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9.6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初中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评课稿

【初中物理】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评课稿一、引言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单机械原理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本文将从测滑轮组的结构和原理入手,逐步深入探讨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二、测滑轮组的结构和原理1. 测滑轮组的结构测滑轮组由固定在支架上的定滑轮和连接负载的动滑轮组成。
通过绳索将力传递到动滑轮上,实现力的传递和能量转换。
2. 测滑轮组的原理当施加力F向下拉动绳子时,定滑轮不动,动滑轮向上升,实现力的传递。
测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起到增大力的作用。
三、机械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1. 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工作输出所占的比例,通常用η表示。
机械效率越高,代表机械工作输出所占比例越大,机械损耗越小。
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机械效率η = 机械工作输出÷ 输入的机械能其中,机械工作输出指的是机械设备输出的有用功,输入的机械能指的是施加在机械设备上的总功。
四、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 摩擦力滑轮的摩擦力是导致机械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摩擦力的增大会影响动滑轮的升降速度,从而影响机械效率。
2. 绳索的弹性绳索的弹性会导致能量损失,从而影响机械效率。
合理选择材质良好的绳索对提高机械效率非常重要。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我深刻理解了能量转换和损耗的过程,也体会到了摩擦力和绳索弹性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通过不断实验和计算,我逐渐掌握了评估机械效率的方法,对机械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和总结,相信读者已经对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束语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评课稿至此结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效率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课题: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第1、课时
主备课人:祁宗杰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导入新课】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16---117页(时间3分钟).
【检测交流】
检测一: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F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小结及作业】
堂清和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二、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 = (/ )×100%=[ /( + ) ]×100%
η无单位
实际机械η< 100%;理想机械η =100%
三、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在一定时,减少额外功;
在一定时,增加。
教学反思:。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课件(BS) 第九章 机械和功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如何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先把钩码(的上沿或下沿)对准刻度尺某一 整刻度处,读出重物的初位置,同时用有色笔 在细绳的适当位置做标记,读出绳端的初位 置,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后,再读 出重物的末位置和绳端的末位置,重物两次 位置差为钩码上升的高度,细绳两次位置差 为绳端移动的距离。
W有/J
W总/J
2
3
保持钩码重力一定,改变动滑轮重:。
G/N h/m F/N s/m W有/J
W总/J
1
2
实验结论
1.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2.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关于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几点说明:
Gh
Gh
G
G
η=
=
=
即: η=FsFra bibliotekFnh nF
A.小明做的有用功为32J
F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32N
C.斜面的机械效率为20%
D.小明做的总功为160J
课堂小结
测滑 轮组 的机 械效 率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动滑轮重 物重 摩擦、绳重等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斜面的倾斜程度 斜面的粗糙程度
随堂训练
1.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 如图所示,并测算了各次实验装置的机械效率。关于他的实验过 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机械效 率η
较缓1.7 0.06 0.4 0.82 0.1 0.33 30 %
较陡1.7 0.1 0.5 0.82 0.17 0.41 41%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本教材的特点有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和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弹性。
本册教材章节特点主要介绍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和力,压强与浮力,机械和功。
这些章节的知识深度和抽象度不同,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探究和实践研究掌握知识。
第六章主要介绍光学仪器,通过探究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七章研究物质的本质问题,虽然概念和规律较为抽象,但通过前几章的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的背景,能够让学生产生研究和探究的兴趣。
第八章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由探究得来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为研究本章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九章主要是力学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呈现简单机械的工作过程,顺势介绍机械的构造和原理,多注意旧知识的复。
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本教学计划采用探究式的研究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实践活动和弹性,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2)压强和浮力公式的应用;3)机械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4)引导男生研究物理的积极性。
在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教育,与他们经常沟通,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同时,教师需要精心备课,为学困生提供个别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验环节,需要调动困难学生的研究积极性,精心准备每一个探究实验。
课内需要精讲,课后认真辅导后进生,提高合格率。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描述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研究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能够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提高效率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
2. 难点:(1)机械效率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2)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处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意义。
2. 实验一: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实验目的: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步骤:① 组装滑轮组,测量重物的重力。
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用刻度尺测量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③ 计算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3)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实验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1)实验目的:了解斜面的机械效率,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步骤:① 搭建斜面,测量重物的重力。
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用刻度尺测量斜面上的移动距离。
③ 计算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3)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析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实验总结:(1)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处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强调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2. 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举例说明。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人)

3、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 增大有用功所占的比例:额外功一定时,增加有用功
减小额外功所占的比例:有用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思考题”: 4、使用省力的机械能否省功?
不能 5、机械效率与机械是否省力有关吗? 是不是越 省力的机械效率越高呢? 机械效率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关 并不是越省力的机械效率越高 6、使用滑轮组来测量机械效率时,若没有 刻度尺,能否测量出机械效率呢? F F2
W有
W总 =W有/W总
1、对于同一个机械,如果使用情况不同, 机械效率相同吗? 有何特点呢? 为什么?
不相同。 对于同一个机械,机械的自重和摩擦不变, 所以机械的额外功不变 所挂的重物越大,有用功越多,则有用功所 占的比例越大
“议一议”: 2、对于不同的机械,如果所挂的重物相同,那么 为什么? 机械效率会相同吗? 所以,对于不同的机械,如果所挂的重物相同, 机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越小,额外功就越小,机 械效率越高。
总
(3)因为 W有用 < W总 所以,ŋ < 1
实验步骤
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坡度的关系 1、测量小木块的重量,记录数据;
2、把小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
分别记录拉力F、木块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
木块上升的高度h;
Hale Waihona Puke 3、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2.
记录数据
斜面倾 木块重量 斜面高度 拉力 G/N F/N 斜程度 h/m 斜面长 有用功 W有/J s/m 总功 W总/J
1、有用功: “W有用” 机械对外所做的有利用价值的功 2、额外功:“W额外” 机械克服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 无利用价值的功 3、总功:“W总” 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 三者关系: W总= W有用 + W额外 4、机械效率:“ŋ” (1)概念: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W有用 (2)表达式: ŋ = ×100 % 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导学案(2)

第 1 页 15.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导学案(2)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 掌握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掌握利用滑轮组机械效率计算有用功额外功动滑轮重力物体重力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 复习导入 揭示目标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有用功是克服物体受到的 力做的功,W 有= ,总功是 位置的 力做的功,即W 总= ,也就是对 和 做的功,即W 总= 。
总结: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ƞ= 。
二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1 用如图的滑轮组提升重900N 的物体,绳子自由端拉力为400N ,重物在20S 内匀速上升了10m ,求:(1)物体上升的速度;(2)提起物体所做的有用功;(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针对练习 用如图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体重为6×104N ,所用拉力为2.5×104 N ,物体被提高2m ,求:(1)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动滑轮的重力多大三 合作交流1 用如图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体重为1600N ,绳子自由端拉力为105N ,若将重物提升3m ,所做的有用功多大?总功多大?机械效率多大?动滑轮重力多大?若提升物体的重力增加500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是多大?2 如图的滑轮组,用它提起重为800N 的物体,使他升高2m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则此过程中拉力做功多大?绳子自由端拉力多大?动滑轮重力多大?若用此滑轮组提升1000N 的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是多大?四 达标检测1 图所示,某人用机械效率为80%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240N 的物体,在2s 内,绳的自由端移动了6m .求:(1)物体上升的高度和速度⑵人的拉力为多大? ⑶人所做的额外功是多大?2 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为200N 的货物提到9m 高的楼上,所用拉力为80N 则总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是多大?。
9.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课件

1
6
3
2.5
9
2
6
5
2.5
17
3
6
8
2.5
24
(1)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 __1_7_c_m_(__或__5_c_m__)__; ②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 率_____8_0_%_________;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物__体__上__升__的__高__度__无关;
= W有
(1)根据的原理是_____W__总______.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刻__度__尺__和 _____弹__簧__测__力__器_______.
(3)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绳端的拉力F、 _物__体__重__G__、_物__体__上__升__距__离__h_和_绳__自__由__端__移__动__距__离__S_.
0.25
3.1
0.5
1.25
1.55 81%
光滑程度相同的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
训练巩固 1、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 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试验,试验数据如下表:
F
G 甲
物重 物体上升的 测力计的 测力计移动 次数
G/N 高度h/cm 示数F/N 的距离s/cm
(4)实验时拉力的方向应尽量_竖__直__向__上___,且应 在钩码__匀__速__移__动__的过程中读取拉力的大小.
拉力 拉力移 总功 鈎码重 鈎码上 有用功 机械
F(N) 动距离 W总J G(N) 升高度 W有用 效率
S(m)
h(m) (J)
0.5 0.3 0.15 1.0 0.1 0.1 6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课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