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命题规律
高考语文必备:戏剧阅读答题思路

高考语文必备:戏剧阅读答题思路高考语文必备:戏剧阅读答题思路新高考取消了考纲,因此考试题型和方式将更加灵活。
从去年到现在各地的模拟题、期中期末考试题来看,题型确实多种多样。
比如,以往从未在考试中出现过的现代诗歌阅读也被考到了。
试卷中第二篇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类。
显然,戏剧也在考查范围之内,不容忽视。
戏剧题重点关注三种题型: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一、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1.人与人的冲突(外部冲突)。
比如,《雷雨》中董事长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的冲突。
《茶馆》中,精明善良的王利发和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相互撞击中引起冲突。
2.人物内心冲突(内部冲突)。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生骨肉,要侍萍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既难同意,又无法道出真情。
儿女的要求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内心冲突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3.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这种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
《茶馆》展示了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二、戏剧语言戏剧里有两种语言: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幕落的说明;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在戏剧中要关注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即隐藏在台词中的言外之意,它常用双关、暗示、隐喻等手法。
潜台词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主题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人物性格在戏剧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与小说类似。
为了避免遗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联系相关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为《戏剧,是我们的语文课》。
本文将从题目所给的角度进行解析,并按照作文的格式展开论述。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启发。
而在高考语文作文中,也不时出现与戏剧相关的内容。
那么,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析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
第一,戏剧是对现实的提炼和夸张。
戏剧的创作往往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通过剧情的塑造和角色的表演,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和提炼。
例如,在《红高粱》中,小鬼子的角色被夸大为冷血无情的化身,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而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借鉴戏剧手法,用夸张和提炼来突出作文的主题和观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戏剧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的设置、音效的运用等来呈现出具体的情感和思想。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戏剧的表达方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如,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可以运用戏剧化的手法来展现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第三,戏剧是一种社会意义的呈现。
戏剧往往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来直接面对观众,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戏剧的方式,写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写“公平”这一社会话题时,可以通过创造一个戏剧化的场景,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不公平的存在,并引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戏剧在语文教育和高考作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故事,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同时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注。
因此,在学习语文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戏剧的学习和应用,让戏剧成为我们的语文课。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也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眼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年高考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9 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1专题启动课 戏剧知识介绍

(2)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是另一大要素,人物性格和关系主要靠语言展现,必须仔细品 味。 戏剧人物语言有这些主要特点: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 性。
节。
(二)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 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 作的外现,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 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 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 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 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学案一 专题启动课 —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它讲究戏剧冲突,讲究戏剧语言,包括 人物台词和台词所蕴含的潜台词及舞台说明,以及它要塑造鲜明的戏剧 形象,可考查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戏剧的一些基本文体知识,
进行一些简要介绍。
一、戏剧的相关知识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 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视剧、 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
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
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命题规律

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的篇命题规律和表现手法。
被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对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思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析小说常用的开头1、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分析小说常用的结局1、出人意料的结局:结构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主题上,这样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反映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对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又爱又恨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高考小说阅读文本都不以情节曲折见长,而以突出独特的人物性格为重点,所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成了设题重点。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 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但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并且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片文学类文本都是小说。
预计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9高考语文试题思路分析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字。(6分)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5分)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点
1、延续2017、2018年语用部分出题思路,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 活实际,综合性、应用性强。
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3、全国lll卷:唐诗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句6个空(6分)
1、全国l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 致了。
征(6分)
2、全国ll卷:莫泊桑《小步舞》(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清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6分)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5分)
2、全国ll卷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字。(6分)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2、全国ll卷: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命题规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古代文化的大力渲染,戏剧文学也有可能会纳入高考命题的范围。
考试的选文很可能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戏剧或根据小说名着改编的戏剧有联系,这样考生就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前后情节和背景材料。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舞台性、动作性、冲突性。
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
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政治、道德、思想、意志、感情的矛盾,各种矛盾表现为潜在的抵触,或爆发为公开的对抗,这就构成了冲突。
戏剧考查的重点应该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等,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戏剧冲突
小说用多姿多彩的笔墨通过叙述、描写、抒情展现生活,虽也会有冲突,但未必是首要因素,更多是偶尔从和谐底色上突出,作为平缓生活的一些高潮或转折点而存在的。
戏剧作为直观展示的艺术,必须依靠性格冲突、意志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多种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冲突表现在对话中,就是人物台词和“潜台词”对于对方的猛烈冲击力。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的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概括的反映。
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
分析戏剧冲突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剧中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例:话剧《雷雨》片段: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在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厉声)下去!
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帐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
周萍打他!
鲁大海(向周萍)你!(仆人一起打大海。
大海头流血。
)
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前)你是萍,……
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是《雷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最本质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在所选片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切入点有两个,一是把握戏剧冲突,二是品味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
3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特点。
为表达需要,其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剧本,其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文采性,如莎士比亚的作品。
真正属于戏剧语言所独有的特性应该是——语言具有动作性和个性化。
品味人物语言:
1、要通读全剧,弄清人物的历史,包括他的出身、经历和所受教养;
2、要了解所谓“规定情境”,这包括人物现在的身份、地位、跟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他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心理状态;
3、要善于抓住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即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
细细观察下来,冲突、人物形象、语言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可以从另两个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