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传

合集下载

身教重于言传,才高还需德高

身教重于言传,才高还需德高

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浅谈教师示范与人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赵贵凤十八连山镇阿南小学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浅谈教师示范与人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十八连山镇阿南小学赵贵凤内容提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

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关键词言传身教师德示范人格正文一、身教重于言教“言传身教”,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言传,口头上的传授、讲解;身教,亲自在行为上示范。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领导者本身正直,即使不下命令,也能正常行政;若自己行为不端,纵然三令五申,部属也不会听从。

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为了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可以说是都费尽心思,竭尽全力。

可有时候,左叮咛,右嘱咐,千百遍地唠叨,教育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然而收效却总是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从老师这方面来说一说对孩子教育“言传身教”的问题。

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

教师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在这种唤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模范。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学生人格当老师用雪亮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这几十双眼睛也注视着我们。

我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学生历来对老师外在形象格外注重,教师任何不雅的谈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反感。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的行为时,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行为条例。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是一种行为示范和榜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身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身教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孩子从小就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模仿和成长的。

身教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身教的定义、作用以及重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身教的关注和重视。

我们来理解一下身教的含义。

身教是指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示范、引导和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相比于言传,身教更具有直接和有效的影响力。

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比言语更能打动人心,而他人更容易被自己的行为所感染、所模仿、所学习。

父母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言传不符,很难让孩子产生真正的尊敬和信任,但如果父母能身体力行、诚实守信,孩子则更容易从中感受到正能量和健康的教育。

我们来谈谈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更是至关重要。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言传身教不一致,那么孩子的成长环境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父母要懂得用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影响孩子,做到身教重于言传。

同样,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言行一致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身教不仅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要,在社会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上的各种榜样人物和典范形象,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对他人产生影响和教育。

培训总结:身教重于言传

培训总结:身教重于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美国学者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生活的模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二者比较身教重于言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班主任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

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身为老师,我认为除教学生学习知识外, 主要是为人处世对他们的影响,这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

我们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学生就会明辨是非,疾恶如仇。

我们不朝令夕改,讲话掷地有声,学生就不会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们就会自觉的遵守纪律,听从你安排,从而打造一个团结和优秀的班集体。

以下两个案例足以说明身教胜于言传。

案例一:做好课间操我刚接上届五年级时,开学第一天上完第二节课,老师就大步跨出了教室,眼保健操的音乐悠然响起,班上的同学喧闹起来,不管是拉扯闲事还是讨论问题,总之,没有人跟着音乐做保健操。

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得随波逐流,见没人做,自己索性趴在课桌上闭目休息,不再做同学们认为无所谓的眼保健操了。

第二天上完课后,老师没有离开,但下面的同学依然是干什么的都有,即使老师在讲台上点名督促,也丝毫不起作用。

久而久之,5分钟的眼保健操就形同虚设,而同学们的鼻梁上也都跨上了小眼镜。

但这一次却由于老师的行为改变了一切。

这天第二节课上完,眼保健操时间到了,同学们的思维还没能转换过来,我就大步迈上讲台,匆匆拍打了几下手上的粉笔沫,就随着音乐节拍做起了眼保健操。

老师双眼紧紧地闭着,也没有用眼角的余光瞥着面面相觑的学生们。

身教重于言传教学反思

身教重于言传教学反思

身教重于言传南乐县梁村乡中心校张振玲【案例】我有一位学生,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就是字体极不美观,卷面潦潦草草。

为此我曾狠狠地扣他的卷面成绩,并在课后找他谈话,督促他练字,但收效甚微,整齐的作业保持不了几天就又是龙飞凤舞,字迹不能辨认了。

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又见到了他那惨不忍睹的作业,当时我真想让他再重做一遍,可转念一想:即使再做一遍,也只能增加他的厌烦情绪,只会越写越乱,于事无补。

于是,我耐下心来,在他的作业后面,耐耐心心地用我一贯工整的字体给他又做了一遍。

当下一次交上作业来,我真的吃了一惊,透过那字体不很漂亮却又机认真的作业,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受到震撼的心灵在对我说:“老师,我正在努力做好,您看着吧!”我高兴的在他作业后面写道:继续努力,贵在坚持!作业一次次交来,这位同学的卷面情况在一次次好转。

有一天,我去班里,发现他正在练钢笔字,见到我,他高兴地举起了厚厚的一本练好的钢笔字,说:“老师,您看,我已经写了这么多了!”【提问】这个案例体现了什么师德原理?二、你能根据师德原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吗?【分析】[案情观点] 教师应以身作则,身教言传。

[案情分析]社会上一切对教师的要求,都集中到了教师的人格。

这是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是通过人格体现出来的。

历代教育家所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等,它既是一种师德规范,有是教师一种良好人格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当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是道德的化身,是人类的楷模,他们把师德高尚的教师看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

原本我没有太多意图地在作业中重做一遍,却在学生心中却成了一种典范、效仿的对象。

能使他们自觉地比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自内心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来争取进步,这样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效力是深远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人格是师德的一种有形的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胜于言教的良好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靠“言传”,同时也要靠“身教”。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1. 引言1.1 身教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身教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相较于言传,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方式更为直接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这句话道出了身教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父母亲自理解书籍,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对阅读产生兴趣;一个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学生们也会模仿其待人接物的方式。

这些都是身教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例证。

身教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层面,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做出的行为与所教导的道德观念不符,那么孩子便会感到困惑,并且可能对道德价值产生误解。

身教需要父母时刻自我检讨与提升,以保证自己的行为与所传递的教育价值一致。

身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格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们往往更多地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而不是通过纯粹的言语教导。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会将父母的行为视为榜样,并试图模仿和跟随。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展现出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品质时,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接受到这些积极价值观念,从而在性格塑造和道德品行方面受益良多。

相反,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或者行为举止不端,孩子也会从中获得错误的示范,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身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品德。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此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内容到此结束,总字数已达要求】。

2. 正文2.1 身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身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演讲稿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身教重于言传”。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即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性。

一、身教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基石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言传身教失衡,就会让学生产生困惑,甚至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

因此,身教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基石。

二、身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身教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身教与言传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的一举一动,如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耐心的讲解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身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身教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成长身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不断提升自己。

这种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身教重于言传作文

身教重于言传作文

身教重于言传作文
以身教重于言传。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信“以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理念。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努力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我的影响下成长为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我时
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

在课堂上,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出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我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的用心和付出。

我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我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榜样外,我还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来
影响学生。

我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公益事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我会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才能让他们真正受到教育的熏陶,成为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努力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

我相信,只有做一个好榜样,才能真正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我的影响下茁壮成长。

我会继续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我的教育下成长为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作者:韦金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03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古人早有定义,两千多年前韩愈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人民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解答学生的疑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

可是现在由于传统的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缺陷,许多教师被考试指挥棒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果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的“人才”。

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教师不经意间培养了一些能力低下、道德败坏的学生,这是教育的失败,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省。

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忽视了对学生“传道”,这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有害的。

因此,作为一个致力于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为社会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崇高的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征服力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

品德高尚的人,在学生面前如一座高山、如一棵大树、如一座丰碑,使人敬仰,让人钦佩,令人折服。

一个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德服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否则一切苦口婆心都会因失去事实依据而缺少说服力。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如果一个教师教育学生不要迟到早退,而自己却经常迟到早退;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可自己却随地乱扔垃圾,你说学生能听你的吗?想要学生怎么样,自己就要先作出表率,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说服学生,用自己的涵养去熏陶学生,让学生在你崇高的道德修养面前感觉到如果自己做了什么不合理的事是一种错误和耻辱,挺不起腰抬不起头,从而有意识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