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调频发射机的基本原理,掌握调频调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高频课程设计调频发射机的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掌握调频发射机参数调整对发射信号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频发射机的组装与调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分析并解决调频发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学生能够利用调频发射机进行信号的传输,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无线电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电子技术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调频发射机原理:包括调频调制技术、发射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调频发射机关键参数:如频率、带宽、调制指数等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 无线电发射法规与标准:了解国家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相关规定。
2. 实践操作:- 调频发射机的组装:学生根据原理图,自行组装调频发射机。
- 调频发射机调试:学生调整发射机参数,优化发射效果。
- 信号传输实验:利用调频发射机进行信号传输,测试传输距离和信号质量。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调频发射机原理学习,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
- 第二周:调频发射机关键参数学习,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 第三周:无线电发射法规与标准学习,了解行业规范。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姓名:学号:1110510227班级:1105102本课程设计包括中波电台发射系统和中波电台接受系统。
其中发射系统包括主振级、缓冲级、音频放大、AM调制、输出网络几个部分;接受系统包括高频小信号放大、混频器、本地振荡、包络检波、放大几个部分。
本设计分别介绍了系统框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的电路及仿真结果,然后再仿真。
关键词:中波超外差接收机调制检波一、中波电台发射系统设计1.1设计目的与任务:学生通过理论设计和实物制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在《通信电子线路》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通信电子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发电子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指标要求:载波频率535-1605KHz,载波频率稳定度不低于10-3,输出负载51Ω,总的输出功率50mW,调幅指数30%~80%。
调制频率500Hz~10kHz。
1.2、功能框图电路图如图:C4C5Vcc=12V 选择的晶体管型号是3DG12B (仿真是实选与其相近的D42C12),其放大倍数β=50,ICQ=3mA ,VCEQ=6V,VEQ=0.2VCC.依据电路计算:R3= (VCEQ- VEQ)/ ICQ=(12-6-0.2×12)V/3×310-mA=1.2K Ω, R4=VEQ/ICQ=0.2×12V/3×310-mA=800Ω. IBQ=ICQ/β=3mA/50=0.06 mA,R1=VBQ/10IBQ=(VEQ+0.7)V/10×0.06×310-mA=5.1K Ω, R2=VCC-VBQ/10IBQ=(12-3.1)V/0.6×310-mA=15K Ω, 因为 4331211114C C C C C C C +≈+++=C5为旁路电容,取C5=33 nF ,又12C C 不能太小,Rp 变大,振幅增大,波形受限,会增加输出波形的高次谐波,12C C 太大,又不能完全补偿振荡电路损耗,而停振,故取12C C =2。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传输和调幅技术的优点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介绍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生成和传输等。
2.调幅电路的组成:介绍调幅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放大器、调制器、滤波器等,并解释它们在调幅发射机中的作用。
3.调幅信号的传输:讲解调幅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特点和优点,以及调幅信号在通信中的应用。
4.调幅技术的应用场景:介绍调幅技术在实际通信中的应用场景,如无线电广播、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学生进行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调幅技术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调幅技术的应用。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地展示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高频课程设计

⾼频课程设计1 总体设计⽅案与要求1.1 设计任务的⽬的(1)掌握⾼频电⼦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及基本调试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个可实现调频,调幅功能的晶体正弦波振荡器。
(2)提⾼电⼦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能够正确使⽤实验仪器进⾏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1.2 设计任务的性能指标根据已知条件,完成通过基于⽯英晶体的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连接与仿真。
该振荡器须符合以下要求:(1)采⽤晶体三极管构成⼀个正弦波振荡器;(2)额定电源电压12.0V ,电流1~3mA;其中本振的输出频率为16.455MHz;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10MHz;(3)振荡器输出信号幅度≥0.5 V (P-P)。
2 设计课题总体⽅案及⼯作原理说明2.1 设计⽅案本次设计⾸先以NPN型晶体管9014/9013和标称频率为10MHz/16.455MHz的⽯英晶体为基础分别设计出16.455MHz本振信号振荡器和10MHz的晶体振荡器,然后根据⽯英晶体振荡器的输出要求设计电路,然后根据电路图的基本形式和设计的要求计算出各元件的参数和性能要求。
根据仿真后的电路原理图进⾏调试,从⽽完成整个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2.2 设计⽅案晶体管的介绍和⼯作原理2.2.1 ⽯英晶体的详细介绍⽯英晶体作为滤波、振荡元件已⼴泛应⽤在⼴播通讯、电⼦测量、航空、航天等⽅⾯。
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年,美国是发展⽯英晶体最早的国家,⽽像CORNIGN这样的⽼牌公司也只是在1941年才注册成⽴。
最近⼀、⼆⼗年来,由于PCS、GSM、GPS、PDC、CDMA等诸多移动通讯技术的需求,⽯英晶体振荡器中的⽯英晶体谐振器不再是单⼀元件,它已发展成为组件,⽽且⼏乎全部以集成化、全集成化、全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体积⽐过去缩⼩了数倍乃⾄数⼗倍。
⽯英晶体振荡器是⾼精度和⾼稳定度的振荡器,被⼴泛应⽤于彩电、计算机、遥控器等各类振荡电路中,以及通信系统中⽤于频率发⽣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时钟信号和为特定系统提供基准信号。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高频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频课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需求和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探讨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目标、设计原则以及评估方法。
2. 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和目标2.1 定义高频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培训师根据特定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和组织高频的课程内容。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提供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目标高频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易于实施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计高频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3. 高频课程设计的原则3.1 目标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为导向。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
3.2 实践性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和项目,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 问题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激发兴趣高频课程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教学评估和反馈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4. 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4.1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个案分析,从而评估高频课程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包括教学观察、学生访谈、实际操作评估等。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设计和仿真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高频电路的特点、分类和应用,掌握Multisim 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该软件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独立完成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备分析和解决高频电路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高频电路设计与仿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频电路基本概念,介绍高频电路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第二部分是 Multisim 仿真软件的使用,讲解Multisim 软件的安装、界面及其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高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常见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高频电路基本概念和 Multisim 软件的使用;讨论法,在课堂或课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包括《高频电路》、《Multisim 仿真软件教程》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用于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用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则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基本概念,了解XXX的基本原理,能够描述XXX的特点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X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X技能,提高X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XXX领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基本概念、XXX的基本原理、XXX的特点和应用。
1.XXX基本概念:介绍XXX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XXX基本概念。
2.XXX的基本原理:讲解XXX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XXX的基本原理。
3.XXX的特点和应用:分析XXX的优势和局限性,介绍XXX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XXX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XXX的应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XXX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XXX》作为主要教材,提供系统的XXX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XXX》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XXX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高频频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2. 学生能掌握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分布的特点。
3. 学生能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高频频率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或统计软件进行高频频率的计算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高频频率的知识,培养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对高频频率的实际应用,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统计学为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定以下教学内容:1. 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频率的定义与性质- 高频频率的计算公式- 实际问题中的高频频率分析2. 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 频率分布表的概念与作用- 制作频率分布表的步骤与方法- 频率分布表的解读与应用3. 统计数据分析与推断:- 数据分布的特征参数- 高频频率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推断与预测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引入频率的定义,讲解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二课时: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频率分布表,分析数据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统计分析与推断,运用频率分布表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推断和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工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AM传输系统设计姓名:xxxxx班级:信息类101学号:xxxxx同组人员:xxxxxx指导教师:魏平俊、高丽现代通信电路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AM传输系统的设计2、包含项目:(1)信号源产生模块(模拟语音信号);(2)载波信号产生模块(3)AM调制器:平衡调制器(4)AM解调器:解调AM信号3、设计要求:(1)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前,提交准备报告:包括综合设计概况、主要技术指标、相应模块的实现方法;提交模块的电路原理图;提交采用的器件资料。
(2)实验操作可在ZH5006综合设计实验箱上进行,也可在高频电路实验台上进行。
要求自行安装语音信号产生模块,其他模块采用标准模块。
(3)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格式参照中原工学院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4、分组安排:实验操作分两组进行:一组进行电路安装、调试,一组进行设计电路原理图、软件仿真。
然后再对调工作。
5、时间安排:(1)第1天:布置任务,讲解设计方法,进行预设计;(2)第2-3天:第一组进行电路安装、调试,第二组进行设计电路原理图、软件仿真。
(3)第3-4天:第二组进行电路安装、调试,第一组进行设计电路原理图、软件仿真。
(4)第5天:撰写设计报告。
目录一、绪论 (4)1.1设计目的 (4)1.2设计内容 (4)1.3设计要求 (4)1.4设计流程 (5)二、课程设计详细内容及步骤 (6)2.1信号源产生模块 (6)2.2载频信号产生模块 (9)2.3AM调制器模块 (12)2.4AM解调器模块 (14)三、课程设计过程分析 (17)3.1仿真分析 (17)3.2焊接连线调试分析过程 (22)3.3遇到问题,解决办法及心得体会 (24)四、参考文献 (24)附录A工具元件清单附录B仿真结果一、绪论1.1设计目的(1)将学生专业知识(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电路及通信原理)、专业技能(数电、模电、电工电子)及常用开发工具(E DA、DS P、单片机技术)相结合,在实际中进行综合运用。
(2)培养学生从零开始自己动手进行电路设计的能力,同时一般要求在进行综合设计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这是学生第一次动手设计自己的作品,是今后毕业工作的起点、浓缩、简化版,同时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是综合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1.2设计内容题目:AM传输系统的设计包含项目:1、信号源产生模块(模拟——语音信号);2、载频信号产生(模拟——载波);3、AM调制器:平衡调制器;4、AM解调器:解调AM信号。
1.3设计要求(1)巩固加深对高频电子线路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
(3)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原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初步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5)掌握常用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学会简单电路的实验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任务。
(6)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电子线路以及元器件工程技术规范,能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能正确反映设计和实验成果,能正确绘制电路图等。
(7)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1.4设计流程↓↓AM 传输系统设计框图:→→↑二、课程设计详细内容及步骤2.1信号产生模块实现方法:RC 振荡器 相关参数:R101=160K R102=4.95K R103=10K R104=160K R105=10KC1=101nF C102=1nF C103=10mFC104=10mF电路图:仿真波形图:滑动变阻器调至10%滑动变阻器调至43%滑动变阻器调至49%注意事项:(1)正弦波振荡电路就是一个没有输入信号的带选频网络的正反馈放大电路。
因此电路设计时要注意其振荡条件,即振幅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
(2)此电路可在通用模块上实现,注意与其他模块之间要有相同的标准。
(3)要求输出频率稳定,可调。
(基带信号频率1KH z,载频>100KH z)(4)学会处理常见电路故障及各种波失真的方法。
2.2压控振荡器相关参数:JH01:电源连接插座JH03:信号连接插座UH01,2:M M4046:锁相环UH03,4运算放大器T L084WH0X:电位器(0到10k之间)R201=51R202=51R203=5.1KR204=51R205=10K R206=10KR207=10K R208=10K R209=51R210=51R211=30 R212=10KC201=334 C202= 0.1u F C203=0.1 u F C204=560PKH01:开关器件电路图:2.3 AM 调制模块此模块采用双平衡乘法器,从相应接口输入即可完成两信号相乘。
电路实现方法(乘法器电路):相关参数:U601 MC 1496:乘法器U603A.B TL 084: 运算放大器R301=10K R302=1K R303=10KR304=10K R305=1K R306=1KR307=10K R308=51 R309=1KR310=1 R311=1K R 312=3.9KR313=3.9K R314=10K R315=100KR316=10K R317=22K R 318=2.2KR319=1K C 301=0.1uF C302=1uFC303=0.1 u F C304=0.1u F C305=0.1uFC306=105 C307= 10C308=104模块电路图:乘法器:信号从测试孔T PF01输入,载波信号从TPF02输入,输出信号经放大后从测试孔TP F03输出。
注意事项:UF01,2:乘法器;UF03:运算放大器T L084;JF01:电源连接插座;JF02:信号连接插座;WF01:电位器(可选择0到50K之间的阻值),用于调节载波泄漏。
输入信号TPF06只有测试孔,其信号与测试双排针之间没有信号连接线。
运算模块:实现两信号相加、减以及单个信号的反相。
①两信号相加:信号电路板右排插针JA02的引脚1、5输入,结果从引脚9输出。
②两信号相减:被减信号从JA02的引脚14输入,减信号从引脚18输入,结果从引脚10输出。
③单个信号的反相:信号从JA02的引脚13输入,反相信号从引脚17输出。
其中,U101:运算放大器TL084;JA01:电源连接插座;JA02:信号连接插座;WAXX:电位器。
2.4 AM解调模块解调方法: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法相关参数:R1=10K R2=10K R3=10KC1=10nF C2=104C3=104 C4=0.01nF电路图:仿真波形图说明:包络检波是指解调器输出电压与输入已调波的包络成正比的检波方法检测过程就是信号源通过二极管给电容充电与放电的交替重复过程。
三、课程设计过程分析3.1仿真分析①RC振荡电路部分:R1、Rf的比值满足Rf≥2R1时电路才能起振,故当Rf取10K Ω时,R1取值不同时得到的波形也不相同,通过比较选择出R1和Rf的最佳比值。
经多次实验可知在R1=4.95K时波形最好。
如下图所示:对于振荡器,给定电路参数时,要使它满足起振条件,而且,要有能满足起振后有稳幅能力的非线性器件,故Rf稍大于2R1,由以上仿真波形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检波、滤波部分:m=0.5,Fc=20 KHZ ,F=1KHZ时的AM信号波形如下:未加滤波电路的解调信号波形:电路中高频干扰较大,应加滤波电路滤掉其中的高频成分。
在检波电路的输出端加上一RC低通滤波电路,滤除高频成分。
经仿真后知道当R=10K,C=0.01uF时为最佳。
如下图所示:3.2焊接连线调试分析过程(1)焊接连线:实际焊接中RC部分的R105为可调电位器,要注意电位器与电阻R102的位置,不能焊反。
本次实际操作部分使用的是ZH5006综合设计实验箱,其包括三部分:①主板: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工作平台;②标准模块:提供了80C31、EPL D、乘法器等标准模块;③通用设计模块:提供了一个可进行焊接的通用调用化模块;在ZH5006实验箱中最多可以插入两种类型的九块模块,其中模块1~3的结构一样,模块4~9的结构一样。
两类模块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右边双排针的信号定义上的差别。
这两类模块的左排插针JX01连接电源和地,右排插针JX02连接信号,下方或上方有十个标准测试孔CJ X01~CJ X10用于信号线的连接及测量,U形测试孔TP XX X用于就近接地。
图A—1 JX01的电源脚定义图A—2 模块0~3的JX02的信号引脚定义TL084管脚:图示为TL084管脚MC1496管脚图:图示为MC1496管脚定义本次需要焊接的模块分别为信号源产生模块和检波模块。
将焊接好的模块插入主机板上,打开实验箱电源,各模块之间连接起来,然后进行调试。
(2)调试过程分析:电路连接:①RC振荡器信号的输出口:TP A09②载波的输出口:CJH04③乘法器:信号从TPF06输入,载波从TPF07输入;从TPF08输出④二极管检波:从C J303输入,从CJ305输出⑤滤波:从T PI05输入,从TP I06输出注意:乘法器的输出接到二极管检波电路,二极管检波后的输出接到滤波电路。
3.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仿真方面遇到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参数的搭配选择。
首先,在信号源产生模块我们使用的是R C振荡器,它的优点就是起振容易,波形好,频率合适,当然前提条件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参数。
前面的仿真分析时就说过,只有当Rf≥2R1时电路才能起振,而我们Rf取的是10K,在仿真过程中R1的值我们开始一直在 4.5K左右徘徊,但是总得不到理想的波形,最后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又从4.5K一直到5K,寻找比较合适的波形,最后确定了R1=4.95K。
检波部分,根据电路图调出来的波形有点失真,开始不知道,以为出了问题,最后还是老师告诉因没有加滤波部分所以这个仿真会有失真,只需要得到正确的波形形状即可。
因为老师具体讲的比较清楚,所以在焊接以及连线部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们尽量在正确连接电路的同时确保美观。
焊好元器件,然后就打开电源接到示波器上开始调试,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按着顺序把五个波形图都调了出来。
3.4心得体会本次的课程设计总体来说不是很难,一是指导书上的内容和电路图给的比较详细,二是老师补充讲解的也比较透彻。
我们组一共六名成员,大家各自分工。
大家先是一起商量把各个模块所使用的方法确定下来,然后再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负责用EWB仿真振荡器和检波部分,另一小组负责用Pro tel把整体的电路图制作下来,然后再互相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