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第四章 药物定量分析与分析方法验证

1、含卤素有机药物
含卤素有机药物是指分子结构中所含卤素直接与芳环
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 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 谱柱填充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2)分离度(R)
在定量分析时,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 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除另有规定 外,分离度应大于1.5。
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见下式:
R 2 t R2 t R1
含量(CX)= f
AX AS / CS
式中,AX为供试品峰面积或峰高;CX为供
试品的浓度 。
丙酸睾酮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取本品 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定量稀释成 每lmL中约含1mg的溶液。精密量取该溶液 和内标溶液(1.6mg/ml苯丙酸诺龙甲醇溶 液)各5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 刻度,摇匀,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
例
取盐酸麻黄碱0.1532g,精密称定, 加冰醋酸10ml溶解后,加醋酸汞试液 2ml与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HClO4滴 定至绿色,用去0.1022mol/L的高氯 酸滴定液7.50m1,空白试验消耗高氯 酸滴定液0.08ml。已知每1ml高氯酸 滴定液(0.1mol/L)当于20.17mg的 C10H15ON·HCl。试计算盐酸麻黄碱 的百分含量?(99.80%)
1.分离原理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排阻色谱
吸附色谱
根据填充剂吸附活性 对样品的吸收系数不 同而分离
充填剂:硅胶
分配色谱
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极性不同而分为 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两者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固定相
流动相
正相分配
极性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含量测定方法适合于相应分析要求,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或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验证内容有: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和耐用性等。
一,线性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质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制备一系列供试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五份供试样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测物浓度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 r ) 越接近于1 ,表明线性关系越好。
用UV 法测定时,以对照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吸光度A一般在0.3 ~0.7 ,浓度点n =5 ,用浓度C 对A作线性回归,得一直线方程,方程的截距应接近于零,相关系数r 应大于0.9999 。
用HPLC 法测定时,以对照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浓度点n =5 ~7 ,用浓度 C 对峰高h 或峰面积A或被测物与内标物的响应值之比进行线性回归或非线性拟合(如HPLC-ELSD ),建立方程,方程的截距应趋于零,相关系数r 应大于0.999 。
线性关系的数据包括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和线性图。
二,范围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
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
三,精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 %) 表示。
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是为了确保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是指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该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
以下是关于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详细介绍。
1.验证目标:明确验证的目标,即要验证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和目标物质的含量范围。
验证的目标应明确具体,包括检测的目标物质、所用的定量方法和样品类型等。
2.实验设计:合理设计验证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应采用相关的生物样品,并根据目标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
实验设计应包括重复次数的确定、正负对照样品的设置和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
3.准确性:验证方法的准确性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一致性。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已知浓度样品进行分析,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评估指标可包括回收率、偏差等指标。
4.精密度:验证方法的精密度是指同一样品在重复测量条件下,方法重复性的可靠性。
通过测量同一样品的重复测量值,评估方法的精密度。
评估指标可包括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系数等指标。
5.灵敏度:验证方法的灵敏度是指方法对目标物质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通过测量不同浓度样品的分析信号,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评估指标可包括最低检测限、定量限等指标。
6.选择性:验证方法的选择性是指方法对其他干扰物质的响应能力。
通过测量其他相关物质的干扰试验,评估方法的选择性。
评估指标可包括干扰物质的峰检出率、峰分离度等指标。
7.稳定性:验证方法的稳定性是指方法在规定条件下的变化范围。
通过存储试样的时效试验、方法的变更试验等,评估方法的稳定性。
评估指标可包括试样的峰面积或峰高百分含量的变化程度。
8.结果分析:根据验证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根据评估指标的要求,判断方法是否满足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等要求。
结果分析应包括合理的统计方法和结果显示方式。
方法学验证 定量限与检测限积分

方法学验证定量限与检测限积分一、概述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的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定量限(QL)和检测限(DL)是两个用于评估分析方法性能的关键参数。
本文将对方法学验证中的定量限和检测限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二、定量限与检测限的定义1. 定量限(QL)定量限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和可靠地测定目标分析物浓度的最低限度。
通常情况下,定量限的确定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灵敏度、信噪比、精密度等因素。
定量限通常由标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得出,可以用于确定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检测限(DL)检测限是指分析方法可以识别目标分析物存在的最低浓度,即测定结果具有可信度的最低限度。
检测限通常由仪器检测峰的信噪比及基线偏移计算得出,可以用于评估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三、定量限与检测限的计算方法1. 定量限的计算方法定量限的计算通常采用以下公式:QL = 10 * (标准差 / 斜率)其中,标准差为分析方法的重复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斜率为标准曲线的斜率。
2. 检测限的计算方法检测限的计算通常采用以下公式:DL = 3.3 * (标准差 / 斜率)其中,标准差和斜率的含义同定量限的计算方法。
四、方法学验证中的应用1. 定量限和检测限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定量限和检测限是质量控制中常用的参数,可以有效地评估分析方法的性能,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药品生产和质量检验中,定量限和检测限通常用于确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2. 定量限和检测限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定量限和检测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确定定量限和检测限,来评估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 定量限和检测限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在环境监测领域,定量限和检测限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确定分析方法的定量限和检测限,可以有效地监测环境中微量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变化,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定量分析方法验证_PPT幻灯片

再按在相同条件下,标准对照品测到的
E1% 1cmr
计算含量: 含% 量 E E1 1 1 1c c % % m mr x10% 0
注意:此法对仪器要求高,必须注意校正和检定 吸收系数> 100
(3)计算分光光度法 一般不宜用作含量 测定(当测定波长处于吸
收曲线陡升或陡降部位时,对测定影响大)
3、 含量计算
每1 ml标准溶液相 当于被测物质的量
(1)直接滴定法
药物的百分含 T量 V% 10= % 0 W
实际滴定度(或校正滴定度)T’的计算 T’=T*F
其中
实际滴定液浓度滴 (定 标液 定浓度)
F
规定滴定液浓度
含量 V T 1 % % 0 V 0 = T F 1% 00
W
W
片剂: V W T 标 平 标示 均 示 1% 0 量 片 V 量 0 T W F 重 标 % 平示 = 均 1% 0 量 片
药物的含量:药物所含主成分的量,用于评价药 物的质量
基于化学或物理学原理 含量测定 (容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基于生物学原理
含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容量分析:简便、准确、耐用性好,x相对 误差在0.2%以下,适用于对准确度和精密度要 求高的供试品测定。专属性差
光谱分析:简便、快速、灵敏,相对误差在 2%~5%,适用于对灵敏度要求高、样本量大 的供试品测定。专属性稍差
W
A r W
片 剂 : % = A x 标 A C r r W D 示 标 平 量 示 均 1量 片 0 % 0
液体制剂% : =A A 标 xr V Cr示 标 D 量 V 示1量 0% 0
(2)吸收系数法
按规定方法配制供试品,在规定的波长
乙肝表面抗原的ELISA法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输入标准品各浓度值, 以双对数法制备标准曲 线, 获取各孔的浓度值, 打印标准曲线图和 计算结果。
整理课件ppt
8
Absorbance(OD)
2.5 2
1.5 1
0.5 0 1
y = 0.4204Ln(x) + 0.09 R2 = 0.999
公司。
整理课件ppt
4
3 溶液配制 0.01M pH7.4的PBS缓冲液:
称取8g NaCl、0.2g KCl、1.44g Na2HPO4 和0.24g KH2PO4,溶于800ml蒸馏水中,用 HCl调节溶液的pH值至7.4,最后加蒸馏水 定容至1L即可。 质控品:
用PBS缓冲液将标准品配制成6.3、1.5ng/ml 三个质控品,每质控品1ml。
整理课件ppt
5
试验方法
1 标准曲线各浓度的配制 用PBS缓冲液将标准品配制成8、4、2、1、
0.5.0.25.0.125.0.0625ng/ml。
整理课件ppt
6
2 测定方法 设计标准品、质控品及空白分配方案;
取出试剂盒中已包被酶标板,取出板条, 按需要重新配制;
在相应孔中加入系列标准品、质控品及空
108.825 88.945 101.505 113.06 103.46 112.79 111.48 117.39 118.28 120.52 129.34 93.9 88.38 102.46 整理9课8件.5p6pt
平均回收率 RR(%)
103.159
116.092
102.528
SD(%) 9.15
整理课件ppt
3
定量检验的分析性能验证

定量检验的分析性能验证在医学诊断、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领域中,常用定量检验的方法对物质的成分和数量进行分析。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分析性能验证。
本文将介绍定量检验的分析性能验证的概念、目的和方法。
概念与目的分析性能验证是对定量检验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特异性等性质进行评价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验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并提高定量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方法精密度验证精密度验证是评价检验方法的可重复性和精密度的一个重要步骤。
其一般包括以下方法:1.同日内反复检测:在同一实验室中,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试剂、操作人员和环境条件,一天内对同一样品进行三次或以上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2.不同日间反复检测:在同一实验室中,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试剂、操作人员和环境条件,在不同的日期上对同一样品进行三次或以上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3.操作员间反复检测:在同一实验室中,选择两个或以上的操作员,在相同的操作流程和条件下,选取同一样品进行三次或以上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针对以上方法,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误差限等等,用于评价检验方法的精密度。
准确性验证准确性验证是评价检验方法的测量误差和偏差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准确性验证的两种主要方法:1.对标准试品进行测定: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试品,使用检验方法进行测定,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计算误差和偏差。
2.对不同样品进行测定:对不同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计算误差和偏差。
灵敏度验证灵敏度验证是评价检验方法检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可检测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1.构建标准曲线:使用目标物质的不同浓度的标准试品,使用检验方法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最小检测限。
2.进行稀释:对于样品有浓度范围的情况,对样品进行适当稀释,保证测定结果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方法学验证的7个技术指标详解

方法学验证的7个技术指标详解我们平时做了理化分析, 出来数据后如何对这场实验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有哪几个维度?这就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检测限和定量限、特异性、耐变性、不确定度。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 深度理解了这几个技术指标, 不仅对实验有了整体把握, 写学术论文也不再是难题。
一、准确度准确度是反映方法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
检验准确度可参考以下3个维度:1.使用标准参考物质进行分析测定, 比较测定值与保证值, 其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应符合方法规定的要求。
通常应完成1~2个浓度水平的有证标准物质的测定, 每个浓度水平要求采用至少6份同样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 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
准确度(%)=平均检测浓度/标示浓度×100%2.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情况下, 应在样品基质中添加分析物测定回收率。
应至少选择3个添加浓度, 并且包含一定的浓度范围, 定量限或靠近定量限的浓度为必选浓度, 如果样品具有容许限, 该容许限也是必选浓度。
每个浓度水平至少平行测定6次, 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
对于元素分析, 回收率指标应在90%~110%之间。
回收率(%)=(加标试样测定值一试样测定值)/添加浓度×100%3.对同一样品用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测试比对。
不同待测物浓度范围内回收率要求不同。
二、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 相互独立的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包括方法重复性和方法重现性两个分指标。
重复性: 是在重复性条件下, 相互独立的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同一实验室, 由同一操作者使用相同设备, 按相同的测试方法, 并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对象取得相互独立测试结果的条件。
重复性表征了该方法实验室内的精密度。
制定的标准方法必须进行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以考察其是否精确可靠。
重复性试验过程中, 选择3个不同浓度水平样品, 每个浓度水平至少6次平行测定, 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其相对标准偏差应符合表2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含量测定方法适合于相应分析要求,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或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验证内容有: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和耐用性等。
一,线性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质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制备一系列供试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五份供试样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测物浓度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 ( r ) 越接近于 1 ,表明线性关系越好。
用 UV 法测定时,以对照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吸光度 A 一般在 0.3 ~ 0.7 ,浓度点 n = 5 ,用浓度 C 对 A 作线性回归,得一直线方程,方程的截距应接近于零,相关系数 r 应大于 0.9999 。
用 HPLC 法测定时,以对照品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对照品系列溶液,浓度点 n = 5 ~ 7 ,用浓度 C 对峰高 h 或峰面积 A 或被测物与内标物的响应值之比进行线性回归或非线性拟合(如 HPLC-ELSD ),建立方程,方程的截距应趋于零,相关系数 r 应大于 0.999 。
线性关系的数据包括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和线性图。
二,范围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
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
三,精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 ( % ) 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
1. 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做加样回收率测定,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率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的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 % = [(C-A)/B]*100%式中, A 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 为加入对照品量; C 为实测值。
2. 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供试品,用 6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 3 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 9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 l ∶ 1 左右,其他两个浓度分别约为供试品含量的 80% 和 120% 。
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 ( % ) 计算值,以及回收率 ( % ) 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或可信限。
四,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接近的程度。
1.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对同一供试液进行至少五次以上的测定;精密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表示: RSD= 标准偏差 / 平均值′ 100 %精密度报告的数据应包括平均值、可信限及相对标准偏差。
一般在一天之内进行的精密度考察称为日内精密度 (inter-day variability) ;在三天之内进行的精密度考察称为日间精密度 (intra-day variability) 。
有时为了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还需设计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包括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和不同设备。
2. 重复性( repeatability )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批样品,从样品供试品液制备开始,制备至少六份以上供试品溶液 ( 即 n>6), 或设计 3 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 3 份供试溶液,进行测定,计算其含量的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 (RSD) 。
RSD 一般应根据样品含量高低、含量测定方法和繁简进行制订,如含量很低一般不大于 5 %;如含量较高,则应从严要求。
3. 重现性( reproducibility )是指在不同的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及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
应注意重现性试验样品本身的质量均匀性和储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五,检测限检测限是指试样中被测物质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检测限是一种限度检验效能指标,即反映方法与仪器的灵敏度和噪音的大小,也表明样品经处理后空白 ( 本底 ) 值的高低。
它无需定量测定,只要指出高于或低于该规定的浓度或量即可。
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检测限。
当用 GC 和 HPLC 法时,可用已知低浓度样品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 S / N = 2 或 S / N = 3 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检测限的报告数据应附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六,定量限定量限是指样品中被测物质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常用信噪比法测定定量限。
一般以 S / N = 10 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
七,耐用性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
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
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
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比例或 pH 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及检测波长等。
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
薄层色谱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的薄层板,点样方式及薄层展开时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等。
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检出限、测定限与检测限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与检测限(detectability)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献多有论述[1~6]。
但目前国内出版物中对三者的定义、使用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时甚至将三者混为一谈,使深入讨论或比较数据产生困难。
一、检出限与测定限查“detec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ction”对应的中文,有“检测极限[7~13]”,“测定范围[14]”,“检测限[15~17]”,“检出(下)限[15]”,“检测下限[15]”,“检出极限[18]”等多种译法;查“determina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rmination”对应的中文,有“定量下限[10]”,“定量界限[10]”,“定量测定下限[19]”,“测定下限[20]”等译法。
实际上,文献[20~25]曾对检出限与测定限的名称、定义展开过讨论。
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26]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12,13,27~29]。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30]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qL)”。
表达式为:(1)式中为空白平均值,空白指与待测样品组成完全一致但不含待测组分的样品;为空白标准偏差。
IUPAC规定与应通过实验以足够多的测定次数求出,譬如说20次。
S(灵敏度sensitivity)为分析校准曲线在低浓度范围内的斜率。
k为根据所需的置信度选定的常数,IUPAC建议取k=3作为检出限计算标准,对于严格的单侧高斯分布k=3对应的置信度为99.6%。
由于与均基于有限次的测定,因此实际上3sd通常对应的置信度约为90%。
IUPAC规定[30]离子选择电极的检出限(8.3.2.1)可从校正曲线上求得,即曲线两段直线部分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IUPAC建议[30]以信噪比2:1来确定质谱仪器的检出限(12.4.1);IUPAC规定[30]检出限还可称之为最小可测浓度或量(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or amount,2.4),最小可测值(minimum detectable value,18.4.3.7)等。
测定限[23,28,29,31,32]是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可能测定的某组分的下限。
与检出限不同,测定限不仅受到测定噪声限制,而且还受到空白背景绝对水平的限制,只有当分析信号比噪声和空白背景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可靠地分辨与检测出来。
噪声和空白背景越高,实际能测定的浓度就越高,说明高的噪声和空白背景值会使测定限变坏。
检出限是指产生一个能可靠地被检出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某元素的最小浓度或含量,而测定限则是指定量分析实际可以达到的极限。
因为当元素在试样中的含量相当于方法的检出限时,虽然能可靠地检测其分析信号,证明该元素在试样中确实存在,但定量测定的误差可能非常大,测量的结果仅具有定性分析的价值。
测定限在数值上总应高于检出限。
但在IUPAC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 [30]中,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改称为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 18.4.3.7)或最小定量值(minimum quantifiable value,18.4.3.7)。
二、检测限虽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26]中并未规定“检测限(detectability)”一词,但实际上该词也在广泛的应用[11~13,15,16,29,33~35]。
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 [30]没有单独定义“detectability”,但有“minimum detectability”(9.2.4.4),其定义为流动相中样品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两倍基线噪声信号时相当的浓度或质量流量,即(2)式中D为最小检测限;N为噪声;S为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