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_

从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_一、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习难度比较大,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抽象难懂,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大受打击,所以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厌学、畏惧的心态,是我们上好地理课关键的一步。
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身边的一些小事,都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认识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例如,我在讲授“地球的公转”的时候,我便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这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为什么我们的教室有的时候阳光会被挡住?什么时候会被挡住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的,但又没有去思考过的。
所以,问题提出后大家都在积极的思考,有好几个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太阳在南边,南边阳光好。
”有的说:“教室被挡住是因为前面的楼房太高了。
”看到大家都在积极的思考,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儿太阳在南边,而不是在北边?”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候老师只要适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即可。
在这一过程中,尽量把机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学生会看的、能讲的,老师就可以不讲,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而且,这样也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就可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根据社会焦点、热点,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由于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无法推测今后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变化的一切,所以我们所用的教材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并及时引入课堂,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天象观测。
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
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
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
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今年,我们地理教研组的研究专题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它是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制定的。
“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那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一、巧用课前五分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安排了课前五分钟小汇报。
我平时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注意收集有关地理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关地理知识的消息、新闻等,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广播、报纸、期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等。
在上课前,由一名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地理知识,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所汇报内容要尽可能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和阐述。
学生的汇报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介绍中国的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的;有介绍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的;有介绍我国的一些关于主权问题的一些岛屿的……通过汇报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生存环境、关心国家大事等等。
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们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生活即教育”。
的确如此,以前,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很枯燥无味。
如果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就会变枯燥的学为有欲望的学。
比如:我在讲发展农业要根据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和不同的部门,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一课中的活动三时,我就举了我所在地的三个地方:唐山市区、唐山西韩城、还有再往西很远的窝洛沽,让学生判断,后两者都是农村,但地理位置不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那种农业。
学生听了立刻就活跃起来,各抒己见,兴趣盎然。
通过身边的实例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
三、运用和生活有关的电视画面、投影片、录像等进行直观性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电视画面、投影片、录像等直观性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住住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探究

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解析热点问题,抓住特殊时间;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的;发掘课外教学资源是生活中学习有用地理的有效途径。
只有在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和形式上贴近生活,才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首先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易于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是一种有宜的教学取向。
在新课导入、课堂讨论设计和生活演绎等方面将生活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教学进行嫁接,及时新闻链接和情境图像运用;教学的生活例子便于理解,也更具说服力,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其次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的生活作准备的,地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放在眼前而应“面对未来”。
在学习知识中不断树立起以地理的眼光采用理解和判断分析生活现象,让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终身受益。
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为了学生能够熟练的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而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2.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
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
(整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新课程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从上述理念出发,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目前中学地理教材及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打开课本,翻阅一下高中地理课本(人教版)的学习内容:如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这个单元主要是关于宇宙,关于太阳系及关于月球的最基本,最简单的介绍。
由于目前在地理会考标准中不设《月相》这一知识点,课本也作为选学处理,所以上课时也往往减少了对月相的探究;关于地球运动,也仅仅只是作概念解释性的介绍。
如果教师仅仅只从课本出发,那么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也将停留在对概念的了解这一层次。
在现有教育状况下,如果教师仅仅是按照课本及考试标准的要求照本宣科,那么今后中国的天文爱好者的数量将大大的减少,因为课本对宇宙的介绍实在太吝啬了,也实在无法引起同学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那么设想的结果将会是:在中学阶段,学生很少有观测星空的兴趣,很少有观测天文奇观的兴趣。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失去天文爱好者的群众基础,星空也就仅仅只是研究院的星空。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的中学地理就是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
我们要打破这样一种现象,就要让学生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性1、树立环保的地理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使学生树立环保的地理思维。
我国政府批准颁布的《21世纪议程》论述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界定为三条:①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③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政府要求我们有环保的地理思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却走的是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时走的老路——先发展,后治理。
作业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会昌周田中学李瑞山)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则是当代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成为21世纪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适应时代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
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未来发展着想,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迫切、深远的意义。
我们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
在自己的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我们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
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
1、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
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
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连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
作业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会昌周田中学李瑞山)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则是当代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成为21世纪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适应时代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
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未来发展着想,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迫切、深远的意义。
我们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
在自己的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我们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
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
1、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
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
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连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作者:任新明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
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
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
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
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
在乡土教材中了解我们客家人节庆日的“黄元米果”,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渠成。
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四、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1、如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图较少,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地图没有什么用。
教学中,可以使用当地比较详细的地图,就是学生到过的知道的地方,在图中找出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地点。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
2、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五、开展活动,发掘课外乡土内容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
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赣南乡土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在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我们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2、如家乡、县城附近河流(湘江、绵江)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写信封时所涉及的中国行政区划知识、车牌上蕴含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等,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调查小区、街道上车辆的来源,从而达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4、同学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
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5、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
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六.注意抓住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
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
牙形,这种变化缘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突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
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
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
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观察分析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百年或千年一遇的流星雨、月食、日食、彗星等更是不可多得的观察地理现象和进行地理教学的良机。
象黄河断流、造纸厂关闭、原油价格上涨等都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
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观察,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
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
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