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详解

合集下载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调适一、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我国目前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

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高品位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家长和社会的强烈需求,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根据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问题。

主要是指教师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

2、适应性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

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哈特曼认为:适应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以无须付出太高的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及可预期性的环境。

3、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

当教师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始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异常愤怒甚至冲动报复。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调适课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调适课件

05 教师心理健康的未来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01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 档案
为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 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潜在问 题。
02
提供心理辅导和培 训
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培 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应对 能力。
03
建立支持系统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提 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紧急援助,帮 助教师应对心理压力。
详细描述
教师抑郁症通常与工作和生活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期望落空等因素有关。 抑郁症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需要积极寻求治疗和管理。
强迫症
总结词
教师强迫症表现为反复出现强迫性思 维和行为,如过度担忧安全、反复检 查等,导致明显的焦虑和不适。
详细描述
教师强迫症可能与完美主义倾向、职 业压力、焦虑情绪等因素有关。教师 可能因为对工作质量的过度要求和担 忧而出现强迫症状。
教师躯体化症状表现为多种身体不适, 如头痛、胃痛、胸闷等,但无器质性 病变基础。
详细描述
躯体化症状可能与心理压力、情绪问 题等因素有关。教师可能因为长期的 工作压力和情感困扰而出现身体不适 的症状,需要关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 康的关联。
03 教师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自我认知调整
自我认知调整
自我调节
教师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 需求,以便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和压力。
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团队建设、放松训练 、压力管理技巧等,提高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增强彼此 之间的交流与支持。
提供心理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服务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职业,在教育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教师工作的压力也很大。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竞争的日益增长,教师所承担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

教师们常常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压力会对教师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面对重要的工作任务、核查和协调工作,很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心理压力过大。

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积累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和学生的表现。

因此,教师的健康条件对教育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

教师们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条件和稳健的心态,才能具备更强的教育能力。

其次,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调适机制。

教师们需要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

例如,在课间可以进行呼吸练习、休息、活动等,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社交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们可以适当放松,多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

此外,教师们也可以积极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解决问题和压力。

另外,教师的精神状态还需要注意一些合理的管理方法。

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遇到情绪问题时采取适当的心理态度。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帮助教师处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提升教育的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工作中注重心态的调适,适时进行心理的调整。

通过适当的休息,减轻压力,使教师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恢复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应该合理地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避免过多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集中在一些教师身上。

教育部门可以推出更加合理的工作制度,例如增加休息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减少教师的教育考核压力等。

这种工作制度的推出,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工作上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况,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健康调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健康调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健康调适教师是社会中一项重要的职业,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

然而,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工作压力的来源、心理健康调适的方法以及心理健康调适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健康调适。

一、工作压力的来源教师工作中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压力: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绩负有责任。

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评价和荣誉感,这种责任感常常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2. 学校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准备、考核机制等都会对教师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

3. 家庭责任:教师家庭责任重大,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上是教师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来源,针对这些压力,教师需要学会进行心理健康调适。

二、心理健康调适的方法心理健康调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使心理状态保持平衡和健康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心理健康调适的方法:1. 学会放松:教师可以通过健康的休闲活动来放松自己,如阅读、听音乐、健身运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将压力释放出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寻求支持: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压力时,教师可以寻求同事、朋友或家人的支持。

他们可以给予教师鼓励和帮助,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心态。

3. 培养兴趣爱好:除了工作,教师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

这样可以让教师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缓解工作压力。

4. 与同事交流:与同事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并获得支持和帮助。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同事那里学到一些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心理健康调适的意义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健康调适具有重大的意义:1. 提升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方案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方案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方案教师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面临着种种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个信息快速流动的社会,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幸福感和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压力与其危害、建立健康心态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培养积极心态的建议、缓解工作压力的策略、促进身心健康的实践、维护人际关系的方式、建设良好工作氛围的方法、寻找支持的途径和自我调适方案的要点展开讨论,为教师提供一份完整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方案。

一、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学和工作中,保持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能够应对各种压力,积极投入并享受教学工作的状态。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师个人的幸福感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师才能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激励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二、心理压力与其危害教师工作中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任务的繁重和负责的责任感,如备课、教学评估、家长沟通等。

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焦虑、抑郁、身体不适等。

三、建立健康心态的方法要建立健康心态,教师需要树立适当的心理信念,如积极自信的态度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培养并保持积极的心理预期,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与希望;保持对学生的关怀和珍视,让教学成为一种使命,而不只是一份工作。

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情绪管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学会正确地识别、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积累,加强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获得更好的情绪支持。

五、培养积极心态的建议教师应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个人成长和提升,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教育工作中的挑战。

六、缓解工作压力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分解任务、设定目标和优化教学策略来缓解工作压力。

同时,适当参与体育锻炼和放松休闲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也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青年教师对外部世界有良好的适合,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实现教育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促动教育增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不但要依靠教师的相关知识与水平,更要依赖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但要掌握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还具有展开心理咨询的水平。

一、展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参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是顺利有效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所以,展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既迫切又重要。

1、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展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从中小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看,学校展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据相关数据显示,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为13%,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19%,大学生为25%。

有教育专家通过个案统计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中70~80%与教师相关,本应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教师,竟会是学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制造者。

可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展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2、全面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点,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提升全民族的素质。

而心理素质则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局部,同时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

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生存。

所以,全面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优良人才,迫切需要展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要从学校、自我、社会三方面考虑1、学校要准确对待。

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关心教师的生活。

学校要时刻理解和关心教师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并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展开心理健康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协助教师学会准确的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水平,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效地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方法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方法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调适之我见本人是一名小学教师,面临众多的学生以及同事,牵扯到家庭事情等等,多多少少有点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外乎是工作上的和家庭。

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心理健康问题。

1、精神压抑。

特别是面对一些不听话的学生,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感到疲乏,对学生漠然,失去兴趣和信心等;2、神情紧张。

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经常为学生或分数而极度紧张或有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全感,食欲不振,入睡困难,通常无法集中精神等。

3、身体原因。

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压力大。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比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身体表现。

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

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4、人际关系问题。

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体不自在与自卑感等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

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的情绪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

而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其劳动的特点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也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

二、自我调适办法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充分了解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定位,理智认识自我。

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然而,教师这个职业也面临着压力与挑战,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1. 工作压力引发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备课时间紧张、学生行为问题、与家长的沟通等。

这些压力给教师带来心理负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2. 人际关系问题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与学生沟通困难、家长抱怨以及同事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3. 角色冲突问题教师在工作中扮演多重角色,如教育者、辅导员、管理者等。

在不同角色要求之间的转换中,可能引发角色冲突,导致心理压力和困惑。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1. 对教师个人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会对教师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可能出现睡眠问题、焦虑、抑郁以及心身疲劳等症状,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 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情绪低落、缺乏热情和动力,无法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指导,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的自我调适策略1. 寻求支持教师可以主动寻求家人、朋友或同事的支持。

与他人交流,倾诉内心的困惑和压力,得到安慰和理解,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2. 建立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教师应意识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身心的平衡。

3. 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教师可以学习一些应对策略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

例如,学习放松技巧、积极思考、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适度的放松身心等。

4. 关注自身的情绪和需求教师应保持对自身情绪和需求的关注,并及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

例如,需求时间休息时,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避免过度劳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同学们好!再过几天你们就是踏上教师岗位的真正的老师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转换,你在心理上准备好了吗?作为一名老师,你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今天这堂课,将由我与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如果进行心理调适》。

一、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一)、什么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对健康给予了定义: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那么健康的具体标志:(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2、心理健康标准:实际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因为它受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是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进行真诚沟通。

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能做到:(1)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所以要求我们能做到:(1)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不会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

(3)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同时也说明,从事教师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表现1、教师心理障碍调查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重。

福建省心理学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011年,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对该区的1253名教职工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42.28 %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障,12.45%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7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教师心理压力调查200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组织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在8699名参与调查的大、中、小学教师中,有34.6%的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47.6%的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有29%的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有38.5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那么教师心理问题的症状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1、抑郁焦虑症状。

表现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在抑郁和焦虑心态中,生活中表现为自残自杀等行为案例: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心理障碍,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担心自己教不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实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4年11月,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应聘到重庆市重点中学---石柱县中学的22岁女教师马某,上班3个月后留下遗书在宿舍上吊自杀。

亲人、同事扼腕叹息之余,更多的是震惊——长相漂亮、工作出色,又没有情感纠葛的她,实在没有自杀的理由。

而留在她寝室的遗书却显示,因不能承受工作之重走上不归路。

2、人际关系症状。

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2011年3月26日,江西省都昌县一中英语老师冯贵平,因副高职称聘任问题与副校长江某发生争执,导致情绪失控,从4楼的走廊窗户跳下,身受重伤。

据了解,冯老师已执教30多年。

2003年,他被评为高级老师。

随后,他4次参加了学校副高职称的聘任,但每次都擦肩而过。

2007年6月27日,福建晋江市内坑中心小学的一名张姓女教师,从四楼跳下身亡,留下10岁的女儿。

据家属王先生说,前天晚上,他爱人一直在担忧自己班级的成绩,此前的一次考试,因为班级成绩不好,未与学校领导及教师及时沟通,她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责,压力大……3、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心理枯竭,是一种心理能量被工作耗尽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经常感到疲惫,工作起来没,有热情,没有力量。

其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有的甚至为了一句批评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对昆明市城区示范小学、城区一般小学、城郊接合部小学和农村小学共13所小学、701名教师的调查表明。

在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中,60.38%表现出了倦怠状态,其中44.11%处于轻度倦怠状态;14.13%处于中度倦怠状态,2.14%的教师处于高度倦怠状态。

案例:2002年6月,云南昆明寻甸县一个小学教师因受到校领导不点名批评,气愤难平,为泄私愤,竟然放火焚烧校舍,造成8名住校学生被烧死,4间教室、7间宿舍被烧毁的犯罪事实。

4、心理疾病症状。

这种症状在职业上主要表现为: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并开始疏远甚至憎恨学生,有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侮辱、猥亵学生等;重庆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学生丁瑞婷因未按时到校补课,其班主任汪宗惠用木板打了她,并当着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资格。

”之后丁瑞婷写了份遗书:”我什么资格都没有,我走了。

我恨透了这个社会,我永远都不想回到这个社会了…” 最后跳楼自杀。

汪宗惠老师因犯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洛阳市13岁的初中生玲玲(化名)从6楼坠楼身亡。

玲玲因作业没完成遭到老师体罚——罚做“蹲起” 800个,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玲玲因体力不支摔倒,并遭到老师的打骂。

由于不堪忍受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当天下午玲玲跳楼自杀。

2015年以来,各种网络等媒体公布的教师体罚猥亵学生案近20多起……具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教师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五、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个人因素: 完美主义者、A型人格工作压力大2.学校因素工作任务繁重评价体系单一3.社会因素:工资待遇偏低公众对教师的期望高你是A型人格吗•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厌恶别人迟到•运动、走路、吃饭的动作很快•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休息和闲暇的时候有不踏实的感觉•情绪易紧张、激动•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好胜心强教学方面的压力源:个别问题学生很难管理 90.2%各类教学评比、公开课、竞赛压力很大 85.4%要搞科研、力求创新有难度 83.8%班级人数太多费较多精力 76.9%高评低聘的政策 72.0%职称评定方面有难度 70.9%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检查、评比、会议过多 70.5%教学方面的压力源:经常统考、统测,考教分离有压力 69.2%很担心自己班级在学校中的排名 66.2%工作时间长:73.6%的教师自评在单位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13.8%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44.8%的教师在双休日工作时间超过3小时13.7%的教师在双休日工作8小时以上做个好老师:社会形象的期待满脑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不计报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无私奉献:“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做个好老师:专家学者的指导专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专家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