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发传染病
走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误区

些相 关问题 ,我作 出了简要 的回答 :
问 题 一 :感 冒 和 流 感 , 禽 流 感 和 人 惠
禽流 感有哪 些差别 ?
回答 : 提到流感、 禽流感、流感大流行 , 常 与某 些 类 似 的概 念产 生 混淆 : 么是 普 什
通 感 冒 什 么是 流 行 性 感 冒 ( 感 ) ? 流 呢
回答 : 也 是 两 个 不 同 的概 念 。 禽 流 感 大 家 挺 害 怕 , 其 实 这
突 发 传 染病 有 了一 定 认 识 ,甚 至 发 生 某 些 禽 流 感是 鸡 、 鸭、 飞禽 等 禽 类 的流 感病 毒 引起 的 ,高 致病 性 禽 流 恐慌 。关于 流感 ,估 计 3 0岁 以上 的人都 有 感 病 毒 可 使 大 批鸡 群 死亡 。 但 是 ,某 些 型 别 的禽 流 感 病 毒 ( 5 H、 得 过 流 感 的 经 历 ,年 轻 人 可 能没 有 得 过 流 H 、H 偶 尔也 可 以直 接感 染人 ,称 为人 患 禽流 感 ,例如 ,人 患 7 9)
年 病 毒 的抗 原 与 上 次流 行 的毒 株 无 关。 原 有疫 苗 无 效 。 引起 大 流 行 疫 力。 并 不 能 笼统 地 说 “ 轻 人 更 加 容 易 的流感毒 株 的毒 力 , 有所 不 同 , 中 1 侣 年 的流 感 流行最 为严 重 。 得 流 感 ” 其 9 ,主 要 看他 / 对 某 种 流感 病 毒感 她 三 是 在 历史 上 流 感 大 流行 ,在 6~ 9个 月 内就 扩 散 到 全 球 ,现 在 染有无 免疫 力 。 交 通 方便 ,W HO估 计 : 甲型 H1 新 N1流感 在 2~ 3周 内就 可扩散 到 全球 。历史 上全 球 的任 何 地 区和 国家都难 于幸 免 。 问题 四 :是 不是 感染 细 菌得 的病是 慢 性传 染 病 , 感染 病毒 得
医院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精选6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医院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精选6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没准儿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损失降到最低,往往需要预先编制好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院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院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医院感染爆发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特制定本预案。
医院感染爆发:指在医院或某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流行: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显著高于常规水平的现象。
一、组织领导:1、成立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事件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药学、后勤等部门首席负责人及部分临床科室专家。
2、职责:主要是负责组织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提出诊治意见及整改措施;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报告。
应急办公室设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其职责主要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及调查工作;及时准确地传达领导小组的决定和督办;作好有关记录;及时完成暴发事件的调查报告;负责上下级和院内的联络及协调工作。
负责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级别确定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处置进行技术指导;对感染病人及高危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指导。
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报告程序;1、当疑有或出现医院暴发流行趋势时,经治医生应立即向本科室主任报告,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上班时间报院感科、下班及节假日报医院总值班)根据《医院管理办法》规定:医院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况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1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及区疾控中心报告。
1)3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2)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爆发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4)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道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经调查证实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及市中区疾控中心报告。
新发突发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考试答题

新发突发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考试答题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不包括A.肝炎B.布氏菌病C.肺结核D.狂犬病E.斑疹伤寒请选择:A B C D E2 、上呼吸道感染(RP)测试条检测的细菌是A.百日咳杆菌B.流感嗜血杆菌C.大肠埃希菌D.肺炎链球菌E.立克次体请选择:A B C D E3 、微阵列芯片检测平台的检测项目不包括A.分枝杆菌菌种鉴定B.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C.乙型肝炎病毒分型耐药检测D.细菌耐药基因检测E.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请选择:A B C D4 、以被彻底根除的病毒是A.麻疹病毒B.天花病毒C.出血热病毒D.汉坦病毒E.柯萨奇病毒请选择:A B C D E5 、微流控芯片检测平台的检测项目不包括A.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B.细菌耐药基因检测C.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D.真菌恒温扩增芯片检测E.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请选择:A B C D E2 、“酶胆分离现象”常见于A.肝癌B.恶性贫血C.急性重症肝炎D.急性胆囊炎E.坏死性胰腺炎请选择:A B C D E3 、中国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的时间是A.2013年B.2014年C.2015年D.2016年E.2017年请选择:A B C D E4 、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时间为A.2小时B.3小时C.4小时D.5小时E.6小时请选择:A B C D E地坛医院收治北京首例H7N9患儿的时间是A.2009年B.2013年C.2014年D.2016年E.2017年请选择:A B C D E。
新突发传染病的防控.

二、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
问题和思考: 2、对传染病暴发疫情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按规定进 行报告? 是否掌握报告规范和标准;非法定传染病暴发病情: (腺病毒疫情,病毒性脑炎疫情)
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 总体目标: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强突 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突发急性传染病 预防控制中长期策略,建立健全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 应对机制、预案体系,坚持早期预防、及时预警、快 速反应、有效控制的原则,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降低突发 急性传染病的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进展
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指导性 文件 在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突发急性传染病
组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完善相关预案、规范和技术方案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队伍、演练培训) 推进相关科研工作 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
省CDC
省卫生厅
省政府
生
信
息 网
市州CDC
市州卫生局 市州政府
络
县CDC
县卫生局
县政府
乡 村 疫情
医院 疫情
人工甲甲类类报传传染染告病病 网络报告
二、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
问题和思考: 1、我们是否具备发现传染病的能力? (1)各级CDC能否在第一时间甄别出传染病异常事 件?(人员不够、能力不足) (2)医生能否准确诊断并报告传染病?(不掌握诊 断标准,传染病的漏诊/误诊) (3)监测系统敏感性如何?(流感监测、不明原因肺 炎监测):准确性和及时性。
传染病突发疫情应急预案

传染病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传染病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一、总则为了全面落实传染病“早知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工作要求,防止传染病的感染,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传染病突发应急处置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管理、分级预防、快速反映、依靠科技的原则。
二)疫情分级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传染病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即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一级)、较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二级)和一般传染病疫情事件(三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1、重大疫情:1)出现1例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2)出现1例鼠疫病例;3)发生多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确诊病例;4)一次疫情出现30例以上肺炭疽病例;5)出现1例以上的肺炭疽病例;6)本年发生的艾滋病病例数较去年同期或上一季度的病例数增加5倍以上;7)连续出现白色粉末等不明原因的生物恐怖事件;8)出现5例以上关联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9)在一个潜伏期内全市出现500-2000例以上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10)一个自然村或集体单位10内出现3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11)两周内流行性感冒病例数超过总人数的10%以上;12)一个自然村或集体单位在21天内出现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13)两个以上区(县)在10天内发生30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14)发生职业性炭疽5例以上;15)10天内发生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病例数超过总人口数的10%以上。
2、较大疫情:1)出现新发传染病(输入性埃博拉病毒感染、西尼罗病毒感染、裂谷热等)病例;2)出现1例人间禽流感确诊病例;3)出现一起确定性炭疽、或不明原因物质的生物恐怖事件;4)学校等重点单位发生传染病暴发,出现2例以上的病危或1例死亡;5)出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病例并出现续发病例,有2例以上病危或1例死亡;6)在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会议期间,出现任何传染病病例;7)一次疫情出现10例以上霍乱病例;8)短期内特殊职业(如皮毛加工、牲畜屠宰)人群中出现5例以上炭疽病例;9)出现3-5例关联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0)本年艾滋病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加3-5倍;11)某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10天出现100例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1.发现重大、较大疫情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对策

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 2013 年以前), 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寨卡病毒的流行与防控
WHO 通报, 2015 年 5 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例。 2016 年 2 月 2 日(北京时间), WHO宣布,新生儿小头症 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 “ 国 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 ” ,这些病例可能与寨卡病毒流行密切相关。截至 2016 年 2 月底,美洲 、大洋洲、亚洲、非洲等 36 个国家和地区 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当前寨卡病毒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出 现上升 态势,疫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 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大陆已出现 10 例输入性病例,同时 我国台湾也报告1 例输入性病例。
续 2-7天 ,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重症、 死亡病例少见。 3. 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寨卡病毒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在系统发生树上和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热病毒、 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等相近。 •全长为 11KB 的单股正链 RNA ,包含 10794 个核苷 酸编码的 3419 个氨基酸。 • 该病毒 1947 年在乌干达一片名为寨卡的热带雨林内 的恒 河猴中首次被人类发现。 •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 酸 、不耐热。
流行季节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 , 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 均可发病。
疫情概况
2007 年以前: 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主要散发分 布于非洲(如埃 及、中非共和 国、坦桑尼亚、 乌干达和塞拉 利昂)和亚洲 (如泰国、柬埔 寨、印度尼西 亚、印度、菲律 宾和越南等 国),确诊病例仅 14 例。 发 病少且疾病较轻,因此之前 并 不是人类重点关注的传染病 。 可能部分病例被诊断为登革热。
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定

DETECTION OF 58 DIFFERENT MASS TAGS BY APCI-MS
THE JEROME L. AND DAWN GREENE INFECTIOUS DISEASE LABORATORY
MAILMA N S C H OO L OF PUB L I C H EA L T H Co l u m b i a U n i ver s it y
应 用
目前,建立在此技术上的有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模 块(包括19个病毒和3种细菌),流感病毒亚型检 测模块,出血热病原体检测模块,痘疹病毒检测 模块和脑炎脑膜炎病原体检测模块。尽管目前已 开发的分子量标签只有64个,但根据质谱分析的 分子量范围,还可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保证了这 一技术具有足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Embryonated eggs
From Principles of Virology , Flint et al ASM press
核酸诊断的发展史
核酸分子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PCR) 核酸定量分析
核酸的直接检测 定性PCR
核酸扩增检测(PCR) 定量PCR
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molecula hybridization)
THE JEROME L. AND DAWN GREENE INFECTIOUS DISEASE LABORATORY
MAILMA N S C H OO L OF PUB L I C H EA L T H Co l u m b i a U n i ver s it y
RESPIRATORY SYNDROME PANEL
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4. 《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办法》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规定》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疾病首次在我国发生或传入,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 已知传染病发生重大变异,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
3. 疾病爆发流行,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或严重社会影响。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指挥部- 组长: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 副组长: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 成员:包括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教育、财政等部门负责人。
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2. 现场指挥部- 组长:由当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 副组长:由当地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 成员:包括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教育、财政等部门负责人。
现场指挥部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实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3. 专业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情监测、调查、诊断、治疗、防控等工作。
- 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病例救治、隔离、消毒等工作。
- 交通、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负责配合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等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 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上报上级卫生健康部门。
2. 应急响应- 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 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疫情调查、病例救治、隔离、消毒等工作。
3. 病例救治- 医疗卫生机构对确诊病例进行救治,确保救治质量。
-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排除疑似病例。
4. 疫情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关于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7-07-05卫应急发〔2007〕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切实做好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当前我国防治突发急性传染病面临的挑战,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出发,我部组织制定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组织实行。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为做好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制订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一、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当今,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突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形势十分严峻。
2003年新发现的SARS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报告SARS病例8098例,其中死亡774例,病死率达9.56%。
自2003年以来,全球共有12个国家发现报告了31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191例。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曾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发生在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先后造成近5千万人死亡。
20世纪末英国首次暴发疯牛病,随着疯牛病的暴发流行,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加拿大、香港特区先后出现了变异性克-雅氏病(vCJD)病人,目前全世界vCJD病例已达134人,病死率高达100%。
2001年在澳大利亚等国发现梅塔肺炎病毒引起较大规模的支气管炎和肺炎流行,造成婴幼儿的死亡。
1998-1999年在东南亚出现的尼巴病毒性脑炎,共造成106人死亡,病死率达40%。
在非洲、美洲相继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病毒出血热疫情发病凶险,且病死率高。
我国是受突发急性传染病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仅我国内地就报告SARS病例5327例,其中死亡349人,病死率达6.55%。
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经济损失高达933亿元人民币,约占2003年GDP0.8%。
自2005年10月以来,我国内地已经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4例,其中死亡15例。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美国、加拿大及泛美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和西太平洋区联合制定了《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不断增加,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6℃,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多,增加了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机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亿人。
由于流动人口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基础性防病工作难以保证连续和稳定,容易导致突发急性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三)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放射性物质等的过度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也会引起生物体变异,产生新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资源需求的扩大,人类生产和生活范围不断拓展,人与自然界中的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接触的频率及方式有所改变,一些原本在动物间传播的动物疫病开始向人间传播,导致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
目前,农村地区家禽、家畜饲养非常普遍,散养比例大,人和家禽、家畜接触密切,容易造成禽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基础卫生设施相对较差,不良卫生习惯尚难得到根本改变,容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六)我国民族众多,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各异,部分地区的居民延续着食用野生动物、生食海产品或禽类的习惯。
有些地区的居民,将猎捕野生动物作为经济来源,增加了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时间空间被放大。
(七)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交通工具现代化,致使国家之间和地域之间人员往来、物资流通更加广泛,增加了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的危险。
(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传染病病原体的研究不断深入,甚至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在实验室合成新的致病微生物。
然而,生物安全管理依然存在漏洞,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构成新的隐患。
(九)尽管人类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掌握了一些有效的科技手段,但对突发急性传染病认知程度仍非常有限,防控和救治的成本昂贵。
因此,预防为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方针。
二、防控战略目标(一)总体目标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中长期策略,建立健全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机制、预案体系,坚持早期预防、及时预警、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的原则,不断提高应急处臵能力,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降低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具体目标1.发现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2.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预警能力,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症状监测报告系统。
3.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臵机制。
4.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臵预案体系,加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准备。
5.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地域间以及国际社会间的沟通与合作。
6.搭建中央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科研攻关的技术平台。
以病原微生物、预防性疫苗、救治药物和检测方法作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
7.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8.建立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分子分型数据库,科学、有效处臵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
9.研究我国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规律、感染情况及传播媒介,为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提供基础数据。
三、政策措施(一)加强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1.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各地应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卫生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2.制定和实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有关的人员培训、物资储备、重点实验室建设、现场控制、医疗救治等中长期规划。
加大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工作投入。
3.制订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政策,医疗救治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对患者进行突发急性传染病排查、诊断、治疗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机制1.指挥协调机制。
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工作应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建立分级管理和分级响应机制。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咨询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收集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防控对策。
上级卫生部门应指导下级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和医疗救治,并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臵工作。
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在卫生部与各省指挥决策骨干网的基础上,扩展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络,形成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网络,满足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时应急指挥的需要。
2.信息沟通机制。
卫生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全球观,与国内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通报国内外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发展规划等信息,及时获取国境卫生检疫、国外疫情动态等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相关的信息,掌握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动态。
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反馈和共享平台,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人员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信息反馈,加强实验室诊断结果对临床救治的信息反馈等。
切实加强机构之间、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风险沟通和管理能力。
制订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沟通计划,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科学有效地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
3.部门协作机制。
突发急性传染病多来源于动物或由国外输入,要建立并完善卫生、农业、林业、国境卫生检疫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共同研究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对策,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监测,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
(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轻突发急性传染病危害1.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鼓励公众积极配合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2.采取疫苗免疫、媒介控制、旅行劝告、检疫通告、隔离等措施控制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
3.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减少医源性感染和实验室感染的发生,以及耐药性致病菌的产生,降低环境因素引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
4.加强对野生动物管理,避免公众接触、食用野生动物,降低野生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风险。
加强活禽市场管理,规范活禽养殖、免疫、运输、销售行为,减少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风险。
(四)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早期预警能力1.完善监测系统。
在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以突发急性传染病为重点的综合性监测系统,逐步完善对重要临床症候群、不明原因死亡、药品及卫生用品销售、学生缺课、实验室病原学等综合监测,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
2.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中的哨点作用,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