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 陆地环境的组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件第3课2陆地环境的组成

高中地理课件第3课2陆地环境的组成

扩展市场,开发未来,实现现在。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下午6时 6分55秒18:06:5520.11.18
做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情,让自 己专业 起来。2020年11月下 午6时6分20.11.1818:06Nove mber 18, 2020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020年11月18日星 期三6时 6分55秒18:06:5518 November 2020
第3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8课时)
第5课时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要点·疑 1、点土·壤考在点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 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在陆地环境中的位置(范围)。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 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1820.11.18Wednesday, November 18, 202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18:06:5518:06: 5518:0611/18/2020 6:06:55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818:06:5518:06Nov-2018-Nov-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下午6时6分55秒下 午6时6分开启 。20.11.1820.11.1818: 0618:06:5518: 06:55Nov-20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020年11月18日星期 三6时6分55秒 Wednes day, November 18, 2020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组成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组成
作用也很明显。例如,我国的黄土 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 貌形态。流水对岩石还有化学溶蚀作用。喀斯特地 貌就是可溶性岩石 (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 的水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
图 4-26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图 4-27 云南石林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会被风、流 水、冰川、海浪等携带离开原来位置,称为搬运 作用。 沉积作用 : 岩石风化和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 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 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称为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 生物化学的变化,经过很漫长的地质时期变成坚 硬的岩石(沉积岩)。
1.岩浆岩 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 壳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冷 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和玄武 岩等。
玄武岩
花岗岩
三叶虫化石
树叶化石 岩浆岩的生成示意图 沉积岩层理和化石形成示意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会在风吹日晒 等作用下风化侵蚀成碎屑物质,后被风力、流水等 搬运到地表比较 3.变质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 浆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导致 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的岩石,称 为变质岩。如花岗岩可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可 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可变质形成石英岩,而页岩 可变质形成板岩。
四、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用于 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按自然属性分为:矿 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按照自 我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一)、陆地自然资源特点
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无限。 3、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一个地域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理】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

【地理】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

【地理】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自然地理课教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一、引言地球是一个多样而奇妙的行星,由广大的陆地和无垠的海洋所组成。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点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课上有关陆地和海洋分布与特点的内容。

二、陆地的分布与特点1. 陆地的面积及分布情况陆地是指不被水覆盖或仅在某些时期被浸没的区域。

目前,全球陆地总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约29.2%,主要位于东半球。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次是非洲和北美洲。

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是指大陆在众多年代中相对彼此移动的现象。

根据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可以将整个大陆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并发生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山脉、火山和断层等自然现象。

3. 陆地环境与气候类型陆地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沙漠、森林和草原等。

不同的陆地环境条件和气候类型孕育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多样性。

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而寒带则严寒无比。

4. 陆地资源与开发利用陆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农业到工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土地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三、海洋的分布与特点1. 海洋的面积及分布情况海洋是指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并覆盖着大部分地球表面的水体。

目前,全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约70.8%,主要位于南半球。

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

2. 海底地形及海底扩张理论海底地形包括大陆边缘、海脊和深海沟等特征。

根据现代海底扩张理论,海底构造边界处的岩石通过地壳运动而逐渐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这种现象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意义。

3. 海洋生物与生态系统海洋是地球上最富饶的生物圈之一,拥有广泛多样的生物资源。

不同深度和水温带域中,存在各种动植物种类。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全球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2.培养学生对岩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的分类和成因。

难点: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地球表面的岩石景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岩石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基本概念(1)讲解岩石的定义: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貌单元,由矿物质组成。

(2)讲解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岩石的成因(1)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展示图片:岩浆岩的代表性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胶结作用形成。

展示图片:沉积岩的代表性岩石,如砂岩、页岩等。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展示图片:变质岩的代表性岩石,如片麻岩、大理石等。

4.岩石的特点(1)硬度:不同岩石的硬度不同,如花岗岩硬度大,易于雕刻;石灰岩硬度小,容易风化。

(2)颜色:岩石的颜色多种多样,如红色砂岩、绿色页岩等。

(3)结构:岩石的结构有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等。

5.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1)建筑材料:许多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2)工业原料: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等。

(3)地质灾害:岩石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如滑坡、泥石流等。

6.实践活动(1)观察岩石: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岩石,了解其特点。

(2)讨论:让学生讨论岩石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7.课堂小结8.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岩石资源的分布情况。

(2)绘制岩石分类图,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岩石分类的实际例子: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区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如,可以拿一块花岗岩和一块页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纹理和硬度,并讨论它们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运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组成和运动规律,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意义。

2.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各大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特点,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构成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组成的。

这些部分的特点、厚度和构成都会影响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壳各层次的不同特征、了解不同地球层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和地外部分的运动和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构成和性质。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指地球绕轨道上的太阳以及自转和进动的运动,这些运动会带来很多现象,比如地球的春、夏、秋、冬季的变化和日月食的发生。

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同时,学生也要对地球上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等有着深刻理解。

3.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其余29%是陆地。

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这种分布还会影响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学生也需要学习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4.气候和生态环境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气候主要由气候带、气候类型、气象要素和气象条件等组成,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生态环境时,可以涵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了解各个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作用,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三、教学方法地理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联系和实践。

针对上述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授课、讨论、实验、观察、实地考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现地球上各种现象和特点,并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教材或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初步认知,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

可以给学生准备多元化的资料,比如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更加直观的认识。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案题目: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 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3. 了解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a. 陆地水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b. 陆地水可以分为表层水和地下水。

2. 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a. 陆地水的来源主要包括雨水、融雪水和地下水。

b. 陆地水的运动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动和渗透。

3. 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a. 陆地水是维持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提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

b. 陆地水的流动和蓄水对地表风化和侵蚀有重要影响,形成地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陆地水的兴趣。

2. 介绍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基本特征。

3. 介绍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4. 讨论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意义。

5.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分析该地区的陆地水特点和应用目的。

6. 小结:概括总结课堂内容,重点强调陆地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小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课堂评价:
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小组活动成果。

3. 学生对于水资源保护的理解和思考。

探究陆地环境构成的地理教案

探究陆地环境构成的地理教案

探究陆地环境构成的地理教案探究陆地环境构成课程对象:初中地理学生课程时间: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

2.掌握地壳、水、气氛、生物、人类五个要素对陆地环境构成的作用。

3.学会通过分析新闻资讯等方式探究近年来陆地环境形势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与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重点: 1. 地壳、水、气氛三个要素对陆地环境的作用。

4.常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好的开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

在教学初期,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图片、短视频等形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课题。

例如,播放一段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视频片段“Amazing Earth - The Power of the Planet”,展现地球上不同时期地壳、水、气氛的巨大变化和生物种类的增多。

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球从几亿年前到现在的变化。

如地形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

这种直观的呈现,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大致了解陆地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其变化过程。

二)课程讲授1.地壳对陆地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主要地壳构成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

陆地地壳的组成对其性质、形状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地壳性质、厚度、分布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地壳运动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和岩石地质结构,从而对陆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水对陆地环境的作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很大,但其分布不均,而且有大量水资源难以利用。

水能够提供生命健康所需的饮用水、生产用水,还能带来涵洞、河流、湖泊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3.气氛对陆地环境的作用:地球的气氛由氧、氮、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气氛能保持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理想温度、压力和成分等特征,起到保护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作用。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陆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对陆地环境的作用: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导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

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

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

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
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

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

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考虑采取上述教学形式的原因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时对存在于周围的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周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

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知识,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

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

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教师如果有实物标本提供给学生引导其观察各类岩石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教学也可以。

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研究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
个新概念“矿石”“品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教师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

另外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