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1-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第1讲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课件

☞分析常见设误类型 对于4选1的综合选择题来说,考查的角度比较多,命题人对文 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从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 概全、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等方面来设题,而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鉴赏时,则大多从错置手法、分析偏离和效果不全等方面来设题。
☞熟知类题通法
速解选择题“3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 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 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 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 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 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 够?”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
意经,这一段内容也并非表
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
现了顾客的斤斤计较,而是
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
B
渲染了裁缝店温馨祥和的氛
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
围,表现裁缝店所在的喀吾
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
图的质朴人情之美。该选项
多。
曲解文意,因此不正确。
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 “以鸡换衣”的小故事,显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 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 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 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 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 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 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1 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 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 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 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 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 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 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 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 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 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 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 “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 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 重要角色。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 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 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 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 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 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 式。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 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解析】 A项,“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概念范围表述不 当,原文是“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B项,“许多时候源于 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理解有误,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 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C项,“弥补了娱乐节目 艺术主题的不足”理解有误,原文是“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 了内容的苍白”。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课件(32张PPT)

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性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 (添加) 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调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 (调换) 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改 (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 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 现实代替猜测等等。
【设错手段】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以部分代 替整体(或相反)、以特殊代替一般(或相反)。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对比,字斟句酌,注意修饰语、限制 语,关注原文表达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 全称。
【例题】 (2017天津卷) T5-A项:“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
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找原文: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
【设错手段】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或不同的对象错位嫁接。表现为:① 在有关联的陈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 成绩说成是乙人。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注意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 清楚信息所牵扯到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越是复杂的关系越要理清线索。
【设错手段】命题者在干扰选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表现为:选项中的 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属主观臆断。
【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 此说法的依据。
【例题】 (2017全国卷2) T2-A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21课: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解题技巧

技巧点拨
⑴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⑵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
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⑶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起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
找论点
寻找中心论点或局部的论点,大多是从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或中间位置照,也有些需 要读者概括
定论点
结合全文或局部的论述,看是不是全文或局部的核心观点
判正误
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仔细比对选项对全文或局部的论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技巧点拨
(2)论据的判断
看类型
关注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分析,据原文及论据的分类看分析是否正确
把符合考题要求的词句、中心意思从文本中挑选出来。 “整合信息”是指获取信息的第二步,它是依据题干的要求,把经筛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重组、
加工,形成答案的过程。 “文中重要信息”包括:
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③表达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⑤文中的过渡句;
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 ④文中的概括句; ⑥文章的标题;
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⑷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
的性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解说 “信息筛选”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摘取相关、合适的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高考阅读就是要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 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课件

3. 递进式结构 层次段落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的论述是 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 把正反两方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反差。
三、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 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
述的角度。 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阅读时往往不被注意。当 几类;或把本不属
选项中出现类似“××类 于同一类的合并成
的××怎样怎样”时,注 一类。
意有无这种情况。
错因类别 解释(干扰项情况)
选项句特征
③指代 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 的“指代内容” 解释有误,或是 类别上的,或是 程度上的。
注意选项句中表指代意义 的关键词。如:这、这些; 此、与此相反等等。
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 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 文字仔细比对,是 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 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 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
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 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 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 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 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 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 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②借助“标志语”法。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 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 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 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 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 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0新Ⅰ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文本特征题)
2020新Ⅱ卷 2021八省联考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句子作用题)
一、论证类阅读的思维
3.关于逻辑的常识
高考语文考试将论述类文本作为第一题出现在试卷中,本就已经指明了考试的性 质:我们选拔的学生,必须具备这道题考查到的思维品质,就是现代科学需要的逻 辑、推理、判断等能力。因此,命题人对这一块的考查针对性极强。而由此入手, 其中的一些选项,就可以根据逻辑常识进行判断。
02 论述类阅读的教 考衔接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 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和《乡土中国》。通过对这些作品 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 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 应点。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2新Ⅱ卷 2021新Ⅰ卷 2021新Ⅱ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 何不同。(4分)(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 进行概括。(6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文本特征题)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1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2考题突破ppt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二 考题突破
——整体把握,细心比对
现代文阅读
ppt精选
1
一、读文:勾画圈点,整体把握 论述类文章阅读是一种信息型阅读,以提取整合文中重要 信息为目的。虽说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辅以 勾画圈点,把文本中的重点内容画出来,力求读通、读透、 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 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那 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
ppt精选
17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 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 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 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ppt掌精选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1。8
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 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 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 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pp层t精选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23
2.答题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ppt精选
15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
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
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共132张PPT)

扩步糸统调音第二部1 分DIERBUFEN现代文阅读熟读深思子自知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胃考什么论述类文本包括议论文、杂文、评论等。
考查重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与态度的能力O国怎么考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从选材上看,在考卷中出现的论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比较短小,文字比较简洁,全文约900字,大都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二是信息密度比较大;三是成果价值高,成果发布的时间近,常常是最新的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
从试题样式上看,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近几年来的试题样式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属于必考的现代文阅读,一般设三题,题型为选择题。
[2013•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T「A]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 [T「B]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②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T3—A]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T IY]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T3-A〕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T「D]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T2-A]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O④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卷命题者命题的手法主要有:
1.有意模糊 范围大小
2.有意混淆 程度深浅 3.有意混淆 已然未然
4.有意混淆 逻辑关系 5.有意增减 文中信息 6.有意混淆 主次本末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 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 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删(删减) 添(添加) 调(调换)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 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 解。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 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改(改变)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 应注意看选项与
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 原文是否存在信
“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 息错误对接的现
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象,尤其看命题
的主语、谓语与
原文是否一致
二、多重比对——在信息的细微比较中发现错误
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 的就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 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 原文信息细加比对。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 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关系类型
比对特征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1-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题型一·文本理解 题型二·分析论证 题型三·观点推断 多积累 ·知识清单
文本理解
题型一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审题是正确比对定答的前提。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择题题干,明确题目的“指 向”,也就是题目的设题角度、考查方向。选择题题干包含了很多有效的答题指向 信息,它对我们正确作答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这些信息主要有: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 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 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 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 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本考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 力。做此类题目时,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倾向。考生要在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和 认真筛选信息,然后进行整合。
2、常见命题陷阱
命题人在编拟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式, 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是常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命题者将原文意 思“悄悄”作了改变,给考生布下一个思维陷阱,从而考查考生思维的 严谨性。认识这一命题规律,还需掌握以下8种设误类型及其对策。
类型
设误解读
1.以 偏概 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 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 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 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 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 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 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 错误的判断
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 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 仔细推敲用语和原文的
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
差别
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
等等。
4.无 中生 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 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 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 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 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 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 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
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 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下面对“常见设 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
1.常见命题设误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 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 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 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 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 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将原文各概念、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故意混淆、颠倒。在设置选项时,将条件 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包括无中生有,即选项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的信息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即原文中某些限制性的条件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有意略去。
文中提到多方面的信息,但原文并没有将它们加以比较,也没有说明谁主谁次, 但选项表述妄加臆测,说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者说甲比乙 更为重要,等等;或者原文已有比较,但选项表述故意颠倒了几个方面的信息之 间的主次本末关系。
文一致
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 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 如:已经、曾经、过去、 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 现在、目前、将要、尚 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之前、之后、一定、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 必然、可能、估计、如 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 果、未必、完成、成功 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 等 是”,也可能反之
2.张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 冠李 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 戴明
选项特征
应对策略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 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 (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 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 部分,几个,大多数);(2) 表程度、范围、数量、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 频率等关键词 都,所有,部分等);(3)表 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 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 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 时,偶尔等)
混淆范围 以偏概全
时间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 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混淆时态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
指代词 是非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
代词,如:之、其、此、这、 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
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 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 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 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 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
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 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
பைடு நூலகம்
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 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
位置
类型 5.曲 解文 意
6.混 淆时 态
设误解读
选项特征
应对策略
曲解文意指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 选项往往是丢掉原文中 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
那、哪等。
述对象方面的等。
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
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如:没有、没、无、无非、拒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
绝、妨碍等。
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偷换概念 指代有误
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
角度2 比对关系
不一样,错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 的一两个关键词,或者 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
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不顾前后语境断章取义, 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
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或者利用某些概念的多 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
义性进行误导,从而形 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
成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述 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现象进行概括,从而 得出理性认识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 明的方法,考生要学会揣摩举例论证的目的;要从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揣 摩文中的隐含信息;要从材料出发,推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观点态度。
一、识别常见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
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
熟悉6大命题技巧
仔细分析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章命题特点,可以发现论述 类文章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 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所以判断 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有出入,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的 关键。
类型
设误解读
7.混 关系混淆是指选项 淆关 表述的语意或语句 系 关系与原文不符,
较常见的有因果关 系不当、混淆肯定 与否定、条件关系 不当。
8.偷 主要指命题人暗中 换概 将两个概念的内涵 念 如属性、作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