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读《瓦尔登湖》,大概是6年前,当时读完没有,我记不清了,原因是从小我就喜欢这本书,但是之前没有见到书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渊明和顾城,还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养,敬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后悔少年时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这个世界上走在人间的精灵,有爱有情有血性,他人看来:我是一个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几个月不洗,用朋友的话说,另外一个朋友换女朋友比我换衣服还勤快。
其实我的内心,我是热爱生活的,热爱比洗衣服更重要的'这个世界,不是热爱这个世界的无情,而是热爱这个世界的瞬间之美,感谢我这30年来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教会我很多,我感谢我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我还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尔登湖》。
希望到60岁之后,我心中还有瓦尔登湖,还有我的恩师,还没有被世界同化,还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热爱我所认识的这个功利的世界。
心疼顾城的死,如此万人敬仰的才子,就这样走了,有人说,因为爱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遗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经想过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没有才气,也不会写诗,死了就死了,什么也没有,我想成为一个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爱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事。
悄悄地读顾城的诗,走过了我最艰难的求学生涯,走进了社会,还保存了我的坏脾气,不尊重师友,说话不注意场合,慢慢磨吧!做个圆人,眷顾大局,有社会责任感,走自己的路,到达心中的瓦尔登湖,我现在想,顾先生应该到了他的《瓦尔登湖》了吧!但愿我也有如愿的一天,也祝愿所有的人如愿。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样孤独的离开人间,但如今,生死见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样的离去,亲人会伤心,或许我的朋友也会伤心吧!其实,没有一个人伤心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无欠无憾,但是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罪恶感太严重,要还情债,欠亲人的养育之恩,欠同学的成长之恩,欠同事的圆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师的教导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
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
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
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
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
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
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
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
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
《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
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
“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瓦尔登湖》之美在于书中充满风光旖妮的田园般的魅力和富有内涵的深刻而智慧的思想。
前者是清泉,后者是甘露,汇聚在一起成就了《瓦尔登湖》。
我多想也在山林里找一片清澈的湖水,在湖边建一所木屋,去看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但也只是想想罢了。
每当我叹息,认为永远只能仰望她时,我猛然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好一个“心远地自偏”啊!如果无法在现实中到达瓦尔登,那就在心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吧!在那里,时间便是可供我们垂钓的湖水,我们尽情痛饮,寻摸着布满鹅卵石般的星星的苍穹,每一个早晨醒来时心里不觉有了一个希望。
且就奔赴吧!向着远方与纯洁,为自己的心灵在“瓦尔登湖”旁建一所自己的木屋。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2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
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
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
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
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瓦尔登湖读后感篇3《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
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
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
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
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
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
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
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
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
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
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
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
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6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6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满分作文篇一当我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洗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
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写下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
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
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谈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静静的扔掉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
看完这本书,心里很震撼。
他教会我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像瓦尔登湖一样干净。
他让我感到敬畏。
原来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样的。
他的生活对他的野心和平静漠不关心。
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
他的精神世界绚丽精致。
书中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远不会来临。
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
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
虽然我们无法领略梭罗那样孤独的山居生活,虽然瓦尔登湖已经永远消失,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我们心中有一个清澈的瓦尔登湖,它总能洗涤我们的心灵。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二1845年,拿了一柄斧头的亨利大卫梭罗,孤独地跑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小木屋。
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
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
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
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
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
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瓦尔登湖》读后感2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资料丰富,好处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务必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瓦尔登湖》读后感3“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在损害别的生活的情况下夸大某一种生活呢?”世间亦有语:“所谓生活的减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尝试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__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__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
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就像那可怜的__人一样。
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__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1“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我认为这是一本孤独的书。
书中并没有运用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却很生动的描绘了那时的情景,一幅心中向往瓦尔登湖的景象。
梭罗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证明了,不需要许多物质,我们依旧能好好的活着,并且快乐的活着。
他的观点也许不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想法与做法,但我却认为依然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地方。
作者并不是要表达任何一种他他所无比深爱的大自然的哪一个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林间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双脚,自己对周边花草树木农田湖泊或者说鱼儿兔子或是阳光微风雨露的描写上,来用心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的一切物质在他心里都有生命。
他的语言对大自然无比舒坦,他对社会的见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无比细腻真实。
或许他唤醒的人们心中丢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实的东西,唤起的是一种原始的不自我欺骗的对事物的见解和情感,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让你无端端变得坦率和真诚。
这也正是让人爱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吧。
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的丰盈充实。
这是我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
《瓦尔登湖》读后感2编者按:《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
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
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
它静,太静了。
只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心,寻己―读《瓦尔登湖》有感丁娅丽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失在尘世的繁华与喧闹之中,感觉这物欲盛世从不属于我们,曾经的一切追求不过是一场云烟。
很多时候我们失落、失望,渴望着逃离,去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可我们却又难以割舍与尘世的牵绊,于是我们忍受着一切,渺小而卑微的活着。
唯有梭罗,真正的放开了一切,与自然为伴,以心思考,用手中的笔幻化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修补着世人的心。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主流思想,为了物质利益,人类变得贪婪而自私,自然也成了其欲望的牺牲品。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梭罗产生了深邃的思考。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什么是生活的真正必需品?梭罗以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经历给出了非教科书式的答案。
正如查普曼的歌那样:这虚伪的人类社会,为了尘世的宏伟,把天上的种种快乐稀释成了空气。
生活不要被物质所奴役。
梭罗谈到:“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房屋中的人。
文明打造出了一座皇宫,可是要造出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人类的大部分时间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享受舒适的生活,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进步,那么人类作为文明人和野蛮人又有什么不同呢?一个阶级的奢侈背后必有另一个阶级的贫苦。
资产阶级在华丽的房屋中享受的同时,几乎完成了这个世纪所有享有盛名的工程的贫苦技工可能正蜷缩在某个破旧的棚屋里。
他们是沉默的穷人。
他们买不起房,甚至死不起人,办一个像样的葬礼对他们来说太难,或许他们所过的每一天对他们而言都是忍受。
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沈佳宜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事都是徒劳无功的。
”虽然与此处不是指同一件事,但道理都差不多,劳动换回的也只是劳动,苦痛正是自身劳动的回报。
当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唯有改变现在的自己,韬光养晦,而不要在本来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无所事事的抱怨生不逢时,命运多舛。
梭罗在书中谈到:“不管天气怎样,也不管气候如何,任何时候我都渴望改变我的境遇,并要在手杖上刻下标记;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正是现在,我就站在这个起点上。
”穷人有时会羡慕成功者的生活,可那也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为什么要夸耀这一种,贬低另一种呢?把握现在,深深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在每一个大晴天的日子里,我都会对自己说生活不要太矫情,不要想太多,活得简单一点。
固执与矫情总会让人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
初中时同学评价我是一根筋,我以一种抵触的态度去否认我的固执。
可当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过分自尊时,固执已悄然成为一种习惯,戒掉又变得很难,如此,我便不经意的伤害着自己和最亲的人。
久而久之,有些人来了又走,有些人在对我的包容与原谅中留下。
这并不是一种最好的筛选,因为在离去的人里也有我的遗憾,在逝去的过往里也残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当如果﹑就不仅仅是关联词,后悔药成为一种渴求,那么许多从未意识和注意的东西便早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内心。
我从不喜欢听大道理,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有自己要走和喜欢走的青春,即使这样孤注一掷的后果是摔得头破血流。
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受不得一点点批评指责,即使对象是很爱我我也很爱他的人,即使内容是最中肯但带些刺的建议,我也难以接受。
这样的我一直在努力生活与成长着,一直在向简单的生活靠近着。
虽然此段我所谈论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是思想的简单,活得真实,与梭罗的简单有些许不同,但我想本质都是相同的。
谈到生活的必需品,梭罗认为穿在我们最外面的常常是轻薄花俏的衣服,那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是假皮,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随便在哪儿扯下一块并不会致命。
而我们经常穿着的较厚的是细胞壁或者说是皮层。
我们的衬衣是韧皮或者是真皮,剥下来的不会连皮带肉,伤及身体。
梭罗相信所有的物种在特定的季节里都穿着类似衬衣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若能穿的这样简单,那么他就能在黑暗中摸到自己,而不会在物质的繁华与虚妄中渐渐迷失自己,失去本心,变得贪婪而自私。
我和梭罗一样,相信人不会因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而显得卑微低下,衣服不过是外在化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穿衣服的人。
如同老式老样的衣服,可能会遭人嘲笑,可如果穿在英国女王的身上就会显得不同。
衣服一旦离开人的身份与地位,就会显得可怜与古怪起来。
唯有正视穿衣服的人的品行与生活,才会收起一切嘲笑,给予着装的人应得的尊重。
正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居室简陋与否取决于居住之人的德行。
德行高尚的人所居住的房屋和穿着的衣服一定不会遭人嘲笑,如若有,那么嘲笑之人所嘲笑的也只会是他们自己思想素质的不堪罢了。
很多人问梭罗,一个人生活在林子里会不会孤单寂寞。
梭罗的答案是孔子的那句“道不孤,必有邻”,他觉得他虽然独居在林中,可访客比任何时候都“多”。
此处的“多”并非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
由于居住较远,很少有朋友会因小事去麻烦他,于是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塞选,留下的往往是最优秀的沉淀物。
梭罗喜欢种植也喜欢收获,种植总是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
如他所说,农事曾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可惜我们匆忙而冒失的对待它,因为我们的目标仅仅只是获得大的田庄和好的收成。
由于我们没有一个人摆脱掉贪婪、自私和卑劣的习惯,我们把土地看作财产或是获得财产的主要手段,因此,风景就破坏了。
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
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
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类早已拥有了飞翔的能力,而曾经蔚蓝的天空正在被一点一点的糟蹋着。
他曾经所追求的理想已变得难以实现,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已变得遥不可及。
如今的环境是如此脆弱,雾霾、水土流失等各种问题一直存在。
就像梭罗时期的美国,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变得岌岌可危。
有人说生态问题的严峻与人类对其的关注度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大原因之一,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梭罗希望有人采用他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谈到也许是因为在别人还没有学会他的生活方式之前,他可能又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谨慎的找出并坚持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采用其父亲的,母亲的或是邻居的,人总是很容易糊里糊涂的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给自己踏出一条老路来。
年轻人可以从事各种行业,只要不妨碍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自己的内心在探险而未停止,只要保存了自己最高级最诗意的官能,只要懂得自我克制。
就像梭罗所说的那样,湖是自然界中最美、最富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自然的眼睛。
望着它,人们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一个人即便听从了他的天性中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暗示,那他也未必知道这暗示将要将他引导到什么疯狂的境地。
任何崇高的品质可能会使一个人的形态有所改变,但任何卑俗与不堪也会立即使他变成禽兽。
只有他的毅力和信心变得强大时,他的前面才会是一条正路。
而我们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一定要保持住人性中最美的那一面,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不要被带入歧途,沉迷于物质虚无的繁华与快乐之中,变得贪婪、自私、卑劣。
简简单单的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美,生活方式越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困将不再是贫困,软弱将不再是软弱,劳动也将不会是徒劳无功的。
所有的将一切会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我们要做一株会思想的蒲苇,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发现那个最好的自己,摒弃人性中所有的不堪。
我相信一个人如果会有意识的思考,便会有既定的方向和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的勇气,那么他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带入歧途,继而通过他对梦想的生活的努力经营,他一定会跨越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取得成功。
曾经由于不了解,我很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喜欢那种繁华与喧闹,仿佛在里面居住的人也不会孤单、寂寞了。
后来我长大了,也来了大城市,却越发想念起了家乡那个小城市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灯红酒绿,却有宁静的万家灯火在夜里错落有致的亮着,仿佛在等待着归家的人们。
地方虽小,出行却很方便,没有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没有人挤人的地下通道,十几块钱便可以乘上出租车去这个城市里想去的地方。
如果生活在乡村,也许抬眼望向窗外,就是白墙青瓦未完成的建筑,那个场景极易让人想起徽州的特色与风情,并让人觉得平静而幸福。
大晴天的日子里可以翻翻菜园,雨天便和邻居打打麻将,唠唠家长里短。
我喜欢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让人很安心,很快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斤斤计较。
不在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只专注于自己的心。
随心走,快快乐乐、简简单单的的幸福着。
闲时,窗前,一本书。
读书,饮茶,一种乐。
遇到生活中的小事,或是看到空中飞过的鸟儿,也会想一想其中的利害关系与自然的逻辑。
虽居于简单之中,却也有自己的思想,就像那株会思考的蒲苇,虽有韧劲,却不仅有韧劲。
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别人关注时,做自己,谦逊不可失。
别人冷待时,韬光养晦,努力改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为自己而活,未来是自己的,虽可以以人为镜,但也不必太过关心他人的看法,别人终究是别人。
失去曾经所拥有的光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此一蹶不振,溃败不堪。
拥有毅力、信心、勇气,才会走得长远,走得漂亮!最后,以《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送给所有的人!“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微,你要面对它,过这种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
它不像你那样糟糕。
你最富的时候看上去倒是最贫穷。
挑剔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碴儿。
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会拥有一个愉快的、激动的、光荣的时光。
阳光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那门前的积雪同在早春一样融化掉。
我看到,一个心底淡定的人,住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快乐的思想。
”—亨利.大卫.梭罗后记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在高中,那时并不以为意,只当是写一些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从中得来的无关痛痒的感悟。
到了大学,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翻了起来,才知道它的内涵与伟大。
关于自然,关于心灵,关于生活,关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