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式八段锦

合集下载

八段锦

八段锦

八段锦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

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

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

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

”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

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

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

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

坐式八段:中国传统导引养生功法的精华,中老年人健身的明智选择

坐式八段:中国传统导引养生功法的精华,中老年人健身的明智选择

坐式八段:中国传统导引养生功法的精华,中老年人健身的明智选择八段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导引养生功法,自宋元以降,流传普遍,影响深远。

据今人研究,八段锦实际包括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两种功法。

而坐式八段锦动作幅度不大,易学易练,不会造成运动损伤,健身效果良好,对大脑、颈、肩、腰等部位的保健效果尤为突出,非常适合长期伏案劳作的脑力工作者和中老年人习练,惜其口诀太过繁杂,冗长难记。

为方便大家的学习和练习,兹根据《导引健身法解说》(吴志超编著)等今人研究成果,对功法练习方法进行归纳梳理。

一、坐式八段锦发展历程简介最早对坐式八段锦功法进行详细描述的是成书于元朝初年的《修真十书》,共有两处:一是《杂著捷径卷之十九》载“钟离八段锦法”:“闭目冥心坐(冥心盘趺而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闻,自此以后,出入息皆不可使耳闻)。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移两手心掩两耳,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击脑后,左右各二十四次)。

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先须握固),赤龙搅水浑(赤龙者,舌也;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津液生而咽)。

漱津三十六(一云鼓漱),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汩汩声而咽之),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

闭气搓手热(以鼻引清气,闭之少顷,搓手令极热,鼻中徐徐乃放气出),背摩后精门(精门者,腰后外肾也。

合手心摩串,收手握固)。

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想用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即用后法)。

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闲步顷间),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

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

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再用急搅取水同前法),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谓再漱三十六如前,一口分三咽,乃为九也)。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坐式八段锦床上八段锦之十二段锦图文详解白话文教学

坐式八段锦床上八段锦之十二段锦图文详解白话文教学

坐式八段锦床上八段锦之十二段锦图文详解白话文教学精选:实用八段锦教程【连载中】十二段锦又叫作坐式八段锦、床上八段锦,以下是具体的动作详解。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原注: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忘心中杂念。

凡坐要竖起脊柱,腰不可软懈,身不可倚靠。

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祛邪也。

静思者,静心思虑而存神也(图1)。

注释:第一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入静,就是要达到心无所想所思无念无想的境界,当然这只是相对的,不然则不符合辩证法了。

古人云:“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

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

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牢。

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固也。

”武当气功中的“五调八要”也正是对修炼者的基本要求,故其中之调身、调心应用于此,自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综上所述,只有排除杂念,方可冥心;只有冥心,方可存神,这才是十二段锦的基础,也是道家修练筑基的不二法门,学者宜勤加修炼,自可登堂入室。

具体动作:首先轻闭双目,盘腿而坐。

轻闭双目,是为了防止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扰乱心神难以入静。

若闭目时仍有杂念,可以目露一线之光,所谓目视鼻端,鼻观心,借此以集中精神,以达到排除杂念心无所想之境界。

但一般情况下,仍以轻闭双目为宜。

盘坐的方法有单盘、双盘、自然盘三种姿势,初练时,可采取自然盘,待功力稍有进境再单盘,渐至双盘,其要求各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以单盘为宜,以右脚跟抵精门进行练习。

盘坐好后,可以将大拇指轻扣于四指中,两手握成拳状(此道家谓之握固),分别置于双膝上,静静地盘膝而坐。

握固的目的,一方面使掌心劳宫穴,气之出入不至疏泄;另一方面可使手太阴肺经与心经相接通,使心肺二脏得到较好地锻炼,此道家秘术,不传六耳矣。

盘坐时以床上为佳,不但柔软舒适,而且使杂气不易侵入人体,使海底常处温暖之中。

盘坐时脊柱要伸直,大椎穴稍前顶(此亦秘术),自然会拉起人身之龙骨,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线,便于养丹炼丹。

八段锦 坐着练也强身

八段锦 坐着练也强身

八段锦坐着练也强身作者:温勇来源:《婚育与健康》2015年第08期坐式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不用器械辅助,学会后可随时、随地进行锻炼。

不仅有助于减少头颈部、腰部和四肢肌肉发生僵硬、萎缩的概率,而且能适当增加胸廓活动度,增强心肺功能。

第一式:激奋元阳动作要领:自身体两侧抬起双臂,掌心向下,随后双臂交叉至于腹部前面。

下降至腹部时,交叠前臂。

然后反掌,重新向上举双臂至最高处,掌心向内,最后将双臂放回到身体两侧。

功效:激奋元阳以放松颈部、肩部、四肢等为主,调整全身机能,为进一步功能锻炼热身。

第二式:醒脑明目动作要领:侧平举双臂,然后按摩攒竹穴、太阳穴等头面部重要穴位。

再将双手掌交叠在颈后,以稳固颈椎。

后仰颈部,颈部与手掌相互用力。

功效:此式能清利头目,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并增强颈部肌肉强度。

第三式:双手托天动作要领:侧平举双臂,掌心向下,双手缓缓置于腹部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

然后在十指交叉的基础上反掌向上,手臂伸到最高处。

功效:本动作能整理三焦,具有理顺上焦肺气、中焦脾气、下焦肾气之功效,使气血通畅全身,能强身健体。

第四式:回头望月动作要领:将头部转向左侧,同时配合上肢作扩展运动2次。

再将头部转向右侧,手部动作同前。

功效:回头望月结合了颈部肌肉“等长收缩”的功能锻炼思想,以上肢动作配合颈部轻度后伸、后仰活动,可增强颈部肌群力量,减少颈椎病发病率,延缓颈部衰老。

第五式:通络理筋动作要领:横举双臂平肩,掌心向下。

然后将双臂置于腹部前,作怀抱状。

再上举左臂,下伸右臂,两臂同时伸展,掌心向外,头部上仰。

接着恢复至怀抱状,再上举右臂,下伸左臂,两臂同时伸展,掌心向外,头部上仰。

功效:本运动以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主,增大关节活动度,可有效避免肩周炎、网球肘、腕关节劳损发生。

第六式:扩胸守气动作要领:横举双臂平肩,然后双手握拳作扩胸运动。

在双手握拳的基础上,左臂向左侧平举,右臂屈曲,同时拉伸,头部转向左侧。

再双手握拳作扩胸运动,右臂向右侧平举,左臂屈曲,同时拉伸,头部转向右侧。

站式和坐式八段锦

站式和坐式八段锦

站式八段锦功法操作一、两手托天理三焦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两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掌,掌心上托,两臂充分伸展,放松,如伸懒腰状。

同时缓缓抬头上观,缓缓吸气。

然后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下落,至胸前边落边翻转掌心朝上,微低头,同时缓缓呼气,眼视双手。

如此反复练习4~8次。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

上体正直,两手握拳,食指与拇指成“八”字撑开,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

同时右臂屈肘右拉,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开弓状,眼视左手。

然后复原后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接着作左拉弓状,动作同右拉弓,唯方向相反。

如此左右反复操作4~8次。

三、调理脾胃臂单举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左臂伸直后,左手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

左手覆掌在身前落下,同时引气下行,随之全身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接着右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动作同左手,唯方向相反。

如此反复操作4~8次。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叉腰。

头颈带动脊柱缓缓拧转,眼视后方,同时配合吸气。

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

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

换一方向作同样动作。

如此左右后瞧反复4~8次。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

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头象小勺舀水似的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合吸气。

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

同时全身放松,呼气结束时,两手同时作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

然后换一方向作同样动作。

如此左右反复操作4~8次。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两掌分按脐旁,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接着上体缓缓向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然后上体直起,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以两手抵住腰骶部,上体缓缓后仰。

坐式八段锦对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坐式八段锦对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坐式八段锦对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坐式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健身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控制,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能、改善心脏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坐式八段锦对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对坐式八段锦对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

心衰患者常表现为呼吸急促、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心衰患者的特点,传统的康复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方法,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往往只能控制病情,无法根本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寻找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康复方法对心衰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坐式八段锦对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坐式八段锦可以促进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增强心肌收缩的协调性,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特别是对于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而言,坐式八段锦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心脏的排血量,减轻心脏的负荷,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减轻心衰患者的心悸、气短等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坐式八段锦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体能状况。

心衰患者常伴有乏力、肌肉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坐式八段锦通过锻炼肌肉、提高体能、增强体力,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改善这些症状,增加他们的运动耐受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坐式八段锦对心功能Ⅲ~Ⅳ级稳定期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改善心脏功能、提高体能状况、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坐式八段锦作为心衰患者的康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为他们重返正常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

养生保健操图文课件

养生保健操图文课件

包括全身关节酸痛、冬天手脚冰冷、头晕目眩、身体虚弱、
心悸冷汗、忧郁恐惧、肥胖、血压太高、血压太低、糖尿
病、尿毒症、肝病、胃病、气喘、心肌梗塞、恶梦、反应
迟钝、老人脑力退化健忘、痛经、神经衰弱、脾气暴躁、
皮肤病、近视、远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飞蚊症、
散光、目视不清、眼痛、眼涩、干眼症、耳鸣、重听、下 痢、便秘、口臭、口苦、口干、呃逆、梦遗、滑精等慢性
病。
37
第十节六字气诀
要领: 口呼鼻吸,呼气时根据需要默念 嘘、呵、呼、口四、吹、嘻六字。 功效:嘘治肝之实证,如头痛目赤,肋 疼易怒;呵治心之实证,如口舌生疮、 心烦不寐;呼治脾之实证,如脘腹闷胀, 食积不化;口四治肺之实症,如痰多气 壅:口干咽疼;吹治三焦之实证,如腹 胀、大小便不通。
38
本章内容结束!
35
第八节转身托天
要领: 1.两左手向上托天,手臂伸直,
右手向下,手臂伸直,身体向右侧转动, 两眼望右手;2.右手向上托天,手臂伸 直,左手向下,手臂伸直,身体向左侧 转动,两眼望左手。左右各做4次。功效: 该动作对于肩背、坐骨神经痛、腰肌劳 损、颈椎病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 用。
36
第九节双手旋转击掌运动
5
第一势
■ 第一 图闭目冥心坐,握 固静思神
盘腿而坐 , 紧闭两目 , 冥忘心中杂念。凡坐,要 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 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 手牢固,所以闭关却邪也。 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
也。
6
第二势
第二图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
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 指相叉,抱住后项,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 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呼,不宜耳闻有声。

八段锦源流与演化和发展

八段锦源流与演化和发展

天下功夫源流50八段锦源流与演化和发展文/张绍义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中。

据该书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半夜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这些记述说明八段锦在南宋时己流传于世,这一时期的八段锦分为坐式和立式两种形式。

坐式八段锦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坐式八段锦源自唐代钟离(权)创编的“钟离八段锦法”,此首见于《修真十书》,曾收入明代《正统道臧》第122—131册。

南宋曾慥在《道枢•众妙篇•临江记》注中有过记述:“钟离(权)先生八段锦,吕公(洞宾)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

”另一说认为坐式八段锦源自明代臞仙《活人心书》中所载“八段锦导引法”。

此两法的歌诀图基本相同。

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如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八段锦导引法》,清代席锡蕃集《八段锦内功图说》,清代娄杰集《八段锦坐立功图说》中的《八段锦坐功》等。

清乾隆年间徐文弼将此法收入其所编的《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咸丰年间潘霨据徐氏本并略微增删,编入《卫生要术》,光绪年间王祖源改《卫生要术》书名为《内功图说》,流行于世。

立式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其文字为:“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未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

而在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修身秘旨》中,八段锦被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己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如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八段锦导引法》,清代席锡蕃集《八段锦内功图说》,清代娄杰集《八段锦坐立功图说》中的《八段锦坐功》等。

天下功夫源流51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谷岱峰老人密传的按摩保健法坐式八段锦锦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织成的丝织品。

古人把他们创造的保健动作比作美观悦目、五颜六色的锦;又因保健动作有八段,所以称之为八段锦,含有动作简练而效用显著之意。

八段锦历史悠久,分为站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

这套八段锦属于坐式,其特点是以按摩动作为主。

一、基本要求(1)姿势:床上八段锦可以坐在床上做,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做,还可以卧着做,这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但无论是坐着或卧着按摩,最好裸体进行(或上体、四肢裸露进行)。

如果平时坚持锻炼,由春夏坚持练到秋冬,而且身体健康情况又好,则在寒冷时仍应坚持裸体坐着做。

这样做,不仅能收到按摩之效,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空气浴作用。

如果平时缺乏锻炼或身体健康情况不好,不能适应寒冷的刺激,则可以躺在被窝内做,不过,这时有些动作不能做,或做不好(如搓脚心、浴腿等)但这也无妨,仍可产生一定效用。

坐或卧要根据个人健康情况而定,不可勉强,否则会引起感冒等病,对身体反而不利。

卧着做时,头部功要仰卧抬着头做,搓脚心要穿好衣服坐起来做,搓腰眼则可侧卧轮流用一只手搓。

(2)意念:坐好或仰卧好以后,即排除杂念,耳不旁听,目不远视,心静神凝,意守肚脐,即只想着肚脐那个地方,别的一概不想。

肚脐位腹中部,而腹部是脏腑杂聚之所,因此意守此处,作用甚大。

(3)呼吸:姿势和意念调整好了之后,即可进行几次深长呼吸。

呼吸是用自然的腹式呼吸进行的。

腹式呼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吸气时腹部凹下,同时胸部外鼓,这叫做逆式腹呼吸;另一种是吸气时腹部凸出,同时胸部内缩,呼气时则腹部内收,这叫做自然的腹式呼吸。

这两种腹式呼吸都可用,但开始时最好用自然的腹式呼吸,因为逆式腹呼吸比较激烈。

身体好的人愿意两种混合着用也是可以的(每次练功时先用逆式腹呼吸,后用自然的腹呼吸,或这次用自然的腹呼吸,下次用逆式腹呼吸均可)。

呼吸时用鼻吸气,同时舌舔上颚;用口呼气,同时舌放下。

如此呼吸八、九次(一呼一吸为一次,以下同此)。

呼吸时,要逐渐做到悠缓细匀,绵静细长,以舒适自然,轻松愉快为度。

初练此功时,可以先呼吸三~五次,然后量力逐渐增加次数。

如愿多练,还可以每天增加三次,逐渐增加到每次练功呼吸八十几次。

但在增加次数时,必须根据个人身体健康情况,循序渐进;特别是体弱和多病的人,更应慎重,否则由于呼吸时横隔肌上下激烈起伏运动,可能伤及内脏。

呼吸时,要求室内空气新鲜。

如果室内空气不新鲜(如冬季来不及换气),则可以暂不做深呼吸,而直接做八段锦动作。

做完动作,穿衣起床后,可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补做。

深长呼吸做完以后,在做床上八段锦或床下六段功时。

呼吸始终要保持自然,不必用意指挥。

二、基本动作第一段:干沐浴这段功为便于掌握又分为八小段。

这段功有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经络脉路的功效,能灵活四肢关节,助长肠胃蠕动。

做完这段功之后,全身感觉舒适,精神爽快,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1)浴手--两手合掌搓热,左手紧握住右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着右手紧握住左手背摩擦一下,相互共摩擦十几次(一左一右为一次)。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手三阳经是从手走向头,手三阴经是从胸走向手。

手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起止点,所以干沐浴先从手做起。

摩擦手,能使手上气血调和,十指灵敏,有助于经络畅通,便于以后做功。

(2)浴臂--右手掌紧按左手腕里面,然后用力沿臂内侧向上擦到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到左手背。

如此往复共擦十几次,然后用左手如上法擦右臂十几次(一往一复是一次)。

臂部有三个重要关节,正当经络脉路的要道,故稍有不适,就会影响全身活动。

浴臂功能促使关节灵活,防止关节发炎,并能通经活络,防止膀臂酸痛。

患寒臂痛者,可加做此功,次数可增加到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疗效比较显著。

但因发炎而臂部热肿痛者,不可做此功。

(3)浴头--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向下擦到下颌,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到前额,这是一次,共擦十几次。

接着,用十指指肚或指甲均匀地轻揉整个头部的发根十到二十次。

然后用两拇指由太阳穴附近向头上部捋,捋至头顶后,即五指靠拢向下捋,捋到项部,算做一次。

这样捋十几次,有助于降低血压。

如血压过高,可加捋30-70次左右。

头为一身之主宰,依中医理论来说,是诸阳所会,百脉所通,因此要特别注意加以养护。

浴头功,可以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和,气血不衰,故久做浴头功的人至老面色仍红润,不生皱纹。

毛发的毛囊和血管末梢相连接,轻轻揉发能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既能疏散血液过多的充血现象,有助于防止脑溢血,又能引血上行,克服脑贫血等症。

又由于揉发能直接活跃其生理机能,所以常揉发还有可能使发落重生。

(4)浴眼--两手轻握拳,两拇指弯曲,用拇指背分擦两上眼皮各十几次,然后用两手拇指分按两侧太阳穴旋转揉动十次,再向相反方向揉动十次;最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两眉头中间部位,揪十几次,与此同时,用左手从后头发际向下捋到项部十几次,换手同上动作十几次。

按中医理论,眼的功能同五脏有关,所以有肾病的人,其瞳子多昏暗。

浴眼可使眼部气血畅通,肌肉保持丰满,到老年也不会发生眼睑下垂现象。

此外,对预防近视和远视也有一定的作用。

太阳穴附近毛细血管非常多,揉动此处可以通经活络,抵抗风寒侵袭;揉后使人感到特别舒适,有助于治疗头痛、头昏。

揪两眼中间部位,可使眼内虚火外泻,有助于防止眼疾。

(5)浴鼻--两手拇指微屈,其他回指轻握拳,用拇指背沿鼻梁骨商侧上下往返用力各擦十次(上擦到眼下部,下擦到鼻孔侧);冬天或天气骤冷时可增到三十几次。

擦鼻时,两手可以一同向上或向下擦,也可以一手向下,另一手向上交叉起来擦。

一上一下,为一次。

擦鼻两侧,可使鼻腔血液畅通,温度保持正常,从而可使吸进的空气变温,使肺脏减轻受冷空气的刺激,自然有助于免除咳嗽,防止感冒。

据许多人反映,练此功确有助于防止伤风。

(6)浴胸--先用右手掌按在右乳部上方,手指向下,用力推到左大腿根处;然后再用左手从左乳部上方同样用力推到右大腿根处,如此左右手交叉进行,各推十几次。

此功卧着做时,可先把右手按在左乳部,手指向上,用力擦到右大腿根部;然后把左手按在右乳部,手指向上,用力擦到左大腿根部;一左一右为一次,可连续擦十几次。

(7)浴腿--两手先紧抱一侧大腿根。

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回大腿根。

如此上下来回擦十几次(一上一下为一次)。

两腿擦法相同。

对这种擦法如感觉不便,也可大腿小腿分开来擦。

腿是负担上体的骨干,有三个关节,且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经络要路。

因此,浴腿功可使关节灵活,腿肌增强,有助于防止腿疾,增强步行能力。

(8)浴膝--两手掌心紧按两膝,先齐向外旋转十几膝关节在人体活动时承受重量最大,而且多横纹肌和软骨韧带组织,血管的分布较少,故最恶湿怕寒,也容易发生劳损。

如能经常左右擦擦,则可增高膝部温度,驱逐风寒,灵活筋骨,从而增强膝部功能,有助于防止关节炎等难治之症。

第二段:鸣天鼓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孔,两手中间三指轻击后头枕骨(小脑部)十几次。

然后,掌心掩按耳孔,手指紧按后头枕骨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样连续开闭放响几十次。

最后,两中指或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三次,再骤然拔开,这算做一次,这样共进行三--五次。

后头枕骨内是十二经络的诸阳经聚会之所,又是小脑所在部位,故轻击可清醒头脑,增强记忆,特别是在早起或疲劳之后,效果更为明显。

两耳内有前庭等神经装置直通大脑,故通过开闭使两耳鼓膜震荡,可以加强听觉,预防耳疾。

第三段:旋眼睛端坐凝神,头正腰直,两眼向左旋转五--六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五--六次,前视片刻。

此功看来非常简单,左右旋转不过十次,效果似乎不会大。

但经验证明,只要朝夕认真做两遍,久久习练,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的。

第四段:叩齿先心静神凝,口轻闭,然后上下牙齿互相轻轻叩击三十几次。

牙齿不仅是骨的末梢,同筋骨有直接关系,而且同胃、肠、脾、肾、肝等内脏活动也有密切联系。

因此。

经常行此功,可以增强牙齿,促进消化系统的机能。

第五段:鼓漱闭口咬牙,口内如含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三十几次,漱口时,口内多生津液(唾液)。

等津液满口时再分三口慢慢下咽。

初练时可能津液不多,久练自增。

此功主要是为了使口内多生津液,以助消化。

生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唾液有解毒免疫和帮助消化的功能。

古人非常重视津液的作用,因此造字时取意"舌上的口水"为"活"字,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段:搓腰眼两手对搓发热以后,紧接腰眼,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分,然后再搓回到两臂后屈尽处,这是一次;共用力搓三十几次。

腰眼位居带脉(即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也是肾脏所在部位,最喜暖恶寒。

用掌搓腰之后,势必发热,这样就不仅温暖了腰眼,而且可以增强肾脏机能,疏通带脉,久练到老,腰直不弯,并且可防腰痛。

有人腰痛,搓到几百次,汗出方止,收到了一定疗效。

第七段:揉腹如果肠胃不适或有慢性肠胃病,可做揉腹功。

男子揉腹功的做法是:左手叉腰或放在左大腿根(仰卧做时手的位置不限),右手从心口窝左下方揉起,经过脐下小腹向右擦揉,仍还原处为一次,共揉三十几次。

然后右手叉腰或放在右大腿根,左手再揉擦三十几次,揉法同上,只方向相反。

揉腹用力要轻。

由于此功费时,无肠胃病者,也可不做,也可只揉擦五--六次。

肠管的蠕动方向是一定的,是由上向下蠕动的;但肠管在腹腔内的存在状态是盘旋的,是不定向的,所以揉腹可以左右各揉三十几次。

揉腹功长期坚持,不仅能增强肠胃消化功能,而且有助于医治各种肠胃病。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擦胸和揉腹时,内脏和隔肌受到外界压力,遂起伏升降,引起肠胃蠕动加大,各器官系统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功能旺盛,从而使脏腑机能增强,逐渐消除病灶,自然能达到痊愈的目的。

实践证明,确有人经过长期揉腹治好了某些胃肠病。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女性与男性做法不同。

手掌搓热,左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右手掌心由心口窝处,向左下方旋转,旋转一周为一次,可揉转几十次。

然后右手叉腰,左手掌心自肚脐处,向右下方旋转,经过小腹(耻骨边缘)回到原处为一次,也揉转几十次。

左右手揉转的部位不同:右手揉转于肚脐上方和心口窝下方之间,方向是向左下方开始转起,而左手则揉转于肚脐下方和小腹一带,方向是向右下方开始转起。

女性久练此功,可以增强脏腑,帮助消化,调经聚气。

第八段:搓脚心两手搓热,然后搓两脚心八十多次。

脚心属于足少阴肾经(经络名)。

此经起于脚心,止于胸上部,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所以搓此处可导引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并能舒肝明目。

洗脚后顺便搓脚心,效果尤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