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

合集下载

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

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

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干、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为此,我们精选了200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读本。

这些故事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勤奋励志、智慧人生等。

在故事的选择上,我们注重其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力求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

以下是几个精选故事的简要介绍。

1.道德品质篇《程门立雪》讲述了一位学生在程颢、程颐门前积雪等待老师开门的故事,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向他们请教。

2.人际关系篇《鲍叔牙与管仲》讲述了两位好友互相推荐、共图国家大业的故事,强调了友谊、信任与协作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3.勤奋励志篇《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了两位古人为了求知,用极端方法逼迫自己努力学习的的故事。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4.智慧人生篇《塞翁失马》讲述了一位老人因祸得福,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泰然处之。

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人道德修养;2.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沟通;3.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4.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总之,《立德树人的故事200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读本,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让我们共同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努力成为具有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立德修身的人物素材

立德修身的人物素材

立德修身的人物素材1、公孙仪拒收甲鱼的故事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

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

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

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

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

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2、吴隐之不惧饮贪泉的故事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敌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3、包拯的故事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

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去。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 修身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 修身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修身故事
有一位叫做孔子的大师,他一生都在追求修身的境界。

孔子重视
学习和教育,常常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人们要尊重和
关爱身边的人。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做颜回的人。

颜回在孔子先生的教导中,
很快成为了学问高深、品德优良的弟子。

但为了更好地修身,颜回还
在自己的性格中不断挖掘缺点并加以改进。

有一次,颜回来到江边,看见一个巨石挡住了江流,水面上的鱼
儿因无法顺畅游动而不停地跳跃。

颜回认为这是因为巨石的存在,决
定动手去推动那块巨石。

然而,颜回一推,却发现这个巨石非常沉重,只能耗费了很大力气把它推到原来的位置。

这时,颜回又想到了孔子曾经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颜回思考:为
什么我会去强行推动这块巨石?是不是因为我想出尽洋相,让别人看
到我的勇敢和听从孔子先生的教导?
颜回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后,努力反省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并下定
决心不再为外在因素左右自己的行为。

从此,他更加用心地修身养性,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人。

立德修身的事例

立德修身的事例

立德修身的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要的一派。

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

孔子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爱"和"中庸"。

他认为人应该有爱心和公正,不应该只追求个人私利。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将人类道德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贯彻在他的生活中。

孔子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

他坚信,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才能够真正做到"仁爱"和"中庸"。

他十分谦虚,常常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他非常尊重师长,认为师长是自己的恩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孝敬他们。

他也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认为这是教育弟子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生活中也充满了丰富的感情。

他十分关注自己的家庭和子嗣。

他的夫人去世后,他十分悲痛,但他仍然坚持将自己的爱心和关怀传递给自己的子嗣。

他也十分注重与弟子之间的感情。

他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思想,常常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的立德修身的思想,不仅是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

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的生平事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

古代名人修身立德的故事

古代名人修身立德的故事

古代名人修身立德的故事
那我给你讲一讲曾子杀猪的故事吧。

曾子呢,是孔子的弟子,那可是个大名人。

有一天啊,曾子的老婆要去赶集,他们家那小屁孩就哭闹着要跟着去。

他老婆就哄孩子说:“乖啊,你在家好好待着,等娘回来给你杀猪吃肉。

”小孩一听有肉吃,立马就不闹了。

等他老婆从集市上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曾子正拿着刀准备杀猪呢。

他老婆就急了,说:“我就是哄哄孩子的,你咋还真要杀猪啊?”曾子一脸严肃地说:“这可不行,咱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你今天骗了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而且他也会学着骗人的。

”说完,“噗嗤”一刀就把猪给宰了。

你看,曾子这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修身立德,教育家人要诚实守信呢。

还有一个柳下惠的故事。

这柳下惠啊,是个正人君子。

有一次啊,他出门赶路,结果天晚了,找不到住宿的地方。

他就跑到一个破庙里头打算凑合一晚。

这时候啊,有个女子也跑来躲雨。

这大晚上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多尴尬啊。

可是呢,柳下惠就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规规矩矩的。

那女子冻得哆哆嗦嗦的,柳下惠也没有起什么坏心思。

就这么坐了一晚上,一直到天亮。

柳下许这就是用自己的行为来展现自己高尚的品德,坚守道德底线,这修身立德的功夫也是相当厉害啦。

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

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

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立德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典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立德修身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部分,也是立德修身的重要文献之一。

《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一个人修身,必须先学习增长知识,修养品德,并且要做到内外一致。

只有内心有道德的修养,才能影响外在的家庭和社会。

《大学》中也提到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的《学而篇》中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有敏锐的学习欲望,不耻下问,善于温习复习过去的知识,并且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这也是立德修身的重要思想之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述而篇》中提到:“子之择乎,始终皆遗,临事而不措。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临事时,要有应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因为犹豫不决而导致错失良机。

一个人要具备诚信、恪守底线的品质,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行事。

在佛教的文献中,《金刚经》是十分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提到:“行住坐卧,一心不乱。

”这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无论是在行走、静坐,还是在睡觉时,都要保持内心的大定。

人们在修身养性过程中,要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探寻和自我约束,达到稳定心神的目的。

此外,还有道教的《道德经》、阴阳学说等也是与立德修身密切相关的经典之作。

《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的启示,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人,做到为人之道。

以上是一些关于立德修身的经典古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立德修身的理解,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

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

修身的名人故事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为大家分享了关于修身的名人故事,一起来看看吧!立身,就是指人应该以一身正气而立于天地之间,正气是指人应该努力培养的美德。

人应该向贤者学习,使自己也具有贤者那样的美德,这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意思。

晏婴(晏子),历经齐国三朝,辅政长达54年。

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而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高尚品德。

晏子辅政,屡谏齐王对内薄赋轻刑,对外睦邻友好。

晏子为人廉洁无私,生活简朴,虚怀若谷,乐观豁达。

晏子位至卿大夫,食田七十万。

他的结发妻子已经成了颤颤巍巍的老妇人,满脸皱纹,一头白发,穿着粗布衣服。

但是晏子与她仍然相敬如宾,相互恩爱。

齐景公看到晏子数十年如一日,为齐国的内政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晏子既赏识又敬重,想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他。

于是景公就找了个借口,到晏子家去喝酒。

景公看见晏子的妻子,问道:“这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子说:“是的。

”景公说:“啊!这么老这么丑啊!我有一个女儿,既年轻又漂亮,就让她嫁给先生侍候你起居吧。

”晏子离席,恭敬地回答说:“我的'妻子现在确实是又老又丑,但是我也见过她年轻漂亮时候的样子啊!我与她一起生活已经很久了,从她年轻漂亮的时候,直到变得又老又丑。

她将终身托付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

君王想把女儿赐婚给我,但是我怎么可以辜负我妻子的托付呢?”晏子拜了又拜,辞谢了君王的恩赐。

晏子婉拒君王赐婚,不让糟糠之妻下堂,表现出君子风范,传为千古美谈!慎独,即是自律,是极高的道德标准,指在独自居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循法度,恪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慎独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慎独为入德之方。

”杨震,东汉时华阴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杨震教书二十多年,50岁才步入仕途,升任荆州刺史。

任职期间,曾举荐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中华德育故事大全

中华德育故事大全

中华德育故事大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德育故事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文化遗产。

这些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您精选整理一些经典的中华德育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孔子讲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

在《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讲述的寓言故事,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故事。

比如《为政》中的“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等故事,都是孔子用故事来启发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它以简练的文字、明快的语言,阐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孝道、忠诚、诚信等方面的故事,比如“父母呼,应勿缓”,“朋友来,不迁坐”,“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故事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3.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它以24个孝行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代人们对父母、师长、亲友和邻里的孝道行为。

比如《孝感动天》、《卖身葬母》等故事,都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孝道的价值观念。

4. 《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它以教导儿童遵守礼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主要内容。

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故事,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故事,都是为了教育儿童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5.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风云变幻。

在这部作品中,也包括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故事,比如关羽义释曹操、诸葛亮借东风等,都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忠义、诚信、仁爱等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安步当车【读音】ānbùdàngchē【释义】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慕(mù)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并呼唤宣王说:“大王,您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

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xiànmù)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得好。

”齐宣王恼怒(nǎonù)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yì)。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的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qiānshèng)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太放肆了!”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yǔ)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guǎ)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

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

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pìrǎng),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原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一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chéng)车。

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

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

”颜蜀说罢,向宣王再次行礼后就告辞而去。

所以,“安步当车”这个成语最初是指以从容的步伐代替乘车。

现多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的意思。

安居乐业【读音】ānjūlèyè【释义】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故事】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dān)。

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

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

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guǎ)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

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

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主张是远离实际的,更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所以,只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但同时,它反映了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要求过上安定快乐生活的愿望。

“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是从以上老子的几句话里提炼出来的。

闭门思过【读音】bìménsīguò【释义】过:过失。

关起门来反省过失。

【故事】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西汉昭帝时期,东郡(今山东郓城)太守韩延寿,谦虚大度,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并积极地采纳好的想法付诸行动。

在他任东郡太守这三年,明察秋毫,令行禁止,办案快捷(jié)机敏(mǐn)。

在这段时间,他把东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

他还善待百姓,教化民众,使东郡明显减少了大案和重案。

一时间,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Zuǒpíngyì,今陕西大荔县)太守。

刚上任那几年,他怕耽误(dānwù)地方官员处理政事,扰乱民生,因此从不出门巡视各县。

有一次,一个部下建议说:“你应该到各县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民俗民情,视察一下地方县官的政绩。

”韩延寿却说:“每一个县的长官都很严明、贤能,督(dū)邮也能够明辨善恶。

我相信各县有了这样的官员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井井有条的。

如果我下去巡视各县,他们肯定会抽出时间来应酬(yìngchóu)、招待我,这样反而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还耽误了他们治理各县的政事。

所以我还是不去得好。

”部下又说:“但是现在正是春忙的时候,农民都在忙着耕种,你应该下去看看农民们耕种的情况啊。

”韩延寿一听,这与人民的生计有关,于是就出行前往各县。

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两个兄弟吵嚷(rǎng)着来找他告状。

他一问才得知原来是要春忙耕种了,两兄弟在争夺田地。

这个说他应该多得,那个说他应该多得,争辩不休。

但是韩延寿看到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难过,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的管辖(guǎnxiá)地。

于是就说:“我是一郡之长,作为地方官的太守却不能做到宣德通明,教化百姓,让亲骨肉之间为争夺田地而诉讼(sùsòng)公堂,这些都是我的责任,是我没能尽职才导致这种事情的,我明天就退职让贤。

”第二天,他真的退职称病,关起门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不理政事。

地方官员看到自己的长官如此自责,都深感愧疚(kuìjiù)和失职。

再说那争夺田地的两兄弟看到太守为他们的事而自责思过,都非常懊悔(àohuǐ)和感动。

于是两兄弟由互争变成互让,并且主动赤身来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看到这两兄弟开始互相谦让非常高兴,亲自开门迎接他们,并用美酒佳肴(jiāyáo)热情款待他们,勉励(miǎnlì)他们知过悔过。

这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更加敬佩、尊重韩延寿。

成语“闭门思过”便出于此。

大公无私【读音】dàgōngwúsī【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故事】出自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一书。

原文“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在朝堂上问祁黄公:“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公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Xiè)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果然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成语“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而毫无个人打算的品行。

不贪为宝【读音】bùtānwéibǎo【释义】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

也表示廉洁奉公。

【故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xiāng)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kāizáo)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

他非常高兴,便兜(dōu)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jiànbié)。

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

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便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

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piányi)。

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hǎn),献上了宝玉。

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

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

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物。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

只听子罕继续说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只得如实说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

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diāozhuó),并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