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教案

合集下载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等。

3. 培养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2. 光武中兴: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3. 明章之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4. 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5. 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东汉的衰亡。

2. 教学难点: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及危害;东汉衰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其他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让学生了解东汉的起源及其政治特点。

3. 分析光武中兴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4. 讲解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特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中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

5. 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表现及其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

6. 讲解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状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汉的兴衰及其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新朝、王莽改制、东汉建立、刘秀“柔道”治天下、光武中兴、东汉豪强、黄巾起义理解:西汉以来的社会矛盾及光武帝的措施与妥协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及其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危害2、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知道东汉历史兴衰概况(2)导读分析,王莽托古改制迅速失败原因。

(3)导读分析光武中兴含义和原因(4)比较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概况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a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

b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部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素质和统治措施息息相关。

c 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光武中兴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三、知识结构1.新朝(9~25年)a) 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b)王莽改革:i.目的:缓解社会矛盾ii.结果:1.未能奏效,引起社会混乱2.在绿林、赤眉军起义军打击下,政权覆灭。

2.东汉(25~220年)a)建立:公元25年,刘秀都洛阳,史称东汉b)光武中兴i.施政思想:以柔道治天下,简政安民ii具体措施:1.简政以安民2.释放奴婢,减轻田租3.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4.官僚和豪强妥协iii.效果:天下出现大治局面c)东汉衰败i.皇权日趋衰落ii.豪强地主势力膨胀iii.外戚、宦官与士大夫相互倾轧iv.黄巾起义,军阀割据【启发导入】我们常把刚出现的事物或性质改变得更好的社会,称之为“新”,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存在非常的时期(或王朝),被冠以“新”字。

这个新朝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如此短暂的?【导读思考】阅读教材第一段和小字,知道新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大致概况。

思考:L、王莽是为什么能轻易篡汉夺权?提示:一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关;二是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以外戚身份利用贵族宗派斗争,运用矫情伪饰的手段获取高位,乘机夺取政权。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兴盛,知道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2. 掌握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了解黄巾起义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东汉的建立与兴盛。

2.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3.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

4. 黄巾起义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2.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

3. 黄巾起义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东汉是如何建立的吗?Step 2: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X页,阅读关于东汉建立与兴盛的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3:课堂讲解1. 讲解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等。

2. 分析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如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

3. 讲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Step 4: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对于东汉兴盛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5:课堂小测a. 东汉是由谁建立的?b.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c.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是什么?d. 黄巾起义对东汉有什么影响?2.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纠正错误。

Step 6: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东汉的兴衰对于后世的历史教训。

Step 7: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东汉的兴衰。

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东汉的内部斗争与外患1. 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斗争,包括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以及皇权衰弱等现象。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讲解东汉的建立背景,包括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1.2 介绍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以及他如何利用农民起义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汉室。

1.3 讲解东汉建立的过程,包括刘秀称帝、定都洛阳等重要事件。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讲解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刘秀的改革措施。

2.2 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如纸张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

2.3 讲解东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与西域的联系和朝鲜半岛的统治。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讲解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外戚专权,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

3.2 介绍黄巾起义的爆发和起义军的影响,以及东汉政权的应对措施。

3.3 讲解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乱,以及东汉王朝的衰落过程。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讲解曹操父子的崛起和他们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4.2 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东汉政权的影响。

4.3 讲解东汉朝廷的分裂和最终灭亡,以及三国时期的形成。

第五章:东汉的影响和遗产5.1 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5.2 介绍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张仲景、华佗、诸葛亮等。

5.3 讲解东汉时期的遗产,如洛阳白马寺、东汉画像石等,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6.1 探讨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经济基础。

6.2 研究东汉时期的市场与货币制度,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

6.3 分析东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进展。

第七章: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7.1 探讨东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的关系,如匈奴、鲜卑、羌族等。

7.2 分析东汉时期的边疆政策,了解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7.3 研究东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现象,以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第八章:东汉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8.1 讲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官僚制度等。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王莽的改革失败。

1.2 学习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的历史过程。

1.3 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制度2.1 学习东汉的官制和封建制度。

2.2 了解东汉的皇室家族和外戚势力对政治的影响。

2.3 探讨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1 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3.2 学习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3 探讨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原因。

第四章:东汉的文化与科技4.1 学习东汉时期的文学、史学和艺术成就。

4.2 了解东汉时期的医学、天文和地理学进展。

4.3 探讨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的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东汉的边疆民族与外交5.1 学习东汉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5.2 了解东汉与西域、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外交关系。

5.3 探讨东汉时期边疆民族与外交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东汉的外戚与宦官斗争6.1 分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6.2 了解宦官在东汉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和影响。

6.3 探讨外戚与宦官斗争对东汉国势的影响。

第七章: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7.1 学习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社会矛盾的表现。

7.2 了解官僚腐败和封建统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

7.3 探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第八章: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落8.1 分析黄巾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8.2 了解东汉政府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及其效果。

8.3 探讨黄巾起义对东汉国势的衰落作用。

第九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9.1 学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布。

9.2 了解各大军阀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9.3 探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对国家统一的危害。

第十章:东汉的结束与三国时期的来临10.1 分析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东汉结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2.掌握东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3.了解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其内外呈现的困境;4.理解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汉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2.东汉王朝的建立;3.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4.东汉王朝内外呈现的困境;5.东汉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1.东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难点1.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教师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了解汉朝末年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背景条件,帮助学生理解东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讲授(30分钟)通过PPT和口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东汉王朝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内外呈现的困境,重点讲解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第三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就东汉的征战、废黜、外患、内乱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东汉的具体历史事件。

第四步:评价(5分钟)通过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让学生对东汉王朝的兴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七、教学方法1.导入法:让学生了解汉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2.讲授法:通过PPT和口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东汉王朝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内外呈现的困境,重点讲解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3.讨论法:分组讨论,就东汉的征战、废黜、外患、内乱等问题展开讨论;4.点评法:通过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让学生对东汉王朝的兴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八、教学工具1.PPT;2.教材。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东汉兴衰的理解和思考,以确定教学效果,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东汉的兴衰教案(优秀篇)

东汉的兴衰教案(优秀篇)

《东汉的兴衰》教案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 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their contributions。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汉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东汉的建立背景。

2. 东汉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3. 东汉的灭亡: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事件的影响。

4. 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灵帝等。

5. 东汉的兴衰原因分析:政治体制、社会矛盾、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东汉的兴衰原因。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课程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讲解:按照教学目标,讲解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东汉的兴衰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2. 绘制东汉历史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

3. 复习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物。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刘秀的”柔道”政策是”光武中兴”的原因所在;知道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基本概况;知道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2. 从观察图像和阅读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归纳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特征的方法;从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共同原因和作用;比较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异同;比较王莽”治天下”与刘秀”安天下”的不同效果中,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脱离实际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败
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说明:
1.”兴”指兴盛,”衰”指衰亡。

兴盛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衰亡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光武中兴”和”东汉的衰败”。

2.东汉建立后,刘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因为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地主,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

政治越来越黑暗。

本课难点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简要介绍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导入新课。

说明
本环节设计开门见山:人们提起中国,总要盛赞汉唐王朝,说明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说明汉朝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

但是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地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

对东汉的历史,却感到比较陌生。

是东汉经济不够繁荣、政治不够清明么?是东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内容不够丰富么?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学习东汉的历史作铺垫。

2.讲授”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
十税一。

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

三是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9页文字,了解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和刘秀重视人才的史实。

光武中兴的含义: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盛世局面。

拓展: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4.讲授”东汉的衰败”
提出问题: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分析归纳。

说明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

提出问题: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归纳如下:一是刘秀的”柔道”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二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三是外戚、宦官和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倾轧,激烈争斗,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教师可以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切入,分析上述几点的关系。

东汉建立后,刘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因为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地主,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年龄都较小,容易导致皇权旁落。

豪强地主势力控制着东汉仕途之门,与外戚、宦官和士大夫交接、相互倾轧,统治集团内讧不断,东汉皇帝异常短寿,政治异常黑暗,终于导致爆发黄巾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形成了军阀割据。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对东汉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了解了东汉初的”光武中兴”,了解了东汉中期以后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资料附录]
资料1:豪强地主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

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

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

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

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

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

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汉元帝时,朝廷又逐渐对豪强失去了控制能力。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
资料2: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无知。

中央政权实际上控制在外戚和宦官手里。

88年和帝即位,窦太后揽权,外戚开始专权;92年和帝联合宦官杀窦宪,宦官开始参政。

107年安帝
即位,外戚宦官并用,下层豪强开始进入仕途。

安帝死,宦官杀外戚,立顺帝,宦官势力大进一步,下层豪强进入仕途被承认为合法。

146年桓帝即位,外戚梁冀掌权。

159年宦官杀梁冀,宦官独霸政权。

下层豪强从此也可以做朝官。

外戚是上层豪强在中央政权的代表,宦官则是下层豪强在政治上的靠山。

外戚宦官互相倾轧,反映了两派豪强地主集团之间的斗争。

在斗争中两派豪强地主势力都遭到削弱,士族地主集团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

外戚和宦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的政治势力。

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治腐败,贿赂公行,贵族官僚生活无度,人民饥寒交迫,无衣无食。

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资料3:《后汉书·仲长统传》载: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注:”徒,众也;附,亲也。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

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引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请回答:
①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
②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①措施: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②光武帝还采取如下措施,简政安民: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屡次大赦,平反冤狱,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文教治国: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扩大”太学”规模,建立”郡国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