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山水诗

合集下载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

2、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山水诗的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出任永嘉太守以后 所作。其山水诗以富丽精工 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 富丽精工 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 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鲜丽清新。 鲜丽清新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瓯嵚。(《登池上楼》)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于南山往北山经湖 中瞻眺》)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初去郡》) 白云抱幽石,绿绦媚清涟。(《过始宁墅》)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 作》) 清宵飏浮烟,空林响法鼓。(《过瞿溪石室饭僧》)
谢灵运山水诗主要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表现, 抒发人生感慨,时涉玄思。往往先叙述游览 过程或游览缘起,接以景色描写,最后感慨 或议论。大处落笔,写法流动,记行程、时 间、空间变换,局部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穷 形极貌,形成初期山水诗的基本结构模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地位
谢灵运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 第一人)。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 容和新的审美情趣, 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情必极貌以写物, 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 性 情渐隐,声色大开 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 情渐隐 声色大开 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 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 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谢灵运的山水诗结构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倾向的雏形。山水游历 的诗歌常常保存着一种随行程而变化的景观的叙述和描写。如王维、孟 浩然等人的某些山水诗。其局部景物的描写因其感觉体认中的景物与情 思之交融,实已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如谢灵运的从弟谢惠连,对其有较明显的模仿痕迹。此外,鲍照、谢脁、 何逊、阴铿等人都不乏优秀的山水之作。

谢灵运山水诗五首

谢灵运山水诗五首

谢灵运山水诗五首《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七里濑》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登永嘉绿嶂山诗》裹粮杖轻策。

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

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

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

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

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

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

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

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

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

缮性自此出。

《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谢灵运和山水诗

谢灵运和山水诗

3 、诗歌风格、技巧方面。
其诗风俊逸雄迈,华而不弱。杜甫《春日 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六朝人为清新易,为俊逸难。实由其为人 体气豪迈,多不平之气。《南齐书 · 文学 传》称其作品“发唱惊挺,持调险急,雕 藻浮艳,倾炫心魄。”追求奇险艳丽,惊 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三、鲍照的文与赋
3 、总体风格清新自然,但又讲究对偶与 辞藻,精于锤炼字句。其诗多有佳句。 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 彭蠡湖口诗)“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 涟。”(《过始宁墅》)“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岁暮》)“昏旦 变节候,山水含清晖”,“林壑敛暝色 ,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第十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兴起
《文心雕龙 · 明诗》:“宋初文咏,体有 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山水诗是继玄言诗之后出现的,但 它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特别是玄学的流行有 关。
当时的文人大都崇尚老庄,追求个人身 心的自由而鄙视事功,山林正是在社会 束缚之外而给人带来自由快乐的场所。 由追求闲适自由而厌弃官场,醉心山水 ,乃至希企隐逸,是山水题材进入文学 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嵇康、左思等人的 诗作,都与这种生活追求有关。
( 3 )描写边塞生活
《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 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 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 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 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 自飞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 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 为国殇。
又善于以画家的敏锐感受力去捕捉和表 现山水景物的审美特征,其山水景物具 有远近、明暗、疏密、浓淡、虚实的种 种对比关系,同时又和谐和一致。不仅 绘色,而且绘声,声色交织,从总体上 传达出山水给予人的主观印象,写出了 诗人眼中的自然,耳中的自然,心灵中 的自然。

谢灵运的山水诗最有名的一句

谢灵运的山水诗最有名的一句

谢灵运的山水诗最有名的一句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自幼博闻强识,聪敏好学,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文章更是冠绝江南。

谢灵运性好游山玩水,每到一处必写诗抒情,因此也成其“山水诗派鼻祖”的美名。

谢灵运名公义,字灵运。

十八岁袭爵康乐公,后人也称其为谢康乐。

谢灵运可谓山水诗派的鼻祖,他非常著名的一首山水诗《登池上楼》,其中一联(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被后世诗人交口称赞。

全诗如下:《登池上楼》南北朝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首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潜虬”即潜在水底的龙。

“媚幽姿”指姿态优美。

第二句“飞鸿响远音”,音是声音,响指回响。

本句写飞鸿的鸣叫声在天空中回荡,使人顿生空间旷远之感。

此两句中两个字需要重视,一个是“幽”一个是“远”,这两个字明写景物,实则传递了诗人的心境。

谢灵运创作本诗时身在偏远之地,他于422年被逐出京都,在永嘉郡任太守,于冬日病卧在床,到第二年春天才慢慢痊愈,本首诗就是他久病初癒后出门登楼的所见所感。

而彼时的谢灵运也是一个半隐半仕的状态。

“幽”既写了景物,也写了诗人自身。

苏东坡有诗句为“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幽人”与本诗中的“幽”意思相同,只不过苏轼明写,谢灵运暗写。

接下来由起句中的景物转而写人,他借“潜虬”与“飞鸿”两种生物的状态来说明自己的内心感受。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愧”与“怍”(音作)都是惭愧、愧对的意思。

“薄霄愧云浮”继“飞鸿”来说:似鸿雁一般直上云霄,则心中有愧。

“栖川”即伏于水底,此句关合“潜虬”,如果像潜虬一样蛰伏在水底亦觉得惭愧、愧对深渊。

此两句明显是诗人当时处境的写照,诗人正处于进退皆难的境地。

谢灵运山水诗研究

谢灵运山水诗研究

谢灵运山水诗研究摘要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因此他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本文立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依史切入。

晋宋时期,社会环境转变、谢氏家族的山水情结和文化传统以及诗人的生活遭遇,迫使其走向山水,在与山水的亲密接触中将内心的苦闷倾泻于他的山水诗创作。

本论文在解读谢灵运山水诗的过程中,发现在诗人的山水诗作中多次描写了山水密林,在与山水密林交流的过程中诗人诉说着自己被贬谪的孤寂落寞之情,而且多借理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出身名门望族的谢灵运,具有极高的才学,所以他的山水诗创作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诗人山水诗歌的分析、统计,得知其在语言方面大量的使用拟人字词而且还刻意追求语句的对偶整齐。

在诗歌的结构上,本论文主要是通过举例对其山水诗作的题目及整体的结构模式做了分析。

谢灵运之后,历朝历代对他的山水诗作的模仿者甚众,可见他的山水诗对这一类诗作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谢灵运;山水诗;山水密林;拟人字词AbstractXie Lingyun was considered as the founder of Landscape Poetry School in China for his pioneering work.This thesis is based on his landscape poetry creation according to history facts. During the Jin and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The landscape knot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his family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oet himself forcing him to give vent to his feelings in his creation.In the process of dissecting Xie's masterpiece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he described the nature a lot.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nature, the poet expressed his own lonely feelings after he banished from the court.Xie Lingyun, who has a great talent and sound scholar in both languages and struct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f the poets' poems of landscape, it is known that they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in the language, and deliberately pursue the neat nevertheles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this paper mainly tells the overall structure model through the example of his landscape poem. Since Xie Lingyun, many people modeled after he. It shows that Xi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of this type of lecture.Key words: Xie Lingyun;Landscape poems;Landscape jungle;Anthropomorphic words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前言 1一、谢灵运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1(一)以山水密林为描写对象 2(二)诉说被贬后的孤寂 3(三)多阐发玄理 4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5(一)独具特色的语言 51.大量运用拟人字词 52.刻意使用对偶语句 6(二)别具一格的结构71.独特的题目 72.谋篇布局8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前言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今日可见到的有九十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比例最大。

笔揽山水--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

笔揽山水--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

笔揽山水----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谢灵运(385~433)是晋宋之际著名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至为康乐侯,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故又称“谢康乐”。

居官期间,因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常常放浪山水,探奇揽胜。

他的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极大地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由他开始,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

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谢灵运的一生:少年时期:东晋时期,门阀之风盛行,高门士族垄断政治经济文化,谢灵运便出生于当时的一大家族—谢家。

他出生于会稽始宁,出生后被送于杜明师养,十五岁方还都,故名“客儿”。

谢灵运的父亲天性愚钝并且在他出生后十天左右就去世了,对他的幼年时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谢玄。

387年谢玄归会稽,建始宁山居,和幼年的谢灵运朝夕相处。

会稽是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地方,其秀丽的山水在谢灵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关于美的最生动、最自然、无可代替而又难以磨灭的记忆。

谢玄去世后,四岁的谢灵运被送至钱塘杜明师处学习。

道教崇尚自然的观念和钱塘美丽的景色一起熏陶着孩提时代的谢灵运,再加上寄居杜家10多年,受杜明师的启蒙教育,为他后来成为一个卓越的山水诗人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谢灵运15岁时从会稽来到京师建康,居朱雀桥旁乌衣巷内谢氏家族的旧宅中,从才开始与同室宗亲过大家庭的生活。

青年时代的谢灵运,性格旷达,才情四溢,好书画、好吟咏、好斗酒,经常与同宗同族吟诗作对,谈玄论道,便有了历史上的“乌衣之游”。

在他叔父谢混的指点下,他的天赋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得到了自由发展,使他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积淀和发挥。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擅长进行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佳作,例如《登池上楼》、《入彭蠡湖口》、《初去郡》、《登江中孤屿》等等。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赏析:池塘长出了青青春草,园子里的柳树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两句诗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这种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2、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赏析: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这两句诗从视觉上写出了近处的青青原野和远处的白云朵朵,写出作者视觉角度的变化。

在用词上,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喜欢用对偶句的特征,对仗工整。

描绘了一幅晚春青草白云图景。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赏析:野外空旷沙岸清净,天空高远秋月明净。

这两句是写景名句,景中其实有情,清旷无际的风景正与诗人心境相应,长期被束缚,一朝解脱,自感到无限的开朗、轻快,故触目皆成佳趣。

4、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赏析: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句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体现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

体现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诗人,他的诗作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让人感叹不已的诗句,对于探讨他的诗歌风格和意境,我们应该从简单的表达开始,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1. 丰富的意象谢灵运的诗句中,常常出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

他写到:“羽扇纶巾下,半坡青梅半焙新。

”这句诗表现了青梅翠绿的山水画面,给人以一种鲜明清新的感受;再“千竿风雨荼靡霁,一溪云水暗冥同。

”这句诗描绘了风雨中的荼靡景象,暗示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这些丰富的意象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丰富内涵。

2. 精工的笔触进一步,谢灵运的诗句中展现出了精工的笔触。

他的诗句工整精巧,表现出诗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

“千山竞出画图来,一水风流皆入诗。

”这句诗展示了谢灵运对于山水的描绘功力,展现了诗人精工细雕的笔触。

在他的每一句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以达到精美绝伦的效果。

3. 鲜丽的意境谢灵运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了鲜丽绚烂的意境。

“山巅翠影波涌绿,水面红霞夕照明。

”这句诗描绘了山水交融的鲜艳景色,给人以美好的愉悦之感。

再“桥前水倒千层鹭,烟里山藏万点梅。

”这句诗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鲜明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4. 清新的情感谢灵运的诗句中蕴含着清新的情感。

他的诗歌在描绘绚丽山水的常常透露出一种清新纯洁的情感。

“蓝衣蒙蒙青水上,白鹭翩翩丽影同。

”这句诗句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清新的感受,和谐愉悦。

谢灵运用清新的情感来诠释山水之美,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富丽、精工、鲜丽和清新而著称。

他的诗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精工细雕的笔触,鲜丽绚烂的意境,以及清新纯洁的情感。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谢灵运诗歌的独特魅力。

以谢灵运山水诗富丽精工鲜丽清新的诗句为主题,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通过对其诗句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营造的山水世界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谢灵运与山水诗
一、唐代前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历史
1. 发轫期:先秦时期
《诗经》、《楚辞》中出现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人物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非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对象。

2. 形成期:汉代末期
曹操《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 发展期:两晋时期
(1)左思《招隐诗》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2)郭璞的游仙诗
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

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

(3)东晋的玄言诗
由于老庄“自然”学说的盛行,借山水体玄悟道,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玄言诗,流行于东晋时期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

玄言诗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4. 高峰期:南朝时期
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依附于玄理的地位,使山水不再是玄思的载体而成为审美的对象。

二、谢灵运其人
谢灵运,名公义。

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

因从小寄养在外,故小名客儿,世称“谢客”。

谢灵运18岁袭封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

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

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江左第一”,“名动京师”,晋宋之际诗名最高),养成我行我素、傲慢自负、任性尖刻的习性。

谢灵运生活于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刘宋政权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

谢灵运自恃高才,不肯小就,因而屡被征用,却屡不尽责。

然而又不甘于寂寞。

在他身上时时表现出士族大家的骄横和名利、权力的贪欲。

他一生实际上一直处于热衷于竟进和失志的愤慨中。

由于进退失据,内心矛盾,谢灵运转而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他也因此成为一代诗歌巨匠。

《资治通鉴》:谢灵运“好为山泽之游,穷幽极险,从者数百人,伐木开径,百姓惊扰,以为山贼”。

三、谢灵运的山水诗
1.《登池上楼》
永初三年(422)秋,谢灵运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登池上楼》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也表现了不得志的郁闷情绪。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及穷海,卧痾对空林。

开头四句,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丫叉句法”)。

“潜虬”、“栖川”、“退耕”象征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人生的远大抱负。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形成对比的对偶句,突出强调了诗人写出自己官场失意和进退失据的矛盾心情。

“徇禄”两句交待了此诗写作的背景,与后文抒情作铺垫。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中间八句诗用对仗工整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早春的景象;
诗人的视线由里及外,由远及近,由高及低;写出了景物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冷与暖的各种对比。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自然浑成,清新可爱,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征。

有别于谢灵运其他反复雕琢、精于刻画的诗句。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由景生情,因情入理。

“祁祁”、“萋萋”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

最后两句出自《周易》,诗的情绪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

《登池上楼》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林泉的志趣,虽然语言隐晦,却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2.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开头六句为第一层叙事: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又是虚写、略写。

开头两句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练,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

“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变”和“含”,则隐写了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

“清晖”二句,用顶真手法,由《楚辞•九歌•东君》中“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兮忘归”句化出,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既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林壑”以下中间六句第二层写景:实写、详写湖中的晚景。

前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映辉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

四、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善于营造画境
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写景能变化多端。

如“林壑”、“云霞”是广角镜头,“芰荷”、“蒲稗”是特写镜头,所以画面的布置有宽广的背景,也有近景的细致描绘。

写景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表现出景物的情思韵味,使诗歌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2.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叙事——写景——说理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紧扣题中“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

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

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虚实详略得宜。

3.诗歌语言工巧精美
“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总之,谢灵运以大量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五、陶、谢诗歌差异
陶渊明“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在田园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陶诗主要表现田园隐逸之乐,诗歌写意;谢诗主要刻画山水景色之美,诗歌摹象。

陶诗语言是启示性,纯朴任真、不假雕饰(写诗);谢诗的语言是写实性,非常注重人工的安排和雕饰(作诗)。

陶诗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质朴平淡;谢诗开南朝一代新风——追求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