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课内古诗赏析下
八年级上册必备的古诗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必备的古诗和文言文1.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解析。
-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个“东皋”就是东边的高地啦,傍晚的时候诗人在这儿望啊望,“徙倚”就是走来走去,他走来走去不知道依靠啥,感觉有点迷茫呢。
-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你看,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一座座山都被落日的余晖照着。
这画面感很强,就像一幅秋天傍晚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展开,到处都是那种秋天的萧瑟感。
-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牧人驱赶着牛犊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这是很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和前面的山水景色搭配起来,就有那种田园生活的感觉。
-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看看周围,发现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就只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啦。
这里表达了诗人孤独、不得志,又向往隐士生活的心情。
1.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解析。
- 前两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以前有仙人骑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就只剩下黄鹤楼了。
黄鹤一去就不回来了,只有白云在这儿飘了千年,感觉很空旷、很悠远。
这里诗人用仙人的传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有点惆怅的氛围。
-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天气晴朗的时候,能清楚地看到汉阳的树木,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很茂盛。
这两句描写的景色很美,和前面的那种空灵形成对比。
-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了傍晚,诗人就发愁了,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呢?看着江上的烟波,那种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就像我们在外面漂泊久了,傍晚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想家一样。
1.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言文一、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解析。
1. 故事背景。
-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晋太元中”,给我们设定了一个时间。
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他顺着溪水划船,结果就开启了一段神奇的旅程。
- 你想啊,他本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渔夫,每天就是在溪水里捕鱼,结果一不小心就闯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2. 桃花林的描写。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一段描写特别美。
你可以想象一下,两岸都是桃花树,几百步长的桃花林里没有别的树,地上的草鲜嫩翠绿,桃花花瓣飘落下来,就像下花雨一样。
这个渔夫看到这样的景色肯定觉得很奇怪啊,所以“渔人甚异之”,就想继续往前走,看看这片桃林的尽头是什么。
3. 桃花源的景象。
- 他穿过桃林,到了山的一个小洞口,进去之后发现里面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1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
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文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文翻译
目的
本文旨在提供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古文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文知识。
重点古文翻译
1. 《诗经·秦风·蒹葭》
- 翻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解释:蒲草茂盛,颜色苍苍,白露凝结成霜。
所说的“伊人”
就在水的那一边。
2. 《论语·为政》
- 翻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解释: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星一样,固守自己的位置,其他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
3. 《楚辞·离骚》
- 翻译:登鹳雀楼,凝望着遥远的天际,我心中的悲伤如滔滔
江水一般。
人生苦短,何必忧愁呢?
- 解释:登上鹳雀楼,凝望着遥远的天空,我心中的伤感如同
滚滚江水一般。
人的一生很短暂,为什么要忧愁呢?
4. 《史记·太史公自序》
- 翻译:太史公自称:“我是以史为业的,我要详尽地记载历史,以便后人能够了解过去的事情。
”
- 解释:太史公自称:“我以编写史书为职业,我要详细地记录
历史事件,让后人能够了解过去的事情。
”
5. 《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帝太康中》
- 翻译:晋武帝在太康年间说:“我要推行德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
- 解释:晋武帝在太康年间说:“我要实施以德治国的政策,让
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繁荣昌盛。
”
以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古文翻译,希望能
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外古诗词背诵翻译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及课外古诗词背诵(2013-9)第21课桃花源记1.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而美丽,落英纷纷。
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子的尽头就是溪水发源的地方,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刚好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3.(桃源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奇,问渔人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尽作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这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那些人听罢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作了标记。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访桃花源了。
八上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和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第三单元《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完全)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板)。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qu)塘缺,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通元(约470-527),字普长,范阳隊(zhuo)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拱《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初中八年级上文言文古诗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翻译及赏析()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之一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练习,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一、翻译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两种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
如: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译: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
如: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二、用“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如: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译: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如:原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译: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
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6.换。
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
实际上,要很好地翻译一篇文言文,并非懂得这几条就能做到的。
三、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如下:十三、《三峡》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常常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十四、《答谢中书书》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十五、《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十六、《湖心亭看雪》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的影子,只有隐隐露出一道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片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十七、《与朱元思书》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产生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像鸢一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6、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
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
”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
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构思独出心裁。
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是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