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122-“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122-“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122-“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促动传统的师生角色转变,以“微课”、“翻转课堂”、MOOC为代表的新型授课模式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催生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Microlecture)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 2014[1])。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教师提供的视频,课堂中开展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革新的教学设计方法(王鉴,2016[2])。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内外教育界纷纷探索与应用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从理念内涵到具体设计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1.2课题界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以预见,“互联网+教育”模式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研究也会从最初的理论探讨到技术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创新方向发展。本课题抓住教育改革的热点,围绕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行研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微课、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微课教学雏形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3]。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是目前应用和推广最成功的案例,已收藏了3500多部教学视频,向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类似的微课网络资源还有TED-Ed、Udacity、edX、Coursera等。国内微课教学研究始于胡铁生(2011)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4]。2012、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掀起了微课建设热潮。各类网站相继建立,如SEEWO学院、中国微课网、CN微课、微课之家等以发布中小学微课为主,百度传课、微课慕课、微课中国等设有高校微课栏目,还有黄浦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等地方性微课网站。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柏格曼和艾伦?山姆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随后,各大学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如:在迈阿密大学的经济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西雅图大学机械工程系控制系统课程(Mason,et.al,2013[5]),波多黎哥大学的“工程静力学”课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J.F. Strayer 在“统计学导论”课堂中进行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对比实验(何朝阳等人, 2014[6])。真正引起国内教育研究者关注翻转课堂则是2011年可汗学院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在TED上的一个题为“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受此启发,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问卷、访谈、学习成绩对比等方法验证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性(汪晓东等人,2013[7];杨九民等人,2013[8])。

(2)微课、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个完整的微课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微课的特点是:(1)教学内容少,浓缩性高,力求花最短时间用最精华的语言将核心点讲解清楚。(2)时间短,微课视频以5~10分钟为宜;(3)形式多

样,包括探究学习类、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合作学习类、自主学习类、表演类、练习类等;(4)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胡铁生, 2014[1];李玉平,2012[9])。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结构的翻转,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翻转后的课堂教师不再单单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的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则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王鉴,2016[2])。其特点包括:(1)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指导者;(2)学生角色发生转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Milman,2012[10]);(3)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讨论和解决问题(马秀麟等人,2013[11]);(4)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3)微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关于微课设计的形式,范建丽、方辉平(2016)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参赛和获奖作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有:混合式、背景音加PPT演示、专门制作的课堂录像、PPT 演示加教师授课图像处理、教师讲授录像、PPT插入教师讲授视频、PPT演示与讲授两分屏、背景音加视频演示等,并提出微课融于课堂的三种形式:O2O式、混合式和研学式[12]。很多高校教师针对某些具体的课程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实施,如刘锐、王海燕(2014)[13]、李俊洁、李广乾(2016)[14]、焦建利(2014)[15]等。还有一些是针对具体的制作工具和软件的技术性研究,如陈明勇(2012)[16]、王磊(2015)[17]、顾笑(2016)[18]等。

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早期侧重于对微课、翻转课堂理念的介绍和理论的探讨,近3年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应用。相对而言,中小学、职业培训、成人教育领域对网络化、信息化教育的应用和研究走在了高等教育的前面,高校的探索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性、互动性、创新性强的学科尤其像经管类学科却比较滞后。在少量的针对经管课程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和研究中,大多根据某一章节进行微课的设计及制作,缺乏系统性。鉴于此,本课题拟研究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微课+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尽微薄之力。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

“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引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对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过程,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本课题研究信息时代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课堂教学范式,探索新的教学规律,将丰富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

(2)实际意义

国内微课建设多以行政命令推动、竞赛评比为主,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维护,真正用于课程实际教学并不普遍,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就更加少。本课题立足于教学一线的迫切需求,探讨在“互联网+”时代适合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探索积极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2.1课题理论依据

微课、MOOC、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几大表现形式,简而言之,微课就是“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资源,MOOC是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是教学方法。本课题将教育学、信息管理、计算机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社会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针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2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研究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包括基于微课网络视频资源的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并对“微课+翻转课堂”实施下的经管类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经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课堂吸引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2.3研究内容

(1)微课、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经管课程中运用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首先全面收集微课、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经管课程中运用的相关文献,了解“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这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经管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微课的设计制作流程、工具及方法,常用的微课平台和网站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外比较研究。(2)基于微课的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

本研究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广泛收集经管类相关微课视频及其它教学资源,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或者博采众长,学习其他老师先进的教技教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微课,供大家分享。将具体以《国际贸易与金融》课程为例,在收集掌握现有微课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将梳理和重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将微课知识的碎片化与教材的体系化相结合,将微课的即时更新与教材知识点的相对稳定形成互补。根据课程的知识框架结构和优化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将建立《国际贸易与金融》课程微课资源库,通过微课导入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线上学习,初步了解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为即将进行的课堂线下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

(3)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经管类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教学流程优化设计。

本研究将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在经管类课程的运用方法,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的融合,优化原有的教学流程,对课前、课中、课后每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方法进行设计。包括课前准备阶段,收集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讲解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其他网络资源,供学生提前学习;课堂内化阶段,开展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后巩固阶段,收集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拓展。

(4)“微课+翻转课堂”实施下的经管类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本研究将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微课+翻转课堂”实施下的经管类课程教学效果并总结反思,对教学设计和方法应用进行不断地修改、应用,再修改、再应用。将建立教学效果的两方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校内教师评价体系,设计结构模型和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并以《国际贸易与金融》课程的双方满意度评价调查为例证。

2.4创新之处

本研究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热点,探索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经管类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未来的大趋势。本研究将基于微课资源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优化原有教学流程来实现翻转课堂,其选题方向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即将形成的课程改革的思路、方法和具体措施,可以推广应用到经济管理学科其它课程中,促进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探索积极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本课题本着“夯实经管类学科基础,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思路,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经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在教育学、

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了解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国内外经管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其次,探索将微课资源引入经管课程中,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初步准备,包括广泛收集经管类相关微课视频及其它教学资源,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再次,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在经管类课程的运用方法,将线上学习与课堂线下学习相融合,优化原有的教学流程,包括对课前、课中、课后每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方法进行设计。最后,设计结构模型和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微课+翻转课堂”实施下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3.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与收集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全面收集微课的设计制作流程、工具及方法,常用的微课平台和网站资源以及经管专业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外比较研究。

(2)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法

按照经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结构性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课程效果调查与信息反馈,根据结构模型和评价量表,在课程教学任务的中期和末期将问卷集中发放给学生填写,再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处理,得出数据结果和调查结论,并撰写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报告。

(3)结构方程模型法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法,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变量关系,建立影响教学效果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以及可能出现的调节变量,建立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带入构建模型进行因果关系的变量指标测算,利用结构方程构建评价模型,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进行论证。

3.3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略)

3.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7-2017.10)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案,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11-2018.12)搜集微课视频和其它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经管类课程微课资源库,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原有教学流程实现翻转课堂;对实施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第三阶段:理论形成阶段(2019.1-2019.5)发表教研论文。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9.6-2019.7)撰写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结题报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