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赏析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赏析

李清照宋词名篇,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古典诗词精选《怨王孙》宋·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文末有白话翻译)【赏析】李清照的词,常以清新朴素的语言细腻地表现出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抒发她的情感。

这首《怨王孙》词便是“以浅欲之语,发清新之思”的佳作。

词以深秋景色为描写对象,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的欢欣心情。

“湖上风来波浩渺”,但见秋风起处,碧波万顷,一望无际。

气象开阔,令人顿觉秋高气爽,神情为之振奋。

同样是写秋风、水波,南唐中主李璟词曰:“西风愁起绿波间”,便给人以低沉衰飒之感,只觉秋意袭人,愁情满怀。

而此词的首句虽也写秋风、水波,但自有一种高爽之气,令人感到作者写此词时自是别有一番胸襟,绝无丝毫悲秋伤时之意。

“秋已暮、红稀香少”,点出时节已至深秋。

天气转凉,西风渐紧,自然界早已过了繁花似锦、花香馥郁的季节。

“红稀香少”,正抓住了“秋已暮”这一时节的景物特征,给人以切实的暮秋之感。

自然界虽然花落香消,但仍然有令人赏心悦目之处。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没有悲愁,却有一种轻快愉悦的情绪在感染着你,作者在这里用“说不尽、无穷好”这样浅近的口语直接表达了她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然而直中有曲,不说人对自然的喜爱,却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这就使自然景物带上了人的情感,物我两接,越发显示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作者的陶醉心情于此可见。

下片仍是写湖中秋景,角度却与上片有所不同,上片是从总体上概括地写,下片则选取了眼前所见的有代表性的一二景物着意点染,使暮秋景象更为具体,也更显示出上片所云“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莲子长成,荷叶已老,没有衰败之感,却有秋于特有的成熟之美;露洗蘋花汀草,又使这一切染上了清幽的色彩,也暗示了时间是在清晨。

李清照 怨王孙·湖上烟来波浩淼赏析ppt

李清照 怨王孙·湖上烟来波浩淼赏析ppt
次句写荷。“秋已暮”,就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中语),用以点明节候。这时湖中荷花已经葵谢,枝叶开始凋零,只有残存 着的红花点点,不时散发出断续余香,整个湖面上呈现出一派秋日萧瑟的气 象。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水光山色与人亲”是词人在凝神观照事物时所 得最突出印象“说不尽、无穷好,”是她陶醉于 景色后的深刻感受。这两句语虽直率、浅近,却 饶有韵味。它体现出词人游赏时怡然自得的欢悦 心情和她那开朗乐观的内心世界。在这里,作者 把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 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爱好“水光山色,”却偏 说“水光山色与人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使无情事物有情化。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 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 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 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 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 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 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 有《李清照集校注》。
俗情态词是怨之,”落人词写
的,的人一王色总以的们人秋
情由美不幅孙。呈来感带南天
趣此,仅清》然现,觉来渡郊
与见更赋新中而出文,的前游
出赋予广的李一人自常的的

词予大阔秋清种笔宋常早词
人生自的景照悲下玉是期作

。,

承蒙见教 铭感五内
注释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 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怨王孙》李清照宋词赏析

《怨王孙》李清照宋词赏析

《怨王孙》李清照宋词赏析
●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李清照词作鉴赏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莲实叶老、露洗蘋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

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

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古诗文阅读】李清照《怨王孙》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李清照《怨王孙》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李清照《怨王孙》阅读答案附赏析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变成了老荷叶。

青芦溪,平花亭草。

沉睡的沙鸥和苍鹭不会回头。

他们似乎很讨厌,很早就回来了。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2)请简要分析“沉睡的海鸥和白鹭不回头”的美。

(4分)【参考答案】① 全世界描绘的风景清新、清澈、宁静、美丽;它显示了诗人平静、愉快、悠闲的心态,但也有一丝悲伤。

评分标准:特点2分,心境2分。

② 使用拟人化技术,并不是说人们不想离开,而是说栖息在河岸上的海鸥和苍鹭不想让游客离开,这表明诗人(或“人”)怀念这里的湖光山色,沉醉其中。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分析2分,情感2分。

二: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坎的《秋已黄昏》指出了深秋季节。

这个词描述了深秋与太阳接触时所看到的特定风景。

b.本词中的“红稀香少”与《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c、夏坎的“洗”字突出了植物在露水下的新鲜和凉爽。

d.尾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鸥鹭的角度抒发情感,更为含蓄、深切。

② 这个词表示什么?请用单词和句子回答。

(4分)参考答案① D(拟人化)②抒发对深秋时节山水风光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如“湖上风来波浩渺”,写出了秋高气爽之景,令人心旷神怡,“水光山色与人亲”写出了诗人对风光的喜爱之情。

而“莲子”“荷叶”“清露”“?花”“汀草”“眠沙鸥鹭”这样的清新之景也寄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欣赏:《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记写秋天郊游,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其生命和感情,显示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达到了物我两接、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

这是一首关于秋天景色的诗。

诗人以其独特的方式,以细腻、委婉、具体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女性美。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诗词翻译及赏析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诗词翻译及赏析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诗词翻译及赏析《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前言】《双调忆王孙·赏荷》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记写秋天郊游,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秋日湖上风景图。

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其生命和感情,显示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达到了物我两忘、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

【注释】⑴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⑵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⑶秋已暮:秋时已尽。

⑷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⑸苹: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⑹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苹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赏析】词的上片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写归时的心情。

起句写湖。

从语气上看,初去时真是秋高气爽,日丽晴和,那辽阔的湖面上,水波不兴,平如明镜,湖光澈能,景色触和。

忽然风起,吹皱湖水,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激起浪花。

因此说“湖上风来波浩渺”。

“风来,”是事物变让的起因,对游人的印象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写荷。

“秋已暮”,就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中语),用以点明节候。

这时湖中荷花已经葵谢,枝叶开始凋零,只有残存着的红花点点,不时散发出断续余香,整个湖面上呈现出一派秋日萧瑟的气象。

但,这无损于湖上的秀丽风光,它仍然是如清人刘凤浩咏湖诗说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虽因节候不同,有所变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样。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二、《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翻译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三、《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院学生会主席离职总结演讲稿》,关键字:演讲稿《院学生会主席离职总结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其实能再次站在这里讲话我感到很光荣也很自豪,同时也有丝丝不舍。

:网还记得是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表我的竞选演讲,一晃三年过去了,院学生会这个大集体给了我们太多的历练,太多的成熟。

过去的三年中,院学生会创造出了不菲的成绩,这归功于院团委、学工处领导、老师不辞辛劳的关怀和勉励,更归功于学生会每一位成员的不懈努力。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翻译鉴赏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原文|翻译|鉴赏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记写秋天郊游,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秋日湖上风景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宋词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宋代: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⑴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⑵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⑶秋已暮:秋时已尽。

⑷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⑸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古词赏析词的上片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写归时的心情。

起句写湖。

从语气上看,初去时真是秋高气爽,日丽晴和,那辽阔的湖面上,水波不兴,平如明镜,湖光澈能,景色触和。

忽然风起,吹皱湖水,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激起浪花。

因此说“湖上风来波浩渺”。

“风来,”是事物变让的起因,对游人的印象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写荷。

“秋已暮”,就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中语),用以点明节候。

这时湖中荷花已经葵谢,枝叶开始凋零,只有残存着的红花点点,不时散发出断续余香,整个湖面上呈现出一派秋日萧瑟的气象。

但,这无损于湖上的秀丽风光,它仍然是如清人刘凤浩咏湖诗说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虽因节候不同,有所变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样。

尽管荷花色褪,乃至零落,而群山诸峰,倒影湖中,特别是遍山红叶与湖边垂柳,交相映衬,更加妩媚。

李清照《怨王孙》的赏析

李清照《怨王孙》的赏析李清照《怨王孙》的赏析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是李清照秋天游湖所作,内容是欣赏晚秋的景色,抒发游湖的雅兴。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一一皓月姐姐,有点像你的星湖皓月哦,春桃这里歪一句,反正是我们姐妹自己看的东西,又没有拿去发表,有时我很随意调皮,皓月姐姐不要见怪,我们尽量写活跃一点,皓月姐姐看起来也觉轻松。

头一句的`意思就是秋风一吹来,乍一看水波粼粼,无边无际,接着点明时间,是在暮秋季节,岸上的花草已很稀少闻不到香气了。

夏天这个湖里面可是开满了荷花,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李清照没有说,是春桃想象的。

春桃还联想到了星湖皓月的青草岸边一对恋人漫步湖边,仰卧柔草绿茵看星星的情景。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一一这是李清照纵观近看后的感受,山青青,水碧碧,山明水秀,多么宜人。

是人亲山水,还是山水来亲人,是李清照赋予了山水的灵性,说不尽的无限好风光。

就像我见到了星湖皓月几个字,我就想到了皓月姐姐那心灵手巧善良的倩影一样。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一一这是李清照见到了荷叶上面已经长成了莲蓬,荷叶已经老了,好像有点惋惜,但一看到经过清露一洗更加鲜艳青碧的苹花汀草又觉得欣慰,我理解为她心里的微妙感受变化。

林黛玉曾有“半为怜春半恼春”,李清照也可以“半为怜秋半喜秋。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一一沙滩上睡眠的沙鸥头也不回的飞向了沙滩,他们也好像在怨恨这些游湖的人类,这么美好的景色你们都不多游览欣赏一会儿?那么早就归去了!皓月姐姐,我写这个有点像李伯清的散打,但我感觉无伤大雅,姐姐看后给我多提意见哈,我好不断的提高自己。

皓月姐姐这些写法都是我信手而为,难免有错误的的地方,只能当做娱乐,不可当作文学。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赏析

》中“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艾兮草木摇荡而变衰”,可以说是悲秋 之作的滥觞。沿此而下,或凭秋色以托怨
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 字的,至于欧阳修的《秋声赋》,其苍凉萧 索,更是集悲秋之大成。李清照的这首《怨 王孙》,却是以欣悦之情,饱尝暮秋山水风 光的清丽空灵,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 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 融的深秋美意,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76
诗词赏析
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 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 达了出来。
词作下片,词人集中笔触描绘湖面景 致。“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 草”,湖面上已无夏日那种“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盛景,和“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的情 致,但词人睹此情形,丝毫没有惆怅、悲凉 之感,而是觉得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 也一样给人以欢愉。更何况还有临近岸边的 苹花汀草,似经过清露泼洗过一番,清爽, 葱俊。这里用“洗”字,既把秋天肃爽、静 朗的特征勾画出来,也把词人不同一般的阔 大胸襟给表现了出来。歇拍二句:“眠沙鸥 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里的表现 手法与上片末二句“水光山色与人亲”相 似。词人明明是自己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 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却不明说,反 而婉转地说是眠沙鸥鹭舍不得游人离去,以 致不肯理睬归去的游人。这种表达手法,更 深切、更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怀。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写于词人南 渡前的早期,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图画, 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 命和感情,由此可见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 襟怀。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 少”,词作开首,先对季节和景物作了交 代:阔远的湖面上,轻风吹来,碧波迭起。 时节已是晚秋,湖面上唯有残存着的点点荷 花,还在散发出阵阵余香。词人这几句景物 描写,几乎不着任何感情色彩。首二句的描 述,似埋下萧瑟的氛围、悲秋的情调,然而 接下来却笔触一转,写出游赏时的感受: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你 看,湖水还是那么清湛,秋山还是那么美 丽,水光山色交相辉映,一切都是那么自 然,美妙而又富于含蓄。词人心胸宽阔、朗 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 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赏析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赏析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①怨王孙:词牌名,又名《忆君王》、《忆王孙》。

②浩渺[hàomiǎo]:空阔貌。

③暮:晚。

④红、香:指代花。

⑤苹[píng]:多年生水草。

汀[tīng]:水边平地。

⑥鸥鹭:指水鸟。

⑦恨:气恼。

赏析一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

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

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翻译赏析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前言】
《双调忆王孙·赏荷》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记写秋天郊游,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秋日湖上风景图。

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其生命和感情,显示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达到了物我两忘、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

【注释】
⑴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⑵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⑶秋已暮:秋时已尽。

⑷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⑸苹: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⑹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
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苹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赏析】
词的上片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写归时的心情。

起句写湖。

从语气上看,初去时真是秋高气爽,日丽晴和,那辽阔的湖面上,水波不兴,平如明镜,湖光澈能,景色触和。

忽然风起,吹皱湖水,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激起浪花。

因此说“湖上风来波浩渺”。

“风来,”是事物变让的起因,对游人的印象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写荷。

“秋已暮”,就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中语),用以点明节候。

这时湖中荷花已经葵谢,枝叶开始凋零,只有残存着的红花点点,不时散发出断续余香,整个湖面上呈现出一派秋日萧瑟的气象。

但,这无损于湖上的秀丽风光,它仍然是如清人刘凤浩咏湖诗说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虽因节候不同,有所变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样。

尽管荷花色褪,乃至零落,而群山诸峰,倒影湖中,特别是遍山红叶与湖边垂柳,交相映衬,更加妩媚。

树上鸣禽,叽叽喳喳;洲渚鸥鹭,负日眠沙;一动一静,饶有情趣,在给人以快慰之感,极尽游赏之乐,真有说不尽的无穷好。

“水光山色与人亲”是词人在凝神观照事物时所得最突出印象,“说不尽、无穷好,”是她陶醉于景色后的深刻感受。

这两句语虽直率、浅近,却饶有韵味。

它体现出词人游赏时怡然自得的欢悦心情和她那开朗乐观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作者把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爱好“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

”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使无情事物有情化。

虽是有我之境,却较之后来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更加超脱,更加优美。

过片“莲子已成荷叶老”是对“秋已暮”的呼应,更是“红稀香少”的具体化。

但在荷花盛开,团荷复盖湖面时,丛生水上的白苹,岸边的绿草,是无由得到清露的滋润,只有到了莲熟叶残时,才能分享清露的沾溉,生机旺盛,青翠欲滴。

’“清露洗”中的“洗”字,最富生活气息,它为湖上增添色彩,提供游人以赏玩之资。

像这样佳丽胜地,幽美的风光,不只游人为它所吸引,流连忘返,连山禽水鸟也不忍离去。

那沙滩上常有鸥鹭栖宿。

特别是沙鸥与白鹭性颇温驯,也很机灵,来往游人很喜欢逗弄它们,与之亲近,久了它们也不怕人,仿佛彼此之间,消除了隔膜,像朋友一般。

由于它们经常栖息于水边洲渚之间,人们遂以为隐者的象征。

不少诗人常有愿与鸥鹭结盟的吟咏。

诗歌中盟鸥之辞,如李白“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可能是最早的两句。

后来黄庭坚也有“万里归舟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因之当游兴已尽,与同游者相偕归去时,看到沙滩上的鸥鹭睡在那里动也不动,头也不回,便觉得那是责怪他们过早的归去,
像是不够朋友似的。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乃是作者把自己的人格泯化于物类中,尽量缩小自我,使之臻于“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把分明是自己不愿离开沙鸥与白鹭的心意,却说沙鸥、白鹭责怪她为何匆匆归去。

这便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拟人化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

盛唐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为更相疑?”五代西蜀人欧阳炯《南乡子》词:“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北宋初年欧阳修《采桑子》词:“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和稍后的秦观《还自广陵》诗:“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都是运用这手法,写出动人的场景。

但他们的诗或词,虽各具特定的意义,收到应有如艺术效果,终不及李词亲切感人,所寓的哲学意义和文学趣味,更为深长,更为丰满。

这真是一幅绚烂夺目的晚秋景色图。

它具有生动、鲜明、清新、自然的特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语言颇有行云流水之势,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余地。

从前苏轼评王维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清照也擅长绘画,但画多不传,画中有词与否,难以断定,而李清照词中有画,是可以这样说的,且不仅这首词一词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词有些句子,颇与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上片“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有相类似处,然而词的情调却迥然不同:李璟把香销叶残的画面,用西风愁起、韶光憔悴来衬说,突出那种不
堪目睹的形象,“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王国维《人间词话》)情调是低沉的、悲观的、消极的。

而李词从红稀香少、莲熟叶老中生发出水光山色、苹花汀草、鸥鹭眠沙来。

抽出那篇李清照著名的《论词》中批评李璟“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