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词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爱情诗歌发展历程

爱情诗歌发展历程

爱情诗歌发展历程爱情诗歌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最早的古代文明时期到现代,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回顾爱情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明时期是爱情诗歌的孕育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家庭和社会责任,表达方式也相对保守。

然而,古代文明中的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等,已经开始探索爱情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并注入了一定的个人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诗歌逐渐从古代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是爱情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开始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著名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写下了他痴迷的恋人贝娅特丽切,使爱情诗歌脱离了传统的束缚,表达了更加真实和个人化的情感。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爱情诗歌达到了一个高峰。

浪漫主义将爱情视为一种神圣而神秘的力量,诗人们通过浪漫的诗句描绘了爱情的狂热和美好。

在这个时期,爱情成为了诗歌的主题,诗人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创作了无数关于爱情的美丽诗篇。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爱情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感的同时,对于爱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现代爱情诗歌渐渐摒弃了过去的浪漫主义,开始探索更多关于现实和复杂情感的主题。

现代诗人们用成熟和思辨的文字表达了对于现代人爱情观的反思和颠覆,创造了许多令人动容和发人深思的作品。

总体而言,爱情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到个人化再到现代化的阶段。

从古代的责任与家庭观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自由追求,再到浪漫主义的狂热和现代的思辨,爱情诗歌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发展。

它不仅记录了人类在爱情中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爱情诗歌的发展是诗人们对于爱情的不断思考和表达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于爱情的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体现。

它不仅是文学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情感世界的镜子。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爱情观和人类情感的复杂多样性,体会到爱情在不同阶段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六章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

第六章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

《氓》
《氓》是我国最早的弃妇诗。 它们开拓了我国古代爱情诗 歌的一个重要领域,触及到 在婚姻爱情活动中女子似乎 与生俱有的劣势这样一个现 实。其中“吁磋女兮,无与 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 几句尤其道出了人类爱情婚 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 缺憾——男子的负心。
《诗经》其他爱情诗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 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 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关雎》艺术特色欣赏
“兴”的表现手法。 孔颖达《毛诗正义》:‘兴’者,起也。所谓“兴”,即先从别 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 ;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 “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 余的效果。 双声叠韵的连绵字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 韵。“辗转反侧”修饰动作,“窈窕淑女”摹拟形象。双声叠韵连 绵字的使用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使得人 物形象活泼逼真,声情并茂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南北朝以前爱情诗的发展

南北朝以前爱情诗的发展

抒写不尽的离别相思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相对来说情感比较悲壮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民歌中的爱情诗,这主要还是被当时动乱背景所决定的。

在这种鲜明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了全新的文学艺术作品,北朝爱情诗主要分为两个主题,与南朝乐府民歌爱情诗有着鲜明不同的就是在北朝的爱情诗中有着大量离别相思之作,卢询祖的《中妇织流黄》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别人心已怨,愁空日复斜。

然香望韩寿,磨镜待秦嘉。

残丝愁绩烂,馀织恐缣赊。

支机一片石,缓转独轮车。

下帘还忆月,挑灯更惜花。

似天河上景,春时织女家”,在这首诗中就是描写夫妻留别之怨,与一般的怨妇诗不同的是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对夫君无尽的思念之情和离别的伤感之情,更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是美好的爱情却是虚无缥缈的,主人公将自己比作织女,但是织女每年都可以和牛郎相见,可是自己却没有这种机会,其中伤感与无奈跃然纸上,虽然有着苦苦的执着,使这种离别相思的情感更加深刻。

而温子升的《捣衣》更是为这种相思加上了一种更为鲜明的时代背景,“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虫翳虫翕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在家中佳人思念着远在边塞征战的夫君,在这种离别相思之中更加掺杂着对丈夫处境的担忧,使这种离别相思的情感更加复杂,这种离别相思之中更表现出了主人公对于自己夫君无尽的爱意。

相比之下南朝的离别相思就是更加的凄惨和婉转了,因为在南朝战事相对较少,但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已经是非常严重了,这时女性与意中人的离别可能就是一生一世,所以在南朝的爱情诗中这种离别就是更加的凄惨和悲怨了,女性没有办法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够由命运来主宰,这其中的痛苦恐怕是现在人难以理解了,所以这时描写离别的爱情诗主要就是以诀别基调了,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和仲卿在知道两人的爱情走到尽头的时候遍相约共赴黄泉,“。

唐代艳情诗

唐代艳情诗

唐代艳情诗
摘要:
1.唐代艳情诗的概述
2.唐代艳情诗的发展与特点
3.唐代艳情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唐代艳情诗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唐代艳情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情欲,以大胆、热情、直接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的真实一面。

在唐代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艳情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唐代艳情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初唐到晚唐的演变过程。

初唐时期,艳情诗还比较含蓄,多用寓言和象征手法来表达。

随着唐代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繁荣,艳情诗逐渐变得直白和大胆,甚至出现了一些赤裸裸的描写。

晚唐时期,艳情诗开始融入了一些社会和政治元素,表现出更加深刻的内涵。

唐代艳情诗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描绘细腻、表达直接。

诗人们以热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情欲的冲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和深刻。

同时,唐代艳情诗还注重形式美,以优美的诗句和和谐的音律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唐代艳情诗的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元稹、杜牧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艳情诗的经典。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元稹的《会真记》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杜牧的《秋夕》则以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

唐代艳情诗的影响和价值在于它大胆地表现了人性的真实一面,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同时,艳情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角度。

虽然艳情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但它的存在和发展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创作与风格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创作与风格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创作与风格演变简介汉魏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爱情诗创作和文学风格演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表达和诠释。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爱情诗的创作背景、特点和风格演变。

创作背景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社会不稳定和战乱频发,人们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

同时,时间背景也催生了许多才子佳人之间的浪漫故事,为爱情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特点与主题1.矛盾与抒发:汉魏六朝时期爱情诗常常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所产生的矛盾心理,并通过抒发情感来缓解压力。

诗人从爱的欢乐到失落、从温柔的相思到痛苦的离别,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变化。

2.女性形象塑造: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得温柔婉约、美丽动人。

她们多才多艺、聪明伶俐,与诗人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诗人们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意境与修辞手法:精神境界是汉魏六朝时期爱情诗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诗作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通过自然景物和心理描写,营造出迷人而深沉的意境。

风格演变1.古文风格:初期的汉魏六朝时期以浪漫主义为主导。

此时的爱情诗多以叙事方式呈现,延续了先秦古文风格。

诗人们以辞藻华丽的表达方式,叙述爱情故事或借用历史典故来抒发情感。

2.赋与骈文影响:经过汉魏六朝时期的演变,赋和骈文开始对爱情诗有所影响。

这些文体注重修辞技巧和音律的运用,在艺术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

此时的爱情诗开始追求意境的深化和意义的抽象化。

3.乐府风格:在南朝时期,乐府派逐渐兴起并对爱情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府是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文学形式,它给予了诗人更多创作空间。

南朝时期的爱情诗通过各种节奏感强烈、表现力丰富的曲调来描绘琵琶行、长恨歌等动人场景。

总结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爱情诗作品。

唐诗宋词中的爱情主题及其变化

唐诗宋词中的爱情主题及其变化

唐诗宋词中的爱情主题及其变化简介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记录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与感情体验。

其中,爱情主题一直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表达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唐诗宋词中的爱情主题及其变化。

爱情主题在唐诗的表达1.初恋与纯洁之爱:许多唐代 poets 以年轻时期的个人经历来表达初恋和纯洁的爱情,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所描述的青年男女之间美好短暂但又深刻的感情。

2.离别与思念:随着时光流转,许多作家开始描写分离和思念之苦,如王勃《滕王阁序》和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作品。

3.宿命与悲剧:一些作品中涉及到突然失去爱人或注定无法得到真正幸福的命运,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的杨贵妃的悲惨结局。

4.诗人自我立足与爱情之间的对抗:有一些作品中,诗人将他们在事业与个人生活之间做出的选择与牺牲看作是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如杜牧《秋夕》中所述。

爱情主题在宋词的演绎1.才子佳人与缠绵悱恻的爱情:宋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词都以才子佳人之间尽情宣泄、日久生情为主题。

比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刘克庄《钗头凤·世仇家葬未曾闻》等。

2.守望相思与相濡以沫:宋代有许多关于守望相思和伴侣之间忠诚陪伴的表达,如文天祥《满江红·怒发冲冠》和陆游《卜算子·咏梅》等。

3.离散与离愁: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很多宋代作品中展现了离散和离愁之感,如苏轼《赤壁怀古》和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4.追忆与思量:一些作家在宋代也用词的形式来回顾过去的事情,反思自己的感情路程以及与爱人之间发生的一切,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结论唐诗宋词中的爱情主题在不同时期和作者之间有着诸多变化。

从初恋纯真到离别思念,再到宿命悲剧,以及宋代才子佳人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以精湛而动人的文学艺术表达了他们对于爱情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唐诗宋词中关于爱情主题的丰富表达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独特见解,同时也成为后人参考、借鉴和享受的文化宝藏。

古人如何表达爱情?唐宋爱情诗歌欣赏与分析

古人如何表达爱情?唐宋爱情诗歌欣赏与分析

唐宋爱情诗歌的主题与风格
唐宋爱情诗歌的主题
• 唐宋爱情诗歌的主题主要以爱情为主,包括爱情的美好、 爱情的悲剧、婚姻生活等。 • 唐宋爱情诗歌中,也有一些诗歌涉及到政治、道德、哲 理等方面的内容。
唐宋爱情诗歌的风格
• 唐朝爱情诗歌的风格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为主, 诗歌形式多样,有很强的音乐性。 • 宋朝爱情诗歌的风格以婉约、含蓄、清新、雅致为主, 诗歌形式更加严谨,注重修辞和技巧。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歌,以 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思念和渴望。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满江红·写怀》等诗歌,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对于 爱情的感慨和思考。
唐宋爱情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
唐朝爱情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
• 杜甫的《春望》、《月夜忆舍弟戍边序》等诗歌中,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 关怀,同时也有一些爱情诗歌,如《佳人》等。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诗歌,以抒发爱情为主题,表达了 对于爱情的感慨和思考。
宋朝爱情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
DOCS SMART CREATE
古人如何表达爱情:唐宋爱情诗歌欣赏与分 析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唐宋爱情诗歌的发展背景及特点
唐宋时期的社会文பைடு நூலகம்背景
唐宋时期爱情观念的变化
• 唐朝时期,爱情观念较为开放,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较为直接和大 胆。 • 宋朝时期,爱情观念逐渐变得保守,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更加含蓄 和婉约。
唐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政治稳重,国家强大,经济繁荣,文 化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宋朝则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文化艺术事业得到 了空前的发展。

论中晚唐爱情诗的兴盛

论中晚唐爱情诗的兴盛

爱情诗的兴盛是中晚唐诗坛的一大景观。其中,中唐 元稹(字微之) 、白居易(字乐天) (以下简称元、白)是 这一创作风气的导夫先路者,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手中,爱 情诗已蔚为大观。任何文学现象的出现,都是多种条件合 力作用的结果,爱情诗在中晚唐的兴盛,同样离不开时 代、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 “江湖 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 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体’ 。 ”无论 效颦与否,元、白诗在当时的确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掀 起了一股创作风气。而这类令“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 不道”的主要是《长恨歌》及“元和体”一类诗。 《长恨 歌》的主题,白居易自诩为“一篇长恨有风情” 。而“元 和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代书一百韵寄微之》 、 《东南行 一百韵》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 、 《梦游春七十韵》 、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等等。这类诗除 了形式上“韵律调新,属新无差”的特点外,还在内容上 具有“风情宛然”的特点,即以男女爱情为题材。其中, 元稹的《梦游春》回顾了自己年轻时代与双文的一段恋 情,情真意切,堪称唐人情诗中的精品。同代晚辈诗人杜 牧借李戡之言云: “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 非庄士雅人多为其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 交口教 授,淫 言 语,冬 寒 夏 热,入 人 肌 骨,不 可 除 语”的 去。 ” (《李府君墓志铭》 )杜牧的批评恰从反面证明了元、 白诗的广泛影响是与所谓“纤艳不逞” 、 “淫言 爱情题材密切相关。 元、白爱情诗的创作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其所形 成的影响力也带动了广泛的创作风气。除元、白外,中唐 许多著名诗人都参与了爱情诗的创作,例如刘禹锡、张 籍、王建等,即使晦涩如孟东野,也吟出了“春芳役双 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悉,干条万条丝。 ”(《古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爱情诗词发展概况爱情是全人类生活中共同的永恒的主题,就时间而言,不分古今;就空间而言,不分南北。

所以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诗人词人们歌颂和赞美的主要对象。

爱情以其纯洁和神圣让诗人词人着迷,让世俗之人为之痴狂乃至献身,所以描述爱情的诗歌词作品往往是最能感动人又最能反映出崇高美好的人性的。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爱情,按一般的提法,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

这就是说,爱情意识是与人俱来的,它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事实上,它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一种最强烈最深沉的冲动,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最精细最脆弱的产品。

它既给人们带来明朗的欢乐,又给他们造成深刻的痛苦。

至今人类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爱情的奥秘,科学家从生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乃至于美学等方面对爱情进行研究。

艺术家则在艺术创作中不厌其烦地去表现爱情的种种欢乐和痛苦。

究其原因,正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感情是艺术的生命。

因此,爱情成为一切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便是必然的了。

古往今来,美好的“爱”和“情”从来就不是虚幻的,对每一个社会人而言,都是真实的刻骨铭心的存在。

从总体上说,人情、事情、物情,构成了世情,而每个人都处在这世情这张网中,所以“情”并不虚幻,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真正的内容,也是人之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生苦难通彻肺腑的怜悯,是三种单纯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

这里的单纯,指的是自然而然,发乎情就不需要止乎礼仪,不关乎礼法和道德。

这里的激情,指的是让当事人双方心灵产生的那份的闪电般的悸动,用我们的成语说就是:一见钟情或者一见倾心。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呢?异性的吸引以及彼此在生理上的欲望和追求,这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情欲。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情欲是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但它并不等同于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把性的欲求、繁衍后代本能的巨大力量以及低级感情的疯狂审美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对异性生理的追求使人在自己的感情对象中看到了美,人对这种美的审视驾驭着自己内心的原始冲动,它使得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的魅力是如此之大,以致使他忘却了那份原始的冲动。

这种从物质的欲念到精神的享受的升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表现这样的感情和感受的作品也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爱情诗词。

所以这里首先应该区分的是,爱情类诗词首先不是描写情欲的色情作品,其次也不是描写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艳情作品,更不是古代专门描写女性容貌、服饰、姿态的宫体诗词,而是超越这三者之上的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诗词作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的艺术创作,我认为诗词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一方面,爱情追求艺术,追求感受的戏剧性和灵与肉的交融;而另一方面,艺术本身自古至今一直在反映爱情,凝聚着爱的生命力和美,艺术地再现和提高着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

换句话说,真正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不是两性的单纯的性关系(单纯探讨和描述两性关系是科学著作的任务)而是两性关系的审美化:男人在女人身上看到了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美德,女人在男人身上寻到了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他们之间彼此互补,彼此欣赏并快乐着对方的快乐,痛苦着对方的痛苦,分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把人的生物繁衍本能同最纯洁的精神冲动结合起来,使爱情变得高尚崇高和神圣,因而它也才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纵观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史,我们大致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所取得的成就也参差不齐。

在宋代以前,出现过比较集中的三次创作高潮,即:先秦的《诗经》《楚辞》时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最为突出,其特点是清纯和大胆,直率和坦诚;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钟情”为特征,即那个时期的士人们宣称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也构成了“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晚唐及五代时期,这是从唐诗到宋词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爱情以深情绵邈,委婉细腻为特征;从五代开始,诗词分工,到了宋代,“词为艳科”的大局已定,就爱情词的创作而言,那更多的已经不是写爱情,而是写艳情了。

到了元明清时代,出现了新型的、更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文学样式——戏曲和小说,它们崛起并且逐渐繁盛,传统的诗词体裁则相形见小。

爱情在戏曲小说中大放异彩,而在诗歌当中,除了元代散曲以它浅俗露骨的语言放肆地表现市俗化的爱情心理因而别有一番风味以外,元明清正统的的诗词中对爱情的描写则始终未脱前人,未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面目,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明代冯梦龙收集的江南民歌《山歌》和《桂枝儿》,用通俗文学的方式在表情方面比较突出,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明代一绝”。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国风》中的第一篇就是爱情诗,这充分说明古人重视爱情的程度。

《国风》中的爱情诗篇所涉及的内容已经十分广泛,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已十分娴熟。

这些对后代诗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内容看,诸如游子思妇相思,青年男女热恋,婚姻破裂,妇女被弃等,都有真实精彩的描写,活跃在诗中的男女各色人物的形象也极为鲜活而生动。

《关雎》可以说是《诗经》爱情诗歌的代表。

《诗经》里爱情诗歌的价值不但表现在文学上,而且表现在美学上。

浅层次的先看下面的作品:《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这首诗在《诗经》当中并不引人注目,它只是以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一位已到婚配年龄(“迨其吉兮”)而尚无配偶的女子对配偶(确切地说是“异性”)的那种强烈的“饥渴”感。

在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

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

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这里显然只表现了对异性的“本能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实实在在的,也是真诚的;但它缺少一种“美”,一种精神的美,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表现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作品,其实就是《诗经》的首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这”,开头的这四句诗的意义就非同凡响,它第一次在我国诗歌中描写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从比翼双飞的乌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人间的男女婚配,这显然源于人的生命本能的天性——因此它只是生理性的联想,在这里还无爱情可言。

但“窈窕淑女”这一句不仅是对女性体态风度的赞叹和爱慕,还是对女子内在美德的赞美,更是男子对女子从外在到内在“审美”的结果。

原始的情欲的冲动升华为物质精神合一的爱情活动。

这首诗讴歌了爱情的美,艺术地再现和提高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之具有了审美价值。

《关睢》相当艺术又极为简单地概括了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爱情活动的本质内容及其更高层次的精神的美,它也因此而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第一篇的第一章,那短短四句话却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了。

其实,《诗经》的第一首诗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教导后人如何认识和体会真正的美好爱情的。

以《关睢》作为先导,《诗经》时代的民间歌手们从各个方面(男女相恋、夫妇相思、婚姻破裂、妇女遭弃)描写了爱情的种种欢乐苦恼,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切身体验,从而结晶出了一篇篇动人的作品。

这是真正的诗歌,它不但让我们了解了先民们丰富的爱情婚姻生活,而且还显示出在爱情活动中人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和演进的过程。

它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都是空前的开拓性的。

《关雎》之后,在《诗经》里大范围表现真正爱情的诗歌,我看其实就是一直被视为“淫声”的《郑风》和《卫风》,因为一直被儒生们看做是不合礼法,所以往往被后人所忽视。

如果考察春秋时期的民俗与爱情,我们就可以惊异地发现,这才是充满着天籁之音的最纯美的情歌,特别是《郑风》,那是在相对开明的政治背景下,私人生活空间扩大,爱情自由,家庭生活美满的素朴表现。

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抒情主人公一般都是女性,说明那时候的女性在爱情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情感的表白自由而率真,语言质朴,粗俗直白。

如《溱洧》是写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水边欢快戏谑的场景;《将仲子》是女子对前来幽会的情郎的真心劝告;《遵大路》是女子与情人的话别;《鸡鸣》是写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山有扶苏》是女子对情郎的诮骂;《风雨》是女子在风雨凄凄、风雨如晦、风雨潇潇的困境中突然见到心上人的狂喜;《野有蔓草》写的是邂逅相遇的美好;《蹇裳》是女子对男子的责骂:“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特别表现了女子的直率和真诚,你不爱我,就没有其他人?傻小子你可真傻。

综上所述,可以说《关唯》等作品集中体现了《诗经》中爱情诗所取得的成就。

就内容而言,男女热恋,夫妇相思,妇女被弃,完全已涵盖了全部爱情诗的题材。

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构成方式则哺育了后继的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深、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了重大作用。

而《郑风》和《卫风》则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先民自由、粗狂、自然、真诚的那份爱情,野性的习俗和自由的婚恋既保障着爱的天然,也蕴含着原始的生命激情和创造精神,其实这些作品该是古代爱情诗里难得的珍贵的遗产。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转变。

平心而论,“楚辞”中的爱情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远不及《诗经》广泛而多样,但与《诗经》活泼而生动的风情相比,它却显得更为优美而细腻。

屈原的爱情诗歌,由于多是神人合一恋情,其环境则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其意境便显得更为迷离倘恍摇荡神秘。

加之极为华美绚丽的语言,就使这些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明显。

屈原的出现,不但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而且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的美:那就是人神之间、天上人间的恋情。

其特点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看似近在眼前,实际却是远在天边。

如果说《诗经》的爱情是地上的,那么《楚辞》里的爱情则更多的是天上的。

如果说《诗经》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淳厚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朴素的美的话,那么骚体诗则以它的神奇色彩和流动变幻幻想的诗境表现出绮靡缠绵的美。

它们对中国以后的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