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有机合成基础知识_基础

知识讲解_有机合成基础知识_基础
知识讲解_有机合成基础知识_基础

有机合成基础知识

编稿:宋杰 审稿:张灿丽

【学习目标】

1、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的概念,反应原理及其应用;

2、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根据碳原子的氧化数法判断有机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3、了解加成聚合反应和缩合聚合反应的特点,能写出简单的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了解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能判断有机反应类型,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1.取代反应。

(1)取代反应指的是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2)有机物与极性试剂发生取代反应的结果可以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 888811221221

A B A B A B A B +

-

+

-

-+-→-+- (3)烃的卤代、芳香烃的硝化或磺化、卤代烃的水解、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酚的卤代、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和醇解,以及即将学到的蛋白质的水解等都属于取代反应。

①卤代。

CH 4+X 2??

→光

CH 3X+HX

②硝化。

③磺化。

④α—H 的取代。

Cl 2+CH 2=CH —CH 3500600C

??????

→CH 2=CH —CH 2Cl+HCl

⑤脱水。

CH 3CH 2OH+HOCH 2CH 3140C

?浓硫酸CH 3CH 2OCH 2CH 3+H 2O

⑥酯化。

CH 3COOH+HO —CH 3?浓硫酸

CH 3COOCH 3+H 2O

⑦水解。

R —X+H 2O NaOH

?????

→R —OH+HX R —COOR '+H 2O

H +

RCOOH+R 'OH

(4)取代反应发生时,被代替的原子或原子团应与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直接相连,否则就不属于取代反应。

(5)在有机合成中,利用卤代烷的取代反应,将卤原子转化为羟基、氨基等官能团,从而制得用途广泛的醇、胺等有机物;也可通过取代反应增长碳链或制得新物质。 特别提示:取代反应的特点是“下一上一,有进有出”,类似于置换反应,如卤代烃在氢氧化钠存在下的水

解反应CH 2Br+NaOH ?

??

→CH 3OH+NaBr 就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为OH -

)代替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上述反应可表示为CH 3Br+OH -

?

??

→CH 3OH+Br -

。 2.加成反应。

(1)加成反应指的是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互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2)加成反应的一般历程可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

(3)能与分子中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的试剂有氢气、卤素单质、氢卤酸、氢氰酸、水、氨等,其中不对称烯烃(或炔烃)与HX 、H 2O 、HCN 加成时,带正电的氢原子主要加在含氢较多的不饱和碳原子上;1,3-丁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H 2、Br 2等加成时以1,4加成为主。

此外,苯环与H 2、X 2、HX 、HCN 、NH 3等的加成也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加成反应。 ①烯烃(或炔烃)的加成。

CH 3—CH =CH 2+H 2Ni

Δ??→CH 3—CH 2—CH 3 CH 3—CH =CH 2+Br 2—→CH 3—CHBr —CH 2Br CH 3—CH =CH 2+HCl —→CH 3—CHCl —CH 3

②苯环的加成。

③醛(或酮)的加成。

R —CHO+H 2?????→催化剂

R —CH 2OH

(4)加成反应过程中原来有机物的碳骨架结构并未改变,这一点对推测有机物的结构很重要。 (5)利用加成反应可以增长碳链,也可以转换官能团,在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 特点提示:加成反应的特点是“断一上二”(即断一个碳碳键,加两个原子或原子团)类似于化合反应。从反应结果看,使有机物从不饱和趋于饱和。 3.消去反应。

(1)消去反应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物脱去小分子物质(如H 2O 、HX 等)生成分子中含双键或三键的不饱和有机物的反应。

(2)醇分子内脱水、卤代烃分子内脱卤化氢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消去反应。 ①醇分子内脱水。

CH 3—CH 2OH 170C ?????→浓硫酸

CH 2=CH 2↑+H 2O ②卤代烃分子内脱卤化氢。

(3)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主要是卤素原子与相邻碳原子上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的氢一起结合成卤化氢脱去。如果相邻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如发生消去反应时主要生成[也有少量的(CH 3)2CH —CH =CH 2生成],而CH 3X 和(CH 3)3C —CH 2X 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4)醇类发生消去反应的规律与卤代烃的消去规律相似,但反应条件不同,醇类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硫酸、加热,而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NaOH 、醇,加热(或NaOH 的醇溶液、△),要注意区分。 (5)在有机合成中,利用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可以在碳链上引入双键、三键等不饱和键。

特别提示:①消去反应能否发生关键看卤素原子(或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是否有氢原子,其结果是使有机物从趋于饱和向不饱和转化。

②中学阶段仅掌握卤代烃和醇的消去反应。

要点二、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有机化学中,通常将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氧原子或脱去氢原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将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脱去氧原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2.在氧化反应中,常用的氧化剂有O 2、酸性KMnO 4溶液、O 3、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在还原反应中,常用的还原剂有H 2、LiAlH 4和NaBH 4等。

3.对于某一有机物来说,可运用其分子中碳原子的氧化数来判断它是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所谓氧化数是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的用于表示分子中某种原子所处的氧化状态的一种数值,其计算方法有如下规定: (1)氢原子氧化数为+1,当碳、氧等原子上连有一个氢原子时,碳、氧等原子的氧化数就为-1;(2)若碳原子与氧、氮等原子以单键、双键、三键相结合,碳原子的氧化数分别为+1、+2、+3;(3)若碳原子与碳原子相连,其氧化数均为零,在判断碳原子的氧化数时,应综合考虑以上三点。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氧化数能否升高或降低是有机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前提条件(见下表示例)。

4.有机物的燃烧、有机物被空气氧化、有机物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醛基被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氧化、烯烃被臭氧氧化等都属于氧化反应;而不饱和烃的加氢、硝基还原为氨基、醛基或酮基的加氢、苯环的加氢等都属于还原反应。

5.利用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可以转变有机物的官能团,实现醇、醛、羧酸等物质问的相互转化。如:

CH 4???

→氧化

CH 3OH 氧化

还原

HCHO ???

→氧化

HCOOH 特别提示:(1)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仍然是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与无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相同。

(2)有机物的加氧或脱氢实质上是有机物的元素(如C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有机物的加氢或去氧实质上是有机物的元素(如C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要点三、合成高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1.加聚反应。

(1)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也叫单体)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聚反应。 (2)加聚反应的特点是:

①链节(也叫结构单元)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和)相等。 ②产物中仅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生成,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 值不同,是混合物(注意!)。 ③实质上是通过加成反应得到高聚物。

(3)加聚反应的单体通常是含有C =C 键或C ≡C 键的化合物。可利用“单双键互换法”巧断加聚产物的单体。

常见的单体主要有: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CH 2=CH —CN ),1,3-丁二烯、异戊二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CH 2=C(CH 3)COOCH 3]等。

(4)加聚反应的种类和反应过程分别介绍如下:

①含一个C =C 键的单体聚合时,双键打开,彼此相连而成高聚物。

②含共轭双键()的单体加聚时,“破两头移中间”而成高聚物(加成规律)。

③含有双键的不同单体发生加聚反应时,双键打开,彼此相连而成高聚物。

2.缩聚反应。

(1)单体间的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如H2O、HX等)的反应叫做缩聚反应。

(2)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相比较,其主要的不同之处是缩聚反应中除生成高聚物外同时还有小分子生成,因而缩聚反应所得高聚物的结构单元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反应的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3)缩聚反应主要包括酚、醛缩聚,氨基酸的缩聚,聚酯的生成等三种情况。

①酚、醛的缩聚:

②羟基与羧基间的缩聚:

【高清课堂:有机合成基础知识#未知物结构简式的推断】

要点四、有机物的显色反应

1.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2.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淀粉遇碘单质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显色反应(常用于苯酚或酚类的鉴别)。

(1)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6C6H5OH+Fe3+—→[Fe(C6H5O)6]3-+6H+

(2)淀粉遇碘单质显蓝色

这是一个特征反应,常用于淀粉与碘单质的相互检验。

(3)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变性而引起的特征颜色反应,通常用于蛋白质的检验。

特别提示:学习有机化学反应应注意的问题有:①理解并掌握各类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②正确标示有机反应发生的条件。

a.有机反应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b.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类型和反应产物也有可能不同。

Ⅰ.反应物质相同,温度不同,反应类型和反应产物不同;

Ⅱ.反应物相同,溶剂不同,反应类型和产物不同;

Ⅲ.反应物相同,催化剂不同,反应产物不同;

Ⅳ.反应物相同,浓度不同,反应产物不同。

③准确书写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有机物可用结构简式表示;

b.标明反应必须的条件;

c.不漏写其他生成物;

d.将方程式进行配平。

【典型例题】

类型一: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例1(2016 江西萍乡模拟)“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类型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取代反应②加成反应③消去反应④水解反应⑤酯化反应⑥加聚反应

A.②B.①④C.③⑤D.②⑥

【思路点拨】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据此分析判断。

【答案】D

【解析】①取代反应、③消去反应、④水解反应、⑤酯化反应这四中反应生成物不止一种,且有副产物产生,不符合原子经济理念;②加成反应、⑥加聚反应中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且不产生副产物,原子利用率高达100%,符合原子经济理念,故选D。

【总结升华】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举一反三:

【变式1】(2015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下列有机物,既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也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A.苯B.甲苯C.乙烯D.乙烷

【答案】C

【解析】苯和乙烷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均不发生反应,甲苯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不与溴水反应。

例2 已知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易水解。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该有机物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共热,充分反应最多可消耗6 mol NaOH

B.向该有机物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振荡后有紫色沉淀产生

C.该有机物能发生消去反应

D.该有机物在稀硫酸中加热水解,有机产物只有一种

【思路点拨】分析给出有机物的结构,然后根据所含有的官能团种类判断有机物能发生的反应及条件;此外,要求准确判断有机反应的类型、正确书写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 A

【解析】该物质的结构中含有一个酯基,水解后得到酚羟基,1 mol酚羟基消耗l mol NaOH,1 mol羧基消耗1 mol NaOH,2 mol溴原子水解产生2 mol HBr消耗2 mol NaOH,共消耗6 mol NaOH,A正确;该结构中含酚羟基与FeCl3显紫色而不产生沉淀,B错;该有机物中有两个溴原子但无β—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错;

该有机物在稀H2SO4中加热水解产生和,D错。

【总结升华】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要求能准确、熟练的掌握,比如根据反应条件判断有机反应类型、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物的性质。另外,准确书写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类型二: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例3 芳香族化合物A1和A2分别和浓硫酸在一定温度下共热都只生成烃B,B的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H2密度的59倍,在催化剂存在下,B的一元硝化产物有三种。

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1)反应②属于________反应,反应④属于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2)写出下列两种物质的结构简式:A2________;G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酯类且苯环上有两个对位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有四种,除

外,其余两种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正确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区分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的概念。另外,还考查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大书写时注意不重不漏。

【答案】(1)加成氧化

(2)

【解析】B是烯烃且含有苯环,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8,A1、A2两种芳香醇发生消去都生成B,则A1、

A2的碳骨架相同,A1的氧化产物H能发生银镜反应,则A1的结构简式为,(A1为

时不符合要求),A2为,B为,C为,D为,

E为,F为。

【总结升华】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指有机物得氧或者失氢的反应,如醇氧化成醛(或者酮)、醛氧化成酸;还原反应指有机物得氢或者失氧的反应,如醛加氢还原为醇,但注意酸不能还原为醛。

举一反三:

【变式1】由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下面是有关的8步反应(其中所有无机产物都已略去):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1)反应①、________和_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

(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B________,C________;

(3)反应④所用的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⑥⑦(3)浓NaOH、醇,△

【变式2】霉酚酸酯(MMF)是器官移植中抑制细胞增殖最常用的药物。下列关于MMF的说法正确的是()。

A.MMF能溶于水

B.MMF能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C.1 mol MMF能与6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1 mol MMF能与含3 mol NaOH的水溶液完全反应

【答案】D

类型三:合成高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聚合反应

例4 工程塑料ABS树脂的结构简式如下:

的单体。

合成它时用了三种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有机高分子合成中的单体判断,分析时注意应该从两端往中间数的方法。

【答案】CH2=CH—CH=CH2、、CH2=CH—CN

【解析】本题通过加聚反应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反推单体的结构,考查考生对加聚反应原理掌握的程度。

题目给出了ABS树脂的结构简式,从链节的主碳链中可看出既有C—C键,又有C=C键,根据舍双键的结构,其单体是含4个碳原子的二烯烃,余下左右两边皆是含两个碳原子的单烯烃,可知合成ABS树脂

的单体有如下三种:、CH2=CH—CH=CH2、【总结升华】本题可以按“单双键交换”的方法来确定加聚产物的单体。

举一反三:

【变式1】某种具有较好耐热性、耐水性和高频电绝缘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片断为:

则合成该树脂的单体的种数和化学反应所属类型正确的是()。

A.1种,加聚反应B.2种,缩聚反应

C.3种,加聚反应D.3种,缩聚反应

【答案】D

类型四:有机物的显色反应

例5 A是一种邻位二取代苯,相对分子质量为180,有酸性。A水解生成B和C两种酸性化合物。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C能溶于NaHCO3溶液,并能使FeCl3溶液显色(酸性大小:羧酸>碳酸>酚>水)。试写出A、B、C的结构简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思路点拨】审题时注意A能显酸性表明分子中仍然含有羧基,能水解且水解产物显酸性表示A中应该含有酯基。另外根据显色反应可以判断含有酚羟基。

【答案】CH3COOH

【解析】由于A能水解,所以A是酯,其水解产物是两种酸性化合物,则一种是羧酸,另一种物质具有两种官能团,根据题意是酚羟基(使FeCl3溶液显色)和—COOH(溶于NaHCO3)。由于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除去—COOH,残基的式量为15,只能是—CH3,则B是CH3COOH。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18-60=138。除

去一个—COOH,一个—OH,一个,没有残基,则C的结构简式为。最后可确定出A。

【总结升华】注意总结有机化学中的特征反应。在一些有机合成及推断中,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反应判断物质所含的官能团。比如酚类物质遇到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比如醛基的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有机酸遇到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反应。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结构的蛋白质遇浓HNO3都会变成黄色

B.可用FeCl3溶液来区分苯酚和苯甲醇

C.将KI溶液与淀粉溶液混合后,溶液显蓝色

D.向工业酒精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如果变蓝表明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水

【答案】B、D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

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

有机合成的一些基本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一些基础反应 有机合成,是指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经化学反应合成较复杂的化合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从复杂原料降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过程。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特点,尤其是碳与碳之间以作用力较大的共价键相连,也使得有机合成非常困难。合成路线的多样性让我们有了各种不同的选择,有机合成常常用于工业生产当中,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用料最少,条件最温和,成本最低的合成路线。但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其他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有机合成里的基础反应。 一、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酯化,皂化和水解等。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分别是SN1和SN2。 1、SN1机理(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在SN1机理中,亲核取代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底物上的离去基团L的离去,第二步是L离去后生成的正碳离子与亲核试剂结合。第一步反应速率较

慢,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使正碳离子稳定的因素均有利于SN1取代的进行。 2、SN2机理(即双分子亲核取代):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离去基团,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协同进行。若反应按照SN2机理进行时,其立体化学特征是进行反应的中心碳原子的构型反转。影响SN2反应活性的因素有,空间位阻,较好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溶剂的极性。 SN1和SN2的区别在于,在SN2反应中,没有碳正离子中间体产生,所以不发生重排。 二、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 加成反应分成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 1、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是π电子与实际作用的结果。π键较弱,π电子受核的束缚较小,结合较松散,因此可作为电子的来源,给别的反应提供电子。反应时,把它作为反应底物,与它反应的试剂应试缺电子的化合物,俗称亲电试剂。这些物质中的质子,极化的带正电的卤素,又叫马氏加成,由马氏规则而得名“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氢加在氢多的碳上”。 2、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是由亲核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反应发生在碳氧双键、碳氧三键,碳碳三键等等不饱和的化学键上。最有代表性的反应是醛或酮的羰基与格氏试剂加成的反应。RC=O + R'MgCl → RR'C-OMgCl再水解得到醇,这是在有机合成中合成醇常用的方法。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主要因素有,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离去基团L的离去性。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说步:“你这个人身子有点虚。”那么什么是虚呢?虚证是中医里病证类型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一,是以正气不足为主要倾向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按照中医的辨证分类,虚证分为“气、血、阴、阳”四个不同的类型,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怎么分别这四种虚证呢?聂文涛说过:“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这四种虚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从最基本的角度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虚证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现代都市人,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又由于工作杧,锻炼身体的机会少。同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且多油腻,因此出现各种虚证的概率非常高。因此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查阅到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稍微的汇总,把这四种虚证症状一一罗列,希望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和认识。 1、气虚 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减退的症状,常常是因为久病体弱,劳累所致。主要又可分为肺气虚和脾气虚。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 肺气虚的症状包括: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容易感冒。 脾气虚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至水肿、脱肛甚至脏器下垂。 脾气均虚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无力。 在这里,讲到一个虚汗,再解释一下。汗证也是中医的重要病症之一,在中医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阴虚导致的汗症和阳虚导致的汗症。其中阴虚导致的为“盗汗”,阳虚导致的是“自汗”。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而自汗是指时时汗出,动则益之。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肺气虚跟后面的阴虚和阳虚也有关联。 气虚的改善主要通过补气益肺和升阳等手段,首选中药材是黄芪,为补气之首,其次可选用附子和甘草及大枣。《局方》有方为“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又有《魏氏家传方》“芪附汤”云:“附子二钱,黄芪一钱,共为一服,姜汁水煎。” 两,按古时16两秤计算,1两为33.3克,1钱为3.3克。所谓一服,就是和在一起作为一个药。

现在通信技术知识讲解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论文 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0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名:李龙飞 学号:02509331 2011年6月15日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为信息社会基础的通信技术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通信技术名词如IP、CDMA、3G、GPRS、4G都已经家喻户晓。作为一门选修课我们对现代通信技术还是要十分的了解的。现代通信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所以还是从更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的角度出发,都要全面学习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3G技术的发展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技术能够提供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理论速率,在高速运动的环境下提供144kb/s步行384kb/s室内2m的不同网速,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我自己使用的就是3G手机在实际的使用当中网速要比过去的GPRS快很多,不过速度还是达不到2M的速度。现在中国的3G 技术还属于发展阶段,不同的运营商代理着不同的3G技术。如中国移动的国产TD-SCDMA,中国联通引进的欧洲的WCDMA以及中国电信引进美国的CDMA2000技术。我使用的是摩托罗拉DEFY,这是一款3G手机支持很多的网络,网络模式GSM,WCDMA。据业务GPRS,EDGE,HSPA。支持频段2G:GSM 850/900/1800/1900

《有机合成化学》学习方法探讨

《有机合成化学》学习方法探讨 摘要:有机合成化学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模块 课程。作者在近几年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 学中的问题,如知识点多且规律难寻,学时有限,学生学习兴趣普 遍偏低等问题,提出几点见解。并结合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特点和学 生实际情况,通过对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现状分析、学习方法改进、应用方法改进等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能 有所借鉴,更好地领略到有机合成化学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 关键词:有机合成化学学习方法化学教学教学方法 有机合成化学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本科学生专业 方向模块课程,也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领域课程。有机合成是有机 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生化、材料、环保等学科具有密切联系。有机合成是对整个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运用 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主干课程之一,对提高学 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2]。 1.有机合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现代高校化学教育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学习 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钻研问题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 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种类繁多,反应复杂,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机化 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但是传统有机合成 教学方法与一般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类似,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我们以黄培强等人编的有机合成教材为例,可以分成以下 几个章节:绪论;逆合成分析法与有机反应概览;基于非稳定碳负 离子的碳碳键形成方法;稳定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和酰基化;稳定碳 负离子的缩合反应;基于有机硼、硅、锡、钯试剂的碳碳键形成方法;自由基反应;极性颠倒;成环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有 机合成中的保护基;不对称合成;合成策略与复杂目标分子的全合成;有机合成化学的近期趋势。纵观本教材的各个章节不难发现, 在教材的开始和结尾均对合成策略进行相应讲解。一般教学方法是 分别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拿出部分的合成实例进行简 单讲解,让学生有有机合成设计的概念。 但是,通过近几年教学我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合所教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相对其他课程,

有机合成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范文

专题有机合成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复习目标】熟悉有机合成中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碳链的增减,官能团的保护等),掌握有机合成的思路方法。 【机化学基础(选修5,人教版)P64-65:以有机反应为基础的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其过程就象建筑师建造一座大厦,从基础开始一层一层地向上构建。利用简单的试剂作为基础原料,通过有机反应连上一个官能团或一段碳链,得到一个中间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间体上的官能团,加上辅助原料,进行第二步反应,合成出第二个中间体……经过多步反应,按照目标化合物的要求,合成具有一定碳原子数目、一定结构的目标化合物。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时常用的方法,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与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一样,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所确定的合成路线的各步反应其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并具有较高的产率,所使用的基础原料和辅助原料应该是低毒性、低污染、易得和廉价的。】 (一)有机物合成的基础知识 1.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 (1)在分子中引入官能团的方法 ①引入卤原子 a.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 b.取代反应 ②引入羟基 a.加成反应(烯加水、醛酮加氢) b.水解反应酯的水解 ③引入双键 a.加成反应(炔烃的加氢) b.消去反应(卤代烃、醇的消去) ④引入醛基或酮基:由醇羟基通过氧化反应可得到醛基或酮基。 (2)从分子中消除官能团的方法 ①经加成反应消除不饱和键 ②经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等反应消去-OH ③经加成或氧化反应消除-CHO ④经水解反应消去酯基。 ⑤经过水解、消去反应消去-X 2.有机合成中碳链的增减 (1)增长碳链的方法:①不饱和化合物间的加成、聚合(如乙烯→聚乙烯)、不饱和烃与HCN的加成后水解等。②酯化反应(如乙酸与乙醇转化为乙酸乙酯等)。③有机合成题中碳链的增长,也有可能以信息给出,此类问题中应高度重视反应物与产物中的碳原子数的比较及连接位置关系等。 (2)缩短碳链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有:①烃的裂化裂解(石油的裂化、裂解)。②某些烃的氧化(如苯的同系物、烯烃等)。③羧酸的脱羧反应。④酯的水解反应 3. 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保护 在有机合成中,某些不希望起反应的官能团,在反应试剂或反应条件的影响下产生副反应,这样就不能达到预计的合成目标,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某些官能团,待完成反应后再除去保护基,使其复原。(备考指南P125-6) 例如为防止一OH被氧化可先将其酯化,为保护C=C不受氧化可先将其与HBr加成或与水加成,在含有C=C和-CHO的化合物中欲用溴水检验C=C,应先将-CHO用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Cu(OH)2氧化)等。 (二)有机物合成的途径 (1)一元合成路线:RCH=CH2→一卤代烃→一元醇→一元醛→一元羧酸→酯 (2)二元合成路线:RCH=CH2→二卤代烃→二元醇→二元醛→二元羧酸→酯(链酯、环酯、 —CH3—CH2Cl —CH2OH —COOH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学习心得11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学习心得 我很高兴在大一刚来到这个校园就选择了《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我选择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劲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信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变化。 2.我是一名非通信专业的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和掌握通信及其网络新技术。因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日益丰富与多样化。而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通信网使我们所学选的第一对象,而且,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数字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移动化,宽带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我们都应该掌握它。 3.想要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增加我的知识面,而以前对通信技术了解的不多,但我认为这门课程有助于我以后的学习。 4.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这门课程村在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根据老师在课上的耐心讲解和自己在课下认真阅读教,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1.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是指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 2.现代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型:(1)接入功能模块 (2)传输功能模块

(3)控制功能模块 (4)应用功能模块 3.现代通信网的特点:(1)使用方便,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等通信终端使用非常便捷,擦作者通过按键或者点击鼠标的简单操作。(2)安全可靠,现代通信网的服务功能充分考虑了用户传递信息的安全和可靠因素,采用了大量的有效措施。 (3)灵活多样,现代通信网提供了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信息服务。通信双方可以交换和共享数据信息、进行话音交流、文字交流和多媒体信息交流。 (4)覆盖范围广,现代通信网的信息交流服务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及地理空间的距离。 4.现代通信技术的特征:通信技术数字化、通信业务综合化、网络互通融合化、通信网络宽带化、网络管理智能化、通信服务个人化。 5.基带传输,数字信号从原传到目的地。需要有数字传输设备和传输媒介,以及某些信号转换设备。用基带信号直接进行传输成为基带传输。 6.通信网基础技术,最深的印象是数字信号的复接技术,我觉得这种技术应用性强。所以听得比较认真。 7.电信网的交换,老师讲的非常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电话通信网基本构成:用户终端、交换机、通信信通、路由器及附属设备。 8智能网是在原有网络基础上,为快捷、方便、灵活、经济地生成和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有机化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数n≤4(特例:),一般:n≤16为液态,n>16为固态。 ②烃的衍生物:甲醛、一氯甲烷。 2、烃的同系物中,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_ _____,密度增大。同分异构 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____________。 3、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香味—----乙醇、低级酯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苦杏仁味—硝基苯 4、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5、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6、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等于3的低级醇、醛、酮、羧酸等 7、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纤维素能制备炸药;乙二醇可用作防冻液;甲醛的水溶 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8、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物质有:醇、酚、羧酸、葡萄糖、氨基酸、苯磺酸等含羟基的 化合物。 9、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0、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NaOH水溶液:水解;NaOH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遇石蕊试液显红色或与Na2C03、NaHC0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类。 13、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14、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5、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6、羧酸酸性强弱: 17、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有:醛、甲酸、 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 18、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 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于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 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排列次序: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

知识讲解_有机合成基础知识_基础

有机合成基础知识 编稿:宋杰 审稿:张灿丽 【学习目标】 1、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的概念,反应原理及其应用; 2、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根据碳原子的氧化数法判断有机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3、了解加成聚合反应和缩合聚合反应的特点,能写出简单的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了解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能判断有机反应类型,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1.取代反应。 (1)取代反应指的是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2)有机物与极性试剂发生取代反应的结果可以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 888811221221 A B A B A B A B + - + - -+-→-+- (3)烃的卤代、芳香烃的硝化或磺化、卤代烃的水解、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酚的卤代、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和醇解,以及即将学到的蛋白质的水解等都属于取代反应。 ①卤代。 CH 4+X 2?? →光 CH 3X+HX ②硝化。 ③磺化。 ④α—H 的取代。 Cl 2+CH 2=CH —CH 3500600C ?????? →CH 2=CH —CH 2Cl+HCl

⑤脱水。 CH 3CH 2OH+HOCH 2CH 3140C ?浓硫酸CH 3CH 2OCH 2CH 3+H 2O ⑥酯化。 CH 3COOH+HO —CH 3?浓硫酸 CH 3COOCH 3+H 2O ⑦水解。 R —X+H 2O NaOH ????? →R —OH+HX R —COOR '+H 2O H + RCOOH+R 'OH (4)取代反应发生时,被代替的原子或原子团应与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直接相连,否则就不属于取代反应。 (5)在有机合成中,利用卤代烷的取代反应,将卤原子转化为羟基、氨基等官能团,从而制得用途广泛的醇、胺等有机物;也可通过取代反应增长碳链或制得新物质。 特别提示:取代反应的特点是“下一上一,有进有出”,类似于置换反应,如卤代烃在氢氧化钠存在下的水 解反应CH 2Br+NaOH ? ?? →CH 3OH+NaBr 就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为OH - )代替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上述反应可表示为CH 3Br+OH - ? ?? →CH 3OH+Br - 。 2.加成反应。 (1)加成反应指的是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互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2)加成反应的一般历程可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 (3)能与分子中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的试剂有氢气、卤素单质、氢卤酸、氢氰酸、水、氨等,其中不对称烯烃(或炔烃)与HX 、H 2O 、HCN 加成时,带正电的氢原子主要加在含氢较多的不饱和碳原子上;1,3-丁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H 2、Br 2等加成时以1,4加成为主。 此外,苯环与H 2、X 2、HX 、HCN 、NH 3等的加成也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加成反应。 ①烯烃(或炔烃)的加成。 CH 3—CH =CH 2+H 2Ni Δ??→CH 3—CH 2—CH 3 CH 3—CH =CH 2+Br 2—→CH 3—CHBr —CH 2Br CH 3—CH =CH 2+HCl —→CH 3—CHCl —CH 3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现代通信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掌握通信系统的模型,以及各部分的功能?(P101 是指发岀信息的信息源,或者说是信息的发岀者。信源:变换器的功能是把信源发岀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变换器(发送设备):信道是信号传输媒介的总称信道:反变换器是变换器的逆变换。反变换器(接收设备): 是指信息传送的终点,也就是信息接收者信宿: 但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又是客噪声源并不是一个人为实现的实体,噪声源:各类干扰的统称。观存在的。 )2、信噪比定义(P9电子系统中信号与噪声的比例信噪比指一个电子设备或者分别代表信号和噪声的P其中P 和其计算方法是dB , 10lg(P/P),信噪比的计量单位是NNSS有效功率 、信息量的计算3 P(x)的关系式为消息所含的信息量I与消息x岀现的概率 、信息熵的计算(即平均信息量)4 叭工)二-送品9)吨』弋]g ^Tribal) 包括模拟通信,数字通信系5、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由什么指标来衡量(统) (P11)有效性(传输速度(数字),带宽(模拟)):传输速度:在给定信道内能传输的信息 的量) 资源的利用率(频率,时间和功率可靠性(传输质量):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dB,分贝模拟系统:信噪比数字系统:误比特率 、传输速率:信息速率、码元速率,二者关系(会计算、单位)、误码率的计算、频带利6 )用 率(真正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有效性的指标)(P11),即符号(码元)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 的符号个数,记为RB,单位是波特(baud每秒的符号个数。 成反比T与码元间隔RB. 这里的码元可以是二进制的,也可以是多进制的,即码元速率与符号进制没有关系 信息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或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符号个数称为信息速率, 又称数码率,记为Rb,单位是bit/s 对于二进制信号RB= Rb 对于一般的M进制信号Rb= RB*log2M 式中,M为符号的进制数 7、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特征,P4)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其特点为幅度连续的信号;电话、传真、 电视信号等

有机合成、有机推断 必备基础知识

有机合成、有机推断必备基础知识 一、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 通式C n H2n+2(n≥1) C n H2n(n≥2) C n H2n-2(n≥2) C n H2n-6(n≥ 6) 代表物结构式H—C≡C—H 相对分子质量Mr16 28 26 78 碳碳键长(×10-10m) 1.54 1.33 1.20 1.40 键角109°28′约120°180°120° 分子形状正四面体6个原子 共平面型 4个原子 同一直线型 12个原子共 平面(正六 边形) 主要化学性质光照下的卤 代;裂化;不 使酸性KMnO4 溶液褪色 跟X2、H2、HX、 H2O、HCN加 成,易被氧化; 可加聚 跟X2、H2、HX、 HCN加成;易 被氧化;能加 聚得导电塑料 跟H2加成; FeX3催化下 卤代;硝化、 磺化反应 二、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 类 别 通式官能团代表物分子结构结点主要化学性质 卤代烃一卤代烃: R—X 多元饱和卤 代烃: C n H2n+2-m X m 卤原子 —X C2H5Br (Mr: 109) 卤素原子直接 与烃基结合 β-碳上要有氢 原子才能发生 消去反应 1.与NaOH水溶液共热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 2.与NaOH醇溶液共热 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 醇一元醇: R—OH 饱和多元 醇: C n H2n+2O m 醇羟基 —OH CH3OH (Mr:32) C2H5OH (Mr:46) 羟基直接与链 烃基结合, O—H及 C—O均有极 性。 β-碳上有氢原 子才能发生 消去反应。 α-碳上有氢原 子才能被催 化氧化,伯 醇氧化为 醛,仲醇氧 化为酮,叔 醇不能被催 化氧化。 1.跟活泼金属反应产生 H2 2.跟卤化氢或浓氢卤酸 反应生成卤代烃 3.脱水反应:乙醇 140℃分子间脱水成 醚 170℃分子内脱水生 成烯 4.催化氧化为醛或酮 5.生成酯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方法大全

2017年硕士研究生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知识记忆方法大全 博傲整理中医考研需要记忆很多知识点,今天医学考试在线小编为同学们整理了中医考研记忆要点,准备参加2016考研的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种记忆方法进行中医考研复习。 1、公式记忆 学生反映中医难学,太灵活,无规律可寻,无公式可用。在辨证的教学中我尽量将教学内容归纳为公式:如表证=肌表证+肺系证,阳虚=气虚+虚寒医学考试在线,阴虚=血虚+虚热。卫分证=初期+表热,气分证=二期+热盛,营分证=三期+神昏,血分证=晚期+动血+动风。白喉辨证风热疫毒证=风热+点状假膜,阴虚燥热=嘶吠+条状假膜,疫毒攻喉=嘶吠+梗阻。这样学生有规律可寻,有公式可用,可以纲举目张,从而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2、浓缩记忆符号 把学习内容浓缩为几个字,是一种读书由厚到薄的高层次的学习方法,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对这些浓缩了的、较生动的记忆符号有兴趣、印象深。例如表证辨证中的肌表证的内容用4个字可概括,寒(恶寒恶风)热(发热)痛(头痛,全身酸痛)浮(脉浮)。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次序内容多,可概括为12个字来记,肺大胃脾(比)心小(少)、膀肾(心)包(三)焦胆肝,1~2分钟内可记下来。又如手足太阴经阳明经行走于四肢的前线,我把这浓缩为3个字为太阳前。这样记,字又少,又生动。四逆散组成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4个字。我归纳小儿丹痧诊断抓住4大主证为热、舌、疹、脱(高热、杨梅舌、猩红皮疹、脱皮)。 3、对称记忆 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如营气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行走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卫气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行走于脉外的具有保护作用之气。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4、对比记忆 两者之间多数内容相同,记下一方面以及二者之间差异,就可记下另一方面,并且可以互相促进记忆。例如四君子汤组成为参术(茯)苓草,而理中丸组成为参术(干)姜草,一字之差。气血关系与气津关系文字结构相同,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血(津)能载气。 5、歌诀记忆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2019) 精品讲义】zynkx_jy_jy2301

水肿 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于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汉代张仲景对水肿的分类较《内经》更为详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唐代孙思邈对于水肿的认识续有阐发,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唐代以后,对水肿的分类、论治继有发展。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腹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这一分类法,区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为其后水肿病的临床辨证奠定了基础。对于水肿的治疗,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此后,《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 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 1

有机合成心得

有机合成心得(1)-引言 做有机合成,感觉最深刻的是关键要有一个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有机合成知识,灵活的头脑是天生的,丰富的有机合成知识是靠大量的阅读和高手交流得到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机合成知识而没有灵活的头脑把知识灵活的应用,充其量只是有机合成匠人,成不了高手,也就没有创造性。只有灵活的头脑而没有知识,只能做无米之炊。一个有机合成高手在头脑中掌握的有机化学反应最少应为300个以上,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熟悉其中的原理(机理),烂熟于胸,就像国学大师烂熟四书五经一样,看到了一个分子结构,稍加思索,其合成路线应该马上在脑中浮现出来。 有机合成心得(2)-基本功的训练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基本功,有机合成的基本功就是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那么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掌握应从那方面入手?你在大学里学到的有机合成知识,只是入门的东西,远远达不到高手的水平,学了四年化学,基本上不理解化学。遇到问题还是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大学教育体制的问题,在大学阶段应该打下坚实的基本功,然后才能专,而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下面我推荐几本有机合成方面的书籍希望能够达到上述的目的。 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掌握方面的书籍: 1. 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2. Carey, F.A.; Sundberg, R.J.: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3. Michael B. Smith: Organic synthesis. 4. Richard C. Larock: Comprehensive organic transformation. 5. 黄宪:新编有机合成化学 6. 李长轩:有机合成设计化学 前三本书是从机理方面来讨论有机合成的,4、5两本书是从官能团转变的角度讨论有机合成的,第6本书是讨论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以上几本书应该随时放在自己的身边,作为案头书。认真精读,达到记忆理解,把反应分类记忆理解,这时你可能感觉很枯燥乏味,不要紧,经过一段时间的合成研究再回过头来阅读,就会感觉耳目一新,有新的理解。掌握了这几本书,可以说您已经打下了一定的有机合成基本功,这时你应该最少掌握300个反应了,但并不意味者你已经成为了有机合成高手,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将学到的有机合成知识能够灵活运用,熟练的理解化学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下面推荐的几本杂志,主要是关于如何运用有机化学反应的。

中医基础知识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伤寒杂病论》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炮制专著. 4.《本草经集注》为梁代陶弘景所著,记载药物730种,首创自然属性分类. 5.《神农本草经》——一千八百年前写成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6. 《伤寒杂病论》——公元3世纪,第一本临床医学著作。 7.《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部)、60目(类);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 8.中药的基本作用是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功能 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 10.《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全书共162篇,其中《素问》9卷81篇, 《灵枢》9卷81篇.书中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工具,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11.《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撰写的,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2.《伤寒论》>共22篇,记载113首处方(现存112首方),397条(治方),以外感病 为主,以六经辩证为辩证论治的总纲. 13.《金匮要略》共25篇,以内伤杂病为主,记载40多种疾病,262首方,用脏腑病 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 14.《难经》作者为秦越人.此书阐发了内经的医学理论,补充内经的不足,尤其是 在藏象,脉学和针炙方面的不足.以问答的形式回答了81个医学问题,故又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 15.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 16.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具有重要学术和实用价值的综合性 医著,具有中医学百科全书的性质. 17.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建设医德医风的典范之作. 18.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 19.张钟景被尊称为医圣. 20.《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著,收载中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 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从而奠定后世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2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的成书问 世,中医学在有关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则治法及方药等各大个领域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发殿奠定了基础. 22.《诸病源候论》为隋巢元方所撰,本书有论无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 候学专书. 23.宋钱乙所撰之《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辩证和脏腑用药的先河. 24.陈无泽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25.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朱丹溪

现代通信技术知识点总结(考研复试)

第一章通信网基础知识 1、信号是信息传输的载体 2、模拟信号:信号波形模拟信息的变化而变化,幅度连续。数字信号:幅度离散的信号,即信号的幅值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是离散的。 3、通信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双工通信 4、信息传输方式:并行传输、串行传输。串行传输中如何解决码组或字符的同步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异步传输方式和同步传输方式 5、通信系统一般由信源、变换器、信道、反变换器、信宿和噪声源构成。通信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将信息从信源传送到信宿。 6、按照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数据通信。模拟通信系统是以模拟信道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数据通信使随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指信源、信宿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而传输信道既可以是数字信道也可以是模拟信道的通信过程或方式。通常,数据通信主要是指计算机(或数字终端)之间的通信。 7、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 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信道的传输带宽来衡量,有效带宽越大,则传输的话路越多,因此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常常用信道内传输的话路多少来表示。采用复用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有效性。模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通常用整个通信系统的输出信噪比来衡量。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传输速率、传输差错率、信噪比和系统的频带利用率(衡量系统的有效性指标)。 8、通信网就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相互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以实现2个或多个用户间信息传输的通信系统。 9、通信网的基本构成要素(硬件)是终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备。 10、交换设备是现代通信网的核心要素,其基本功能是完成接入交换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接续和分配,实现1个呼叫终端(用户)和它所要求的另1个或者多个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选择的连接。 11、通信网的基本组网结构主要有网状型、星型、复合型、环型、线型、总线型和树型。 12、通信网的分层结构:垂直描述是从功能上将网络分为信息应用层、业务网层和接入与传输网层。水平描述是基于通信网实际的物理连接来划分的,可分为核心网,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或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等。 13、通信网的质量要求: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的合理性。 14、协议是指系统间互换数据的一组规则,主要是关于相互交换信息的格式、含义、节拍等。 15、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7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