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

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

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

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作家的创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

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

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知识点】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③文学是“人学”;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知识点】①文学形象的涵义;②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③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简易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简易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简易整理第1章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

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

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

“与心徘徊,随物婉转”。

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

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10.艺术真实 (P158)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

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

文学概论基础知识点1、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3、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4、文学传播:这也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文学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文学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

5、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6、期待视野:这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

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7、预备情绪:是波兰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

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

8、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

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9、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10、作品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

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1、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2、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
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
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

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
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
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
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
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
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它得到的是推测性的洞察,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2.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p153)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凡是在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性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

3.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学说有更大合理性p41(劳动说)
其他学说也包含一定的真理,但相比起来,“劳动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

“巫术说”未能回答巫术艺术产生的原因,但从“劳动说”的立场来看,巫术仪式可以说是人类蒙昧阶段对劳动收成的祈望。

“宗教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转而变成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劳动在文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游戏说”认为文艺源于游戏,而游戏又源于人的生理需要。

这使得文艺起源问题沦为生物学意义的解释;从“劳动说”审视“游戏说”可知,文艺与游戏都源于劳动。

无论从人的群体生活来看,还是从人的个体成长来说,游戏和文艺最终还是要归于劳动。

4.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P203(文学形象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5.王国维是怎么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p223(意境分类)
王国维将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浑欲不胜簪。

”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

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的痛苦不堪,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而“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已经画面。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然出现在画面中,但它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

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文学理论是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世界或地区史、通史或断代史、民族史、分体史等.
联系:
它们之间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三者互相包含.搜集文学作品和研究文
学发展的文学史家,如果没有文学理论作为依据,是无法进行工作的;而批评家要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优点、缺点进行判断与评价,不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来武装自己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文学理论家更是离不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区别:
文学理论是对整个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的科学;而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艺思潮为指导,对一定性质的文艺实践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的文学研究;文学史是关于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7.简述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p37(文学活动的发生)
8.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p42(不平衡关系)
这是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现象。

马克思在谈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决定作用的同时曾特别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指整个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不是都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例的;
其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指文学的某些艺术形式(种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成就,不仅不是后世所能超越,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反而走向衰落。

这就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理论。

9.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p109(客体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10.什么是“共鸣”共鸣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39(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

条件:一、思想观念想通;二、情感经验相似;三、意志愿望相近;
三、论述题
1.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这段话做出评述。

P158(艺术概括)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听过或见到过的缘由,但决不会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鲁迅篇)
2.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

P151(艺术
真实)
高尔基:“文学是巨大而重要的的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的上面,而且在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实。


3.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P180(理想型
文学与现实型文学)
4.杜甫在《江汉》诗中有两句“落日心犹在,秋风病欲苏”给读者韵味无
穷的感觉,请解释造成读者的这种心理原因是什么,在文学理论中我们一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P71(含混)
5.文学是虚构的,但又强调真实性,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p151(艺术真实)
6.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

P159(个别
到一般)
歌德说:“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突显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产生了比喻的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