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州一模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及答案讲解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历史、政治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C【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历史毕业班综合测试试题(一)(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历史毕业班综合测试试题(一)(含解析)

201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综历史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

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

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

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4.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5.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6.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历史地理答案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历史地理答案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文科综合(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44分)1.B 2.C 3.D 4.B 5.A 6.C 7.C 8.D 9.D 10.C 11.A二、综合题(46分)36.(22分)(1)地处东非大裂谷地带,断裂(地堑)下陷(3分),形成辽阔、水深的塔朱拉湾(3分);塔朱拉湾深入大陆,风力较小(2分),港口波浪较小(2分)。

(2)距索马里近(2分);扼守亚丁湾进入红海的世界重要的航线上(2分);经济落后,港口基地建设成本低(2分)。

(3)吉布提国土面积小,经济落后,港口腹地小,铁路利于港口腹地的扩大(2分);本国经济落后,铁路建设利于邻国物资进出口中转,提升港口的吞吐量,成为东部非洲最大的港口(2分);提升港口业务、铁路在本国的经济地位。

(2分)。

37.(24分)(1)远离市场(2分);运输不便(2分)。

(2)接近市场(2分);劳动力成本低(2分);土地成本低(2分);物流成本较低(2分)。

(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则可满6分)(3)地理过程:城市化、工业化过程(3分)。

判断依据:(1)产业:农业向工业转变(1分);(2)人口:从农民向工人转变(1分);(3)土地:从农用土向城镇用地转变(1分)。

(4)进城:从以成本低廉转向以品牌等较高附加值的服装产业转型,有利于容易吸纳人才(2分);有利于提升信息的通达度(2分);有利于提升品牌,产品升级、换代(2分);有利于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2分)。

留村:在扩大规模生产中,继续发挥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3分),如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物流成本较低;发挥产业集群的生产协作、基础设施等优势(3分);继续享受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扶持的优惠政策(2分),如用水、用电、税收等。

(注: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8分。

)2三、选做题(10分)42.(10分)旅游地理高铁开通前:(1)空间分布特点:大体呈现随距离增大而递减(2分),以中近距离为主(2分)。

2016广州一模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及答案讲解

2016广州一模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及答案讲解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25.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

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

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

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2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2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28.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2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2016年广州模拟历史答案(新)

2016年广州模拟历史答案(新)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第Ⅱ卷40.(25分)(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6分)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

(4分)(2)不同影响: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8分)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7分)41.(12分)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论述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评分说明: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

形象受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整体的看法和观念,是群体想象的结晶。

要求:概括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阶段特征明确清楚;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对时代特点概况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和社会对认识的影响。

能综合两阶段评述,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认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酌情赋分。

示例一:第一阶段,从十四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在西方流行的是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崇拜或美化)。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教会压迫的斗争激烈,中国的四大发明、科举制度、君主制、儒学等成为西方人尤其是思想家讴歌的对象。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含问题详解)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含问题详解)

2016年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6.01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完成1~3题。

省市2016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我国某山脉主峰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分布及退缩率统计图1. 该山峰最可能位于A.天山 B.岭 C.横断山脉 D.山脉2. 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地势3. 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降水减少 B.地壳运动 C.风力增强 D.气温升高读下图,完成4~6题。

省市2016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世界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4. 图中PQ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约为A.2200千米 B.1100千米 C.550千米 D.275千米5. 此时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B.图示地区日出的地方时早于6时C.非洲最南端气候高温多雨 D.北印度洋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6. 有关图中海峡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信风带,风急浪高 B.位于海沟,地壳活动C.寒暖流交汇,鱼类丰富 D.纬度较高,结冰期长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

读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7~9题。

省市2016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7. 2000年~2012年间,市最主要的扩方向是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8. 造成市向该方向扩的主要原因是A.新区开发 B.旧城改造 C.工业区迁移 D.保护文化古迹9. 2000年~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 D.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第聂伯河流域是世界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之一,粮食主要出口邻国。

2016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16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D B A C B D D B A C第Ⅱ卷40.(25分)(1)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9分)(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逐渐衰落。

(2分)原因: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铁路交通的兴起;海运的发展。

(6分)同一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日渐繁忙。

(2分)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

(6分)41.(12分)评分说明:说明一等(12~9分)①紧扣材料概括观点,观点明确;②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①运用部分材料信息概括观点,观点较明确;②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材料,观点不明确;②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未运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偶然性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又是通过复杂的偶然性现象表现出来,而且偶然的因素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

如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有其必然性。

它是俄国社会形势发展和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至于何时夺取政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则取决于在不同的发展条件下,敌我双方力量的不断分化与组合,国际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内各种非主要矛盾等综合因素,从广州教研网h tt p://ww w.gu an gz tr .e du .c n /而使革命在胜利的进程、方式等方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如革命的时机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并为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革命的方式方面,“七月流血”事件后,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决定由和平夺权转向武装起义;革命的领导者方面,列宁的领导对革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等。

2016文综全国卷(历史)

2016文综全国卷(历史)

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25.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

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

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

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2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2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28.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2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30.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31.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

这一规定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32.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

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B.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33.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

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这表明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34.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

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

它反映了美国政府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35.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

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这反映了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

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材料二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

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

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关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16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

恩格斯明确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

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其审判权限的规定并不严格。

到唐代,明确规定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州只能决断徒以下的刑罚,中央司法部门只能决断流刑以下的刑罚,宰相有决断流刑的权力,但必须复奏。

死刑决定权则一律控制在皇帝手中。

自宋代起,审和判分离,县和州对重罪犯只有初审权和拟判权,而无判决审定权,终审判决统归中央,经中央批准,州县方能执行判决。

中国封建社会在司法工作上表现为重刑轻民。

一般民事纠纷被称为“户婚细事”,往往只由族长和乡、里进行调处解决。

但唐代州县的户曹的职任中,便包括有处理民事诉讼的内容,这是将刑事和民事案件分别管辖处理的最初步骤。

至南宋时期,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即州县负责审判,而最终的裁决权归属于户部,在户部左曹分置三案以分工管理。

这种民事案件审判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表现。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8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第一条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

第四条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之选任,提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之。

第五条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

前项决议案、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后,依其性质交主管机关制定法律或颁布命令行之。

第六条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

第七条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摘自《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材料二国民参政会成立于1938年7月,是抗战初期中国政局上值得庆幸的事情。

国民党称新成立的国民参政会是“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之代表机关”。

中共发表声明指出,国民参政会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是“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

苏联《真理报》认为,参政会成立表明中国“联合反日统一战线之伟大力量业已形成”。

——摘编自周勇《国民参政会与中国各党派关系研究:1938—1948》(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条例对组织国民参政会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规定?(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及作用。

(8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日本一直叫嚣北进,迷惑美国。

美国政府认为“也许一年之内,国民党就会被一个日本傀儡政权所取代,那时全国就会变成一个大满洲国了。

”美国人民认为中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基本乱糟糟的,并不重要的外国。

1937年在日本全部进口的军事原料和物资中,美国的钢铁占到92%,汽车及零件占到91%,石油及石油产品占到60%。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1937年坦率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材料二1941年,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美国志愿人员组成了志愿航空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同年,罗斯福签署一系列公告,宣布对日本实行部分禁运。

在日本进兵印度支那南部后,美国断绝了对日石油供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日实施经济制裁达到最高峰。

1941年11月,为了拖延与日本开战的时间,罗斯福政府考虑对日妥协的“临时协定草案”。

美国民众和一些美国官员不赞成对日妥协,呼吁不要牺牲中国。

在各方反对和中国所持坚决态度的影响下,美国政府打消了与日本达成临时妥协的念头。

——摘编自韩永利《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形成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8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

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

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90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

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1971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