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非常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异常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边远地区成就,解决我国“三农”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跨越改革开放首先从边远地区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以使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解决有效地解决了自给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高速增长其他农产品也就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上捷尔萨不但加以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循采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单独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地方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从改善农民生活、发展乡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对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进行总结。
一、改善农民生活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方面,稳定农民收入是关键,通过发展农村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业产值。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通过稳定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发展乡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
传统农业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包括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外,发展乡村产业,比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能够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三、保护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采取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培育一支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队伍。
这些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和创新意识。
因此,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鼓励农民创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活动,推动农村创业创新。
五、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做的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共同推动农村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其次,在农业科技方面,我们取得了众多的创新成果,如转基因技术、遥感技术等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节约资源。
再次,在农业产品供给方面,我国粮食、棉花、蔬菜等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然而,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退化是一个严重问题。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的短缺,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的地方农村供电不稳定,灌溉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再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一些农产品过度施用农药、兽药,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农业现代化的趋势1.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目前,我们正迈向更加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
同时,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将助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在养殖业方面,加强环境管理,推广循环养殖模式,减少养殖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3.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当前,我国农业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富余产能过剩,一方面是一些农产品供给不足。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4.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初中历史

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初中历史
中国现代化农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农村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打破传统小农经济格局,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4.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大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引进国外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科技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这些成就的实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
1. 政策支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农业科技支持等。
2. 农民积极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经济地位有所提高,预期收益增加,使得农民更愿意投入资金和努力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
3. 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农业现代化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发了广大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的追求和投入。
4. 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多元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可以与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的利益。
同时,农户也能够通过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经营来提高收入。
改革开放后农业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农业取得的成就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在经济和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改革开放后农业取得的成就,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拓展农业面积和提高耕地利用率1. 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分配农民土地使用权•鼓励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稳定农民土地权益2. 增加耕地面积•实施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灌溉设施和排水系统建设•山地和沙漠地区的土地开发3. 提高耕地利用率•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流转土地利用优化•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多种植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1. 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方法•推广新品种和新农艺技术•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出口3. 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支持和扶持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民培训计划的实施•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农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建设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1.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灾害预防和农业保险制度2.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直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1. 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图书馆和文化广场建设•农民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性2. 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农民工收入保障和权益保护•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3. 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农村社区自治和参与•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和农民代表制度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拓展农业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农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这些成就带来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显著改善。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
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
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
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
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科学技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取得的成就。
发展历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并组织了一系列农村改革试点项目。
这些试点项目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农田托管经营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这些试点项目的成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并为未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90年代,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
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农业产业,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加快。
中国政府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决策,提出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投入。
同时,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主要特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但畜牧业、水果种植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等新兴农业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
2.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中国农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包括:
1.粮食生产增长:中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2.减贫与增收: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3.农业现代化:中国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业科技的应用不断提升,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精准农业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
4.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网络等,这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化,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5.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实施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提高农业竞争力。
6.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这些成就表明了中国在农业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然而,也要意识到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农业产业结构待优化等。
因此,中国继续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发展,以应对挑战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蒋和平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及时地总结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成就与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以及其定义,归纳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运行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成就运行模式The Achievements and Modes of Construction of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Jiangheping(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 Chin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 Beijing 100081)Abstract: At the transitory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ru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it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by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modes of construction of our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in tim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s, the characters,and the defini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onclud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modes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achievements; modes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亿多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目前,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和模1作者简介:蒋和平,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式,把握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特征比较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一般把农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是指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
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
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
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
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
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生长点和蕴含极大潜力,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拓展,工农业将融入一体,其界限渐趋模糊。
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
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
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
如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5%。
法美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的50倍和100倍。
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的荷兰,农产品出口总值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而大大超过美国。
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的以色列,1991年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
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
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定义一是创新的理念。
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二是市场化的理念。
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
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膜、饲料、生物激素等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它部门。
不仅大部分农产品成为上市的商品,而且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
三是集约化经营的理念。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
四是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
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效益最大。
五是标准化的理念。
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作一个简单概括: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和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用于农业建设中,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强劲。
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很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多,现代农业生产的因素显然不足,显然,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期。
(一)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1.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初步形成转基因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新型肥料及施肥技术、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高效节水技术构成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在转基因技术上,我国商品化生产和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涉及50多个植物种类和120多个功能基因。
在新型肥料及施肥技术上,平衡施肥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得到普及,化学控释肥料技术开始用于生产。
在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上,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Bt可湿性粉剂,对抗性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与美国最新产品Xentari相当,优于法国产品Bactospeine。
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上,干旱、低温冷害、霜冻、涝渍灾害、农业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防御和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人工降雨和消雹,沙尘暴发生危害规律和沙漠化综合治理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在农业信息技术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利用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3S技术(GPS、GIS、RS)、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截至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2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1163亿元,农民群众投资1302亿元,投劳380多亿个工日,完成土石方529亿方。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6亿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78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50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在农机装备数量上,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397.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82倍;拖拉机(大中小拥有量1666.5万台,增长8.63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26.20万部,增长89.77%。
3、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种植业上,超级稻研究与推广成交显著,育成了28个超级稻新品种,有10个品种百亩连片亩产超800公斤。
目前超级稻累计推广2亿亩,增产稻谷250亿公斤。
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更新,使单产增长20%以上;玉米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其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6次,每次更换增产10%以上。
目前,育成46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增收节支约2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