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形态与表现形式.docx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文化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文化表现形式中国作为亚洲文化的中心,在古代就有着非常丰富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和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也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美好的向往。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和探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农民画农民画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村地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风靡全国。
这种绘画形式常见于农民家庭和农村集市上的摊位。
通常而言,农民画以农事、民俗、故事和传说为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民间风格。
农民画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工笔画和写意画。
它强调形象反映,注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内在性格。
在绘画时,画家可以自由发挥,不受传统约束。
今天,农民画已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被世人广泛熟知和喜爱。
这也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 剪纸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汉代。
它是一种将纸片剪成图案的手工艺,通常用做春节、婚礼和庆祝活动上的装饰品。
中国的剪纸技艺非常复杂和独特,多种多样的图案和风格为它带来了极高的观赏价值。
剪纸艺人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作品,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手工艺的重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3. 评书评书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民间故事,内容通常是讲述武侠故事、历史传奇或者神话传说。
评书往往由一个人讲述,语言夸张、生动、明快,让听众如沐春风般舒适和愉悦。
评书的发展历程也相当漫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而且,由于评书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包含了一种审美和文化的内涵。
4. 国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它包括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门类。
国画的特点是线条明快、色彩清淡、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那种抒情和静美的氛围。
国画发展历史悠久,经过了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推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的艺术形式。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国画开始与西方的绘画艺术形式交融,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四、丧葬礼仪
我国自古形成一种传统 的丧服制度,即“五服”制 度。传统丧服分为五等: 斩衰:最重的丧服,是 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 丈夫、未嫁女儿为父穿的丧 服。丧服用极粗的生麻布制 作,不缝边,服期为三年。 实际上为二十五个月。(生麻 布,最粗,刀砍,不缝边)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 的重孝服,是子为母、母 为长子、夫为妻、男子为 叔伯父母、男子为兄弟、 已嫁女子为父母、媳妇为 公婆、孙子女为祖父母及 曾祖父母等穿的丧服。丧 服用熟麻布制作,可缝边, 服期为三年、一年、五个 月、三个月不等。(熟麻 布,次粗,裁剪,缝边)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渊源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在汉武帝时期,史籍在 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汉武帝是一位笃信神仙的皇帝,他深信方士 之说,认为天地间最高的神仙是“泰一神”,汉武帝曾下令在都 城之东南方修建祭坛,年年祭祀。汉武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汉武帝重病不起,召巫师治病,巫师请来泰一神,汉武帝 病乃大愈。于是汉武帝祭祀泰一神的活动更加隆重,尤其在正月 十五这一天最盛,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来娱神。 到了汉明帝时,曾派人去印度迎请佛法,为弘扬佛法,明帝下令 于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这种习俗后来流传到了 民间,在历朝历代的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其娱神的内容越来越淡 化,娱人的内容越来越得到强化,截至今天,成为一个以娱乐为 主的传统节日。
(2)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至今还流传在民间的清明习俗。古 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十分重视扫墓祭祖活动,因 为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态,商周以来一直 把祭祀祖先当成一件大事,孔子在《论语》中说: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3)踏青郊游
寒食扫墓都是充满悲戚之情的习俗活动,而清明时 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 如果人们整日沉浸在悲戚之中岂不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古人是决不会如此大杀风景的,因此,又形成了清明 节踏青郊游的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民间艺术与民俗习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艺术的类型、特点以及民俗习惯的形成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类型繁多,其中包括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在不同地域和民族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1. 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性的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它以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方式而备受瞩目。
世界上最古老的五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中国古代音乐就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充满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和神韵。
3.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民间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舞、腰鼓舞、扇子舞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舞蹈,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演,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特点。
4. 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包括绘画、剪纸、刺绣等形式,它们以独特的题材和技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作品常常描绘民间生活、传统神话故事以及各种吉祥寓意。
二、民俗习惯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可以视为民间艺术的延伸,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承传。
这些习俗多是源于中国古老的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和道德观念。
1. 农事习俗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此农事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与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举办庙会、祭祀活动等方式来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2. 婚俗与丧葬仪式婚嫁和丧葬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婚礼上的“三书六礼”、丧葬仪式中的祭奠活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和亲情的尊重。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的方式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的方式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一文化传承了数千年,独具特色。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下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式。
一、绘画艺术描绘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绘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图像的表达可以直观地展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特点。
比如,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中国春节的红灯笼、舞狮、爆竹等传统元素,展现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庆祝的欢乐场景;或者通过绘画来展示中国传统婚礼的盛况,描述婚庆仪式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绘画作品可以通过展览、书籍出版等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二、舞台表演展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舞台表演是一种生动而直观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比如,可以通过舞蹈表演来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观众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或者通过戏曲表演来描述中国传统故事和传说,让观众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舞台表演可以通过演出、电视、网络等渠道传播,观众可以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三、传统手工艺品展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真实体现。
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技艺和工艺美学。
比如,可以通过展览展示中国传统的刺绣、陶瓷、木雕等手工艺品,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
此外,还可以通过手工艺品的创作过程展示,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四、文化节日庆祝宣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规模的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比如,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可以通过在全球重要城市设立庆祝活动场地,展示中国的传统表演、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品等,让外国人和本地居民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也可以通过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国友人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民俗文化课件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如何在国际 舞台上展示和推广民俗文化,提高 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是面临 的挑战之一。
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 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 。
完善政策与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加 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2
建立档案
对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 记录和整理,建立民俗文化档 案库,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
。
03
抢救性保护
针对濒临消亡的民俗文化,采 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如收集、 整理相关资料,寻找传承人进
行传承等。
04
生产性保护
在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核心技艺 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 开发、利用和创新,使其与现 代生活相结合,实现活态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将 更加注重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交流,推动 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05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影响与价值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传承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对现 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 们更加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
统。
促进社会和谐
包括民间诸神崇拜、祭祀仪式和禁忌等, 如关公、妈祖、灶王爷等。
精神民俗文化
民间艺术
民间游戏与竞技
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和曲艺等表演 艺术,以及剪纸、年画等造型艺术。
包括儿童游戏、成人竞技和智力游戏 等,如捉迷藏、赛龙舟、围棋等。
民间文学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等口头 文学,以及谚语、歇后语等语言艺术 。
知名度和美誉度。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

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贴红色的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的壮举。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聚会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玩子女灯等,以表达家人团聚的愿望。
二、传统婚俗婚姻在中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婚礼和婚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和头饰,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男装。
婚礼上的鞭炮和鼓乐声是庆祝婚礼的标志。
在结婚仪式上,还有一些传统的仪式,如敬茶、敬烟、磕头等,用来表示新娘对新婚家庭的敬重和感激。
三、传统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法。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饮食方面非常讲究。
例如,粤菜以其清淡鲜美而闻名,四川菜则以辣味为特色,北京烤鸭是中国传统的名菜之一。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的食物节日,如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等。
四、传统艺术形式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各个领域。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至今仍被传诵。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深受全球听众的喜爱。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它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服深受观众喜爱。
五、传统礼仪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尊重传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礼仪行为,如鞠躬、握手、行礼等,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支柱,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既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有丰富的现代延伸。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一、节日民俗中国的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民俗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范围内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在华北地区,还有“舞狮子”、“舞龙灯”等诸多特色。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中秋节是中国又一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感恩的时刻。
民俗活动包括吃团圆饭、月饼、赏月、玩桂花灯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婚俗民俗婚礼是中国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婚俗文化的代表。
婚礼前会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选良辰吉日、订婚、闹洞房等。
在婚礼当天,人们会进行传统礼仪,如迎亲、拜堂、敬茶等。
婚俗活动还包括燃放礼花,赠款、举行酒宴等。
中国婚俗文化的特点是注重祖传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带有吉祥寓意。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式婚俗也不断涌现,如海外婚礼、婚纱照等。
三、宗教民俗中国是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民俗是这些宗教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寺庙中的香火文化,道教庙宇中的法会仪式,都是宗教民俗的典型体现。
伊斯兰教的宗教声音和礼拜仪式,基督教的庆祝圣诞和复活节等,也都拥有自己的民俗特点。
中国宗教民俗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传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四、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曲等。
舞蹈也有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功夫舞等丰富多彩的演出。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
民间艺术具有普遍性、生动性、纪实性、人民性等特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方式

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方式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能找到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形式既有民间习俗,又有民间艺术,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端午赛龙舟、赏月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欢乐和享受,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二、民间舞蹈与音乐中国传统舞蹈和音乐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既承载着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又折射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著名的象征性舞蹈有龙灯舞、扇子舞、踩高跷等等,而古老的乐器如古箏、琵琶、笛子等也为传统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这些民间舞蹈和音乐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表达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传统婚礼习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习俗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形式,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例如,在北方地区,新娘会穿着红色的嫁衣,新郎则会骑马去迎娶新娘,同时还有喜酒和拜堂等传统礼仪。
而在南方地区,新娘会戴着特色的婚冠,举行花轿出嫁的仪式。
这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婚姻价值观和家庭观念。
四、传统节庆活动除了传统节日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的灯笼展示、庙会、花灯游园会等等。
这些活动通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如戏曲表演、巡游、杂技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娱乐。
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不仅是人们放松和享受的方式,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五、传统手工艺品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
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包括中国结、豆腐乳、蜡染、扎染、剪纸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表现,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的形态与表现形式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都普遍存在着民俗事象。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人类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知识都总汇到各个民族的民俗之中。
[1]可见,民俗文化的形态和表现形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历史的、民族的、和地域的融合和统一。
嘉兴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是凝聚着嘉兴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它的形态也是带有嘉兴地域性的丰富形态。
结合民俗学的视角,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多种文化、经济、政Z等社会人文因素相交融而成的,因而它的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一个变化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文化多样性,而历史的淘汰往往是不具有人为主观意志性的。
这就需要我们人为地通过具有现代性的表现形式手段干预,为其多样的形态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嘉兴形象。
1嘉兴民俗文化的丰富形态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着自己的内涵和特征。
[2]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以其丰富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别是对于嘉兴———这一具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文明的发祥地,它承载着诸多的历史记忆和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
我们可以从动态与静态的两个大的层次来深入浅出地认识嘉兴民俗文化的丰富形态。
从动态角度来看,嘉兴民俗文化主要凝聚于嘉兴方言和传统的民俗节日里,与嘉兴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自身固有的文化精神展现于外在的民俗文化形态。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核心,承载着该地的历史与
独特风采。
[3]嘉兴方言作为嘉兴地域语言,是一种“活的口头文字”,是联系嘉兴地方民族感情和文化的重要纽带,是维系着嘉兴种群文化不断延续的文化精神。
嘉兴地方还流传着古老的民谣、民歌和民间故事,如采莲歌、嘉兴三塔传说等,他们都体现了嘉兴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在嘉兴的传统节日里一些具有嘉兴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里的赛龙舟和为祈祷渔业丰收的踏白船,在嘉兴段的运河上是一种特有而壮观的节日活动。
祭祀活动则有梅花洲的伍子胥祭天活动,王江泾镇附近莲泗荡地区的网船会。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嘉兴民俗文化却又呈现出一种源远流长、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时代无声的传声筒”的博物馆中的各种文物和文史资料,其中的玉器、锄具等表现了农耕时代嘉兴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服饰等则表现出了嘉兴民俗中趋美的文化心理,字画等则表现出了嘉兴人文艺术的深厚文化素养。
嘉兴作为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悠久的稻作文明,对于嘉兴粽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影响,而近些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嘉兴端午习俗还被命名为XXX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传承基地。
嘉兴段运河的文化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运河的开凿,对于嘉兴城镇形貌的建造和构造有极大的关联作用。
“临水建城”的城镇外观还被有的研究者引发出“水性”的运河影响[4],嘉兴的古街道如月河街、芦席汇、梅湾街等都是沿运河而兴建而成,而其中蕴含的灶头画文化、粽子文化、运河文化和象征着中韩民族友好的文化等都留存于其间。
从嘉兴民俗文化呈现的动态和静态的两大类
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得知,嘉兴民俗文化的真正形态是在动静结合的状态下诠释出自身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仍在以其独特活力和生机展现着文化魅力和个性。
2嘉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
嘉兴民俗文化虽在形态上以其动静交融的形式呈现出丰富的状态,但是其表现形式并不是与其形态相平行对等的。
大致可以分为口头的流传形式、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图书馆的收藏形式、和部分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这些不具有融合性的单向表现形式。
如以口头的流传形式保存下来的嘉兴民俗文化多为一些民间谣谚、民歌和民间传说,在数量表现上并不多。
以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展示的嘉兴民俗文化大多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民俗文化。
但在馆藏分布上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民俗文化并未达到聚合统一性。
在物质方面则多是有关嘉兴地区文化的历史演进的展览,如反映历史发展一系列的器物,与农作物的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具、石器、铁器、玉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服饰、家具摆设、炊具及一些与重要节日的祭祀活动相关的祭祀器物,大多在嘉兴市博物馆中。
在精神方面就是以字画、碑文为主,多具人文艺术的气息,大多在嘉兴市县级博物馆中;图书馆的收藏形式以文字资料呈现的形式为主,对于嘉兴地域历史文化的演变有详细的记载,但图书数量的丰富程度上不大能满足研究者深入考察和研究。
部分网络媒体的传播大多存在于博物馆和图书馆之中,虽部分采用了以声像结合的历史文化讲解为主,但并不具有普遍性。
嘉兴民俗文化凝聚着嘉兴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是重现特定族群日常生活与历史纵深、建构族
群情感结构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介质。
然而,因为外在的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原因,内在的嘉兴民俗景观以文化作为承载体,其更新速度慢,融合力弱,具有较大的排他性,使得文化本身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进程而遭受社会法则的选择并被逐渐淘汰;新一代的嘉兴人因受城市化的影响,对嘉兴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民俗文化都已淡忘,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作为嘉兴本地人却不会说嘉兴方言,同时对一些民风民俗的也在逐渐淡忘。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许多优质而古老的物质文明逐渐被城市文明所取代,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影响着我们精神文化生活。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阅读在迅速地取代着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纸质阅读,图像和视频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较于过去,我们更加偏爱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极具快感和冲击力的效果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
又因为现代人们生活的节奏一再被动性地加快,图像和视频在传达信息方面具有全面高效、方便快捷、影响范围广等优势而为大众所普遍接受,以往的文化单向表现形式不再满足于人们现阶段的文化生活方式。
3如何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对于嘉兴民俗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其表现形式的单向性这一矛盾中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丰富嘉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以适应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更主要的是适应我们对于嘉兴民俗文化的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嘉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我们通过多番努力,发现通过借助于图像和视频
的多媒体手段,将嘉兴民俗景观整合起来,打造嘉兴民俗文化的“名片效应”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结合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5]在“自媒体”和“全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制作与嘉兴民俗文化有关的短视频和图像,特别是利用一些软件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作为嘉兴民俗文化的传载体。
将动态的民俗活动和静态的语言文字等囊括起来,使嘉兴民俗文化拥有自己的文化力量,为自身形象代言。
除了借助外力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应该从完善自身的角度为嘉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寻找新的出路,有关学者认为“因为我们继承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必然要调整自身以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6]。
嘉兴段的运河在芦席汇一段是古运河,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大多忽视了这一段运河的开发与利用,大多集中于月河街区和梅湾街区的运河段。
我们可以通过整修这段古运河,贯通芦席汇与月河街的连接,使南湖、梅湾街、月河街和芦席汇连成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嘉兴民俗文化聚集线。
文化与政Z、经济的联系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在政Z 方面,政F官方对嘉兴民俗文化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是嘉兴民俗文化能够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
嘉兴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以往博物馆和图书馆单向的向大众传输民俗文化的方式,利用数字化的图书资料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