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红书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红书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红书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红书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书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书优秀读后感1中国有一段红色的历史,那是用鲜血染红的历史,也是不可被改写的历史,许许多多的英雄被记在了那里,那一些些红色的书籍当中,激起了我爱国的火花。

赵一曼,白求恩等诸多的英雄为了革命事业而光荣殉国了。

书中那一幕幕厮杀的场面我刻骨铭心,那些牺牲的战士们死得比泰山还重,而那些卖国贼死得比鸿毛还轻。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赶走了日本鬼子,赶走了战争,带来了和平。

回想起那时倒下去的战士们,是什么让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在战场上拼搏?那就是赶走战争的信念,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希望。

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不要让战士们的牺牲变成“0”多多的了解这段红色的历史,让我们体会其中的一切。

不要让过去的鲜血白白的流去……红书优秀读后感2我读了古代雄杰篇英魂爱国这本书,书中最令我敬佩的人是:忠贞不屈的使者——苏武。

因为他宁愿为国家死去,也不愿投降。

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他的故事吧!有一次,单于等苏武的伤好了,他又派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先杀了虞常,又对张胜说:“你犯了死罪,要想活命,就得投降。

”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最后单于见苏武仍不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去放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能生小羊了,什么时候把你放回去!”苏武在北海整整生活了19年。

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刚刚40岁,等他回国时已经快60岁了……我读完之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苏武不是为了钱财,而是国家的尊严啊!我要学习苏武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荣格《红书》读后感

荣格《红书》读后感

《红书》读后感第一篇荣格的《红书》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籍,我被荣格对于潜意识的深入探索所吸引。

他认为,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力量和智慧,这些力量和智慧可以通过梦境、幻觉和直觉等方式表现出来。

他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秘密。

这种观点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被荣格对于象征和隐喻的重视所感动。

他认为,象征和隐喻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的事物。

他在《红书》中大量使用了象征和隐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意象和意义。

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新奇,也让我对文学和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被荣格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所激励。

他认为,人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使命。

他通过心理实验和精神探索,不断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自我。

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荣格的《红书》是一本非常深刻的书籍,它让我对心理学、文学和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虽然我在阅读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继续探索和学习,我就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

第二篇《红书》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的一本私人笔记,记录了他一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荣格对于心灵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读完《红书》,我对荣格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荣格的《红书》让我认识到了心理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本书中,荣格不仅探讨了潜意识、梦境、象征等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还涉及到了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使得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学问。

《红书》让我明白了心理学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阅读《红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心理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作用。

有关红书读后感

有关红书读后感

有关红书读后感
《红书》读后感。

《红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作品,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

这部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伟大,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红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所描述的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

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定地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红书》,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种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敬意和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红书》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部书,我更加
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红书》所传达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红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红书的读后感红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书的读后感1“生命与榜样相悖。

如果你根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的生命?所以,活出自己吧。

”荣格荣格在《红书》中序言里的这句话,让我激动的开启了这本书的旅程。

很多人知道这本书,说看不懂,看着太高深。

有些人则认为荣格是疯子,疯子的书没有价值去看。

有些人觉得这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书,不走这个流派没有必要看。

我也是一直不知道这本书,对荣格本人也没兴趣。

偶然在书店中看到,很好奇却也因价格而放弃。

缘分让我通过一个课程大概了解了荣格的理念,很感兴趣,友人便赠予此书。

面对又厚又大的它,我感到压力,同时看了目录却又控制不住的想要翻阅。

书中很多对话,很多意象,有趣中引人思考和联想。

最开始的这句话,是书中重点之一,在后文中多次加以解释。

我们从小被太多榜样教育,像学霸哥哥姐姐一样,像谁谁谁画画好,像谁谁谁唱歌好。

尤其当爸妈夸赞别人长得真秀气,长得真高,真乖之类的,作为孩子一下子就认为那样是爸妈喜欢的,之后便以此为目标,变成那样或完全不要变成那样。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被看到。

我们的独特没有办法被看到,我们便会将其隐藏,生出多种面具也好,防御也好,按照这里的就是榜样。

当孩子有孩子的榜样,当学生有学生的榜样,然后职员的榜样,父母的榜样,等等等等。

社会制度和奖罚体制也会添油加醋。

榜样的生命被大家活出,那么团体就只有一个榜样了,很可能几千人只是一个人。

当大家的自我生命活不出来,它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因为它的任务就是要活出自己,这样便可能会产生矛盾,引起疾病,不论心理还是身体。

榜样在大脑中,尤其在左脑,这要感谢我们的大脑发育。

左脑晚发育,却被如此看重;好似我们如此在意未来,而非当下,也忽略过去历史。

红书读后感

红书读后感

红书读后感红书读后感(一)——《小萝卜头》读后感最近我看了一本红色金典故事书《小萝卜头》。

读后,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小萝卜头的事迹深深打动,几乎是流着泪看完的。

“小萝卜头”宋振中刚出生6个月,父亲宋绮云被国民党顽固派抓捕,“小萝卜头”和母亲徐林侠一起被敌人关押。

在监狱里,他和父亲每天过着不像人的日子,但他坚决不向国民党反动派低头。

敌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知的小孩,故意用香甜可口的奶糖诱惑他,让他把在监狱外面的哥哥姐姐的相片交出来,可是,他经受住了食物的诱惑,坚决不给,也坚决不叫狱卒一声“阿姨”。

“小萝卜头”那么小就这样坚强,而我哪,不小心摔跤、擦破点皮就“哇哇”大哭,稍微受点委屈也是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来真是觉得羞愧。

“小萝卜头”长到6岁,到了读书的年龄。

宋绮云与监狱当局多次交涉,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他读书,经过宋绮云和其他革命同志的多次斗争,最后才同意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

“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还能勤学检朴,不浪费一张纸。

他9岁生日时,黄伯伯送给他一枝铅笔,他只在上课的时候才会用,平时就用小石子在地上画。

不管夏天多么炎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小萝卜头”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而我们身边却有同学学习不自觉,每天到学校去上学就像是完成任务,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按时完成作业。

与“小萝卜头”相比,这些同学应该感到羞愧。

“小萝卜头”就是这样努力地生活着,可是,可恶的反动派在溃逃之前,还是残忍地把“小萝卜头”杀害了,那时他年仅9岁。

从“小萝卜头”身上,我们足以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报答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前辈们。

红书读后感(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9篇)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9篇)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9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1在暑假中,我阅读了一本叫做《红日》的书。

合上书,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年代。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的中华民族展现了她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

在伟大的背后,是那些人民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建起了新的长城,换来了民族的崛起。

在读这本书时,仿佛我也来到了战场上。

只见远处解放军正与禽兽般的侵略者英勇地搏斗着。

空气仿佛也被染成了血红色,诉说着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

在故事中,蒋介石带领着自己的王牌74师,却被共产党消灭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胜受伤了,但是他临死前还关心着前线的情况。

最终,人民解放军在战役中,灵活地运用毛主席伟大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有多少诞生在中华大地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顽强不息的斗志以及他们宝贵的青春热血,高举起革命的火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出生入死,为新中国洒下了血汗。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

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2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

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解放前夕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

红书荣格读后感

红书荣格读后感

红书荣格读后感
《红书》是一本由瑞士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所写的分析心理学专著,出版时间为2013年6月和12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被认为对荣格的思想和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对荣格的思想和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

从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独特,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书籍,它更加注重对个人内在体验的描绘和分析,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情感色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荣格对于自身内在体验的描绘所吸引,这些内容既真实又深刻,让我对荣格的思想和人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过程,包括荣格自身的内在体验和对于人类灵魂的探索。

通过对于荣格自身的内在体验的描绘,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过程,也让我对于心理学和人类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我认为《红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书籍,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情感色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荣格的思想和人格所吸引,也对于心理学和人类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

如果你对于心理学和人类精神的理解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有关红书读后感

有关红书读后感

有关红书读后感
《红书》是一部充满着革命激情和斗争精神的伟大著作。

它记录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读完《红书》,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首先,《红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

在《红书》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红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毛泽东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深刻揭示了革命胜利的艰辛和曲折。

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支持。

最后,《红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革命的伟大意义。

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变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和解放。

在革命的道路上,人们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只有这
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总之,读完《红书》,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更加坚定,对革
命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书读后感
“生命与榜样相悖。

如果你根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的生命?所以,活出自己吧。

”荣格
荣格在《红书》中序言里的这句话,让我激动的开启了这本书的旅程。

很多人知道这本书,说看不懂,看着太高深。

有些人则认为荣格是疯子,疯子的书没有价值去看。

有些人觉得这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书,不走这个流派没有必要看。

我也是一直不知道这本书,对荣格本人也没兴趣。

偶然在书店中看到,很好奇却也因价格而放弃。

缘分让我通过一个课程大概了解了荣格的理念,很感兴趣,友人便赠予此书。

面对又厚又大的它,我感到压力,同时看了目录却又控制不住的想要翻阅。

书中很多对话,很多意象,有趣中引人思考和联想。

最开始的这句话,是书中重点之一,在后文中多次加以解释。

我们从小被太多榜样教育,像学霸哥哥姐姐一样,像谁谁谁画画好,像谁谁谁唱歌好。

尤其当爸妈夸赞别人长得真秀气,长得真高,真乖之类的,作为孩子一下子就认为那样是爸妈喜欢的,之后便以此为目标,变成那样或完全不要变成那样。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被看到。

我们的独特没有办法被看到,我们便会将其隐藏,生出多种面具也好,防御也好,按照这里的就是榜样。

当孩子有孩子的榜样,当学生有学生的榜样,然后职员的榜样,父母的榜样,等等等等。

社会制度和奖罚体制也会添油加醋。

榜样的生命被大家活出,那么团体就只有一个榜样了,很可能几千人只是一个人。

当大家的自我生命活不出来,它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因为它的任务就是要活出自己,这样便可能会产生矛盾,引起疾病,不论心理还是身体。

榜样在大脑中,尤其在左脑,这要感谢我们的大脑发育。

左脑晚发育,却被如此看重;好似我们如此在意未来,而非当下,也忽略过
去历史。

同时,生命在心中,在身体,它完完整整的,只是被包裹,被压制,被忽略。

就像我们小时候被对待的样子,我们也这样对待我们自己。

我们以为榜样就是我们一生的目标,为此付出一生在所不辞,流芳百世,可能成了别人的榜样也不一定呢。

而我们的灵魂和神性被包装的厚厚的,它不会被流传,因为它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只有被发现被展示,同时它也一直在想要突破。

很多人说心中有股冲动,可是不知道怎么释放。

也许那反而是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不活出自己,那么谁来活你?
如果你要活出自己,就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它就在你身上,不在宗教,不在道德,不在法律,就在你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