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简介
大国工匠南仁东

1
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的执着和专注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激励着
2
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3
他的为人处世和高尚品质也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6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
南仁东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民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射电望远镜建设和射电天文学领域,
1
还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 时也激励着身边的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他的事迹将会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值得我
们学习和怀念
2
南仁东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更多的人,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榜样。他的奋 斗和成就,不仅代表着中国科学界的进步,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3
南仁东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尽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是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写照。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敬 业精神,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提出了建设500米口径球 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构想。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因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只有300米 口径。然而,南仁东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 斗,终于在2006年开工建设了FAST项目
3
科学成就
科学成就
南仁东的成就不仅仅是在射电望远镜建设方面。他
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读书时期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
2 兴趣,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天文学 家
3 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 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4 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对天文学的热情
2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
南仁东在职业生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敬业精神。 他于198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并开始 了他的射电望远镜研究之路。在当时,中国还没有自 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因此南仁东只能依靠自己的努 力和团队的支持来开展研究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南仁东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
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
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
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1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作者:薛苑来源:《高中生·作文》2019年第05期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从小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南仁东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
改革开放后,他曾代表中国天文台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84年,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10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建立国内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20世纪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和认可。
由于他在甚长干涉VLBI领域的工作显示度,2006年,在南仁东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他被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选为主席。
1993年,在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
因为挡在这个设想前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题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
但是南仁东不怕,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但是,能不能筹到足够的资金,南仁东心里也没底。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无论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
史记天眼之父南仁东传

史记天眼之父南仁东传南仁东,辽源人,乙酉岁生(1945)。
十八岁,以州郡第一入清华大学堂,学无线电。
南公为人,无魁伟之姿,然天纵神赋,随性好为,虽丹青之事,亦能深通。
丙午岁,天下不宁,少年鼓噪,京师汹汹。
南公则跨五岭,循南海,走流沙,登天山,识神州之广,知天象之大,意遂豁然。
学业毕,下为工卒。
时人以为落魄,南公则不然,披华服,着软靴,粲然一身,恍如公子,同辈见之皆惊。
既为工卒,坦然不以为意,虽至卑至微之事皆能为之,凿井筑桥,耕壤运石,无不亲力。
历十年,天下清朗,复思读书,妻子朋辈问欲修何业,答曰:欲修天文。
时人皆惊,曰:公之志,何其渺远也。
南公笑曰:自我视之,荣辱何其狭隘,四海何其蹙小,唯有宇宙,称吾之志。
且中华不兴则已,兴则必在宇宙。
时人皆以为狂。
无何,南公为京师天文台所录,遂登高台,穷天地之目。
当时南公好动,虽修天文,又好他事,朝夕不遑居,天师甚不乐,欲驱之天竺国,天竺拒之,顷之,荷兰欲纳,乃往欧洲。
经西伯利亚,逢恶吏勒索,斧资尽,乃行俄罗斯京城,泼墨写生,路人皆惊,争求图写,自朝至夕,居然囊满,遂至荷兰。
当时欧洲天师甚轻中华,南公无惧,登坛与之辩天地,论日辰,经昼夜,众天师皆望风而拜,曰:吾等不及南公。
当时欧洲观星,以南公为主持,其所新绘图曰“快照”,所涵之星辰,所及之宇宙,胜乎前人。
又至东瀛,东瀛为之筑高台,奉养甚厚。
某日,南公思乡,曰:吾欲归中华。
左右皆惊,曰:东瀛一日之薪,胜中华一年之俸,何苦归去?南公曰:吾所乐,在宇宙;吾所忠,在中华。
至于富贵,不过微尘,归去来兮。
乃去东瀛,画富士山于壁,东瀛人爱其图,乃悬壁上,经年不废。
南公而归中华,守微薄之俸,无悔也。
癸酉岁(1993),天下无线电诸贤集东京,皆曰寰宇电波纵横,几无净土,若得照天巨镜,则大地清净,又得观天道之远。
南公与会,曰:照天巨镜,中华当有。
然照天镜诚非易事也,南公遂一生许之。
初,南公欲天下公卿圣贤皆知照天镜之事,乃广为宣说,若僧人说法,逢人必曰:君知照天镜乎?絮叨若老妪,且周游列国,拜谒王侯,或谓南公曰:南公何苦效苏秦张仪乎?南公笑曰:吾逢迎,不过欲四荒八极皆助我中华成照天之事也。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篇1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首次发现脉冲星是在20XX 年8月22日,那时候南仁东正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
而截至2021年3月29日,通过“中国天眼”,我国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
为什么特别说到脉冲星?“脉冲星就像宇宙中的灯塔。
由于它精准的规律性,脉冲星还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
”南仁东曾这样说。
想象一下,就像你在大海上看到灯塔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不断地旋转着,一明一灭。
脉冲星自转时发出的光,就像灯塔的光束不断地扫过太空。
当它的光束直射到地球时,就是用射电望远镜能探测到的脉冲星信号。
再想象一下,人类进行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如果飞往火星,或飞出太阳系,甚至飞出银河系,那是无法用地球上的定位系统去导航的。
如果确知分散在宇宙中的很多脉冲星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它们来定位和导航。
同理,当人类发射飞船去火星或更遥远的地方,在行程中发回脉冲信号,“中国天眼”就能接收到它的信号,并判断它的位置。
“中国天眼”的功能远不只是寻找脉冲星。
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权威说法,“中国天眼”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在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它还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相比美国350米口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差距巨大。
时隔16年,“中国天眼”,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横空出世,一举挺进到人类探测宇宙奥秘的最前沿。
那么,它是怎样出现的?南仁东就是“中国天眼”的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17日,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同年9月,坐落在贵州的“中国天眼”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南仁东简介

1,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南仁东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
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3,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
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
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4,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5,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16,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
天眼之父――南仁东人物传记PPT课件

南仁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并积极参与了多个科技项目的策划和管理。
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成就
“天眼”项目的创新与突破
超大口径
采用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500米口径,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范围。
南仁东与“天眼”项目的关系
03
南仁东在“天眼”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实施和管理。
主导者
南仁东奠定了“天眼”项目的基础,包括选址、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
奠基人
他积极推动“天眼”项目的进展,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天眼之父――南仁东人物传记
南仁东的生平简介“天眼”项目介绍南仁东与“天眼”项目的关系南仁东的科研精神与人文关怀南仁东的成就与荣誉结语:南仁东的传奇人生与精神遗产
contents
目录
南仁东的生平简介
01
01
南仁东出生于1945年,吉林省辽源市。他的家庭背景和早期教育并没有得到详细介绍,但可以知道的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科技和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南仁东还积极参与了国际合作,推动了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曾经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委员,并积极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策划和管理。
“天眼”项目介绍
02
1
“天眼”项目的背景与意义
2
3
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有必要开展前沿的宇宙探索,为人类解开宇宙之谜。
探索宇宙未知
通过开展宇宙探索,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南仁东的“天眼”之梦

SCIENTISTS 科学家精神30南仁东的“天眼”之梦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南仁东,这个与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从FAST的选址到建成,南仁东整整为其奔波了22年,他用一生的信念,将一个朴素的想法升华为自己的梦想,并与祖国的科技建设完美的融合,从而孕育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和一个国家的骄傲。
在南仁东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用生命诠释了他对科学的最好坚守。
敢为人先、坚毅执着。
FAST是一个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电子学等诸多领域的大科学工程,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
正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南仁东把科学家爱跟自己较劲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从1994年提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概念,他开始跋山涉水,走过乱石、穿过灌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终于为FAST选定了一个“窝”。
从极为艰难的选址,到攻克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他怀揣着一个梦想,24年如一日,呕心沥血、顽强攻关,开启了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镌刻了世界天文史上的新高度。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提出建设大射电望远镜后,在没有立项、没有资金、没有现成技术,甚至连选址都没有的前提下,有多少人能够对这样一个项目深信不疑、以一贯之。
对介绍: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
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群众,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
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