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
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非遗文化失传的例子

非遗文化失传的例子1. 曾经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呀,那可是多少人童年的快乐回忆呢!如今却很难再看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了,想想小时候,一听说有皮影戏看,那高兴劲别提了,真的太可惜了,难道就这样让它慢慢消失吗?就像我们记忆中的那抹亮光渐渐黯淡。
2. 还有那精美的油纸伞呀,多美的工艺品!以前在雨中撑起一把油纸伞,那是多么浪漫的场景。
可现在呢,会制作油纸伞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难道就要这样被遗忘吗?这多像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啊。
3. 糖人啊,那可是小时候最爱的零食和玩具呢!看着艺人熟练地用糖做出各种形状,心里满是欢喜。
可如今,走在街头却很难再寻到那制作糖人的小摊了,难道就这样让这甜蜜的技艺消失不见?就如同我们丢失了一口童年的甜蜜。
4. 古老的木雕技艺呀,曾经能打造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
现在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多让人无奈呀!难道以后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去缅怀它了吗?这简直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5. 传统的手工造纸术也是啊,曾经我们的纸张就是这样被精巧地制造出来的。
可现在呢,工业化的造纸取代了太多,手工造纸术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难道真的要让它成为历史的尘埃吗?那可真是巨大的损失呀。
6. 还有那神奇的针灸疗法呀,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但现在真正精通的人有多少呢?如果不好好传承,岂不是太遗憾了?就像我们把打开健康大门的钥匙给弄丢了。
7. 民间的刺绣工艺也是,那曾经在衣物上绽放的美丽花朵。
现在却慢慢凋零,会刺绣的巧手越来越少了,难道要让这些美丽的图案只存在于记忆中吗?这真的如同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色彩。
8. 古老的打铁技艺呢,曾经铁匠铺里的叮叮当当多么热闹。
现在却几乎听不到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就像一段激昂的乐章突然没了声音。
我觉得非遗文化的失传真的太让人痛心了,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然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啊。
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作文

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作文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些被时间悄悄抹去的传统文化。
你知道吗?有些传统文化就像藏在柜子里的旧玩具,被尘土覆盖着,连大家都快忘了它们的存在。
今天,我带你们走进这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世界,看看它们还有没有机会重回我们的生活。
先说说我家那位年迈的奶奶,她可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上周末,我去奶奶家看她,她正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哼着古老的歌谣。
奶奶见我来了,立刻兴奋地拉我坐下,说要教我几招“古老的绝技”。
我心里偷笑,这绝技肯定又是那些“哎呀,快点儿学,等下你爷爷就回来没时间了”的套路。
“哎,小子,来,我教你这‘跳绳’的诀窍!”奶奶突然兴奋地拿出一根破旧的跳绳。
我一愣,这不就是小时候玩的那种吗?奶奶边演示边说:“看啊,这可是我们小时候最流行的运动了,那个时候啊,街上全是跳绳的声音!”我心里乐开了花:“奶奶,这跳绳我会的啦!要不我们换点更高级的?”奶奶一脸严肃:“高级?哼,别小看跳绳了。
你知道跳绳里还藏着很多的‘智慧’吗?比如那时候我们会在跳绳里加上不同的花样,什么‘交叉跳’,‘单腿跳’,还会有‘长绳跳’,看谁能跳得最多!”奶奶那神气劲儿真是让我笑得肚子疼。
说到传统文化,别忘了我们家那位爱“钻研”的老爸。
他老爱搞些“古怪”的项目,结果上次把家里的客厅搞得像个“古玩市场”。
他非要用上个世纪的那些老工具,搞点“传统手工艺”。
这不,前几天他就开始跟我讲解什么叫做“剪纸”。
他一边剪一边还不忘自夸:“这剪纸呀,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你看看这只‘双喜’字,不就象征着幸福美满吗?”我看了看那些五花八门的剪纸,心里忍不住想:“爸,这东西我小时候都做过,你这不是复古而已嘛!”不过,老爸一脸严肃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真是不懂,传统文化得用心去感受。
”说着,他把我拉到墙边,指着那些剪纸,一脸得意地说:“你看,这些图案背后都有故事呢!”我发现,不管是奶奶的跳绳还是老爸的剪纸,这些传统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看起来有点“过时”,但它们却在我们身边留下了浓厚的印记。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文化传统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传统包括民间艺术、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传统不再受到重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这一传统节日,粽子的制作和赛龙舟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导致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
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传统手工艺——手工纺织。
在印度,手工纺织是一个古老
而独特的传统工艺,通过手工编织细致的图案和色彩,展现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人转而选择机器纺织品,导致手工纺织工艺逐渐式微。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匠也面临失业和文化传统失传的困境。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一个现实,文化传统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我们不能让
这些宝贵的传统就此消失。
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化传统得以永续,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我国历史上三大稀世典籍遗失之谜

我国历史上三大稀世典籍遗失之谜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广流长、浩如烟海,遗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如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瑰宝。
很遗憾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文化遗产都遗失了,让人扼腕叹息。
今天让我们来探索我国历史上稀世典籍遗失之谜。
一.王子朝典籍王子朝是谁?王子朝典籍到底是什么?这批典籍是怎样遗失?王子朝,姬姓,名朝,周景王姬贵庶长子,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之兄。
那这批典籍是什么?这批典籍包括了皇帝以来尤其夏商的青铜礼器;周代列王的诰命;以及各方的地理、人口、风俗等文书档案资料。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
后来发生内乱,庶长子王子朝杀害了周悼王,占据洛阳并自立位王,人称“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倾公出兵王子匄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
从而引发另一个谜,王子朝为什么奔楚?王子朝之所以逃亡楚国,是因为当时楚国富强,而且与晋国争霸。
但是众说纷纭。
但王子朝奔楚并非仓皇而逃,是有准备的,在王子朝一行人既有王室成员和世袭贵族。
还有官吏和学者,王子朝是有准备的,等待时机准备复国,他是满怀复国的期望。
公元前505年,吴国和楚国爆发柏举之战。
周敬王趁机派人刺杀了王子朝。
随着王子朝的死亡,王子朝携带的典籍去了哪里?我国现存史书也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接收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记载这批典籍的下落。
近年河南南阳的王子朝“不见冢”的发现,很有可能说明这些典籍随着王子朝一起埋葬。
静静等待华夏儿女挖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都会水落石出。
二.《永乐大典》正本朱棣为何要如此大张旗鼓的编纂这部《永乐大典》?要知道编纂《永乐大典》凡书广收各类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二万二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参与编纂次书的共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如此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这部百科全书。
当时朱棣刚刚篡位得国,造反篡位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之下,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可见。
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忠孝仁义信礼智勇】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
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任侠之气】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
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
遗失的传统

遗失的传统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民族的精神符号,也是连接今昔的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许多传统文化被人们所遗忘,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技艺和手艺逐渐失传。
曾经代代相传的手工艺人们,因为生计压力和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渐渐放弃了传统手艺。
比如,中国的传统工艺“扎染”,“丝绸织造”等,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这些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凝结了民族智慧和历史痕迹的结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传统都在悄然离我们远去。
另一方面,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生活压力大,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新奇和时尚,忽略了那些包含着智慧和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这种对传统的渐行渐远,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瑰宝,值得被尊重、被保护、被传承。
我们不能让那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就此消失,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只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
可以通过学习书籍、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走进博物馆等方式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时,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遗失的传统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被重新唤起,被重新传颂。
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和强大。
传统文化不应是过眼云烟,而应该是永恒的记忆。
作文传统文化的遗失

作文传统文化的遗失推荐文章关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热度: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热度:作文关于勿忘传统文化范文热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除夕作文800字热度: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启示文章热度:寻回遗失的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作文传统文化的遗失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作文传统文化的遗失篇一现在网上充斥着低俗恶搞,许多网络作家也是“才思泉涌”.谈玄说魔.极尽胡猜瞎编之能事。
诸葛亮言辞恳切的《出师表》多么感人肺腑.让人潸然泪下。
如今一些网络写手竞将这千古名篇改写成了《爱上我的呆萌少主》这类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而魏徵善谏、直谏的故事,也已然被恶搞成为《柔弱宰相与腹黑圣上》这样的低俗小说。
而所有这些,非但没有遭到制止,反而在网上得到一片叫好声。
将这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变成一种消遣,是多么可悲啊!前几年轰动一时的“韩国端午节申遗事件”令无数中国人唏嘘不已。
当我们中国人渐渐不再重视传统节日时.那些韩国人倒是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他们将这些申报了“文化遗产”,并且获得了成功,这些文化习俗一下成了人家的私有物。
中国民众一时气愤难消,直骂韩国人没皮没脸。
可是,难道不是我们为了所谓的娱乐搞笑.任由我们的文化消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吗?我们将文化遗忘,文化也同时抛弃了我们。
我们被网络上、报刊上、电视上各种低俗娱乐吸引,并且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渐渐消散.泱泱大国的优秀文化被解构.身为这一现象的肇始者何谈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如今,中国汉字的发展也令人堪忧――有多少人提笔忘字?而如今,总算有人开始醒悟了,“汉字英雄”这档栏目的播出,让无数国人再度领略了中华文化的风采――一个个汉字都是那般生动,每一个汉字都拥有那般神奇的色彩。
我们沐浴在这精彩纷呈的汉字文化中,我们徜徉在文化的河流中,寻到了生命的来处、心灵的归处。
我们的灵魂在这尘世中的憩息之地.不就是祖先为我们创造的文化天地吗?将文化的烙印镌刻在骨髓中,让文化的泉水流淌在血液里吧!阅读一部传世的经典名著,聆听一支流传千古的妙曲,观赏一幅契合中华民族审美的好画,品尝着文化的甜美果实,这不就是最美好的事情嘛!寻回遗失的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
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
“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
“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
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
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
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
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
”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
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
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
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
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
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
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
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
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
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
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
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
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中国传统文化将流失来源:新华社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
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
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
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
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
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
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
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
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
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
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份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人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
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
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
教师们要教育小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