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临床使用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日检表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日常保养记录本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校准及使用、保养、维修记录本()年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启用时间:设备编号:使用科室: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应急调配预案一、编制目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发生故障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为有效保障医院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正常使用,提高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保障患者和装备操作者的生命安全。
二、编制依据根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结合我中心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1、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包括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电动吸引器、心电图机、麻醉机、洗胃机;2、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紧急调用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3、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使用中突然发生故障时。
四、应急组织设立急救类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应急小组:应急小组组长: 邬宗庆副组长:李瑜杨红军成员:田爱英刘霜莉龙德泽郭晓清郭雅闻段双喜李波覃亚明刘峰医疗设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医院统一领导,总务(设备科)具体负责。
在突发设备事件发生时,由总务(设备科)协同相关科室一起做好突发设备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五、预防措施1、医护人员应熟知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操作规程并能熟练操作设备。
2、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应相对固定放置,医护人员应知晓放置位置。
3、各临床科室根据本科室工作场景和可能需要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定义需要保障的设备类别和台数,进行特别保障。
4、使用科室应每日检查设备状况,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发现故障不能自行解决的,应立即向设备科报修,并做好记录。
5、工程师应定期对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巡检,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6、对配有蓄电池的设备,使用科室应定期放电、充电,使蓄电池处于良好状态。
7、在使用设备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观察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
临床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自查登记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室:
序号
设备名称
日期:
填写说明:正常√ 异常× 故障或维修请注明
数量
科室 使用 记录
机器 清洁
周围 环境 卫生
通电 试机
时间 校对
附件 是否 完好
操作 是否 熟练
运行 情况
是否 有替
代
问题整改与追踪
检查人签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填写说明:设备名称处填入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名称,如监护仪、输液泵、吸引器等;科室使用记录、机器清 洁、是否有替代等正常打√ 异常打×,故障或维修在问题整改语追踪处填写;检查人可以是护士长或科室指定人选。
常用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及部分大型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技术指标示例

附表1院常用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及部分大型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技术指标示例设备名称检测参考依据技术指标项目技术指标心电图机JG543-2008《心电图机检定規程》定标电压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为士5%共模抑制比各导联≥89dB幅频特性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为+5%~-10%电压测量最大允许相对误差为士10%时间间隔测量最大允许相对误差为士10%灵敏度最大允许相对偏差为士5%心电监护仪JJG760-2003《心电监护仪检定规程》、JJG()05-2005《医用多参数监护仪》灵敏度≥20mm/mv电压测量误差≤士10%噪声电平≤30uV 输入回路电流≤0,1uA扫描速度≤士10%心率≤士1%心率报警发生时间≤12s心率报警预置准确度≤士10%除颤监护仪JJF149-2006《心脏释放能量最大允许误差为测除颤仪和心脏除颤监护仪校准规范》量值的士15%或士4J(取其中较大值) 充电时间充电至最大能量时≤:15s充放电次数1分钟内能充放电三次能量损失率30s后或内部放电前能量保持》85%初始能量值同步模式同步触发延迟时间≤30m s注射泵JJF1259-2010《医用注射泵和输液泵校准规范》流量(20~200)m1/h时,示值误差≤土5%;<20m1/h或>200m1/h,示值误差≤士6输液泵JJF1259-2010《医用注射泵和输液泵校准规范》流量(20~200)ml/h时,示值误差≤士6%;<20m1/h或)200m1/h,示值误差≤士8%血压计JJG270-2008《血压计和血压表》血压示值误差≤士0.5kPa(士3.75ohg)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压力最大允许误差≤士2.53流量示值误差≤士4%呼吸机JJF1234-2010《呼吸潮气量(VCV模最大输出误差和示机校准规范》式)值偏差均为士15%通气频率(VCV模式)最大输出误差和示值偏差均为士10%吸气压力水平(PCV模式)最大输出误差和示值偏差均为士(2%FS+4%实际读数)呼气末正压(PCV/VCV模式)最大输出误差和示值偏差均为士(2%FS+4%实际读数)吸氧浓度最大输出误差和示值偏差均为土5%高频电刀JJF1217-2009《高频电刀校准规范》高频漏电流中性电极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及中性电极手术电极对地隔离时≤150mA手术电极的高频漏电流≤100mA输出功率设定值误差单极模式切割、资血、泥用及双极模式时≤±20% 最大输出功率单极模式切割、凝血、混用≤400W血液透析机GB9706.2-2003《医用电气设备血液透析、滤过或血液滤过透析液电导率(13,5~14,5)mS/cm时,示值误差≤士5%设备的安全专用要求》透析液温度(35~40)C时,示值误差≤土0.5℃透析液流量控制500ul/min时,示值误差≤-5%~10%透析液PH值pH值7.1~7,5示值误差≤士0.2医用超声诊断仪超声源(B超)JJG639-1998《医用超声诊断仪超声源检定规程》输出声强≤10mW/cm²探测温度根据探头类型不同≥60um~190mm分辨率根探头类型和探测深度不同≤1mm~5mm盲区根据头类型不同≤2mm~8mm几何位置误差根据探头类型不同≤5mm~20mm囊性病灶几何直径误差纵向和横向均不超过士10%婴儿培养箱JJF1260-2010《婴儿培养箱校准规范》温度偏差≤士0.8℃平均培养箱温度与控制温度之差≤士1.5℃温度超调量≤2℃相对湿度偏差≤士10%RH 婴儿舱内的噪声≤60dB的A计权声压级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JJG744-2004《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JJG(闽)1024-2009《医用数辐射输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连续工作方式时,无影像增强器的不大于50.0mGy/min;有影字X射线摄影系统检定规程》像增强器,输入屏尺寸大于或等于150mm时,应不大于25.0mGy/min;用于介入诊断放射学使用的:应不大于100.0mGy/min 辐射输出的重复性≤10%,对CR、DR≤5.0%辐射输出的质(半阶层)根据X射线管电压不同,60KV时:≥1.8mmA1、70KV时:≥2.1mmA1、80KV时:≥2.3mmA1分辨率影像增强器输入屏尺寸350mm时,≥8Lp/cm;310mm时,≥10Lp/cm;230时,≥12Lp/cm;150mm时,≥14Lp/cm;对CR≥18Lp/cm,DR(平板探测器)≥25Lp/cm 管电压≤士10.0%管电流≤士20.0%医用诊断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辐射源JJG1026-2007《医用诊断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源检定规程》剂量指数头部:≤60mmGy;腹部:≤35mGy均匀性≤5HU噪声水平≤0.35%层厚根据标称层厚不同,误差≤士0.5~士1mm低对比分辨率头部扫描条件,0.3%对比度时能分辨6mm圆孔;1%对比度时能分辨3mm圆孔空间分辨率头部扫描标准条件或头部扫描高分辨率条件,分别为:≥2.5Lp/cm和≥5Lp/cm头部扫描条件(空气)(-1000士30)HU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WS/T263-2006《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规范》信号噪声比(SNR)≤0.5T,SNR≥50;>0.5T或≤1.0T,SNR≥80;>1.0T,SNR≥100;>1.5T,SNR≥160;几何畸变率≤5%空间分辨率≥5.0Lp/cm低对比分辨率(直径)≤6.0mm(孔深)≤0.5mm影像均匀性≥75%纵横比(H)≤士5.0%磁场强度相对误差大于1.0T的相对误差≤士5.0%;小于1.0T的相对误差≤士2.0%医用电子加速器GB15213-94《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试辐射质X射线、电子束偏差≤士3%验方法》JJG589-2008《医用电子加速器辐射源检定规程》辐射野均整度X射线≤1.06电子束两个主轴上90%等剂量线与几何野投影边的距离≤10mm;在两个对角线上≤20mmX射线辐射野与光野一致性≤士2mm辐射野对称性X射线≤1.03电子束≤1.05剂量示值误差X射线、电子束偏差≤士3%剂量示值的线性X射线、电子束偏差≤士2%剂量示值的重复性X射线、电子束偏差≤0.7%。
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保障方案

程的培训和实战演练 设备科的责任人按照工作计划到科室进行巡查,对以上保障方案的内容及 相关的其他设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具体参照《急救生命支持类设 备巡查检查清单》进行检查,输出相关的巡查记录
日常巡查
到科室巡查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保障方案
保障环节 保障方式 使用前检查 保障内容 科室在使用前要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检查设备及配附件是否完整齐全,检 查是否已填写好《医疗设备使用记录本》,检查是否已经与上个班次做过 交接,填写过设备交班记录 在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设备的运行情况,填写好相关的记录和病 例中要求的内容。 在班次结束后要与下班次做好相关的设备完好情况及设备使用情况的交 接,填写好交班记录,保证设备完好情况和完好状态的延续 备注
使用中密切关注 科室 交接班记录
日检表和一级保养记录 科室护士长或者安排专职(兼职)设备管理员按照《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 (设备使用记录表) 日常保障方案》做好责任范围内的设备日常检查 二级保养 设备科 三级保养 设备科按照设备PM维护计划表做好相关的三级保养,填写好相关的记录表 设备科按照设备PM维护计划表做好相关的二级保养,填写好相关的记录表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巡查、测试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巡查、测试
及报告制度
一、设备科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每月巡查一次。
二、设备科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每月进行参数性能测试。
三、巡查时应对设备的使用环境、设备的运行状态、附件完好情况仔细检查,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解决,保证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100%处于待用状态。
四、对巡查结果及时汇总分析,提交报告。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日检查制度
一、使用科室每天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检查。
二、检查时应对设备的使用环境、设备的运行状态、附件完好情况仔细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备科解决,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四、对检查结果及时记录。
医学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为提高我院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医学装备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应急医学装备采购渠道,同两家及以上供应商签订应急状态下医学装备的采购协议。
确保应急状态下应急医学装备的供应。
二、按需储备一定量的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及耗材。
三、定期巡查、检测储备的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及耗材的质量及有效期,及时更换、补充,做好记录。
四、严格执行医学装备的领用制度,做到账、物相符。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制度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制度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制度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制度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制度1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是指抢救病人必备的'常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囊)、心脏按压泵、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负压骨折固定装置、中央供气吸引装置、氧气瓶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等。
其的完好性关系到抢救病人的及时性与成功性。
完好性虽然未有官方统一标准,但有共同的认识:设备主机及附件齐全、设备性能良好。
据此,医学工程部参考制定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日常使用维护指标,以便临床科室有目标、有计划开展此类设备管理。
一、多功能监护仪日常维护内容包括:(1)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完整清洁,有无水迹,电源线,心电导联线,血氧饱和度探头,无创血压袖带有无破损,是否齐全等;(2)接通交流电源,开机后观察机器是否进入正常工作界面,用手背快速触摸监护仪外壳是否有麻手感觉;(3)将心电导联线三极同时接触皮肤观察屏幕有无波形出现,将手指放入氧饱和度探头中观察有无波形和数值出现,按无创血压测量按钮观察血压袖带能否正常充气;(4)断开交流电源,检测电池状态;二、呼吸机日常使用维护内容包括;(1)查看设备外观是否外观清洁完整,电源线有无破损,有无水迹;检查主机过滤网、呼出阀是否安装到位;(2)接入交流电源,及空气,氧气气源,检查管道是否漏气,开机进入检测界面,用手背快速触摸仪器外壳是否有麻手感觉;(3)连接检测管道,运行自检程序;(4)观察湿化罐内水位情况,加热器是否打开;(5)连接呼吸管道,模拟肺,运行呼吸机,观察是否有异常;(6)断开交流电,检测电池维持呼吸机的状态;三、除颤仪日常维护使用维护内容包括;(1)查看设备的外观是否完整清洁,电源线、导联线、电极线有无破损,有无水迹,记录纸是否正常安装;(2)接通交流电源,运行仪器自检程序,打印自检报告;(3)进行能量充电实验,观察仪器充电灯是否点亮;四、电动吸痰器日常使用维护内容包括:(1)查看机器外观是否完整清洁,电源线有无破损,有无水迹,污物瓶、管道连接是否正确,负压表指针是否归零。
二十四、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预案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预案一、目的为有效保障医院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正常使用,提高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定义和职责本预案所称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是指抢救病人必备的常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囊、心脏按压泵、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中央供气吸引装置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等。
成立急救类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小组,统一指挥我院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工作。
负责预案启动后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调用、外借、运输、维修及协调处理等各项工作。
三、预防措施(一)医护人员应熟知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操作规程并能熟练操作设备。
(二)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相对固定放置,医护人员应知晓放置位置。
(三)建立全院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分布图(四)使用科室应每天检查设备状况。
急救、生命类医疗设备每天需开机自检,检查机器显示是否正常,各功能键是否正常,机器的附件是否齐全,确保设备科于良好待用状态,发现故障不能自行解决的,应立即向设备科报修。
(五)对配有蓄电池的设备,使用科室应定期放电、充电,使蓄电池处于良好状态。
(六)在使用设备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观察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
(七)对急救、生命类医疗设备使用状态有交接班记录。
(八)储备一定数量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
四、应急措施(一)成立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小组:组长:分管领导成员:设备科全体成员、医务处、护理部、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等(二)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按程序关闭故障设备,与病人联结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脱机,并采取紧急人工替代措施,同时就近紧急调配设备或协调从各科室调配闲置急救设备。
各科室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拒绝调用本科室未在使用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
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监测与报告制度

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监测与报告制度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应有医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医学工程人员组成,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应对重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定期监测和建档,以保证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2、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
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
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
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比。
3、临床使用部门应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和规程使用产品,对产品的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存放环境要求应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如实告知;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4、信息科应根据各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对生命支持的医疗器械应定期巡检,并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整改。
信息科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收集、保存并汇总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经常与临床使用科室沟通联系,定期巡查并记录。
5、医疗设备使用科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工作,收集、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发生的安全事件时进行初步评价并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科。
6、主管职能部门(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对于发生的医疗器械安全事件要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应监督管理部门,事件发生原因未查清前,对发生安全事件的该批同规格型号库存产品暂缓使用。
信息科协助主管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封存登记,等候上级部门处置。
7、医院鼓励医学装备使用科室上报医学装备安全事件的监测报告,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科室及职工的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