”,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
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村庄比拟为正在流血的人,更加形象地写出村庄受到破坏的状况 (2分)
②用“失血”具有警醒作用,有助于突出医治现代病(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主题。
(2分)
6.文中提到“村庄昔日的温柔与明丽”,这“温柔与明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并举例说明。
(6分)
①自足自乐:鸡鸭牛狗、忙碌的女主人和叼烟袋的老汉构成了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
村民。
②人际和谐:寡妇门前无闲言碎语,说明村民善良守德。
(原文是: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来就不曾透
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这句话应该是说的寡妇的安分守德)
③环境优美:地处群山交叠、沟深林密处,有潺潺流水,有花香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